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4-9-10 21:08 |
---|
签到天数: 2051 天 [LV.Master]无
|
本帖最后由 holycow 于 2013-11-13 23:08 编辑 # f, z1 g# d6 s! N# j7 Z5 k9 I
) b6 f' y, }' Z2 [刚发了自爆日志,又来创作谈了。& W. K1 ~4 F9 d# T' K' c$ r3 H8 A3 \
! @6 j$ s# i, X; C, C
本人在这点上比较讲究,粘帖复制不加任何新东西实在说不过去。
5 i7 O2 o6 j& Y& o( ^- R% ?7 r% {0 \3 ~
当初决定要参加征文的时候,对自己要写什么样风格的小说倒是很早就想好了。按照一句红杏在本次大赛中创造的名言,理工男写小说那是偷汉子。虽然是玩笑话,自己很清醒地知道情感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小说的要素绝非本人所长。理工背景的长处是逻辑和细节,要扬长避短,突出这两个是可行的方向,也是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3 J% [2 X5 B4 c# U7 x& Y( O. I% ^
8 z4 { J. Y4 e6 _0 N
突出逻辑和细节有成功的小说吗?有一篇作品立刻在脑海里跳了出来 ----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的《豺狼的日子》。
3 h/ F }4 q' D% ^3 M; @# W1 n3 r% P- S6 d8 B9 y4 F
& w' [! _4 d2 {3 {& q& D* Y) t
7 b4 ]# {2 i2 W福赛斯的出身是路透社记者,他的作品充满了新闻写作的风格,少有情感和心理描写,却对事物发展,步骤实施的细节描写丝丝入扣。他这种写作风格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让人总是想看下去欲罢不能。( p5 m- l0 R+ t
, y% _1 b4 l# }1 v0 V& G5 Z咱们当然不能指望做到福赛斯一样,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能自圆其说地讲一个故事,逻辑上和细节上不出能被人质疑的大漏子。
, o, H6 D. h v; e, Z8 Q: t8 e, N5 ~
; `4 E* E Z; i于是有了《任务》这一篇。
5 ]$ H4 j. C% G$ F7 c3 Y0 \" W3 n9 O2 S
这篇的取材是2006年英国液体炸弹案,这个在自曝日志里已经写了,不再赘述。$ F7 F& w7 {/ Y0 H r' o2 m
0 a' g2 t7 z# ~, J
这篇的内容决定了细节描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执行任务的那些人如何把炸弹的原料带过安检,此后又如何接头。这个凭着自己对机场和安检程序的熟悉,应该是写得比较到位的,发出来以后也没有读者质疑;第二个是怎么说明带过去的这些东西能够组装成一颗炸弹,而且让读者接受这装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一颗炸弹,这个因为我没有化学背景,就比较吃力。3 T5 p( p J2 s
0 i& K% d4 r5 B/ [8 E: i4 z用古狗搜了一天过氧化氢,三过氧化三丙酮,六亚甲基三过氧化二胺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再这样搜下去棱镜会把我挑出来,下一步就是和联邦调查局探员喝咖啡。于是决定这部分的细节到此为止,只按照当时英国报纸公开报道的内容来写。所以这一部分的细节是自己不满意的,我估计不少读者也没看懂。
3 }7 ^* V) E2 p6 j$ \$ y! l2 {1 D# }
9 e1 R; `% y' ~! H& E% I4 y% `9 @这篇设定的结构是一波三折,混天球的评论里说得很明白了:一开始是出差族的形象,到中后段是恐怖分子,最后再一转变成安检督查。不过这最后一转上面虽然我安排了一个用门卡开门进去的细节,对很多读者来说也许还是太突兀了。
* P B9 P1 M. S% Y" F. T( Z8 ^" A8 X+ _
总体来说,这篇算是达到了基本目的:讲了一个故事,没出大纰漏。1 V' u# ]7 j# p$ Z) K
6 i% l1 w3 q0 }# h# h0 v《任务》是偏重细节描写的,《逃亡》就是偏重逻辑的。% X: m& N& ]( O' n
9 g6 ~' A' ?2 d& L因为在《任务》的写作中大量细节描写使得篇幅冲破2000字,最后不得不痛苦地删,在《逃亡》中用了和阿姨一样的斗室对话设定,便于节省篇幅。
2 [$ z, I" X- \
2 l0 p) {% z& x) [1 I; s1 L; e% e取材是发生在加拿大和英国的一个真实案例,也在日志里讲过了。
6 `$ L. d- f0 n' a' X& O
" J/ |5 U4 ~$ t% i% q& H0 o《逃亡》的逻辑基本还是做到了丝丝入扣,但有几点是自己不满意的:
4 G3 |3 \* H. [8 g& Y5 q% ]( n l8 q3 x- h% B0 O+ D
没有交代逃犯制造假车祸案之后逃离现场的手段,这么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没了车怎么跑?解释是可以有的,但没有在小说里交代。$ }) A3 }4 d" U% f) n) S
) L2 e6 S0 i, i0 r) f U* R! Y
没有指出被害人张亨利在美国无亲无故,社会关系简单。要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他出事以后这么多时间没人报他失踪。这是个中等大小的纰漏,其实构思时是想到这一节的,写的时候忘了。
8 E, L& [% b2 \6 y1 n0 k' q# `* _5 ^
+ q! V9 [( B% g( Q& R2 e. M( T总的说来,自己对《任务》比《逃亡》要满意,总觉得《逃亡》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悬念;不过从投票的情况看读者的感受正好相反。
( K C2 J u4 \; n$ t8 s k
/ O( {/ u) |; W" C- d* H3 _最后,感谢所有投我票的同学,特别感谢混天球同学对《任务》的精彩解读。
9 W# s; w. Q- [
( M1 B! `# a7 w: r& v0 K
) K* }7 E' L n! t( n4 P" U/ K. S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