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2-10 00:57 编辑 3 d% B$ y C" j% B4 t- a9 X
5 {1 Q6 q9 P/ u8 M
$ f/ r7 i# Q/ d9 v9 i( k) H
《突破缅北的鹰》原名《军心似箭》,是老萨所写的一部纪实战史,主要试图通过中,日,美三国资料的对照和对当事人的采访,描述中国远征军驻印军部队从1943年开始的入缅归国之战。这次战役历时一年有余,战场跨越从印度次大陆到滇西高原的千里林莽,最终以中国军队打通中印公路,凯旋故国而告终。在这场血战中,孙立人,廖耀湘等指挥的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浴血奋战,基本全歼了日军号称“丛林之王”的精锐第十八师团,重创第二,第五十三,第四十九,第五十六四个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二十四旅团,威震异域。
3 Y, n, m( K- b; w7 Y( H/ R! B1 c' M D1 j& b6 f
此书已有文汇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近期将与读者见面。现将其中部分章节发表于此,以飨有兴趣的朋友。
% H) h+ I% V- `$ q, Q. G; `! N9 i# m; t$ J9 |) E
我选定的第一个章节是《孟关》这是该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当孙立人和廖耀湘的两个师从印度翻越野人山,开始反攻缅北的时候,孟关是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师团前线指挥所所在地。也是胡康河谷中日军扼守的第一道雄关。1944年1月,驻印军取得于邦大捷,日军在胡康河谷谷口的拉加苏,李家寨,打洛,腰班卡各处要点相继失守。2月,经过休整的中国军队杀入胡康河谷,两军在孟关城下展开了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
# j, e/ F, W! W9 T, f9 N/ J' {6 S1 e% `6 p
孟关之一血战晓高地6 W# m" Z0 `; `
3 \3 \' j: o, R0 C! |2 P9 A3 A
$ T9 w' v7 F; ?* N6 a d$ K
2月下旬,中国军队开始向胡康河谷腹地发动攻击,第一个目标就是孟关。
$ o- k# S% p! r- l* E; o# \, M/ o1 ^7 J+ Q- d! @$ Y
8 v9 Z0 S2 W/ L: `) h反攻号角吹响,流落异域的中国人要回家了$ U( X+ s. K6 E
c% L+ U' y0 G$ ^5 s% \, S
* C; ~( H. X5 y孟关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全面投入攻击,新编第38师从左翼,新编第22师从右翼,向日军展开攻势。打头阵的依然是新38师搜索营。' }% `0 q @9 I' r( \: E4 P' }! ^% [+ l
( C9 a) _; G, I# Y但是最初的战斗中,兵精将勇的搜索营却打得并不顺利,一交手就阵亡一个连长。随后,担任主攻的新22师也遭到较大损失。/ {" u7 h h, K# B
" y. _$ ]" `7 V5 _) c" k) k孟关是日军在胡康谷地西段的防御中心,经过补充的第18师团在这里集中主力,利用即设工事严阵以待,双方的战斗打得特别血腥惨烈,几乎每个阵地的易手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 P, k' D1 {+ L& n+ p" B
0 N" s. ^' S! k. i. L
日军步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第6中队中队长村田平中尉,在回忆中记录了当时的一次战斗:“2月23日下午2时,接到大队部传达来的命令,内容为:第4中队守御的‘晓’高地阵地被中国新军(即新一军为代表的远征军)攻占,令第6中队速将其夺回。接到命令后,因中国军炮火炽烈,我即决心发动夜袭,安排部下进行准备。我们等待夜暗来临,随即率领两个小队向敌军阵地悄然前进。所谓两个小队,这时不过四十余人。敌军发现了我军的夜袭企图,猛烈的迫击炮弹顿时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敌军的手榴弹也朝我军飞来,但由于没想到我军前进得如此接近,手榴弹多半落在了我军后方。2 w u1 E& f5 Q- h, P
# Y3 ]' u. x5 r/ t
9 h( S# d3 o, ~2 J
大龙河于邦渡口,攻打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正在渡河
' X* A; G5 c6 q
' z6 k- {9 T+ A/ y! y6 p l. w
6 p# H+ r1 R$ n7 H/ K; q
胡康河谷的战场
7 H4 A. S3 R$ N O$ ]$ U) |. `. J! V# n8 O2 c4 y' K9 c5 [4 i
“这时,我开始大声唱起军歌,各个分队开始应合。这是我们中队夜袭作战中的成例,用这种办法可以最快地在夜暗中明白各自为战的各个分队的位置。这样做也有缺点,虽然我最快地了解到各分队突袭的准备是否成熟,但也暴露了目标。当时,我正单膝下跪,观察敌方的火力点,一发迫击炮炮弹忽然在我右后方爆炸。炮弹的碎片击中我的后脑,使我翻滚仰天栽倒,当即失去知觉。
, a* @" V1 a. i8 _/ P" [* _' t# x* P
“看到这一场景,长崎小队长大声叫起来,‘中队长阁下阵亡了!为中队长复仇,我们冲啊!’
) c- w: L L. H3 j. f' `0 T
( w h1 } c" z* H“在这一声号令下,中队的所有成员一起发起了冲锋,但小队长也因为暴露目标,脸部被敌军的手榴弹炸中倒下了。这时,敌军的一挺捷克式机枪对我军猛烈开火,第一分队长小林军曹投出一枚反坦克手雷,火光一闪中,可以看到那挺机枪连枪带射手都被掀飞。! c; {8 P5 E: b# @: a3 S. ?- [
$ Y( D$ z; P8 M# p1 u“这一夜的敌军,与以往在中国战场遇到的很是不同,他们顽强地用自动火器和手榴弹与我军突入部队死战,中队的很多成员接连被击倒。尽管如此,我军越过战友的尸体仍然抢占了阵地。冲在前面的小林军曹,就在一挺敌机枪的正前方触手可及处被击中,下腹部中弹,他带伤伸手掀起了枪架。而此时大约十名中国兵从机枪后面跳出来,双方的肉搏战开始了.小林军曹与一名中国兵抱成一团,两人滚入战壕,随着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同归于尽。
) p/ Z1 C( }# p7 P: z9 Y- r/ z
; y0 m8 ]( _* v& ~6 G& ?. D3 N6 T6 ?6 f“在小林军曹身后的几名士兵冲进了敌阵地,夺取了阵地一角,敌军终于退却了。一鼓作气,剩余的士兵向反斜面的后方阵地扑去,亦将其夺取,但是没有受伤的士兵,也仅仅剩下了区区四名。这四名士兵尚不忘向空中射出一枚蓝色信号弹,报告大队夺回阵地的消息。”5 i$ y$ O o7 W% v8 ?! H( F
6 t) e7 E9 X/ c1 \; j' c战斗结束后,村田的勤务兵赶到战场,试图把中队长的尸体拖回去,不小心将其腹部撞在石头上,听到他呻吟,才发现中队长村田仍有气息。村田被送到战地医院,到8月才重返战场。
0 V* n# P: e7 |; K
1 T/ x: ?- d, Y8 B+ Z9 m对于这段描述中,远征军依然在使用捷克式机枪,我感到有些疑惑。捷克式机枪,即ZB-26轻机枪,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性能极佳,是抗战中日军评价中国军队的三大杀器之一。因为这种机枪故障率低,射击准确,日军缴获到捷克式机枪也往往拿来使用,认为远胜自己的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远征军驻印部队全部装备已经美式化,使用的多为美制布伦式轻机枪,而不是捷克式轻机枪。
' H4 i0 Y3 w z' [7 q8 ~
4 `! s5 T: `9 l7 S3 v但是,战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抗美援朝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已经全部苏式化,依然有一些基层指挥员顽固地使用德式大镜面驳壳枪,这也是有历史记录的。考虑到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新22师曾广泛装备捷克式机枪,也许有一些退入印度的新22师老兵仍在使用这种自己用惯的武器。而中国军队守卫阵地时广泛使用的“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应该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近战兵器组合——“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不过,美式装备的新编第一军肉搏战能力不强,冲锋枪即使上了刺刀恐怕也不是三八大盖的对手,所以打成近战后暂时放弃阵地或为一种比较正确的战术。事实上根据村田记载,第二天远征军就在优势炮火掩护下再次夺回“晓”高地。为了解决肉搏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孙立人后来下令前线官兵每人带一口砍刀,既可以开路,又可以肉搏。
7 z! @& d0 {* n% D: Z l
' D8 p- f# |% B' D) t7 H2 |& u" A6 c& g" p
& D, q5 K5 |# K, s军第18师团从新加坡开赴缅甸时上层指挥官的合影,第一排从左到右为第56步兵联队联队长藤村大佐,第55步兵联队联队长木庭大佐,第23旅团旅团长垞美少将,第18师团师团长牟田口廉也中将,第18师团参谋长武田大佐,第18炮兵联队长高须大佐2 X' M, M4 b+ ~
! J. C; X9 C0 u$ G" `晓高地之战中,可以看到孟关之战外围战斗的惨烈。这一战,双方都打出了以死相拼的气势。8 J, V5 B( |6 x7 ^( S6 j/ {
$ s! {5 O+ B. v0 e4 S2009年8月,在北京遇到《松山1944战地笔记》的作者余戈,他给我展示了一条日军当时使用的“千人针”。千人针是日军官兵的随身之物和精神寄托。
/ q: S0 ?3 P5 P1 ~, L* Z
9 }% X8 @+ _' Z这条护身符类的东西十分精致,上面有一千名日本女子用丝线绣出的一头老虎。余戈的这份千人针是中国军队的战利品,上面一些黑色的斑点,应该是血迹。
$ b' T/ w4 G4 j/ v% n' q9 m- m
! V7 B3 x& e8 @$ t血点细小,倒未必是战场的痕迹。3 [3 g/ k! L" F! B U. E7 a
& W M9 ~* |6 h8 \8 V2 C. y* D$ g第18师团出征的时候,日本街头到处是该师团官兵的亲属,拿着各式各样的千人针,请求过路的女子缝上一针,直到凑齐一千个人的祝福为止。据说日军出征前夕,有的日本妇女,出门一趟会把手指磨破,以至于一些“千人针”上血迹斑斑。
" \0 \, U- H8 L8 r" p( D, v( }- w
流血的不只是日本的女性。
1 C8 k" A( m4 s7 M$ D
. @$ x2 x; R8 B8 C& z% ?& V T3 X美国飞虎队飞行员斯科特上校回忆,常德会战中,中国陆军第57师弹尽粮绝仍冒死奋战,坚守常德孤城。守将余程万将军在电报中痛求空军空投弹药。由于常德守军被围阵地已经十分狭小,用降落伞空投多半会落在日军阵地上,中国空军名将高又新想出了编织纺锤形的竹篓,内装弹药进行精确空投的办法。有弹性的竹篓使弹药不会在落地时损坏,而竹篓不会随风飘移,依靠中美飞行员优异的飞行技术,又可以准确地投掷在守军的防卫点上。 a3 ?& \8 J( Z, U; R
$ b' u4 K- Q. ]) ~- ?: ~. y, m
在衡阳机场指挥空投的斯科特上校看到一幕令他难以忘怀的景象——每当一架飞机落地,中国地勤人员就会“发疯一样”地推着装满了子弹的竹篓迎上去,用最快的速度为飞机完成加油和挂装,于是飞机又飞向常德。斯科特注意到这些竹篓上凝结着斑斑的血迹,令他十分惊异。
. S& ]+ B$ K# o B. W- D1 s1 h9 M, a# t' `
为前线编织竹篓的是当地女子中学的学生们,锋利的竹片把她们柔嫩的双手割得鲜血淋漓,而她们依然彻夜不停地编织着下一个竹篓,以至于每一架飞机降落的时候,新的满载着弹药的竹篓都已经在等待着他们送到前线。
/ @7 K2 ^& J4 `2 J, J9 B! E# D
2 L4 F2 k% d( I# M1 R C5 t. H# f) ^斯科特看到的,就是这些中国女孩子们在竹篓上留下的血迹。5 L8 T, E& c- h' O1 I
6 m( D4 W) y# D& N' N1 j* _+ C飞行员们回忆,弹药投下后常德守军把帽子抛上半空,欢声雷动。这一战,史称“八千虎贲死守常德”。( c5 v, C: j: S! V/ z7 Q- i
3 M$ T" O: r, j8 d
虎,是中日文化共同的符号,代表着勇猛和坚毅。而日军千人针上的猛虎图案还有一个含义——“虎行千里必还家”。日军的亲属们期待他们的亲人能够平安度过战场,回到家中。
- _3 l6 Q9 {1 {3 m$ d- a
$ v( {4 c) E; D3 m% y对于在缅甸的第18师团大部分官兵来说,这只是个不能实现的目标,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被送进了靖国神社。
; K4 [9 k+ e3 V- P: e; M/ w3 X% z, D$ z
根据日军记载,在缅甸战场和中国军队战斗最为激烈的两个主力师团——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都遭到了堪称灭顶的损失。包括补充兵员,第18师团投入战斗的日军共计31444人,战死20394人;第56师团参战兵员两万余人,战死17000人。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第33军总部,第2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独混第24旅团各部,他们也都曾和中国远征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S& G3 e, y6 D& v& \! q& U% M* s
/ [1 i9 m0 ]5 \0 Q$ u; f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远征军可谓靖国神社的超级供货商。
) B& m# w% x& B2 l M
; h7 [3 z6 ~$ e7 q! E
6 j3 ]. F* s2 a. D两个中国远征军士兵,由照片旁所附的英文注解看来,左边的应是1942年先到达印度由孙立人将军指挥的新三十八师士兵,而右边应是由廖耀湘江军指挥勉强穿越野人山,刚刚到达还没来得及换装的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士兵。这两个师构成了远征军驻印兵团的骨干8 n% x( B6 l6 U4 r/ [
5 `0 N+ ^9 ?$ N% M: A! P/ V2 i2 H4 p+ T6 N
不过,孟关确实堪称虎穴,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的指挥部,就设在这个缅甸小镇上,意图在这里死死挡住中国军队回家的脚步。; T/ [# z) C( f* t2 R
3 s C2 w6 ?! {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