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潮起潮落 于 2013-8-14 10:29 编辑
/ y) X9 u' P/ ^6 s
/ a6 i- b" Z' x: U3 | 1 y( X7 n5 i4 P- J
网上找了一张照片当题图。这是西安外文书店挂的牌子,摄于1993年。" u, r" o2 {6 z" H- }! o. `
7 K/ s: b, X8 g8 m* f- l; [; U. [7 @& Z- h" I) s+ z; M
先叹一声命不好,小时候碰上文革了。课本没多读,但闲书没少看。
2 Z8 g" J9 }9 J& \' X! b6 } Z6 R
+ z/ z4 v. r/ t小时候不知咋的,迷恋上军事了。那时最爱看的是越南抗美的纪录片,但得到电影院去看,而且片子不太多。70年代初,《航空知识》复刊了,于是期期必买,悉心捧读。* _. ?' i. i" l( {1 W$ V9 `1 G8 x
G3 j5 c8 l" [( D2 g7 S7 t
后听人说北京外文书店内部书店有影印本外国军事方面的图书,于是就常去那里看书。
1 ^9 O- g! `( C# R! q" j- u3 R9 i3 m
外文书店在王府井八面槽,内部书店在二楼,得沿着一个很陡、很老朽的木梯上楼,人走上去咣咣作响,总担心那梯子哪天会在脚下塌了,小身子骨平拍在一楼地板上,跟鼻涕虫似的自成一滩:)) k; O! q7 O z3 Y+ k7 A4 l
2 v8 J4 G T: ~& L+ p* U# Q
内部书店入口有个看门的,进去得出示工作证。最神的是,门口戳着一个木牌告示:外宾止步。于是想起了早年间上海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传说。此外,中学生得凭学校介绍信才能进去。那时我还小,连中学生还不是呢,得亏一爱好军事的男老师帮忙,学校居然给开出了介绍信。" s, Q! v1 [& g4 K0 T' _
1 P$ H; [; N7 {- n; c1 t
头一次去的时候,把门的看看介绍信,又看看我,如是几个来回,觉得小学生来这里买外文书,实在是诧异,把我闹得很窘。好在人家没太为难我,仅仅是觉得好奇,最终还是把我放进去了。我估摸我可能是当年外文书店内部书店年纪最小的读者兼购书者。
Y8 Z( C) @. z7 N! G" G1 P( G; L( X- W
那书店专卖外版影印本图书,其实就是盗版书。盗版毕竟不是啥光明正大的事儿,所以要设个门槛。知道这个地儿后,每年我都从学校开介绍信,去买日文《世界航空机年鉴》,买来后整天看得如痴如狂,各种飞机的性能指标背得滚瓜乱熟,然后就跟同学吹牛。
! r" i1 K9 ]% A9 x1 C0 [2 ^5 ]/ A' L/ e; r) H
为啥买日文《世界航空机年鉴》呢?一是便宜,3块钱上下。大人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即可,无非是少吃点冰棍呗。再个呢,日文里有汉字,连蒙带猜,能看懂个大概其。% t- C9 a0 W# K, K( O3 U( M
( s0 \0 ]) G4 v1 b1 \后来,又去过上海的外文书店。上海外文书店位于福州路与山东路把口处,而且内部书店也设在二楼,也是一样的规矩:内部书店,外国人不得入内。7 u; F; q3 p! }) I
, n! |: F& M+ Y3 D6 d
那时的学生没啥课业负担,也没升学压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借机读了不少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小学时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了。到了中学,红楼又读了两遍。这书的道儿太深,不看几遍都看不懂。悲哀的是,看了多遍后,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也难怪一部红楼,养活了巨多专吃这一口儿的红学家呢。+ b; X" H/ K! q) N; D, N
1 U0 x u" T" M. G8 Y小时候,外国名著也读了不少。但觉得欧洲(包括苏联)作家写的东西太绕脖子,净是一个从句套一个从句的句式,枯燥、艰涩、沉闷,不好看。! W1 |. _, r0 L' w. O/ K8 |
! M' c3 [ Q3 P" W; |, ?3 g" b我一直喜欢美国人写的东西,生动、简单明了,从不跟读者过不去。老一代的作家里,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的小说写得有点儿意思,跟老欧洲们就是不一样。% ]. |7 x) \, i% k8 d& l c) Y
8 j0 K+ ~& h+ Q+ a3 F
“改开“后,又读了不少翻译过来的外国书。有些作家的作品很爱看,比如欧文.肖(《富人与穷人》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他的《光荣与梦想》大名鼎鼎)、约翰.托兰(战史作家)、赫尔曼.沃克(他的《战争风云》系列当年可是红透半边)、诺曼.波尔玛和诺曼.弗莱德曼(两个写海军装备的大牛),等等吧,很多,基本都是美国的。 Y7 ~3 b& s5 ]# F) ?# {! F
9 n% h0 Z) ?. a& E- b# u
中国作家里,老一代的老舍(够京味儿)、鲁迅(那杂文写的,杀伤指数绝对五星级)和钱钟书(一部《围城》,就够后人咀嚼几辈子)的作品很喜欢;后起的作家多些,有张辛欣、张洁、陆文夫、王朔、刘恒、阿城、陈村和周国平,等等吧。若细点起来,名单可是一长串。他/她们在巅峰状态时写的东西,很对胃口。周国平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简直就是一颗催泪弹,看得我眼泪鼻涕一大把。现在网络发达了,许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写手也很厉害。
( I7 r+ C8 X4 ?4 i. d* ~; Z' u7 R2 G7 Z, }# g8 m! [) r2 o
现在网络发达了,近些年看书少了,基本是网上阅读,很快捷也很方便,阅读方式上了一个层次。但还是要感谢那些曾经的好书和好作家,很怀念读了一本好书后的愉悦感。
8 G8 K4 S4 w9 C0 W& N0 g5 L
6 M7 |+ A8 i. p/ F. k/ b: ^% W7 G7 P; Y; q0 q
1 V/ Y9 X5 U9 L' Z9 r2 W
1 S2 G6 l( j8 o4 N' j
9 d6 |: s0 D1 Q( M2 B2 r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