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0 09:07:26
|
只看该作者
2、顽童
& P" q0 d H3 c+ r6 o% I% V从后来零星的记载来看,被安置在秘密地点的仓央嘉措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受到第司桑结嘉措的过多干涉,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桑结只是把这孩子当做一个备胎,加之政务繁忙,根本就没精力理会他。仓央嘉措的童年时光很可能如同普通孩子那样过得无忧无虑,调皮捣蛋的他也可能像普通孩子那样被哥哥姐姐暴打。在一本他的传记里中,长大后的仓央嘉措曾回忆说:* k( N; G% K' u+ G) n. a% ~! N+ `3 t
! J/ {3 d* `# F3 B. s- e
“当我幼年在父母跟前的时候,我家村后有一座坐北朝南的石山。一天,我去那里和几个小孩一起玩耍,突然我的姐姐曲珍找过来了,见我顽劣,她就抓住我脖子上系的班禅大师所赐的护身结,把我拽到一片扁平的磐石上,翻过来掉过去,一顿狠揍。因为我当时光着身子,姐姐下手又重,所以前胸后背的体形都印到岩石上去了,她看到后也后悔不已……”
/ u. S$ y7 a6 g" U6 f0 `4 g1 B! ]/ x/ d
这一住就是九年之久,等到他离开时,已经十五岁左右了。藏区的孩子发育早,随着年纪的慢慢增长,已长成为翩翩少年的仓央嘉措,很可能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经历了其人生中第一场恋爱,这在他的诗歌里似乎也留有痕迹:
3 g- q3 k; m; o9 a& Y% ^, k
* C2 L+ `' b9 p* y. \0 e6 F% \“我同爱人相会的地方,在南门巴的森林深处,
H: j" V; G7 i# K- G; M, }% w" [) \* }* z3 A$ H3 m
除去巧嘴鹦鹉,哪个也不知道。
, j7 {- G \, b1 g4 `
" s+ P9 ?6 j* Q `2 e9 N- B! k6 _会说话的鹦鹉啊,请不要到十字路口多话。”
5 b7 d6 G$ K6 r! h7 {5 T$ Q! m
, N* d' I/ @+ g据说他初恋情人的家住在附近的琼结(今天西藏山南的一个县),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政客兼藏学家查尔斯.贝尔爵士在其著作《西藏的过去和现在》里写道,西藏人都以为,若是这位达赖喇嘛娶了他那从琼结来的爱人,他的子孙一定强大无比,甚至能统治世界。可惜造化弄人,他们最后并没有双宿双飞。殖民思想浓厚的贝尔还不无恶意地揣测道,后来清廷支持拉藏汗处死仓央嘉措,也许就是为了消除隐患吧。
( C5 T* ]9 F. g' N3 |% |+ F8 W) R1 |& \, @7 t/ L
后来,已成为西藏神王的仓央嘉措,看着拉萨熙熙攘攘来往的各地人群,突然又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他无限伤感地写道:
1 q# x* ]3 {/ c- _; i: }- Q/ m: h, ]% x( P! V" h- f
“拉萨的人群当中,琼结的人最漂亮。
$ b( ]# C2 w m7 h" f- @0 a" V" }8 Q! D
我最中意的伴侣,她家就住在琼结。”
& G! I+ L/ A* N- g) z- E) D9 m5 `; ]! E% d9 V3 f% @
就在仓央嘉措恋爱及失恋期间,公元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深入蒙古高原,讨伐桀骜不驯的准噶尔博硕克图汗噶尔丹,双方随即爆发了著名昭莫多之战,最后准军大败,噶尔丹大汗仅以身免。战争中清军擒获了大批准噶尔俘虏,就是从他们口中,皇帝震惊地得知五世达赖喇嘛竟然早已不在人世,之前黄教教廷以达赖名义发布的那些所谓法旨,其实都是第司桑结嘉措矫诏而为。
1 t; V. Y# J8 C5 G9 M9 J: u4 x U9 {8 T( n( V8 l. u
由于桑结在清准战争中明显偏袒自己的老同学噶尔丹,不但派出济隆活佛(即六世功德林活佛)去清军中捣乱,让在北京担任僧官的伊拉古克三活佛暗中搜集清方情报并泄露给准方,连西藏的武装喇嘛也有好多加入了准噶尔军直接参战,清廷早就看他不顺眼。此时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愤怒的康熙立即给桑结下了一道措辞极其严厉的圣旨,要求对方必须对此做出解释,皇帝特别声明,自己不惜对西藏开战。- q. Q- M8 Q) C
& Q$ w& j: n+ |# m. \西藏地方当局自然没有实力与清帝国对抗,否则很可能引来灭顶之灾,考虑再三,惶恐的桑结嘉措不得不放下身段,低声下气地向皇帝解释,说自己匿丧也是迫不得已,为的是维护西藏的长治久安,避免因达赖喇嘛去世而引发局势动荡。桑结还向康熙保证,自己其实早就寻访到了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现在马上就安排他坐床继位。鉴于进军西藏的难度实在太大,而桑结又服了软,皇帝最后相信或装作相信了他的说明,此事便不再追究。
4 h9 ~, \" Q- c9 q; W% }* y. S
" K8 I& ^) T$ {公元1697年,正在扎什伦布寺潜心研习佛经的五世班禅突然接到同学桑结嘉措的来信,说师父业已圆寂多年,我因奉其遗嘱故秘而未宣,现在师父的灵童已经找到,并将迎接到布达拉宫坐床等云云,一直蒙在鼓里的五世班禅大惊,这才知道达赖已经逝世。不久之后,应桑结嘉措的要求,五世班禅在今天旅游胜地羊卓雍措湖畔的浪卡子,为达赖灵童剃度后授予沙弥戒,并正式收其为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简称仓央嘉措。计美多吉协加衮钦的俗名从此不复存在。$ b2 D; Q% v4 y# `1 c& P1 _
5 J" o! g6 G k
公元1698年,在西藏第司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六世达赖喇嘛的坐床仪式在布达拉宫正式举行,仓央嘉措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与他的前世们不同,十六岁的西藏新神王从小生长在自由宽松的红教家庭,只是因为命运的作弄,才不得已登上了五世达赖留下的黄金宝座。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位少年对世人艳羡的神王位置毫无兴趣,学起黄教经典来也无精打采,他向往的是高墙外的市井生活,一有机会就偷偷溜出布达拉宫玩耍。
$ |6 r6 [% X0 a F4 M# I) {( Y: H9 Y. M) A7 a
据西藏史书记载,第司桑结嘉措对小达赖的教育十分严厉,除了让仓央嘉措拜五世班禅做上师外,还为他挑选了嘉木样等三名日常讲法的经师以督促努力学习,他们都是黄教中最德高望重的学霸。据说这几位老学究此后都被小神王弄得狼狈不堪——由于仓央嘉措经常逃学,他们不得不时刻警惕,一旦发现苗头就要跟在少年达赖喇嘛后面苦苦哀求他赶紧回去,以免摄政追究责任。这样几次下去,搞得老师和学生都无比痛苦。
& H2 e8 X& j- }
: y& e! Q8 x4 j$ W此外,桑结嘉措还亲历亲为,不仅亲自挑选甚至编写书籍要求仓央嘉措仔细阅读,而且对其日常行为严加管束甚至经常突击检查。据说有一次夜晚,仓央嘉措像往常一样晚上带着伺侯自己的小喇嘛,偷偷跑出布达拉宫玩,但不巧那天刚下了大雪,雪地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得报后摄政立即命令身边护卫的铁棒喇嘛跟踪足迹拿回了神王。% y; I9 H8 g6 Q0 ]
r! H0 W- O% I/ J9 E! a9 G& ]
我们不知道,当午夜的迷雾中,仓央嘉措突然被带到桑结嘉措面前时,双方会有怎样激烈的言辞冲突。后人只知道,从西藏留下的记载来看,桑结嘉措没法严惩仓央嘉措,只能把后者关在屋子里让其反思,但那个跟过去的小厮便倒了大霉,被铁棒喇嘛活活打死,罪名当然是勾引主人不务正业。# \) C& e+ f$ J8 y
类似的事情,在仓央嘉措的诗作里似乎也有体现:
4 c% T3 S4 e( L5 F; a( z/ g& K5 p% q3 t# T4 N0 J
“夜里去会情人,早晨落了雪了。, U# P+ d6 ~* i. t1 Z" p
+ G, t5 r' i$ j9 M7 T5 i) n' X$ J
脚印留在雪上,保密又有何用。”1 r8 _; F, t% G8 q
( B, F @4 C3 n! d就这样,在背后那双严厉的眼睛的注视下,郁闷之极的仓央嘉措极可能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其实,考虑到桑结嘉措虽然才华横溢但却问题多多,比如娶妻生子、热衷权力、甚至欺骗皇帝等等,喇嘛们通常的戒律他大概也破得差不多了,因此,摄政师父恐怕很难为神王弟子树立什么良好的榜样,如同明末那位自身并不检点的杰出政治家张居正,一心想把自己的皇帝学生培养成千古一帝,最后却以悲剧收场一样,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很可能让仓央嘉措和那位万历小皇帝感同身受。0 m. X: q+ g L8 n! T: x" x
% a# H! I# n/ n$ w$ H# L6 Y4 c
做为无言的反抗,仓央嘉措既不修法,也不争权,反而修园造林,寻芳猎艳。据说,他私自在布达拉宫正门旁边开了一道小门,夜间悄悄溜出,带上假发,穿上世俗人的服装,假名为少年宕桑汪波,混迹拉萨民间,过他的风流生活。
2 l+ `) D6 V. L( ]6 b
1 P8 t" `! j6 e布达拉宫身后有一座著名园林——宗角禄康,俗称“龙王潭”,传说六世达赖曾迎请女龙王墨竹赛钦并供奉在阁楼中。当年,仓央嘉措非常喜欢到此憩息,这里不但是他和情人幽会的地方,他也常常在此获得创作灵感,写下一篇篇优美的诗歌,那首最著名的《东山顶上》传说就是写作于此:- b1 N; A. a" p, J8 a. u
; i% \0 c, r1 H/ {: d“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G) r, g* v, r$ V% U7 f$ _
7 U' L# ^) F2 m$ T9 l+ @, J$ R& t玛吉阿米的面容,渐渐浮现心中......”' ^$ ] P4 v: o
* F( i; ^9 z5 o+ W. O. J' V! E无论是否来过拉萨,许多人都知道那里有个“玛吉阿米”。0 X% t; ]2 J2 x( U# _
. X; _' ]' y8 | u" s# {
尽管八廓街上酒吧茶馆林立,但东南角的那栋黄色小楼却在其中格外醒目,不仅因为周围房子多是白色而它却是黄色的,更因为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玛吉阿米”,这个名字随着仓央嘉措的故事而永远流传。9 n) ~9 ?; l4 O6 P% a4 I
$ r \( H8 \& U5 |/ s“玛吉阿米”直译为“未嫁少女”、“未嫁娘”,具体是谁已经不可考,也许她只是对六世达赖众多情人的一种抽象化泛指吧。据说八廓街的这所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也有人说那是微服出行的六世达赖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 L, @5 M( n m, |
& x; w* e& V$ F2 e0 F" f( x: O- `“住在布达拉宫里,是活佛仓央嘉措;5 t* ?9 b) R$ ~' m/ f" S- f% W' O
7 S0 F# P# I2 I0 x' T, q5 L进入拉萨民间时,是荡子宕桑汪波。”
; b' s/ ^5 @" K* a) r, ?- X: Y* r3 k; E# K% l8 i) A8 M* o9 N
当年,有欧洲传教士曾来到拉萨传教,从而留下了西方关于仓央嘉措最早的记录。但是,对于这位禁欲到自虐的狂热神父们而言,放浪形骇纵意花丛的仓央嘉措简直就是欲望的化身,在写给罗马教廷的信中,他以非难的口吻形容这位年轻的异教徒领袖如何酗酒、赌博、举止粗俗,而且似乎还是双性恋,“少女,已婚妇女或者不分性别的容貌姣美之人,都难逃脱他肆无忌惮的淫荡。” M, j; G) d0 Z; ]/ w
+ R* G7 ~& v+ i6 O/ N* B/ v
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如此,他还是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他们认为他违反教规是受到神灵的启示,来检验他们的忠诚。”事实上,许多藏人至今仍对世人将他们的教主当做情圣而愤愤不平,他们争辩道,仓央嘉措写的其实都是“道歌”而非情诗,诗中那些鲜活的女性形像以及细腻的心理描述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体现的是密宗修行者的一种观想,绝非现实意义上的爱恋,仅此而已。
0 r; [$ L# A& D5 O8 G4 C
" o {/ \' A2 U& ?0 K n道歌还是情诗,暂且不论,起码在普通现代人看来,这些诗的含义似乎是既没那么晦涩也没那么复杂的,拉萨的黄房子也因而成为后世小资们的心中圣地。不知在这所后来挂着“玛吉阿米”招牌的黄房子里,达赖仓央嘉措亦或少年宕桑汪波当年是否也像今日的年轻人一样,白日纵饮,黑夜高吟。也许,他也只能通过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那点儿可怜的反抗意识而已,格萨尔王般轻裘长剑烈马狂歌的生活只是他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 N1 q- T- Q7 d8 a) F
! y3 I1 ?$ j; A* K+ C. w
现在的玛吉阿米,南来北往的客人们在此萍水相逢,他们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留在每人心中的怕只有招牌上玛吉阿米的面容。上到顶楼,找一处不受遮挡的座位,叫一壶青稞酒,眺望着不远处的布达拉宫,时间便在小酌间不知不觉地流逝……
3 p3 b$ l( O: _$ H" h: ~& D3 O P
3 N6 w# N! ?& U0 G9 f情景再次切换到三百多年前,公元1702年的某一天,二十岁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正在沿着西藏圣湖羊卓雍措的岸边向日喀则进发,美丽的羊湖色彩变幻宛如仙境,但他却没有丝毫心情欣赏身边的美景。年青的黄教教皇此行目的是去扎什伦布寺向自己的上师五世班禅领受比丘戒,受戒意味就着这位西藏神王已经正式成年,此后他就有资格亲政执掌权力。可是,仓央嘉措的脸上却一路布满了乌云。
j' V0 x$ A. }
D$ P( I# Z6 {7 z# w- g' z4 W凝望着身边仙女般美丽的羊卓雍措,仓央嘉措突然想起来,藏人形容羊湖是仙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现在他认为这个比喻却也恰当,“仙女”是说它的神性,“绿松石”应该和它的颜色有关,至于为什么是“散落的”“耳坠”,那是因为无论你在那个角度,都不能看到羊卓的全貌——她仿佛就是一片片散开的。1 O# z4 S, a/ W) @1 o, b* A6 ~
可是,那个占据他心中的仙女现在又在哪里呢?$ |1 Q1 p8 h8 ]3 D+ L j7 ^
8 B( t: O- ^" v. Y$ i3 [曾虑多情损梵行,4 I5 ?* Y) q3 d2 f- Q
2 z; P9 W; f/ H$ u7 ], Z3 g% J
入山又恐别倾城。
4 F0 C: f9 w8 e. ~5 |* J" U
2 E+ U9 q# o. E5 H7 q世间安得双全法,: d: d7 y3 u$ q% e% A; u
2 q8 s7 c/ x+ o' `- [不负如来不负卿?8 Q8 I# T3 ?0 m4 q+ j
: D' I* q9 _# `
(该诗为民国蒙藏委员会委员曾缄所翻译,被后人认为是对仓诗神形兼备的佳译)3 E" Y# `" f/ G M
' B8 r) N. [ g. X5 {! u六世达赖继续向日喀则前进,马背上的他仍然无精打采,愁云满面,让陪伴他的经师——黄教学识最渊博的高僧嘉木样协巴等人越发忐忑不安。五年前,这个门隅来的少年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被迎往拉萨的途中,正是在羊湖附近的浪卡子宗,西藏另一大活佛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亲自为他剃发受戒,并正式收他为徒,取法名为罗桑仁增仓央嘉措……突然,一阵的嘶鸣声打断了随从们的思索,仓央嘉措抬起头来,猛地打马奔向前方,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 R9 [' r) m, g" a' u6 Y
: B6 `/ O! Z9 V; ?4 p* j据五世班禅的传记记载,此前五世班禅已经听说,仓央嘉措坐床以后,对宗教与众生安宁不甚关心,甚至有不少违反戒律的行为,五世班禅于是特意写信给仓央嘉措和桑结嘉措,苦口婆心地希望六世达赖努力钻研经典,参加僧众辩沦,继承五世达赖创立的伟大事业,切勿自暴自弃。. l# v5 I; y4 q$ Z D# e( q1 |7 A
- x$ L$ A% l1 b桑结嘉措给老同学写的回信中说:仓央嘉措对佛经的学习不甚用功,我也曾对他一再规劝,但未蒙采纳。希望班禅以师父的身份,多多去信指教,同时仓央嘉措的年龄也快到二十岁了,应授比丘戒,届时仍请班禅授戒。仓央嘉措则回信说自己生性不喜欢辩经,他愿意与师父会晤,但不肯受比丘戒,使得班禅很不高兴。
9 x7 W" o& b/ j' X6 p: D: E
* {; u5 P1 A7 H. j1 f数日之后,六世达赖一行终于抵达日喀则,受到扎什伦布寺数千僧众的盛大欢迎,他们早已经准备好了授戒仪式。但随后,就在扎什伦布寺中金碧辉煌的日光殿,班禅要为达赖授戒的最关键时刻,仓央嘉措日积月累的郁闷终于总爆发——放浪形骸的六世达赖突然一头跪在其师五世班禅面前,在众人的震惊中,神王声嘶力竭地反复哭述:% x* | S( U) h b/ v
: q6 f/ w0 i. L0 n- K“违背上师之命,实在惭愧……但若上师不收回先前授给我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还我自由,我将面向扎什伦布自杀!二者当中,请上师自择其一!”; D# D3 |# C; {3 K9 L7 P
4 j. j+ `' `4 M8 R, W5 E! T五世班禅反复劝说都毫无效果,面对态度如此坚定的弟子,无可奈何的老活佛只有徒然叹息。最后,仓央嘉措给班禅重重磕了三个头,哭着希望师父原谅他,不要生气,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扎寺返回拉萨,这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会面。
; H& ]: Q; K3 g4 ]; [: h" q) w; U5 R) Q* v+ Z
班禅在他的自传中详细记下了这段尴尬的经历,而陪同仓央嘉措由拉萨来到扎什伦布寺的达赖经师嘉木样协巴,也曾留下类似的记录,因此该情景很可能曾真实发生过。这位嘉木样活佛后来到甘肃南部的藏区传教,并在那里创建了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那就是黄教六大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5 S5 N& ^0 H& R T
) G5 y; L1 V3 v/ Z8 M& _' V1 w据说从此以后,西藏摄政对自己扶持的小神王彻底失望,心灰意冷加之政务繁忙,桑结嘉措再也懒得多管,任由仓央嘉措放纵去了。尽管如此,强力摄政和傀儡神王的命运却仍息息相关,彼此厌恶的两人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因为没过多久,可怕的灭顶之灾就共同降临到了这对冤家头上。
5 N! B+ h! K4 k, b$ V3 W
6 N, J& k+ m7 r【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