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光头007之黄金眼
9 J+ q% B2 N- L% `( d
就是说,这次出征的其实是吐蕃、泥婆罗和章求拔这三国的联军,而并非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吐蕃、泥婆罗两国联军。至于联军的兵力,一毛难拔的吐蕃仅仅出了一千二百人,相对弱小的泥婆罗倒有七千人,章求拔尽管不详,但考虑到其整个国家也就有“胜兵二千馀人”,因此即使它起了倾国之兵,联军的总数也不过一万左右。鉴于长途远征的需要,这些士兵应该多是骑兵。% t" t0 \( x+ u/ C2 C1 s
K5 w9 D( [( X9 e8 f那他们的敌人阿三们实力又如何呢?且听俺细细说来。
2 O) L! U5 {6 ]9 A' r" K! N! F$ h4 V7 t
大家都知道,印度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天竺”,“印度”这个名字其实产生得相当晚,第一个这么叫它的正是大唐三藏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写道:; `1 K. C0 `; U8 D6 T% D6 X0 H
& L4 g ~: B+ C1 w“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 q) ^9 B, {6 S0 A% `, M2 V' ^, e
翻译成现代话大致是,天竺那疙瘩的称呼真是乱啊,叫啥的都有,就像一只苍蝇——不,是一群苍蝇成天嗡啊嗡啊嗡,吵得俺欲仙欲死,现在俺宣布,以后都应该按“正音”来念,就叫它“印度”得了!玄奘于是手起刀落,整个世界从此清净了……% B4 s! s! k5 ~- v& `0 j
7 k( @2 P/ c" o I" y+ G$ n
至于所谓的“正音”具体是啥东东,鉴于玄奘来印度以后一直在梵语圈子里混着,因此这个“正音”无疑就是“梵普”。啥?不知道啥叫“梵普”?土了吧不是,当然是梵语普通话啦!也就是传说中的“曲女腔”!& C' G- W) g9 }3 ^$ ^
2 J! v, r! h* X4 h( d" N [对于唐时的印度,《旧唐书》里是这么记载的:3 ?- o3 t1 [9 k" t( X. R% C n1 N$ P5 y* O
1 i4 R5 P+ E# s“天竺国,即汉之身毒国,或云婆罗门地也。在葱岭西北,周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邻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会,其都城周回七十余里,北临禅连河。”- {4 q/ k( a9 W& a- s' o
+ P( x; F$ W# J( C5 }6 q: m
就是说,当时的印度分为五部分,其名称是相当俗气的东西南北中,这种方位系列不由让人想起了评书演义中番邦名字惯用的金属系列(如金花骨朵、银花骨朵)和颜色系列(如魔里青、魔里红等)。其中,中天竺国最为牛插,其都城的周长达到了七十多里也就是三四十公里。
! s" W$ ~+ m8 q/ i2 y2 i2 n9 N: W9 z. U) S
这里的“禅连河”,疑为“尼连禅河(Nairanjana)”之误,这是佛教中一条著名的河流,意译为“不乐著河”,是恒河的支流。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在尼连禅河畔静坐苦行六年,后来大彻大悟,于是舍弃苦行入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然后在河对岸的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因此这条河沿岸到处都是佛教圣地。
9 T6 O& R' u; l& l7 H, w- }+ v7 U1 D7 P0 m: `% p+ ]2 H9 N
这个五天竺中最强大的中天竺,正是此次吐蕃、泥婆罗和章求拔三国联军要攻打的目标。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述它的军事实力:, u3 q; f% t$ B. @$ Z' B
u, F" `9 z, Z Z; C3 ^3 N0 {. w
第一,阿三士兵是相当职业滴,“国之战士,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术。居则宫庐周卫,征则奋旅前锋。”
9 H" h" H5 B4 G) c% i" k/ ^* n
5 W' M$ @; ?: J/ C& @第二,阿三兵种是相当齐全滴,这里共有四大兵种,“凡有四兵,步、马、车、象。”
7 Q P! m# X5 ^6 G3 u
) W: B, Q4 `$ a2 b3 Z( M最牛插的象兵无疑是横冲直撞的古代坦克,“象则被以坚甲,牙施利距,一将安乘,授其节度,两卒左右,为之驾驭。”' K- j- a2 V) r& d8 l3 v
. M3 r5 V3 Q% f2 o5 X: r0 W车兵则很像咱们的春秋时期,“车乃驾以驷马,兵帅居乘,列卒周卫,扶轮挟毂。”6 s8 k+ L( W( }4 ~
) j6 B+ e+ g; P与大唐不同,古印度骑兵看来并非战场主力,而是分散使用,主要用于追击等机动作战,“马军散御,逐北奔命。”
5 v, A4 W a/ T) b0 M/ _5 P) @4 F8 s5 _
步兵似乎是组成一定的队列来作战,有可能是还保留着当年古希腊人占领时的遗风,“步军轻捍,敢勇充选,负大橹,执长戟,或持刀剑,前奋行阵。”这里所谓的“大橹”,并非船上的家伙事儿,而是大盾——《说文》中有:“橹,大盾也。”1 A; O$ d" h2 a+ q0 K
* D. ^" }0 j$ z( T9 g$ R
最后,玄奘说阿三的装备也相当精良,“凡诸戎器,莫不锋锐”,而且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品种一应俱全,“所谓矛、楯、弓、矢、刀、剑、钺、斧、戈、殳、长槊、轮索之属,皆世袭矣。”
- I, |5 z9 V1 u, O% ^) T, |
+ g* V9 a, {# M( z至于阿三军队的数量变化,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他写道:
# }+ R9 u4 D; z% y5 K& b! Q8 L) f0 @% x3 q/ J k* o4 p' I/ }
当年戒日王刚开始着手统一北印度的时候,军队数量并不算太多,包括“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戒日王率领着他们“自西徂东,征伐不臣”。经过六年的征战,“象不解鞍,人不释甲”,戒日王终于达到了目的,“于六年中,臣五印度”。地盘大了底气足了,戒日王于是进行大规模扩军,“既广其地,更增甲兵,象军六万,马军十万”。至于最容易装备的步兵,尽管玄奘没提,但数量无疑更多。
# @0 W. f: Z1 h5 s5 A$ n- E" J( y: o/ m, s6 A) F$ b
天呐!这哪里是什么游记,它就是一部军事谍报大全啊!当真像《大唐西域记》序言所说,玄奘的这双眼睛忒贼了,简直“无一物而不窥”。不仅如此,玄奘所描述的地理信息也相当精确,做到了中世纪所能做的极至——按照专家的说法,“玄奘用脚步量出的里程,竟准确到一里不差”,竟然达到让二十世纪初著名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感佩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J" K3 j( C. x" f* m3 j. D7 ?
( X% w4 X* H6 {3 E- q6 ]! r6 S! j
可是,如此精确的数据最可能用在哪里呢?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 h' P) E5 d" m. H/ t0 N! p; u7 r5 ?! F" R/ v; |: C" R( q
《大唐西域记》于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完成,这本书在当时无疑属于内参材料,而唐太宗就是它的第一个读者。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一行启程前往印度访问,在此期间他完全有可能参阅这本极其精准的情报全书,从而对戒日王朝的地理环境和军事力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为一年后率领三国联军进攻那里打下了基础——俺相信老毛奇的那句话: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6 o$ J$ ^& \8 X( N+ \' l) O, b$ @
于是,俺重新端详这个鼎鼎大名的和尚,微黑,中原五官,有一种大唐子民身上特有的质朴之气,可他的光头上却明明发射着007的耀眼光芒……从主观看,玄奘无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并不想将自己的知识用于战争;但客观上,他却被迫发挥了即使最优秀的间谍也无法企及的作用。
3 V$ k7 o1 s# F1 j
/ ]# q% l. q& r& ]' Z4 R其实,后世像俺这样腹黑法师的不在少数,比如在某网络名作者的某部作品中,通过唐太宗的爱将、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的感同身受,如此描述李世民与玄奘的初次见面:
+ T4 |1 p8 ~2 q3 w& j
$ e/ }2 e1 @9 u穷尽一切手段去做战前筹备的皇帝,甚至连出家人都不放过——社尔记得那位西行万里跋涉十七年取经归来的大和尚玄奘法师,据说因为贞观三年出境是“偷渡私出”,并没得到朝廷准许,大和尚心里还有点惴惴的。贞观十九年归国时借故停留在于阗,派人先到长安上表试探,皇帝一听说他来回进出天竺都是穿过了西域的,对那一带天时地址人情谙熟无比,立刻就把十七年前偷渡那点儿罪过抛到了九宵云外,连发诏敕迎法师入朝。 A6 p6 e4 S0 D
f- N/ C, D" r- j$ [8 y
皇帝在那里第一次召见了他,随侍在旁的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记得当时情形如下——" T* O$ l1 A8 r) T! ^- M: t5 ~
; [: j1 v% y) h/ w8 }- k玄奘——请陛下助我将取回的经书译成汉文,弘扬佛法。) A3 Y" P+ U& |; C/ Q6 Q
$ Q" M3 U$ p1 T* N. _
皇帝——很好。请法师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我。
; w; Y% _5 |0 i! ~3 t O# U/ K7 \
玄奘——请陛下助我译经。; h0 l5 C! E& L4 U! d) j( L
- k; Q& k/ U" [7 `皇帝——请法师给我写书。
0 Z" a/ Y/ P# E( ^, {
* {0 e6 L" Q1 E: P, z2 `0 o双方目光灼灼地对峙片刻,容相端俊满腹经纶的大和尚叹一口气,开始讲述我佛慈悲、至道昭明、飞光昱日、泽沾遐界、化溢中区、拥护五乘、建立三宝、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天慈广远、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食妙法……这一通经变诵下来,真个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连本来是火祆教徒的突厥王子社尔,一时间都心动神驰得几乎要皈依佛祖了。$ b: C! P5 t7 |& r! [
! o0 j) q) e" m李世民陛下也不例外,边听边点头,双眼渐渐放光,显然兴趣被勾动起来渐趋浓厚,听到后来还附合着玄奘说些“我从前太忙碌,对佛教了解太少,今天听法师一席话,才觉宗源杳旷靡知涯际,其儒道九流与之相比,就象小池子见到了大海”之类的话。; X$ v1 `' x6 X y
4 N8 ?' N. P4 [4 T
见时机成熟了,大和尚合什而拜,再一次郑重提出——3 b1 a, l. |) m1 m( E' ~3 R- p9 k
1 p( S) }+ ?3 W" \
请陛下助我译经。
# d0 i8 \" G+ a( G+ c! z% @) `, O; t2 y
皇帝微笑——请法师先给我写书。 }0 z+ _3 e. m! I- _4 }
3 K# v0 ~; k, b/ Y双方目光灼灼地再度对峙片刻,辗转三万里、途经数十国、遍观人间生死悲欢法界缘起缘灭的大唐三藏法师合什应承:
% c+ R$ z N" m- ^* u+ T7 [5 p# r- r& g( U# H2 _
沙门玄奘,谨遵圣谕。
N, ]6 q5 T! H1 h) H3 ~9 [5 {- H, P6 Q5 [: k8 k
这位大和尚实在是位太了不起的人,社尔后来评判,既能以虔诚坚志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磨难,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得知进退、明荣辱。贞观二十年七月皇帝回长安后不久,一部十二卷十多万字、记述西域至印度一百三十八国资料见闻的《大唐西域记》即献至御前,从此成为皇帝案头枕边常备书籍。
! A' d2 t# V3 A4 Y& [" E" s- e" x0 @, H# D, c9 w. S" q# Y+ g" M
突厥王子曾经奉命阅览过该书卷内对于西域几国的记述,以期与自己的亲身经验相对照。听着帐下汉人老夫子的诵读解释,他越来越佩服玄奘观察力之敏锐、大局感之好以及记忆力之强。廖廖几百字,一国的地理、交通、城防、气候、物产、金融、文字、风俗、法纪、国王秉性、国内政治特点等全部跃然纸上。听到后来,社尔甚至怀疑——这个大和尚,真的不是奉皇敕专门到西域天竺那边去刺探军政情报的吗?$ S6 D6 ?5 n& I1 w3 g- y# x
9 d" j! O* I$ T, C0 i1 J9 k
(声明:以上内容的著作权等权利都属于原作者,俺只是单纯引用而已,希望原作者不要介意。)+ R1 @: N4 }8 a' I! |
- G% J# z/ n4 I( g' ^
不过,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会发现一个悖论,既然已经知道阿三如此强大,王玄策却非要带着这一万来人去死磕,这家伙难道不要命了吗?
6 j% Y, A* r9 K) \% X0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