本帖最后由 tuhq 于 2011-8-21 22:20 编辑
去年三月,单位工会组织了个太极拳兴趣班,时间安排在早上上班前。正好平常为避地铁高峰,到的也早,闲着无事,加上也有点好奇,就去凑了个热闹。到现在,除去“二不打”外(节假日不打、外出不打),也算坚持近一年半时间了。
单位找的老师大约48、9岁,河南人,外表有型,神采奕奕,特别是双眼有精光,说是40岁绝对有人信。老师据说是武式太极的第六代传人,教我们的却是简化版的杨氏二十四式。后来才知道,一方面是由于时间有限,毕竟培训班只有2个月时间,每周也仅上两次;另一方面,这种大班,学员年龄跨度都很大,对于部分平日疏于锻炼的老同志而言,武式太极对膝盖的负担太大,也难以学习。
初接触太极拳,便感觉其与军体拳、广播体操(类似的活动只接触过这两种)区别很大,老师在阐述动作要领时,除去手怎么放,脚步怎么挪移外这些外在形体特征外,非常强调内在的要素。举例来说:起式时要松静自然,这点对我而言非常难做到,现在也做不到;举步如猫迈步,实脚要精气神灌注,虚要虚的有意动腾挪之势。学到后面,甚至说,动作高点、低点都无所谓,主要是内在要练到了,否则就是在练操了。
两三次课后,就显出资质的巨大差异。一些女孩子身体协调性极好,姿势柔美,动作到位,基本上老师教学时可以一遍过。而像我这种平常锻炼很少,加上先天平衡感也不强的,拳架打出来像个机器人,九大关节(颈、双肩、双肘、双胯、双膝)非常僵硬,更不用提招与招之间的转换,因为脑子里总想着老师所说的动作要领,有时连重心都会保持不好。好在老师很是耐心,一遍遍的示范纠正。磕磕碰碰的不提效果,总算是囫囵吞枣的把套路给学全了。
因为感觉练来练去始终不得其法,大班结束后便和几个感兴趣的同事一道到老师处继续学习,算是开了个小班,学习内容是武式太极五十四式,后第一期结束后又续了期,学习一百零八式,到现在还没结束。由于人少,老师指点的时间多了很多。所得较多的一是理解了招式的技击含义,通俗的说就是每一招式在打架中怎么用,其实最大的作用还是有了评判改正自己招式的标准;二是对“外三合”(手动脚就动,肩动跨就动,膝动肘就动)有了一定体会,其作用同第一点。
此外的收获就是对“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有了一定体悟。我所理解的神是指不染红尘的意识本源,即将一切知识、记忆、情感去除掉后的纯粹存在,有时在发呆忽醒时可以感受到;意是指神加上知识、记忆等后,所处的一种运动状态,意一定是动的;气是中医在现代被广为诟病的一个概念,此处所说仅是我个人的唯心体验:气是什么?我不知道。气从哪里来?气是想出来的,但不是乱想出来的,有其规则。气怎么练?不断想:)。一年半中,曾有一次以桩功练大周天时,有过非常明确的气感,在冲破后颈,止步于后脑。同事在练小周天时,胸腔部位有明显气感。
就我的感受,气与劲合在三者中相对最易,关键看老师是否愿意传授,以及是否肯勤加练习,虽然难,总还是可以触碰的。意与气和,与个人禀赋关系较大,精神专注者,或许极易达到,但对我而言就有的一定难度。而神与意合,与个人修养关系极大,起码我现在是门槛都摸不到的。
说起练拳,也有个奇怪的发现,当初一起练拳的同事,后来能坚持下来的基本都是30到40岁的中年人,而且基本为男的,呵呵。与原来以为的老年人更能坚持有很大差别。平常练拳场地上另有一帮老阿姨晨练,长期观察下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她们闲聊时间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二是基本上每天她们都要练习很多个操种,基本上要从广播体操、拍手操练到五禽戏、扇子舞,间或也练练太极四十二式。而场地上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打的三十年太极、身体非常好,动作可以用矫健来形容),也一直热衷于教人打拳,老太太多次要教我四十二式,因她不教气与意的走法,拒绝到我都不好意思。如此看来,精神的慰藉实在是人们最重要的需求,所谓太极,即是工具,更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