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超诣' e2 a7 V6 m$ t& h% v! y A2 o' C) b# U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似乎有着中式文人大部分的优点和欠缺。又同时具备了典型的经典文化名人的不太好的运气。但是读苏东坡的文章,尤其是他写性灵的山水风景的文字,总是觉得齿颊留香,欲罢不能。这次又是一个名篇——前赤壁赋。这也是我小时候看的中国历代文选中的一篇,也一样能够背而诵之。! N* Z8 E2 W7 P% H& h
还是老规矩,从超诣的二十四诗品解析说起。 + K- X9 o; n' i" f 超诣 : y0 l; ]+ U A; I2 \; r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 R0 S! ^$ F$ g0 v R6 ?5 A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8 |/ i7 n( s" R& h. m7 H( X* n4 U
这四十八个字的意境从我个人来说是二十四诗品之中最欣赏的。是典型的仙人下凡视角。脱俗出尘,飘逸无伦。前两句,多有人说是“不是心灵神敏、不是心机微妙”。我的看法是前四句是一体的:如果不是心神灵敏,不是心机微妙,那又怎么能如驾游白云一般随着清风归去呢?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就是远景的仰慕和近处之时的不同。天生的仙人般孤独感的意境。所以“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也就是说谪仙般的俗世经历。对于这样的人物,乱山乔木、碧苔芳晖是最好的成长背景。而渐声渐希的轻诵和若有若无的思念才是与这般人物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说,超诣的这番意境描绘,直接的映射了一个飘逸超脱的仙人般的灵魂。能够匹配的上这样的评价的,大约也只有苏轼了。和苏轼比起来,远溯盛唐文人对比杜甫太沉郁,太白太恣睢,李贺太阴骘,白居易太粗俗,刘禹锡太世俗。唯一差可近似的李商隐又太晦涩。就更不用说有宋一代的文人了,唐宋八大家里,以文人风格而言,苏轼是最接近与超诣境界的人物。" J4 b# d. g* R" S5 Q5 C
4 M2 o% G% L7 f . P6 Y: L Z: `$ [9 a苏轼这篇给我的感觉是旷达和你引诗品所说的超诣,说实话看不出多少佛教的思想。这个世界的一个特点在于,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找到联系,所以要从佛教思想去联系,当然也能说得起来,就象我看到有人用庄子的思想去解,他也能写一篇,还发到报上。不管怎么样,从文字上看,个人不觉得有多少心动、三昧那一类的东西在内,至少不那么直接,我想我的思维也算是比较发散的了,而且我其实对佛教思想也略有耳闻,某种程度上也比较欣赏,但这篇赋,我感觉基本上文学性的。就是别太计较一己之得失、荣辱、盛衰,超脱一点,那种意思,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讲,也有点小我大我的那种感觉,略微有点,因为他的某些用词,蜉蝣、一粟、一瞬、盈虚,这是指向小我的,无尽、不变、莫消长、天地这些又是指向大我的,所以文学家的意旨在于心胸,开阔,自然不会所谓“小人常戚戚”了。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t4 b x' E' P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