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cboliver 于 2020-12-25 04:02 编辑
9 M/ i7 c1 D, X7 Z
5 U1 [( N' s+ k# h% J* t \& O; \! M上篇日志发表后,很多同学对我司能轻易解雇员工表示不解。圣诞期间,我在家里补血,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和大家切磋一下。
( I3 O. |) A) v
& G" a U) k; k6 Q其实坛友们的疑虑是有道理的,德国劳工法比起996的祖国来是严苛不少。60,70后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德国在东西德合并后,经济渐显疲势。一方面是往东德的输血迟迟得不到回报。另一方面,过于偏向雇员利益的劳工法,也让资本望而却步。 心怀大志的施罗德98年当选总理后,便背叛自己的阶级,修改了劳工法,把企业解雇员工的门槛降低了很多。政治这个东西,最是无情,做了正确的事,并不代表能得到正确的待遇。后来施罗德众叛亲离,被自己的票仓反了水,默克尔乘机上台,坐享其成。
% E) ]; O( X U2 M9 t+ J8 s; t1 b/ @" X. [1 X0 ~ w. z' U
![]()
, b1 Q2 c o6 S; M5 Z( J2 z不管怎么说,结过5次婚的施罗德都堪称人生赢家。7 X4 F. M6 |! F( Z) H- Z7 G
! P$ a- A% y' N- E5 m1 L
' B J; H0 S" s7 b! M宏观上面的事就不说了,小公司还是该脚踏实地,关注微观操作(顺便再捅大棋党一刀)。先说我们现在这个制造企业的背景。今年我们收购这家小厂的时候,他们已经面临严重的现金流问题。一般来说,收购企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股份收购,另外一种是资产收购。前者需要把原公司的整套系统继承过来,对我们这种小型资产公司风险太大。稍一疏忽就会被套上。即使出售方的资质优秀,我们也不会冒险。后面一种收购形式就灵活多了。收购方,可以用不同的德国或海外公司的名义分别把不动产,无形资产,生产设备,员工等通过不同的组合买下。其中,员工这一块,可以打包给第三方劳务公司,然后再把核心员工返聘回来。这样,没有工会保护,没有直接雇佣合同的员工,只有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实现劳动价值。当然,作为雇主也不会吃多了没事干,随便拿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员工开刀。
4 @7 ]) d& O0 y1 s) l/ [5 a
2 b: z3 W1 ~, S大家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岂不美哉?6 Q- k H$ h1 F5 @9 V/ {( f, m/ o
" t7 U' E6 _, h- D( F5 I3 k& }/ f A3 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