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 蓝色的浪漫:阿尔卑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3:0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驾游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处乱窜,尤其是旅游团不大会去的乡下小地方。中心城市自然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什么的,但依我看来,乡村才是一个风土人情的精髓所在。在这里,人们按自己的心思生活,传统、文化都成为活生生的东西,而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伪古董。当然,一路上经过一点名胜就更好了。奥地利基本上是骑在阿尔卑斯上上的国家,南巴伐利亚更是群山环绕。穿行在阿尔卑斯山中就成为我们旅程的重要一部分。

从维也纳出来,我们特意不走高速公路,而是走乡村公路,或者说是本地乡下人走亲窜市的二级公路,前往萨尔茨堡。这是我们几年前在法国自驾游时的经验。沿着主要高速公路走或许时间上比较紧凑一点,但时刻在18轮大卡车和大马力高速轿车的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中战战兢兢,很难享受到驾驶和观景的乐趣。上次在法国最赏心悦目的路段除了在风景点附近的乡村小路外,就是诺曼底到巴黎的那段。本来我们也是沿着高速公路开的,一是疲劳,二是乏味,都要睡着了。还好牛老婆当机立断,下令改走小路,速度慢,车辆少,不时遇到小镇减速通过,反而不容易乏味。结果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慢慢地开,正好轻松愉快地观风景,成为我们最难忘的驾车经历。所以这一次我们一开始就拿定主意,尽量不走高速公路。另外,我们也不想付无穷无尽的买路费,我们随身带的现金不多,怕很多地方不收信用卡,一旦太早用完现金,后面会比较狼狈。

萨尔茨堡在维也纳西面偏南,但出城的路往西北,这样就从维也纳郊外的山上穿过。一直以为维也纳是在平原上,周围的山不高。惊奇的是,山路意外地陡峭曲折。在密不见天的树林里穿行许久,突然眼前开朗,开始下山。面对一马平川的中欧大地,脚下是盘旋曲折的下山路,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阿尔卑斯山路的滋味,尽管这里或许严格来说还不算阿尔卑斯山。

下得平川,这里就是奥地利的乡野了。像中国一样,小村一个接一个。每3-5公里一个,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在当年可能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村庄多,小路也多。这里不像北美,路径都是曲曲弯弯的,即使在平原也是如此,光靠方向感是绝对要迷路的。吸取了上次在法国没有很好的地图的教训,我们这次带上了大比例(二十万分之一)的Michelin地图,还带上了GPS,双保险。地图和GPS的事情以后介绍在欧洲自驾的注意事项时再啰嗦。不过在中欧自驾有一点要注意:公路上的速度限制标志不像北美五步一个十步一个,这还不要紧,但进入小村镇,一定要减速到50公里/小时,村口有时有速度限制提示,但大多数时候没有,要是糊里糊涂高速穿过去,被警察逮住事小,真来不及刹车撞上人、车就事情大了。

我们没有直接往萨尔茨堡开,而是绕道Hellstatt。这真正是阿尔卑斯山里了。Hellstatt以弯曲狭长的山谷中的峡湖著名,湖边山脚下的小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维也纳开往Hellstatt的山间小路上没有什么车,偶尔有车在路边停着,人出去骑自行车、步行或者钓鱼、游泳去了。加拿大人对洛矶山十分自豪,洛矶山也确实美丽。但洛矶山和阿尔卑斯山惊人地相像,一样的浓绿的林木森森,一样的林间的小溪潺潺,只是阿尔卑斯山更绿,人烟更多,不时有一座粉瓦石墙的小屋或者农舍在窗外闪过,不时有沉睡中的村镇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虽然这里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Hellstatt的湖上没有什么旅游船,小镇里游人不少,但也远远谈不上熙熙攘攘,和新天鹅堡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先前看到一些照片,也读到一些介绍,对Hellstatt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到了这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感觉略有失望。湖光山色应该是很美妙的,但大概是天气关系,灰绿的山,灰绿的水,弄得心情也灰灰的,并没有觉得有多少特出之处。穿过小镇往山上开,希望登高后透过峡谷中看出来可以惊奇一下。但上山的路实在太恶劣,沙石路优点滑,极陡,只能一档上山。路只有小车一车宽,如果山上有车下来,根本没有地方让,只有长距离倒车到适当的地方。这路正着开都悬,倒车就更悬了。天又有点要下雨的意思,老老实实下得山来,带着一肚子的失望,我们没有在Hellstatt呆多久,就接着上路了。幸好接下来到了萨尔茨堡附近的沃尔夫冈湖和湖边的St Gilgen,还有后面的蒙德湖,比Hellstatt美多了,补回了先前的失望。

离开萨尔茨堡,下一站就是上萨尔茨堡和鹰巢。从鹰巢出来,时间已经不早了。打听去Herrenchiemsee的路,人家说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好玩的,路德维希二世建造的又一个宫殿,70个房间只有20个完成了,他只在那里住过7天,没有什么原物,空荡荡的,而且要摆渡才能上岛。一算时间,算了,不去了,直接去Neubeuren。这是一个很小的镇,德国人来玩的也不多。小镇的特色是巴伐利亚的民间风格房子,山字形木结构,墙上画满了缤纷的民间壁画,窗台上的花坛里盛开鲜花。当年这是老百姓自娱性的装饰,后来成为德国电影界拍外景的地方,今天大概相当于德国的芙蓉镇吧。来的时候已近黄昏,基本没有游人,只有我们在落日的金黄和花屋的缤纷中间徘徊,可苦了相机的快门了。人是铁,饭是钢,正好坐下来,靠着临街的落地大窗,咂巴咂巴wien schnizzel,对,就是维也纳炸猪排,谁说德奥不是一家呢?吃饱拍足,一抹油嘴,继续开路,前往宿营地Kochel am See,see是德文中的湖,湖边的旅店应该是风景不错的。

在落日的金辉中,我们第一次领教了autobahn。GPS把我们带上了这里,大概这是最近的路,一定要走小路那就要绕路了。也好,尝尝autobahn。这一段是有速度限制的,但汽车依然开得飞快。保时捷、宝马、奔驶当然开得快,但最野的是奥迪,又多又野,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似乎在德国、奥地利,奥迪比奔驰多,奔驰比宝马多。这和北美不一样,北美感觉上是宝马最多,奥迪其次,奔驰第三。Autobahn开了没多久,就下去了,直奔Kochel。

这里离阿尔卑斯山脚不远,有两个相邻的湖,Kochel湖是较小的一个。这里是德国人度假的地方,但游人依然不多。旅店是一座1702年建造的典型的明信片式巴伐利亚木构建筑,尖尖的屋顶,墙上画满了民间壁画,窗台上堆满了鲜花,厅堂里摆满了老古董,有很老的油画、老式缝纫机、骑士的盔甲、老家具等,古色古香,非常有味道,比萨尔茨堡酒店的豪华和怪诞有情趣得多。这才是欧洲风情。旅店其实离湖还有一段路,走路10分钟样子,但要穿过小镇中的一条小巷,然后从树林和郊野中穿过去。天色渐黑,我们壮起胆子走去湖边。小径上没有人,只有很多蚊子,还有远近的狗吠。终于走到湖边,诺大的公园草地和树林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家野营的人。太阳已经落山了,湖面上还映照着夕阳的余晖,依稀可以看到无声地在镜面一样的水面上划过的水鸟。紫色的天空,紫色的山麓,紫色的湖水,紫色的树丛,四周一片寂静和安详,远处教堂的钟声不紧不慢地传过来,还有水边木屋的引桥在脚下咯吱作响,只有我们还在湖边倘佯,该回去了。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树林,回到灯火辉煌的小镇,灯光下的巴伐利亚花屋格外好看。对于在欧洲自驾游的朋友,高度建议: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大城市的主要旅馆,甚至不必拘泥于连锁的汽车旅馆,多试试小地方的传统旅馆,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

离开Kochel,继续西进,首先到达Wieskirche。这里要走一段“浪漫之路”(Romantischestrasse)。一路过来都是这样的乡间小路,所以也没有体会出这一段有多少特别,但Wieskirche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很早就有一个小教堂,说小还真小,大概就一间屋子那么小。但有一年有人看到里面的耶稣像流出了眼泪,以后这里就成为信众朝圣之地,再后来当然就是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更大、更豪华的教堂,赞美主的辉煌。这正好是德国洛可可的高峰。说起来,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开创了近代欧洲文明,法国接过旗帜在17-18世纪成为欧洲文化的标杆。德国在19世纪在政治上统一,在文化上也开始苏醒,决心要追赶上世界文明前列,具体地说就是法国。这正好是法国巴洛克的后期,比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自由散漫”的巴洛克更加旖旎、更加琐碎的洛可可已经在凡尔赛出现。德国概念中的赶超并不是新的美学理念,而是比法国洛可可更旖旎、更琐碎,这造成了德国洛可可的夸张、繁复和缤纷,Wieskirche就是德国洛可可的典范,也因此名列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在田野中的教堂,四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教堂前只有几间屋子的小镇大概是后来才有的。在田野和牛羊中矗立着这样一个华丽富贵的教堂,十分突兀。但是走进教堂,立刻感到全身长满眼睛都不够用了。总的感觉就是一篇形容词和感叹词比名词、动词还多的文章,喧宾夺主了。这宾可是真喧啊。基调依然是白色,尽管有很多可以预见的镏金,还有常规的壁画、天顶画等,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五色缤纷的大理石柱子、雕像、讲坛。柱子不是常见的希腊或者文艺复兴样式,而是极度扭曲的绞麻花式样,颜色也是少见的绛红色。讲坛是神父讲道的地方,但上下左右堆满了眼花缭乱的各种雕饰,不知道看什么好了。

从Wieskirche出来,接下来向Oberammagau进发。这原本是巴伐利亚山里的一个小镇,分上下两部分,Oberammagau和Unterammagau。下面的部分比较普通,吸引人的是山上的部分。这又是一个充满巴伐利亚花屋的小镇。不同的是,Neubeuren的花屋大多是装饰性的花卉、人物,没有太多的故事,Oberammagau的壁画则有很强的宗教意味。这也难怪,Oberammagau最出名的不是花屋,而是这里每年一度的宗教剧。这不是一般的基督教故事,而是重演基督被出卖到受难到复活这一段,具有强烈的悲哀和欢乐情感,所以称为passion play,直译就应该是激情剧。历史上,Oberammagau村里每一个男人都要参加,所以这是全村的集体活动。现在村子大了,不需要那么多人,但这依然是本地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每年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看,这样也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旅游点。我们对宗教剧没有太大兴趣,主要还是来这里观风景了。在阿尔卑斯山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的巴伐利亚花屋具有更加强烈的地方特征。这里游人也多,不过村中央是步行区,避免了人车挤成一团的狼狈。

看到巴伐利亚五彩缤纷的花屋,不禁想到中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土意识的复兴,很多小城镇都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重建传统街坊、水巷。地方特色当然是吸引游人的最主要因素,但邻近地区的同质建设难免有似曾相识感,而最终两败俱伤。中国的粉墙黛瓦实际上提供了天然的画幅,如果用大面白墙作画纸,绘上彩画,可以形成来自传统、高于传统的新的特色。试想,如果离周庄不远有一个不知名的水乡小镇也想发展旅游,和周庄比美那是恶性竞争,但如果在小镇的白墙上画上风格近似陈逸飞或吴冠中那样的大幅墙画,立刻就不一样了。水墨画当然可以,彩墨画更好,要是不惜工本的话,工笔画也可以。还可以简化成线描,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像无锡大阿福、天津杨柳青这样有传统特色的画更加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如果大胆一点,中西合璧或者洋为中用也可以,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速写甚至现代画都大有用武之地。油画的功夫比较大,要是肯下功夫,效果更加好。传统的严肃题材和风格可以,卡通或者工艺美术风格也可以,实验性的也可以,甚至把老电影的广告画作为一个特色都可以,只要一个地方的风格统一就好,否则会有点乱。传统颜料用于室外可能不耐久,现代颜料就好多了,不怕风雨。高级一点,还可以用瓷砖,马赛克拼壁画是一个路子,大块的艺术瓷砖更加豪华。天长日久,总是会有剥落、维修的问题。如果不是特别的精品,每年开放一些以前有画的墙面,为新画作腾地方,也避免最早的作品永久性地“霸占”了最好的地段的问题,还可以增加一点变化,增加一点回头客。或者固定一些墙面,作为每年的竞赛性涂鸦的地方,也是一个旅游节目。

那谁来画呢?中国农民的创造力绝对不能小看,且不说有绘画传统的一些地方,现在好多商业性的画就是中国农民成批生产的。只要有土壤,农民画家会大批出现的。跳出本地,中国有那么多美术院校,成千上万的美术院校师生绝对不会对这样大显身手的机会无动于衷。如果组织好了,小镇可以每年举行墙画竞赛,把最好的几个小样的画家请来,实际画成墙画;其间同时举行本地的啤酒节、米酒节、黄酒节、酱蹄节、粽子节或者随便什么名目,还可以弄点二胡节、越剧节什么的助兴,不需要伪造历史,这没有历史渊源,咱就是图个乐子,大家高兴。再加上开发农家家庭旅店,像西方的B&B,相信会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古今中外绘画风格和绘画主题太多了,比一个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变化多得太多了,和其他吃喝玩乐的东西组合起来,变化更多,不需要担心撞车,而且雅俗共赏,皆大欢喜。

类似的墙画思路还可以扩展到城市。中国很多城市新村建筑像兵营一样千篇一律,非但不好看,而且容易给外来人找路带来极大的困扰。要是把冲街的“肩膀”光墙面变成大画纸,这个楼画一株水仙花,那个楼画一株白兰花,再下一个楼画一株美人蕉;或者用动物作主题,像韩美林的猴子、猫什么的;或者用人物作主题,画一些快乐的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或者淑女画、猛男画;或者用乡野或者城市的风景作主题,制造或繁华或幽静的视觉错觉,像西方有些街坊墙画一样。反正敞开想象力,只要雅俗共赏,都可以考虑。这可以很快又不需要太大的花费就极大地改善城市面貌。关键在于不要拘泥于名家,把这变成平头百姓的自娱,把艺术从博物馆里解放出来。这需要一点组织,在同一个小区内,在艺术风格上有一定的一致性,否则太八仙过海也不好,但中国从来不缺这个。

从Oberammagau出来,就是林德霍夫和新天鹅堡。Fussen是离新天鹅堡最近的城市,但这里旅游的人太多,我们反正有汽车,就住得远一点,索性到奥地利这边的Reutte,反正也就20公里的路。Reutte是这一段阿尔卑斯山中的交通要道,但来往的人还是不能算多。我们住在一个有400年历史的老式旅馆里,主人家族从400年前就拥有这个旅馆。可巧这一天是小城的啤酒节,就在旅馆边上。我们不喝酒,只是去看热闹。小城里的人大概这晚上都在这里了,一条小街上早早放好简易的长条桌椅,人们就坐下来开吃、开喝。好像他们对小孩喝啤酒不大在乎,很多肯定没有到18岁的男孩、女孩也是大杯喝酒。吃的实在没有什么好恭维的,烤香肠、烤肋排、烤鸡腿、煮玉米,差不多就这些了。有一个小演唱组在唱歌助兴,唱得不错,不过民间音乐和美国流行音乐参半,没有人来一曲舒伯特小夜曲什么的。闹闹哄哄地一直到后半夜,弄得我们也没有办法睡觉。

离开Reutte,本来想沿着“阿尔卑斯之路”继续西进,品尝山景。达到波登湖后,取道康斯坦斯,然后直穿瑞士。但在阿尔卑斯山中已经开了一个星期的车,山景看得审美疲劳了,这么从康斯坦斯绕路而不走高速公路的花要至少7-8个小时才能到,考虑到一路上湖已经看得不少了,波登湖就不去了,直接斜穿瑞士。不知道这是不是阿尔卑斯山最高的一段,反正是越走越高,树渐渐稀少了,草地渐渐变成了石坡,到后来就成了荒凉的石头山,和洛矶山一样了。

进入瑞士的时候,边检还没等我拿出护照,就挥手放行了。瑞士不是欧盟国家,所以还没有取消边检。瑞士的公路和奥地利没有多少差别,但瑞士公路上的人和车就大不一样。这里的公路尽管也是二级公路,但相当繁忙。或许是因为这条路线没有“正规”的高速公路,所以大家都挤到这里来了?特别的是,自行车和摩托车特别多,很多人成群结队地骑自行车登山。我都需要二档爬山了,这里也是前不巴村后不把店,下一个有人烟的地方至少几十公里,他们还在哼哧哼哧地骑自行车上山,真是佩服他们。避让自行车只要小心礼貌开车就是,摩托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瑞士人好像特别喜欢开摩托车飙车。这也难怪,在这种地方,即使有保时捷也开不出速度来,但摩托车个子小、加速快,可以在车缝里钻来钻去,只是弄得开车的人很紧张,要是碰他一下,最后还是大家的晦气。但这些摩托车就像蝗虫一样无穷无尽,来了一波又一波,尖厉地嘶叫着从你旁边几英寸的地方一闪而过,很烦人。不过观察了一下,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北美称为crotch rocket的赛车型摩托车,而不是哈里•大卫逊那样的巡航型摩托车。大多数人穿这正规的皮质摩托车衣,高速过弯的时候膝盖差不多都要蹭到地上,就像电视里摩托车大赛一样,不知道算是酷,还是疯狂。

好不容易开到山顶,这里休息的人很多。有开汽车的,开摩托车的,当然更有骑自行车的。看到一辆法拉利,看来这东西不光是看的,还真能开。远处的山顶上还能看到一点积雪,这就更像加拿大的洛矶山了。下山了,景色又变了。山势开始陡峭,但山坡不再裸露,而是不满了浓密的阔叶森林。整个山峰都包裹在毛茸茸的墨绿之中,根本看不见土壤或者岩石。这里已经是瑞士的南部,接近著名的圣伯纳迪诺隧道了。这一段小路和高速公路又并道了。大马力汽车不光开得快,而且很野,高速接近后,差不多是急刹车才减速到和前面的车一样的速度,所以老是看到快车道上前面几辆汽车的尾巴又翘起来了,在急刹车呢。只有意大利人开这么个开车法,意大利快到了。

这一段的公路主要沿着河谷,但河谷弯曲太厉害的地方,连精打细算的瑞士人也忍受不了,索性在山里打洞。这一段的隧洞特别多,有名的圣伯纳迪诺隧道就在这里。比起其他名气更大的隧道来,“只有”不到7公里长的圣伯纳迪诺隧道也够长的了,在黑洞洞的山肚子里开呀开,好像永远也开不出来似的。当然最后总是要出来的。重新见到阳光,很是高兴。这一边,山势逐渐开阔,路边有时会有一个瀑布什么的,人们的语言好像也更接近意大利语,而不是德或者法语。

渐渐地,阿尔卑斯山甩在身后了,河变成了湖,Locarno到了。这是瑞士和意大利边境上的一个小城,很容易和邻近不远但名气和规模都要大很多的Logarno混淆。Locarno在和意大利共有的Maggiore湖的顶上,更像意大利城市,而不是德语地区的城市。弯曲狭窄的小街,瘦瘦高高的连排意大利式老式沿街公寓,人们兴致冲冲但又悠悠自在的性格也像意大利人。我们的旅馆靠着市中心的广场,正好广场上在举行电影节,晚上又是很热闹。看来我们到哪里,节庆就跟着到哪里。

黄昏了,开了一天的车,正好也松散一下。沿着湖边走走,咂巴咂巴冰淇淋,看看人,看看鸟,看看山,看看湖。又是紫色的山,紫色的湖,紫色的天,紫色的树,不一样的是,那边有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的地方,已经是意大利了。意大利,我们来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2-4-7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0:19:45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4-6 10:14
    当代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那我比他轻松多了,不需要大象就可以轻松翻越。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地板
    发表于 2012-4-7 01:58:01 | 只看该作者
    旅游贴得放照片啊,必须的,光读文字实在不给力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3:46:52 | 只看该作者
    不爱吱声 发表于 2012-4-6 11:58
    旅游贴得放照片啊,必须的,光读文字实在不给力啊

    在我的印象系列里已经有照片啦。到淘贴里找吧,都在呢。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 ... on=view&ctid=16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4-7 06:20:07 | 只看该作者
    Pergo~Benvenuti in Italia!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4-7 06:26: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去dolomites的时候,虽然还是在意大利境内,但是山脚下小镇上的居民已经是德意志式的打扮了。而且小纪念品店里的老奶奶也都是说德语的。搞的我们也只好“咬牙切齿”地跟她讲德语。车在盘山路上爬行的时候看到好几个攀岩者,真是惊叹于他们的体力和毅力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5:56 , Processed in 0.05399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