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6-4 08:26 编辑 $ I" N z/ W! f3 K' z0 A* u
2 `& |; Z/ T# F- s$ p @可梦之 兄点名了,那就胡说几句扫兴的话。已经给《航空知识》投稿了,所以还请诸位这里的内容不要外传。一稿两投不好。 % y: `1 \3 y/ @8 o: X3 i( W" { + R% d2 ]: p" \& T- j7 C& v9 O; l9 Q" f. y
+ @$ j; ^2 \# L这里把专利的意思都集中起来了。: V7 b% K7 M7 N: B
1 j7 x' _, o: k% {1、双发同时工作,无死重。+ H' G8 z: c: O# o: Z& O/ L
2 ~1 F U! P* s, L
这是有大问题的。前发机背进气,人字形喷口可以用百叶窗在前向和垂直模式中转换。在四平八稳的飞行中,前发可以出力,但在机动飞行中很难保证进气。百叶窗喷口的压力损失大,也不可能收敛-扩散,所以无法用于跨音速加速和超音速飞行。作为超音速战斗机,前发依然是part time的。另一个问题是前发进气道太短,难以理顺进气,影响前发工作。还有一个问题:热燃气回吸。前发喷口离后发进气口太近,必须加气幕隔离。 ; w1 {2 x9 E; x9 B; h; P% Z- V; Q. I% R. N$ _: {$ R, O3 r
2、避开多喷口,采用单喷口 5 @. r+ {/ G2 B( L. J D/ R: e& m+ b# Y$ d( L
这只是对后发而言的。雅克-141、F-35都做到了,谈不上首创。实际上,后发进气道太长,降低进气效率,但布局所限,不长不行。 , q' n: D e- |: ^# d% I' F% {, { f
3、双发重型 E! k5 b* K/ S 6 y5 h3 |( G+ y5 v; _把F-35的单大推改成双中推,又好又不好。不考虑可靠性问题的话,在垂直-短距起落时,双中推比单大推容易实现,增推空间也大。但前发不能用于跨音速加速和超音速飞行的话,单靠后发是不给力的。8 e7 d, D& r3 W* A
3 k& P+ e3 q, ^
4、3个矢量喷口的机动性更强! S' v9 `& d" D, w2 }( U0 ]) V8 z
3 z. v+ k! P P G( y$ G回到“1”,真的机动飞行中,前发大概率没法用,帮不上忙。单靠后发矢量喷口可以改变指向,但不能做平移等动作。矢量推力这也不是第一家了,谈不上首创。! \5 b# [/ f+ m' r
) z7 K* h) v4 h u* K) i7 K: C
成飞专利是有意思的设想,解决了X-32和X-35的一些问题,但离实用化的垂直起落战斗机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