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6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网上谈诗】古诗可以平易浅白而词句美丽,你也可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03: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诗词自有痴情客 2015-06-02 诗词自有痴情客))



    中国古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觉得“凡事要返朴归真的好”。《诗经》那些思无邪的句子,细看都是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汉时,比如《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话。

    看看这些句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包括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包括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都是明白如话,不多修饰。


    但是炼字炼句上,出了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于是情况变了。

    钟嵘认为曹植“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是有意识在修饰,所以钟嵘要说曹植的出现,是“譬人伦之有周孔”了。

    但后来的时代,却有点返朴归真,觉得陶渊明这样少修饰的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比如清朝王夫之就认为,从返朴归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极好,但钟嵘却认为曹丕“率皆鄙质如偶语”,太粗鄙啦,不好。

    说以上这些,只是想证明:

    好的诗歌,意蕴之美和辞藻丰富度,未必成正比。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陶渊明,比如曹丕《燕歌行》,都是质朴而有意蕴的好诗。所谓辞藻和意蕴成正比,讲究词采华茂,是钟嵘时期的看法,后来就不流行了。

    所以,大白话也是可以意蕴美好的。

    问题在于,怎么美好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句只是简单勾勒情景,但是画面感、声音和情境都有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同样是情境描述,如画。

    都很质朴,其意蕴好在哪儿呢?

    画面感,通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虽然是元曲,但这就是典型。明白如画。看手段:没有叙述,没有评论,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勾勒出来了。

    中国古诗里,素来有此传统:物象陈列,勾勒画境。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因为他擅长这么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没有多余叙述和评论,精确描绘景象。

    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手法:

    少议论,少抽象,多用具象名词,把能够作为符号的意象,大量陈列。

    不信,看温庭筠最著名的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从头到尾,都是绵密的意象陈列,颜色和图案的交叠。运用形容词时,着重色彩、质感、其他可以诉诸感受的事物。


    小结下:

    中国诗歌这种符号美学、意象排列、制造画面感而提升意蕴的手法,中国人自己身处其中,可能会不敏感,但对西方人很有启示。

    埃兹拉-庞德就喜欢翻译中国诗。而他著名的《地铁站台》,其实就是运用中国古诗手法: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也是叙述画面、渲染画面感,如此而已。

    所以中国诗书画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中国诗歌本身就是美学教育,其意蕴往往来自画面和唤起的感受,所以大家很喜欢讨论以情入景之类的,是体验,是感受,而与辞藻没有必然关系。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8 收起 理由
    楚天 + 6 精彩给力
    laser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5-6-11 06:5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5-6-11 10:28 编辑

    我觉得诗有很多种,好诗不只有一种模式。前人努力研究诗,并总结了一些规律,对我们是有益的,尽管这些规律本身也常抵触。我们需要理解其缘由,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条理清楚,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要为了彰显学识而生硬求典。在这里我得说老师本身就有犯这种错误的倾向,而且可能也鼓励别人犯错误。

    看一首诗要尽量理解作者,而不是搬出几个概念找错。假如这里王维的那首诗出自今人之手,一定有人跳出来卖弄批评:平头了,没有转合,甚至合掌了,等等。原因就是没能真正理解前人总结的诗病。还是那句话,诗有多重,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套。在某种状况下的病,可以是在另种情形下的美。

    不是曹植的炼字让诗不好了,是后人没炼好让诗变坏了。不是典故一定不好,是用典的痕迹和生硬让诗不自然了。不是诗的病多了,是庸医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4 收起 理由
    楚天 + 6 精彩给力
    laser + 2
    山菊 + 10 给力
    燕庐敕 + 6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6-11 10:27:01 | 只看该作者
    锻炼,有不同的层面。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laser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5-6-11 17:03:16 | 只看该作者
    嗯,古人的诗,有一种简洁的美感。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laser + 2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08:05:57 |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我得说老师本身就有犯这种错误的倾向 --- 嗯,看见苗条一定要狠砸哈

    我自己呢,明白增加知识,学习典故这关是绕不过去的。不过为了写作业去翻书或上网查典故的事偶2006那年已经试验过了,感觉一点也不好玩,所以不会再试。现在阅读略有增加,偶尔碰上心动的典故会想着要用一下,免得忘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5-6-12 23:5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5-6-12 23:55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5-6-12 08:05
    在这里我得说老师本身就有犯这种错误的倾向 --- 嗯,看见苗条一定要狠砸哈

    我自己呢,明白增加知识 ...


    其实当今写诗,不用典很难。不用典,做好了就是创造,做坏了就是生编硬造。因为典不过是被化用的词语和故事。

    你贴的杜甫的诗还带了注,让人知道词语的出处。但是即使我们不知道出处和背后的故事,也能理解。语典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事典(自然常含语典)要是不知来由,可能费解。古人常常把地方或人名与故事本身的标志性词语连用,免得别人误解。其实每个成语都是一个典故,但近人不愿使用,因为太熟,显不出水平。求生僻而不能驾驭,是今人的通病。

    典故往往不在作者而在读者。寻春马不是'寻 春马'而是'寻春 马'因为我们知道春风得意马蹄疾。催归马不是催马归,而是马催归,因为前人有马蹄催趁月明归。

    另外不知道有无人说过老师梅花七律的最大问题是首句的风格与其余不谐?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5-6-13 00:06:01 | 只看该作者
    仁 发表于 2015-6-12 23:53
    其实当今写诗,不用典很难。不用典,做好了就是创造,做坏了就是生编硬造。因为典不过是被化用的词语和故 ...
    另外不知道有无人说过老师梅花七律的最大问题是首句的风格与其余不谐?

    玄冥法驾去锵锵。这个如果认为有一种热闹劲,那么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手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6-13 00:27:49 | 只看该作者
    云平 发表于 2015-6-13 00:06
    玄冥法驾去锵锵。这个如果认为有一种热闹劲,那么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手法。 ...

    你说的这点是好的,高调之后才有下句的寂寞场。山菊老师正是这么设计的。

    但是从风格上看,这句太不与整体和谐了。就词语的熟僻来说吧,余句都是日常用语,而首句、、、有如带着道冠的穿了短裤,一幅油画接上了水彩。

    点评

    ‘法驾/锵锵’,我以为都是戏台上的平常俗语呢?  发表于 2015-6-13 04:46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04:4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6-10-14 17:17 编辑
    仁 发表于 2015-6-12 11:27
    你说的这点是好的,高调之后才有下句的寂寞场。山菊老师正是这么设计的。

    但是从风格上看,这句太不与整 ...

    出作业的老师批改过,忘了是咋批的,回头去顶上来~~~仁师这个评论发在原帖才好呢,以后好查阅呀!

    你说的这个’不与整体和谐‘问题,正是我需要花时间练习的~~~融合。

    只是我自己很多时候是缺乏判断能力的,所以才四处收集’读后感‘~~~感觉仁师(还有古师等)对此是不甚相信的。无奈的秋师,只能学刘姥姥上大观园去’打秋风‘啦

    越来越发现写诗跟做菜一样~~~既要讲究原料的新鲜度,也要注意调理的比例,还要时时换个花样啥的;火候刀功等只是基本功了。我自己说近体诗算入门,也不过是初步掌握了这些基本功而已:)


    http://www.chinavegan.com/2011/02/2011021218342496.htm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5-6-13 09:33:15 | 只看该作者
    客观来说,仁说得不协,确有。但因为是起句,且有目的性,个人认为不是大问题。
    此句说得是过去事件,用特别的意象来拉开距离,未尝不可取。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5-6-13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云平 发表于 2015-6-13 09:33
    客观来说,仁说得不协,确有。但因为是起句,且有目的性,个人认为不是大问题。
    此句说得是过去事件,用特 ...

    个人的着眼点不同。理解。理解万岁!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1-20 11:50
  • 签到天数: 794 天

    [LV.10]大乘

    12#
    发表于 2016-9-20 18:42:03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3 收起 理由
    山菊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5 15:23 , Processed in 0.06379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