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7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满江红 怒发冲冠》是岳飞写的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5:41: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满江红 怒发冲冠》7 H, O- x3 y5 B9 i; O2 ]

( r; U) G% `4 y, y. x0 h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b9 I- S2 D7 c2 b/ k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E+ @2 l% |! f; l, }9 @5 V: h
三十功名尘与土,) G+ C) F5 e2 @4 Z
八千里路云和月。" n' Q/ W. P, g; X# I  b  `; t( G+ r! k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e% W8 X2 H' }2 }1 o  ?
  P, O( W6 y  p靖康耻,犹未雪;  `$ P1 J/ \4 G8 P
臣子恨,何时灭!6 R: @# W- g6 k! Q4 g- l! C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U/ r- t) R8 U& y% s
壮志饥餐胡虏肉,
  P4 V% b3 t% x/ [笑谈渴饮匈奴血。
2 V7 k  P" ^- ]: f) Z- Z; ~7 I! t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8 P  l* p( K$ ~6 U: ^3 {& I" ^

1 B- H+ I  X2 H  n# C9 M这首词雄浑激荡,一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现在的通论认为是宋朝岳飞所做。, Q; j! Q9 Y3 o# R9 z6 @
. ^# e5 z" n: [& f& f. b% @
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是这首词并不见于任何宋代典籍。甚至都不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编写的专为岳飞伸冤的文集。
" A- K7 P% s) {+ N% ~$ M6 e# {
$ I+ N6 }0 X; L上个世纪,这个问题曾在学术界引起过一场大辩论。辩论的双方都是史学巨头。6 u2 d# G( u# u0 n
" _( @+ p. {) u" ]# M* P4 b1 t! A- k
余嘉锡先生和夏承焘先生认为这首词首见于明朝,不见于任何宋代典籍,不当任意断定为岳飞所做,或为明人托伪。
# ]2 n1 t% D" o2 I% v  o% X3 ~1 {9 N/ n+ n+ _) m
其主要理由是:
' d% L( {2 M4 ]9 r$ C! ?, _3 \& H, ~- B( s. [- z" d
1.现存碑刻为赵宽(明成化年(1481)进士)所书,非岳飞亲笔。
% m3 l3 r4 L( G+ m
7 I% J8 N# w0 w. L2 ^# W5 L2.此词没有题记,出处,不知所据为何本,见之于何书,来历不明。
* H9 @+ `/ K9 w4 G
. Q3 _9 L1 Y. t9 q2 c' F; }3.《满江红》词不题年月,亦不言作于何地,故无破绽可指,然不见于宋元人之书。/ ]* l. e6 I" c

! v4 I+ M3 \( _. f2 A4.明人有伪造岳飞诗词的前科。如明朝学者桑悦曾伪造《刻〈送紫岩北伐诗〉碑记》,先造一首据说是岳飞写的诗,然后再刻碑立传。(顺便说一句,此诗意境也很豪放雄浑。)
! i* y& H9 y/ d- s9 ]& S. L1 K8 j* I3 x8 N7 S4 ~3 @
5.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上京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境,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地区。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2 V5 K; ^9 Q, e0 d% {: Q! o

' x# n+ F6 X9 Y# m) l5 N  c7 ~6.南宋人实指宋金边塞的,多用兴元(汉中)之北的大散关,(陆游诗: “铁骑秋风大散关”、“大散关 头又一秋”等等),从来没有人用贺兰山的;因为贺兰山在那时是属西夏国境的兴庆府,它和南宋国境中间还隔着金国泾、渭流域的庆原路、凤翔路一大块地区;假使金人攻西夏,可以说“踏破贺兰山缺”,南宋人是决不会这样说的。……《满江红》词里这样说,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
1 f' ~( b  k# d
6 F0 p0 A8 ~3 z( A# v+ _7.明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是鞑靼族。鞑靼入居河套,骚扰东北西北,从中叶一直 纠缠到明亡。……《明史》 卷一七一《王越传》也说:孝宗弘治十一年,“越以‘寇'‘巢穴'贺兰山后,数扰边,乃分二 路进‘剿'。 ”这是明代汉族在贺兰山抵抗鞑靼族的第一回胜仗。……我们可以设想,“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 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5 ]& Z" @- w: c3 p3 Y/ N6 C1 D# I( O+ N/ l! l
8.元人杂剧有《宋大将岳飞精忠》一本,四折都是岳飞一人唱,而没有一句引 用这首《满江红》。第一折 “寄生草”云:“堪恨这腥膻丑陋契丹人,我学取那管夷吾直杀过阴山道。云“阴山”而不云“贺兰山”。 ……那时若已见到这首《满江红》,岂会放过不用?可见在元代还不曾流传这首《满江红》。既然贺兰山是明代的汉族与鞑靼族互相争夺的主要地点,而王越又是在贺兰山战胜鞑靼的主将,《满江红》这首词,若非王越所作,便是他幕府中的某个文士所作的。
- p* l4 S/ W% Z- N
) M3 z* u$ E& u2 B& ^8 e1 A0 Z9. 王越是明代边防名将,贺兰之捷,已七十多岁;就在这年的冬天,因谏官弹奏太监李广,连累及他,忧 恨死于甘州。他是中过进士的文人,积战功至大将;工诗。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之三,录他的作品十五首 ,称他“酒酣命笔,一扫千言,使人有横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他弘治十一年这次战功和他不幸的政治遭遇,在当时士大夫中间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这首词里点出“贺兰山”一辞,也许与此有关。这首词的作者是参与这场斗争或对这场斗争有强烈感受的人,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他们 的身分正和岳飞相同),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
7 A4 k3 |4 Y% q* g: G- v. H

4 P! i* F; @1 E- H# P' J, D持“明人托伪”意见的还有张政烺先生。他从此词的意境出发,认为“《满江红》词从命意和风格看可能是桑悦的作品。”。。。“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
1 S) Q& E2 g. e
1 z" h: y- |' U/ g5 N3 f持此词为岳飞所做的主力则是邓广铭先生。邓广铭先生写了数篇论证《满江红》为岳飞所做的文章。他的主要论点罗列如下:
) E9 K: C  R# d1 ^* v/ P& R8 Y1 ?5 ?( O- w! Q) x, a2 U7 j0 p
1.岳飞的孙子岳珂虽然编写了文集,但并没有真正做多少原始文档的收集工作。收集文档是他父亲。而他父亲收集文档时,岳飞还没有平反,所以原始文档有散失。这篇《满江红》就在其中。$ g/ h, ^* Q7 q# \2 A6 i- o
0 C, ?8 W: H* g$ O
2.岳飞的《题新淦萧寺壁》并未被收入文集,但可以证明是岳飞所做。故此不能因为《满江红》不在其中而否定其作者为岳飞。
/ g  i) ^  L- {2 D# O% M% K  B2 ~# M" Y- p/ U9 n. j* y
3.《满江红》不见于宋、元笔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书和明朝人能看到的不同。很多在明朝还有的书已经流散,无法恢复了。
' q) [9 R7 O: |6 \0 _% v6 R& t
3 ?$ S& u& u1 @  \0 I3 a, ^4 m( B4.《满江红》词后半阕点出的贺兰山与匈奴,全是泛说、泛指,不应当过分拘泥于贺兰山的位置 所在。
" W9 v# C- \" A, }+ d4 C7 W; }! X/ e" W( Z
5.“踏破贺兰山缺”是化用了 姚嗣宗 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 )的驿壁题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
' ]( m+ d0 Y; c' a& s" `( B$ J: K$ ?: ?6 w: K
6.南宋人诗中以大散关作为宋、金边界的,虽确实有之,但那些诗全都是宋、 金订立了“和约”,把东起 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划作两国分界线以后所赋写的,而宋金“和约”却是在绍兴十一年( 1141年)十一月才 订立的。在此以前,南宋人万万不会把大散关实指为宋金分界,自然更不能要求岳飞在填写《满江红》词时就 率先这样做。2 {0 m# K9 a' s  I" Z% B4 B
& {3 v( h. B1 P) P
7. 专就“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孤 立地进行推敲,是大有问题的。因为,此句之上是“靖康耻,犹未雪;臣 子恨,何时灭”诸句,如只就“贺兰山”句而断言其为明人所作,则势非把“靖康耻”云云断定为“泛说”或 “泛指”不可;但是,亡国惨祸是何等严重事件,而容得词人信手拈来,对明朝时事进行暗射、比拟耶!土木 之变虽是明王朝一次灾难性事件,但不久明英宗即被放回,何得与“犹未雪”的“靖康耻 ”相比拟呢?更何况 ,在此句之下,还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句,这与明朝的实际情况也完全不相符合。在明朝统治 期内,中原与河朔地区的所有山河全未为鞑靼族所攻占,怎么会激发出写此词者要去“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念 头呢?
+ D1 k8 y( \: X& @5 O! k2 R
' w5 J- z0 G% p4 @8.《满江红》词前半阕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 路云和月”两句,与岳飞的生平事功十分吻合。若 把此词作者定为王越,而且定为贺兰山捷后所作,那就必须把“三十功名”改为“七十功名 ”才行。因为,当 取得贺兰山后之捷时,王越已经七十余岁了。而且“八千里路”之句也与王越行踪不符。若谓此词乃其幕府文 士之作,则两句更全无着落了。. d9 [- n& y+ T1 h- I7 O

( y. ^( G) V/ d2 b/ N: t7 \3 X" j. ?9.最重要的一个证据是邓广铭先生得到了一片据说是汤阴岳庙里的碑刻拓片。在河南汤阴县的岳庙中,迄今还矗立着一块刻着这首《满江红》词的石碑,是汤阴县一个名叫 王熙的秀才,在明英宗天顺二年( 1458年)所写。全词共写了五行,只有末句作“朝金阙”,与通行本之作“朝天阙”稍异,余俱同。在此五行之后,明确地写有“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共十五字。 杭州岳庙中的那块《满江红》词刻石,乃是明孝宗弘治十一、二年( 1498、99年)内所写刻,汤阴县岳庙 王熙 的这块刻石,最少要比它早了四十年;比徐阶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1536年)所编辑的《岳集》之刊行则早了 七十八年。有这一件实物作证,则此词首次出现于弘治年间之说,以伪为真始自徐阶之说,便都不攻自破了。$ M: y- V. Z1 [# O
& [1 a2 W6 o& H; M: |
邓广铭先生进一步推论说: 汤阴之有岳庙,是在明代宗景泰元、二年内(1450、51年),经由徐有贞倡议、汤阴县学谕袁纯负责创建 的。庙宇落成之后,袁纯接着就又“辑庙祀事始末”,选录岳飞的部分诗文,以及后代人纪念和歌颂岳飞的诗 文,编为《精忠录》一书(此据商辂《精忠录·序》),而此书的第三卷即把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词收录于 内(据 1769年朝鲜铜活字本)。据书中的几篇序跋文看来,知《精忠录》之付刻虽在景泰六年(1455年),而 其编辑成书却在景泰二、三年( 1451、52年)内。这与王熙写刻的《满江红》词石碑相较,又早了七、八年。 是则此词的出现,至晚应在十五世纪五十年代的初期。
( K2 F) z* }* q; Y) ]6 j
8 Z# N- d3 `  N& m# l" i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
" q  q2 l9 e  b: l* E- u$ H% C1 J6 F: I1 `0 g, @% _
关于《满江红》是否岳飞所做的辩论,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能否找到宋元典籍或实物记载。到目前为止,不论哪一方都找不到明以前的记载。而最早的实物(更早于任何现存书籍)就是汤阴岳庙的拓片。
% I' d: \- g5 g) m0 A5 Z0 Q& z+ [
) Z9 V/ P0 J  t8 G0 z这个拓片的照片我在网上搜到两个版本。( J! e4 \  e% z) N

$ ^( m1 ~+ @2 \% h. f; K版本一:
! E( n' ?3 w% `5 N8 t% B: f* q+ o2 | + `; O2 y1 M  ]  p3 y+ _' C

% z( u! l) f3 _+ |0 A; q6 J! X
  d- A8 l* {0 {$ n9 U7 Q版本二:
# _0 l8 m/ G! @% s
$ K( K8 C' G5 r 4 E$ a0 u; Y. Q: Y7 d3 R) ^
6 n- _5 g1 F" O3 _8 Y% K9 P, P0 w# C" e1 x
这个碑文相当怪异。首先,抄录者是个庠生(秀才)。汤阴的岳庙是明代宗景泰元、二年内(1450、51年),经由徐有贞倡议、汤阴县学谕(教委主任)袁纯负责创建 的。庙宇落成之后,袁纯接着就又“辑庙祀事始末”,选录岳飞的部分诗文,以及后代人纪念和歌颂岳飞的诗 文,编为《精忠录》一书,而此书的第三卷即把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词收录于内。
% `$ I; }+ E0 E" g; ?5 C) Y$ ?! Q, r  v/ c; t3 y& t
这样,刻碑者应当是袁纯才比较合理。为何袁纯在建庙时不刻此碑,反而到了七八年后的天顺年间才由一个秀才来完成这个碑刻呢?2 ~4 G% g  X1 t! _7 ~* p
) Y5 A0 V0 I. u2 v, L
再看碑文内容。最末一句作“朝金阙”而不是通行本的“朝天阙”。有些宋词的版本不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几个版本。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也有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这可以理解为作者在不同年代修改自己的作品,不同词句流传出来的时间不一样导致版本不同。但岳飞并不是专业文人。做了一词之后是否有功夫逐字推敲修改很难说。最重要的是《满江红》此前根本不见任何宋元典籍。按照邓广铭先生的说法,岳飞的文稿都很难集齐。那么怎么会在明朝短短几年里就冒出几个不同版本来呢?如此盛事,居然特爱写野史的明人居然一句不提,岂不怪哉?+ G+ d0 h( n' u( B; V6 L2 U& N
/ {# G9 Y9 |9 K' N
再说“金阙”一词。虽说“玉楼金阙”的说法宋之前就有。但“金阙”一词后来多为道家所用。虽然可指帝阙,但岳飞抗击的是金兵,他就不怕被秦桧曲解他要去朝“金国”的帝阙?' Q$ a  o. j7 l/ _! G

& R7 T# l9 E+ t" ~. l# r: C7 S  H$ W而有意思的是,明朝初年由于朱元璋的原因用词颇有忌讳。连老百姓取名,都不能用某些字,如“天、国、君、臣、圣”等等,甚至“博士、大官、太医”也在禁止取名的范围之内。那么用“金阙”而不用“天阙”是不是有这个考量?而到了后来是否又怕一般读者误会“金阙”是金国帝阙而改为“天阙”?& P! Y/ B6 \, ]- p9 ^1 a. {

/ j- u' y# P: D+ r0 H最有意思的最后几行,“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看口气,王熙仿佛生怕读者不知道这是岳飞所作。如果这首词在当时是公认的岳飞词作,显然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得写上这些介绍词。落款应当是“痒生王熙恭录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满江红》”之类的。而现在只是“痒生王熙书”五个字,殊无敬意。
: z2 Y5 R. y' `1 r( H9 l: R5 ]3 j" z
从正反双方的辩论来看,其实说到底谁也没有找到明之前的记录。更别说宋朝的原始文件了。后来倒是有人间接考证。例如郭光先生的《岳飞集辑注》中有一篇《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89页)认为南宋後期陈郁著有《藏一话腴》一书。这本书中有评论说:
# E/ d9 z2 V8 k: E. R. W" d
0 c5 J# x, P' N6 y4 W, X, Y“(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4 N* N8 q% \! q& K9 j+ }! m
" `5 J3 u! L$ I* Z0 T9 Q4 ^# X% R问题这本书也有好几个版本。通行本中其实并无此句。而郭光先生所本的是清朝沈雄《古今词话》 卷上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卷117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那么这段引文到底是不是清朝人窜入很难说了。" d2 D9 E  h7 R
1 q/ j8 y; x6 r
此外王增瑜先生在其《岳飞《满江红》词真伪之争辨及其系年》中说: “《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据编者分析,其中有明人修改的痕迹。其第二出岳飞自唱道:“怒髪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 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此段文字明显采自《满江红》词,而加以改编。此後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 良所撰《精忠记》传奇的第二齣也是同样语言,只是将“愁”改为“怨”。由此可知,也不能说元代就必无岳飞《满江红》词的记载,被编入戏曲,证明此词在元代 仍应有相当的流传。”9 U" @9 q1 M  ~1 e) o/ [% B
$ }. t" G' O0 P: H$ q3 w
虽然王增瑜先生说“也不能说元代就必无岳飞《满江红》词的记载”但他还是承认“据编者分析,其中有明人修改的痕迹。”也就是说还是没有超出那个碑刻拓片的原始记录。0 }* w, c6 {. h0 Q
/ \! l: H: h( u) u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作史应该是“宁阙勿滥”或者“立言存疑”。但为什么这首词会一直被认定为岳飞所做呢?这还是要从明朝的国情说起。' k  ~( E" Z% j* x2 J

+ p0 h% K4 O0 x+ r! m明朝武力极盛时期在太祖和成祖两朝。此后就一直走下坡路。明朝虽然把元顺帝赶回大漠,但并未能彻底消灭元朝。元朝的统续一直在漠北传承,史称“北元”。到明英宗时,北元为权臣也先控制。土木堡一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北元俘虏。此后北元直逼北京。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登基。打退了北元的进攻。但这也只是打退北元进攻而已。
# }/ f: @( S* q' m5 i, J/ B6 t3 A2 J. A' L) G) `
皇帝被蛮族俘虏,此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北宋的两位皇帝。而北元虽然后来把明英宗送回,但明朝并没有战略反击的能力。对于明朝人来说当然是奇耻大辱。比之“靖康耻”并不为过。因此景泰初年才会有修建汤阴岳庙之举。朝廷需要树立岳飞这个抗击蛮族的忠孝英雄的形象来激励当代。1 Y$ X0 U3 o; a0 k8 |6 u% }) Z  y9 o
! I: N' s; O/ H& P- O2 I3 h
如果此词作于此时而托名岳飞应当是毫不奇怪的。但是汤阴岳庙的碑刻纪年是“天顺二年二月吉日”。那么为什么要在此时刻下岳飞的诗文呢?  u& ]) r' m5 M3 X( L9 h. |' n
  o  @6 e" c! x0 U$ s
明英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当过两次皇帝的人。第二次当皇帝是趁自己的弟弟景泰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当上的。政变成功后改年号为“天顺”。明英宗当上皇帝后,支持景泰登基赢得北京保卫战打退北元的于谦被诬陷入狱处死。
+ d3 r7 x' _) ~) D& _4 R4 v
1 t. k# T* {4 V0 n; Q: d; r: r9 J对比岳飞的遭遇和于谦的遭遇,怎能让人不生出感慨。
+ F% t% {  V/ o
' _! |1 F' k2 a" f3 ~, C所以这首《满江红》虽然慷慨激昂,但更是满腔愤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般解释为岳飞功业。但于谦自入仕至被害凡三十六年,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并不为过。而碑文中特别注明为岳飞所作恐怕也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 x/ g) z& @+ |$ j* `2 C( E" b# r
9 S. e5 h8 |4 s/ l: D5 o4 t
说起来,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这篇词作的作者是谁有种种疑点,但明朝自英宗以下一直处于北方蛮族的威胁中。除了也先入关,后来还有俺达入关,皇太极入关,最后被吴三桂把清兵引进来亡了天下。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人深究这首词的真正来历。" A' ]3 E3 U" k7 f) W  E, `( {# S

1 f+ ]1 a4 k+ W6 {% |& b而余嘉锡先生提出对《满江红》词作者质疑的时候正是三十年代末,正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日本侵略如火之时。这时候质疑《满江红》词作者未免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嫌。其实余嘉锡先生也自辩:
- X0 k0 q+ f+ s* B3 a
: O) j( t8 ?& _$ l) X“至《满江红》词,则麦秀实始付刻,其字为宽所 书,非飞之亲笔。 然宽不言所据为何本,见之于何书,来历不明,深为可疑。…… 《满江红》词不题年月,亦不言作于何地,故无破绽可指,然不见于宋元人之书,疑亦明人所伪托。悦《记》中已有“踏破贺兰山缺 ”之语,则其伪当在悦以前,第不知出何人之手。…… 自徐阶收此等诗词入《岳集》,李桢从之,嘉靖间钱如京刻《桯史》,又取而附之卷末。后之 重编武穆文者,若单恂、黄邦宁、梁玉绳等复从《桯史》转录入集,而李桢、单恂更增以伪作,于是传播遍天下,而《满江红》词尤脍炙人口,虽妇人孺子无不能歌之者,不知其为赝本也。 然以伪为真,实自徐阶始。阶不足道也,四库馆诸臣何其一无鉴别也哉! 或者曰:“《送张紫岩诗》其伪固无可疑,若《满江红》词真伪皆无实据。其中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句,足以励迈往之风而作忠义之气,于世道人心,深为有裨,子何必以疑似之词强坐以伪也哉?” 应之曰:“考证之学之于古书也,但欲考其文之真伪,不必问其理之是非。……号称武穆之 《满江红》词 ,虽为人所信,以视“经典”则有间矣。其词莫知所从来,……吾何 为不可疑之哉?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 听其流行可矣。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无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
2 w* l% p0 I( x. r% p- C6 T. i/ R: V, p
8 \) Z. v, D/ I, O( h# o道理虽然是学者要严谨学问的道理,但未免不合时宜。
& E. e/ G$ o# J' R( `8 i6 L, \7 _2 K* S& f
而邓广铭先生则是另一个极端。据王增瑜先生回忆:, r: Y% m& @7 b8 g4 N, a; ]

2 L) \* x( N" V' o“在大学时代,我怀着好奇心,向邓广铭先生询问《满江红》词的真伪。邓广铭先生说,现在《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他曾向夏承焘先生劝说,何必写辨伪的文字。他为此发表了两篇文章,特别是《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还特意搜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又编入最近出版的《邓广铭全集》中。依我的体会,邓广铭先生当年的谈话,是强调《满江红》词确是充分地体现和抒发了岳飞的爱国情怀”
$ j+ L5 [; S$ J9 @7 H+ P, |5 q9 ]5 ~0 n
0 Y) P: i% R+ J2 U# ?1 k" _1 J就我来说,《满江红》最早见于明朝,充分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足以激励后人,这就是最大的作用。至于是否岳飞所做其实并不要紧。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30 收起 理由
皇家骑警总监 + 4
煮酒正熟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阳春三月 + 2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老兵帅客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Highway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5:42:51 | 只看该作者
这首《满江红》的最大疑点
7 P8 A  O3 D3 Y/ c% l6 }: \3 P! p' E, }
这首词的最大疑点是上半阙。“怒发冲冠”以下悲愤之情无以遏制。如果是岳飞所做,那么必然是岳飞对某些时事感到悲愤难耐所做。但是岳飞又是在何时对何种情况产生了悲愤之情呢?
( D# \" S7 n5 k! p$ A, E7 [% Q2 O" `% R1 Q6 U: q% D
岳飞一生经历中能称得上让他产生悲愤莫名的事件有几个:
8 Z1 w7 g5 J4 O0 g; X; y+ r+ R/ i0 t6 R
1. 靖康之耻,二帝被俘。(24岁)/ h& I3 }) h8 q

% y: f  }; T1 Y. s$ N; l2. 赵构登基,岳飞越级上奏,结果奏章被驳回并定罪夺官。(25岁)0 f: n$ K8 h; ~- l8 Y

: K. A; p* Q% o4 ?3 Y/ v4 `& y3. 宗泽死后再次弃守开封。(27岁)  u1 ]+ l' J6 g
$ F* R  @9 U) Z: `  p
4. 第二次北伐功败垂成。(38岁)
8 ~$ Y. J% C2 |9 o2 \
/ O" X# W+ T  j/ U5. 被诬陷下狱。(39岁)3 T, L' o# ?2 p  l0 U' m, P

5 p$ O1 g% ]# z6 w+ L这首《满江红》虽然没有题记,没有写作时间,但词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却很多:8 ?7 F0 Y, |. k3 b' S  C- {

3 a. n5 I0 ~- P1 }“三十功名尘与土”是一个时间跨度。: J& T- n2 U) R4 O
+ g; A& `  K# O$ \1 _
“八千里路云和月”又是一个时间跨度。
) D: l! `0 ?4 n/ I0 L  K, l  ~. W8 W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是时间跨度。* u- t) e9 C4 K* |' a4 K
! @" O. ^& J, O0 |9 \3 c
“靖康耻,犹未雪”还是时间跨度。
6 \3 x( H6 m* }5 n/ f* I3 R4 q! ]+ ]; U% `; P, N
但对照上述岳飞有可能产生悲愤之情的事件却完全对不上号。# Z7 _4 R, b# [* Z! n

" |& }7 K! Q7 E$ H  ~8 D对“三十功名”一句,若认为实指,历来有“三十岁”和“入仕三十年”两种说法。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无法契合岳飞的生平。
5 f8 w: g* |) I8 ^6 l
5 U  t) q5 Q4 m“入仕三十年”绝对套不到岳飞身上。岳飞死时三十九岁。不可能九岁就当官。: Z0 L* f* X6 P. T5 r4 a0 e0 e

% m4 a) p  ?+ q% _. e1 f" @5 ]如果是指“三十岁”,那么岳飞三十岁时是绍兴三年,刚刚平定了各地流寇。正是意气风发,岳家军获得极大扩张的时期。这时候岳飞哪里来需要“怒发冲冠”的悲愤?( L! S* N) J& S4 I- y4 f6 S" v
" y5 G& _: e8 T, A$ i3 @
而“八千里路云和月”,持岳飞作者论的一般也认为是实指。但问题是这“八千里”路并不时发生在岳飞三十岁时。岳飞难道能预见后面他的征程有多长?" S0 ]. f( c2 n' L9 U8 O

2 @& e1 \* k, C!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其实是从古诗所化,很平常的劝人勤奋之语。但用在这里如果是岳飞自况,那么就应当是岳飞年轻时取得功绩后自勉之语。但这又和前面的几句悲叹对不上号了。0 U0 M# ^0 f9 e3 x
' q2 l! |7 d! j; |, u- {% \9 N9 T/ i
所以如果把这首词当作岳飞自作,矛盾之处实在太多。而如果是明人托伪岳飞,实为纪念和岳飞有类似遭遇的于谦就基本能够说的通了。例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明显就是劝少年读者向于谦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6 收起 理由
老兵帅客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2-23 04:0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板凳
    发表于 2013-8-10 06:07:26 | 只看该作者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j: H" J/ @, z* o  m7 j9 w5 b. J: ?
    这句最逗,整个一指东打西的战术。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关着呢(哈尔滨附近),岳飞同志往内蒙宁夏交界的贺兰山使什么劲阿。二帝如果看到此作,估计得气的吐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13-8-10 07:18:57 | 只看该作者
    Highway 发表于 2013-8-9 17:07 # L/ R* G/ p# k3 E* S
    这句最逗,整个一指东打西的战术。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关着呢(哈尔滨附近),岳飞同志往内蒙宁夏交界的贺兰 ...

    0 Y2 _. U  [. N2 S应该是顺手把西夏也给灭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8 00:00
  • 签到天数: 62 天

    [LV.6]出窍

    5#
    发表于 2013-8-10 15:06:4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诗词,张嘴就能背下来!里面的气魄和胸怀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写出来的。写诗有时候也0 C$ X- `* m7 |/ U1 P

    : U3 L% e! a& s" J是有数量,才有质量。比如书上说李白作品散失甚多,尚余800余首。武将有时候写带点军事色彩的诗词,气! F. V2 V9 h1 N1 b' i
    " C* }5 {; C/ p! K& ^6 ^- ^
    势与文官写的又不相同,经历不同,感悟不同,味道自然不同。例如:% I3 l5 A" u' D1 Z" n- u' a
    " j/ o% O. l# w" o2 F1 m9 ?" c
    [宋]辛弃疾
    , D! S! C/ N+ o1 x5 u( p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w& \+ G9 V! O

    ) ]- e: t: S% u% l+ y有没有可能是岳飞写的,而又被埋没了许多年呢?虽然可能性小,但是有可能。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9-4-30 13:17
  • 签到天数: 916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2013-8-10 16:0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lan1976 于 2013-8-10 16:04 编辑
    4 h6 V7 m5 P& c; r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3-8-10 15:06
    * G: B6 O1 m% V8 ?; Q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诗词,张嘴就能背下来!里面的气魄和胸怀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写出来的。写诗有时候也
    3 n1 R& z3 U, A4 k; s# Q* i4 d& W+ t8 I/ u4 J
    是有 ...
    ; T* x8 Q/ K& @- l( E4 M: c! }- Q

    4 j/ o5 e9 a1 u6 m4 ?: W岳飞写的词是这样的
    7 v) W# e7 q0 m$ O0 u& S小重山  岳飞
    ; b; _' F" O& ?7 |/ \1 t昨夜寒蛩不住鸣% W  g& V- e4 `5 a# W8 r. u7 f
    惊回千里梦
    3 t6 {3 B, T6 d# x3 w已三更
      X6 G/ }- w  t! l; D起来独自绕阶行
    $ w5 _+ A% _# Z人悄悄
    - i; l+ b- E: M5 ?帘外月胧明
    ( j/ H! F  U. v7 \2 r5 g9 \; P  V0 D  M! h5 s/ J! o! t7 a
    白首为功名- @8 F8 ~$ I' I# A5 v+ |
    旧山松竹老3 l8 @& n: P1 d# S, P* s+ V
    阻归程
    * K& O- c4 C  r) C% b$ o& U欲将心事付瑶琴
    ' h9 s9 a$ \+ h0 p9 R/ H$ |知音少
    & n1 V" O! @8 R& [+ u5 t弦断有谁听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8-10 16:49:36 | 只看该作者
    邓广铭说得对:“现在《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
    * k/ p+ j2 N9 {- d至于还有人论证黄帝不存在,龙崇拜就是蚕崇拜,等等。。。
    4 }9 X) M# b% x( Z  c4 ~这些人忘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8 00:00
  • 签到天数: 62 天

    [LV.6]出窍

    8#
    发表于 2013-8-10 19:10:16 | 只看该作者
    xlan1976 发表于 2013-8-10 16:01 9 T3 V& Y, h1 w5 F$ r
    岳飞写的词是这样的0 j& m" z! f. D/ `
    小重山  岳飞
    ( J3 P$ e' H0 A3 T' i: [8 H2 v昨夜寒蛩不住鸣
    % H  g( z3 x' K8 s3 p
    这首也不错,是岳飞写的。
    " L# {7 J/ w) z( A; t1 l" \$ C2 E2 f/ C0 ^  C
    李白写了那么多诗歌,好的也就那么多,看看苏轼写的,也是。如果说一个人只写过一首顶级诗歌,没写过大量的习作,可能性不大!所以如果是明朝假托岳飞所做,那也应是高手写的,明朝的诗人能达到这水平的只怕是少数,这其中还愿意作假的就更少了,至于说是那个秀才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明朝的学者们为啥不质疑。清朝是反岳飞的,有学问的人也不少,也没有人质疑。到了快抗战了,有学者跳出来质疑,这个恐怕说不过去!3 h2 Y6 x1 q5 k* z) M

    1 k4 F/ l( x4 ~  `2 d0 i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8-10 20:37:23 | 只看该作者
    完全是吃饱了饭撑的。在没有书面证据,就凭自己的几点猜测,几点貌似合理的论据,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看《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证明自己很伟大是吧?这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吗?有这样做学问的吗?在一堆没有实际证据的材料上堆砌出来一个结果,然后就敢发表出来,就与警察躺在被窝里凭着自己的臆测,就指控罪犯,法官就判刑,有何区别。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了。
    7 h; Y# o5 q/ y; v; @% |; ^/ ]# u. V  j* q9 ^
    如果是《满江红》是明人借岳飞之名而作,同时代的人就不质问吗?从宋到明几百年过去了,从未听说过这么一首词,好了,现在就突然冒出来了?能说服当时的天下人吗?这玩笑也开的太大了吧?3 r! X) g; u$ F  W6 S

    3 x4 e/ V7 r& Z' e5 z真是吃饱饭撑的

    点评

    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欢迎认真讨论!  发表于 2013-8-10 21: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8-10 20:40:51 | 只看该作者
    忍不住了,从来都是潜水的。这与造谣有何区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8-10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了一下,感觉你提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摘自天涯的一个讨论帖, 但是下面这一段却不见了,* ]% m. ^/ z4 r0 A( k. R

    & O6 b6 F" t5 d/ g“1995年,陈非先生展示了有关岳飞《满江红》词的新发现。
    0 Y3 l0 n$ b* ]  
    . @, v/ o. ^0 K# h. P; g4 \- L  据介绍,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抗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县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岳飞题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其词云:% {# w3 h4 [. [3 N
      " {4 z; t+ \" ]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6 I( P( Q, B8 \& b  
    ; M/ D5 B5 R$ J- a. |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 D3 ~# Y+ B7 h6 k- {' g  
    0 G' Q% R! R- g* N. h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其词云:: o: j  M) M1 N  ?
      4 A2 z$ Y+ J8 p0 Q# V% @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 F& J3 x% H( m' I, P  . M0 C  j1 m( n+ E3 c4 z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 V' I- b( b% ^# k! T* d0 ?3 r  
    + y, z9 B# }' e6 p+ H* v5 |  很显然,流行于世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在自己所作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词中的部分词语、意境,修改后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劳说”,在岳词中演绎为“空悲切”;祝作“贺兰山窟”,在岳词中改作“贺兰山缺”;祝作“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在岳词中演绎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作“朝天阙”,在岳词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结”结尾,改得奋发昂扬。! W/ @  ]( F9 H
      
    ; I1 D5 _% c4 P8 e  岳飞本非词家,他写词只是在一定场合里抒怀言志,并没有自成一家、流传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复修改、使用自己的旧作,和把他人的词语、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后的《满江红?写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成为了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1 `! q: J% h0 u* z" [/ H/ h4 C7 l  0 K5 g5 Y, y* p4 r& ]
      这两首原汁原味的《满江红》的发现,足以扫除一切怪论,而成为《满江红》定为岳飞所作的铁证。”
    4 E9 e" ]# G, j! [9 z3 w8 q
    * u2 J% b9 @0 ^: v8 Z! {# U% o( i让我也用你的逻辑方法来推理下,看看好玩不好玩。3 E. a0 p7 j3 g! D) T4 s( W! n

    + x  u& H7 j; u' p$ b你写了那么多,却故意把这一段省略了,是何原因?联想近段时间网络热炒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话题,明白了,你是看不惯岳飞,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但是直说怕引来鸡蛋无数,于是改为讨论《满江红》,这个目标小,也能诋毁岳飞。为啥你不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呢?哦,明白了,你一定是秦桧的后代了,隐忍了将近一千年了,终于有报仇的机会了。! X2 s, F- m  Y1 ]0 |8 H) @0 ~
    ' ?, K1 W& u8 J7 P( G
    好了,有动机,有实施,看来明确无误,原来是秦桧的后代来翻案了。牛啊。直说不就行了。5 M" Y% |8 ^& L* R8 c" }
    % ]- ^# }6 H, |' I( D( n
    这段逻辑好玩不?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23:17:43 | 只看该作者
    localfan 发表于 2013-8-10 21:05
    2 N) B  I; ~: h. \1 P& r百度了一下,感觉你提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摘自天涯的一个讨论帖, 但是下面这一段却不见了,
    $ V: K; s' Z" M) b) H% h4 @
    / i8 [* a; I* O0 g“1995年,陈 ...
    " q6 V- k2 p6 T, t" G. F, e4 G
    呵呵,那篇所谓的族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证明是伪作。其主要的问题如下:
      R0 i% a2 |# V; u! T. p- `
    ! e/ V8 ?/ S1 P- Y0 P据族谱,祝允哲之父祝臣在绍圣年间曾高踞“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都督征讨大元帅、上柱国、宣国公”,而祝允哲靖康元年就以“武翊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职衔参政,与岳飞身份大致相当(否则无从唱和,也轮不上他来以身家性命保岳飞)。
    9 J5 u+ U9 P7 q& O) P8 w( y* T5 d# c6 _+ s0 o/ Y
    如此高官(太子少保)非有大功劳不能得封,如此人物居然宋代史籍只字不提。元人编的《宋史》不提也罢,居然宋人写的编年史也不提。而更有意思的是“都督征讨大元帅”一职。“元帅”在宋朝并非常设职务。当到“大元帅”更是方面大员(赵构当初也就是“大元帅”而已)。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他又有那些战功?征讨的又是什么敌人?查询史书还是一无所获。难道他也是含冤而死?
    % G6 @  H3 r; o" Y  t/ m9 D- Y" `4 s6 o2 a- C% e
    族谱,地方志之类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但不经考据,不能采信。有人提出二祝的官职在地方志有记录。问题是这些地方志编写晚近,又是根据各家族谱而叙人物。所以更不能作为证据。
    7 p& G0 d& N( t* i& D
    1 l( {2 c1 g/ e* W  w4 \族谱伪作是常态。伪作族谱往往有经济政治目的。这篇族谱伪造自己祖上的官职,并以有“与岳飞唱和”为证,或许是当时为了给自己宗族争取一定的利益。比这更离奇的例子还有的是。例如台州地区有陈、吴两姓家谱的世系与名字相同的现象,其中肯定是有一姓抄他姓家谱,更为有趣的是,这两家实际上是在争夺被誉为“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的作者。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早就指出:“以余观之,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 又说:“今日谱之为弊,不在作谱者之矫诬,而在伪谱之流传,万姓芸芸,莫不家有伪谱。” + }: o# P" U5 l: z8 G# x5 [' a

    % _% H5 o) E* o. ]9 I3 q7 G所以这篇伪作还是别拿来现眼了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3 00:01
  • 签到天数: 31 天

    [LV.5]元婴

    13#
    发表于 2013-8-11 01:46:36 | 只看该作者
    localfan 发表于 2013-8-10 21:05 ) l; I! T! [& ~0 K
    百度了一下,感觉你提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摘自天涯的一个讨论帖, 但是下面这一段却不见了,
    / _* w- z2 H5 ]
    & B! E( p* N* j2 w6 C“1995年,陈 ...

    2 Q$ v( o; s1 B0 c/ v老兄,楼主的文章,没看出啥范政治化的倾向,也算一家之言,听听又有何妨?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07:33:04 | 只看该作者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3-8-10 15:06
    2 l# q; a, j- o' w, C! Z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诗词,张嘴就能背下来!里面的气魄和胸怀不是一般的诗人能写出来的。写诗有时候也0 q6 q% l# t: T7 `/ f7 d( p

    , @+ K# v- V# z/ k1 O. \0 M是有 ...
    / P; w! I, w9 C5 z
    要说埋没多年不太可能。诗歌的流传总要有载体。如果是口口相传,传到明朝中叶估计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而且如果是口口相传,则必然是众所周知,那位王秀才没必要在碑文中特别说明。, h# R2 B/ h& ]
    ( n, Z/ V0 l9 p" }' }  ?+ h- w1 b
    如果不是口口相传,那么从宋到明中叶必然是要被记录在各类书籍中的。问题在于现在找不到任何一本宋元书籍记录这首《满江红》。如果说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不喜欢岳飞,宋朝人有何理由不记载这首词?而且元朝并没有搞过文字狱(事实上元朝根本不鸟那些文人),宋朝的书籍被保存下来很多。在宋朝的书里找不到这首词就很难说是蒙古人迫害的关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07:44:31 | 只看该作者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3-8-10 19:10 - i. ]& N0 f. m
    这首也不错,是岳飞写的。$ Q: V" x; q, [7 n) k* o
    7 y2 g3 u0 p; y1 X' m
    李白写了那么多诗歌,好的也就那么多,看看苏轼写的,也是。如果说一个人只写 ...

    : w( ]& F' ]$ r# S7 r9 }. z另外,写好诗有时候真的只需要一些天赋。就是在现代还有陈明远的诗作被误传为毛泽东所做呢。陈明远写这些诗词的时候才是个小青年而已。
    4 {3 B/ A& q0 z' h: K2 X8 T8 L) T' A
    下面据说是陈的几篇大作,大家看看像不像:, ~$ `6 `; |' v' E+ C2 f' }7 B
    $ x3 T& D, H; V
    雷电4 p' d# w4 x# C
    积云忽作闷雷声,雨弹光刀欲煞人。: a0 P* M5 @$ \) n, [
    岂向瑶台寻幻梦,还从烈火识真金。
    5 F$ h# O8 m4 z, A8 Y几枝玉叶化灰蝶,再度铁梅成赤心,
    ) |7 b) ]- d0 C% e6 H稳似泰山共携手,陶然一笑友情深。
    " E7 Z5 Z( @( x  i& f: G1 C; Y/ ~6 |
    跨东海见雁群) X1 I4 \5 b, ?2 U' l$ e8 Q$ _2 B
    烟笼大海入氤氲,赤羽飞传时可闻。
    ! Z4 Q. _$ `- P7 V9 X- t; r暮色重重已合壁,雁声阵阵不离群。
    # }, s" a0 c% C, O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剩云。
    ' ^) x: N0 ~2 \6 W& U2 w" d4 Y( M2 e# @3 h# `) ~2 r6 H" \
    晓云
    9 v% F  L" L1 `- e形影可移志不移!摇虹奋起现清姿。1 u6 `8 ~8 M7 ~. H9 m
    飞天已奏阳春曲,化雨还歌正气诗。5 d0 Z# d( @% W% D7 ~. i
    他日长存心迹远,此生何惧足音稀。
    ) g( u: L6 g+ w  M2 u5 H$ ~秋高正是风光好,一片洪涛展赤旗。
    6 |! [: A$ C4 G7 t: p  m
    5 g: X- w9 F; H: s8 O自勉(无题)5 q; F; l, u( @5 s  Y7 }4 m
    愁云过眼散如烟,我性从来便乐天。
    & ^, q, y4 \' C) g0 g4 S2 t笑对惊涛心勃勃,护持火种意拳拳。0 t7 Q5 m' h% w/ l
    移山何止公一己,填海呼来鸟万千。% L, `- ?. w2 }! {: N+ C) M
    最爱中流多砥柱,定从乱世挽狂澜。
    + F* m% A4 @  `) F2 l$ ?; b0 P6 J* R
    水调歌头 归舟迎日出2 i# B  l/ T5 a6 U
    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
    ( |7 T# {5 y( l( }琼花脚底飞舞,惊喜却痴迷。) r& p! C$ ?" k( P, U
    今夜携春同至,播下晨风万里,太白绣云旗。
    : V3 l! T1 }' a, b; |0 n% o; H
    ! m7 a5 g# y: v9 z闪闪清眸子,霞染海魂衣。
    2 P0 J1 F7 G6 P- T* L+ i; w1 \透心亮,遍身赤,探穹低。. i4 c, e( R5 x% e. y9 v+ \
    胸涛奔涌呼啸,激浪与天齐。
    " f( g0 J- M+ y; n: w2 h3 w愿把此心炽烈,化为融融光热,四季赛春时。
    9 h9 x1 I4 m7 V# B: u温暖流环宇,永世未终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8-11 11:55:28 | 只看该作者
    寞洑 发表于 2013-8-11 01:46 & V6 P. j, c- u. m3 W
    老兄,楼主的文章,没看出啥范政治化的倾向,也算一家之言,听听又有何妨? ...

    2 P( W9 O: o: @, Z满篇内容哪个是有史料佐证,哪个是有书面证据的?全都是无谓的猜测,这样的文章与哪些“毛岸英在做蛋炒饭”,“毛泽东天天吃红烧肉”,“茅于轼是汪精卫的儿子”,之类的谣言有何区别?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8-11 11:58:37 | 只看该作者
    孟词宗 发表于 2013-8-11 07:33
    $ \7 e( q/ @/ k$ r! ^% T要说埋没多年不太可能。诗歌的流传总要有载体。如果是口口相传,传到明朝中叶估计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而且 ...

    5 B# S! L! m9 m* e你的每个证据都是没有证据的推理,这是在研究问题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2:16:53 | 只看该作者
    localfan 发表于 2013-8-11 11:58
    1 t8 w2 P3 V8 b1 K你的每个证据都是没有证据的推理,这是在研究问题吗?

    # h5 Y: _& T+ i# H( b《满江红》如果从宋朝传下,要么是口口相传,要么是书面记载。现在是持岳飞所作说的一方既找不到口口相传的证据,也找不到书面的证据。) H* }6 S9 g6 ?6 |7 s. ~5 s+ m8 L$ w
    3 F7 K' }2 E) D) b* c$ N( U" j
    我倒是要请教,您这么相信《满江红》是岳飞所做,倒是找一本宋朝或元朝出的里面记载有这首《满江红》的书来看看。如果找不到,您自己岂不是也在推理。
    : p. ?! q5 ~* _( Z9 O  l% s
    / T: _8 @. ~# t0 N, B, Q( L顺便说一句,拿任何伪作上来之前最好先百度一下,搞清楚了再贴。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3-8-11 13:50:38 | 只看该作者
    说别人是伪作,你先看看自己的每个论点是否有证据支持吗?全都是自己的臆测,真可谓是自己一身白毛说别人是妖精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3-8-11 14:06:19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证明《满江红》是岳飞写的还是不是岳飞写的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证据缺失。你自己拿不出实在的证据来证明不是岳飞写的,不能叫我拿出证据来证明是岳飞写的。好比说,你拿不出证据证明人是我杀的,就让我拿出证据来证明人不是我杀。1 K* ~: t! c7 c* [1 N

    ; R  h2 C8 y) P7 \9 q. Z居然有这样做学问的,真可怕,悲哀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1 16:26 , Processed in 0.06261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