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在德国推出Me262的时候,英国基本上已经准备好推出“流星”了。但盟军空中优势已经牢固,德国大势已去,“流星”最后急急忙忙推出的唯一理由是:再不赶紧,就没仗打了。
4 L! ~" }$ t+ Z' f/ H- `6 z* h0 j1 d- f" u0 ]. J
“流星”最后也没有多少战果,一开始还主要用于拦截V1巡航导弹。终于前出部署到欧洲战场后,也严格限制,不得越过战线,怕被击落后泄密。“流星”从未与Me262有过空战。历史上第一次喷气式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要等到朝鲜战争,那是在米格-15和F-86之间。8 I- D* T( h2 L B3 N! M/ ?
2 O7 \& H# h0 E
战后,英国继续研制喷气式战斗机,“闪电”是“双二”时代唯一的英国战斗机,速度超过M2,实际上达到M2.27,实用升限达到18000米,离名副其实的“双二”还差一口气,但相差不多了。
7 R- p/ ~, Q3 X' b5 T5 ?$ v# ^2 l7 b, D' T0 z
这是如火如荼的年代,空气动力学还在高速发展时代,各种设计如雨后春笋。美国有F-106的无尾三角翼和F-104的梯形翼,法国幻影III也是无尾三角翼,苏联米格-21则首创有尾三角翼,事实上成为后来美苏战斗机气动布局的先驱,F-15、F-16、米格-29、苏-27都可以看作某种形式的有尾的截梢三角翼。
) G8 X6 e: ^$ K0 v2 Y, g
( N6 z( e2 U T+ ~4 x/ f1 g2 ^但英国另辟蹊径,推出“闪电”。" B# p- R5 e6 C* N+ L7 x
# ?; T/ Q+ A, n: d这大概是战后最丑陋的战斗机,没有之一。战斗机应该体轻如燕,但“闪电”看着就像腆着肚皮的野猪。这是由于独特的上下并列双发。
* Y' L- N) Q7 \* K8 A1 f# D, I( j- o! d7 a% X# s C. V- q$ y
# a2 a6 H) m. K+ O7 H& O0 ~) U1 l
“闪电”是仅有的上下双发战斗机
0 J: b R |! Q0 n& M
( X* o' U; v- I6 ~, ?9 H" g4 i* z+ o5 L9 K1 P" r
本来就显肚子,加上机腹副油箱就更是大肚子形象了& o5 `0 J4 O4 W x, V
/ b: {; K9 d% E& T H
双发才能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这没有问题。双发一般是横着并列,有窄间距的,像F-15;有宽间距的,像F-14。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共同问题是横向滚动惯量较大,横滚相对不敏捷。
- ~5 A/ q$ Z }2 a& {% m9 J3 E# _! x$ [! ]: W
在发动机可靠性较差的早期,还有单发失效引起的偏航力矩问题,宽间距的问题更大。
; T$ O( @/ c* q1 D8 E
. m6 F4 ^ O n上下并列就不怕单发失效,飞机设计里对俯仰控制很注重,这是稳定性和机动性的命根子,单发失效这点力矩不在话下。横滚更加敏捷当然也是优点。“闪电”确实是非常敏捷的战斗机,这是从蠢笨的外观想不到的。# S0 v" K3 K! W5 ~7 x5 }2 D
7 j! Z; S Y* y# `# b, z$ u
“闪电”也是“双二”战斗机里唯一采用大后掠翼的。
, n* v+ G7 ?7 i2 \! \: } B" w9 C+ y1 [
还在1935年,德国人阿道夫·布斯曼就提出后掠翼理论,指出激波由机翼前缘法向气流速度超过音速引起。后掠翼将来流的速度分解为两个矢量:展向和法向,前者沿翼展的方向,后者垂直于机翼前缘。因此,增大后掠角可以推迟激波的产生,容许更高的飞行速度。& Q- u( i/ M) V6 N: v7 Q- C
. Z4 T v7 u! m3 r
战后飞行进入超音速时代,后掠翼因为设计、制造和气动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平直翼的技术,首先得到发展,也成为进入超音速时代的关键。美国海军为了保持较好的舰上起飞、着陆性能而迟迟不肯走后掠翼的路子,在朝鲜战争初期吃了大亏。等到想明白了,朝鲜战争也打到尾声了。美国空军没有纠结,快马加鞭地直奔后掠翼的F-86,才能顶住首先采用后掠翼的米格-15的凌厉攻势。
/ m- g$ B a& t/ t6 s) N" k! g" x8 t# ^
但后掠翼的后掠角进一步增大后,结构受力很不利,也越来越偏离平直翼的技术。/ P5 n5 ~6 A5 c* g1 y
: T; |4 a9 Y; m8 F大部分设计团队都直奔三角翼,但英国电气还是选择后掠翼,只是很奇特的后掠翼。% P% o( w3 G) j s4 a$ H# }! x
4 g( A, J6 b- a8 v2 X2 m7 l1 [# y# d( Y2 H, E
“闪电”的后掠翼很独特,也是世界上唯一采用这样构型的" T; E' m& q7 Q
M+ _; G& }) ^4 e
这是唯一的等弦长后掠翼,没有一般后掠翼的翼根宽、翼尖细。最奇特的是,翼尖后缘平切一刀,形成平直的后缘。6 m6 K& Z+ R6 I' h9 j0 i
* F* |' I; ?+ v$ m0 g" [后掠角越大,气流的展向流动越强。变弦长的话,展向流动和法向流动沿展向一路变化,没有计算流体力学帮助的早期气动设计有点hold不住。等弦长就简化很多。
7 k3 i4 w! i4 l2 I5 X& D1 \7 g) X- `! w
大后掠翼的另一个问题是后缘控制面也带很大的后掠角,大大降低控制舵效。( w. ^' u6 m" M, b1 Y4 v( L
# Q' M* l1 ^( E7 B
“闪电”翼尖后缘这么平切一刀后,成为副翼的理想位置。也由于与前进方向垂直,控制舵效大大增加。无尾三角翼的后缘也是平直的,但远离重心,“拧劲”较大。无尾三角翼的襟翼更“拧”,在最需要襟翼增升的起飞、着陆阶段不便放手使用,避免过度的低头力矩。后掠翼翼尖的位置就接近重心,作用更加直接,襟翼也能放手使用。
1 S* t) g# J, J0 y6 R" {, b. M8 U. h( B5 D
另一方面,把“闪电”后掠翼的翼根填满,就成有尾三角翼了。一方面保留三角翼翼根长、受力好的优点,另一方面也保留副翼舵效高的优点,襟翼效率也提高了。这正是米格-21选择有尾三角翼的原因。
3 v3 }3 k+ H) @; v Y1 r# W8 z9 z! D" t3 w: @
有尾三角翼几乎具有大后掠翼的全部优点,但避免了缺点,这是大后掠翼“后继无人”而有尾三角翼枝繁叶茂的原因。
8 i9 C. W% _0 _$ q! C
4 H. d& s1 d! F+ i1 `“闪电”一直用到马岛战争后的1988年才全部退役。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7 t2 W0 d0 l# D# w/ x; L! M& c# I0 s* c3 r7 [3 g* k7 [: }
“闪电”之后,再也没有完全英国设计、英国制造的战斗机了。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绝唱。多丑的绝唱,但还是不乏巧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