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4-20 00:14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2-10-24 20:27 编辑 - f. z2 f- j n* F* _6 i$ K o* }
9 s6 `6 I' `: L& f3 v( P6 r9 x4 Y$ Q
楚汉战争时的井陉之战,是汉楚在争夺整体战略优势上的重要一战,此战以赵国一战而亡为结果,随之而来的灭齐,从而让汉真正建立了对西楚的战略优势。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这场战役是一场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并对战役中韩信“背水一战”的战术津津乐道,认为这是令乌合之众死战的最有效办法,并进而成就了韩信“驱市人以战之”的赫赫声名。
6 s% {3 T9 O( `1 g& s2 g 但俺觉得,此战中,汉赵的对比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弱强分明,韩信对于井陉之战的整体布置,反而是基于赵军很弱的态势下做出的决策。因为要想了解战前的形势,必须先看史料中在此战之前的一段说辞。9 Y5 O8 E. H' M- U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 \0 z! P- _$ p5 C2 g( Y
首先一个,韩信的兵是乌合之众吗?在灭赵之前,韩信刚灭魏破代,也就是说,韩信的军队已经是一支常胜之师了。而韩信之所以说自己是乌合之众,只是因为其精锐部队已经被调走了,而现在这支部队,应该是由地方部队重新整合而成了。也就是说,这些部队可能没有打过硬仗,没有经历过韩信的直接指挥。但一支常胜之师,精神气应该是很高的,韩信的中军指挥体系应该也是在的,只是各部队战术协同上有些问题罢了。
, `1 X3 ^* ]5 g6 G 正是这样一只军队,才会让李左车说:”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认为赵军本身如果正面作战,根本无法战胜汉军,还有可能败战,也就是说,他认为汉军的实力强于赵军。而基于这种正确的认识,他的献策就是“奇兵以袭粮道,正兵坚守不出”,而赵军主帅的错误主要是基于对汉军的实力估计不足,认为汉军只可能出动几千人,所以赵兵不能避战,认为如果连这样的小军队都打发不了,以后,汉军可能再派军队来,而且其它诸侯也可能来打它。! @& h" Z: R7 m
接下来的战事是这样说的:
/ M- |5 b/ N4 U' q% ?6 g% U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2 z; C) ?; e6 b6 p8 w: Q 可以看出,韩信最怕的是赵军略其粮道,而不是赵军坚守。我想他一直在等,等的就是赵军最后的决策。如果是正兵坚守,另出奇兵,估计他要首先干的,就是把这只远出的奇兵消灭掉。
' N; e* S+ |! V9 r6 I1 S2 c: _ 从现代的地理来看,井陉关就是太行山的关口,双方对峙于此,一在山西,一在山东,对于双方都是天险,而赵所谓的三万奇兵(赵军的主力呀)如果等到汉军出井陉关,就必然是从别的关口进山西。在此过程中,如果赵军主力坚守不出,根本就不知道汉军虚实,而汉军的消息显然十分灵通,赵军采取分兵战略,那汉军也会真的只派几千兵去做疑兵,然后集重兵于山西,围歼消灭掉奇兵,奇兵一灭,赵军一样会崩溃掉。# X3 ?8 B* S. P1 ^
所以说,李左车的计策也是空谈,自古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韩信已经尽略魏代之地,历史上由山西东入河北,有多个孔道,河北根本无险可守。- D5 t+ _- ]- \$ n* j1 b
而韩信等到赵国战略已定(不知道谁给开的金大腿),知道围歼奇兵的愿望大概没法成真后,就只能打硬仗了。所以,全军出井陉口。前面说了,井陉口的两端对于双方都是天险。好在,韩信知道,赵军轻视他的军队,不会坚守必将出战。
0 y, g7 o& f( L5 C& F' P, K0 _0 g; m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要做的,就是让赵军出战的军队尽量的多,并且尽量的远离壁垒,然后以精兵略其垒。所以,韩信的背水一战,根本就是诱饵,最主要的想法,是让赵军看到有利可图,看到胜利之后全歼汉军的希望,所以,会倾其全力进攻。
' i6 _* i4 k) ?& `: U3 l 而背水一战只要解决了士气问题,也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背水临敌,就不用怕敌人抄了后路(赵军就是让汉军抄了后路的),并且,我们也不知道,背水之阵,是线性阵还是半圆阵。因此,汉军的背水,根本就是依河而战,还可能已经建立了初步的防御营垒,甚至都不能算是野战。河水不仅可以断归路,更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让赵军兵力多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无法包抄,甚至想进攻侧翼都不行。这种态势下,实际上可以让汉军指挥协同问题降到最低,因为有可能打得根本就是营垒防御战。咱们知道,一只士气高昂的军队,最好的历练就是这种占一定优势的固定阵地防御战了。
) G6 r- Q+ @( ?% T- q3 k& y8 v 在战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军先以轻兵挑战,打了很长时间然后故意败回河边的本阵,而赵军的反应,则是空壁争汉鼓旗,也就是倾巢而出。我想,所谓倾巢本身就是一个渐次增兵的过程,开始时还保留一个将领的本能,留下保护老巢的军队,以为依靠军队主力就可以拿下对手,结果久攻不下,只能不断地往里填人。此时就是一个两难决策,是继续增兵拿下,还是退兵不战。问题是,成功的诱惑太大了,退兵则士气大落,大家必须知道,赵军才是真正的乌合之众,而且根本没有经过战争考验。战争本来就需要赌的,于是,最后将所有的预备队都拿出去,而汉军轻骑则在此时出击,一举拿下壁垒。
# d7 p7 F8 F. n# g3 v 其实选择背水列阵还有一点因素,不知道后代史学家为啥没看到,韩信是全军越井陉关而攻赵,如果他败了,俺觉得井陉小道的作用其实与河流差不多吧,等待汉军的,只是个被全歼还是受到歼灭性打击的问题,也就是说,是损失80%以上还是损失100%的问题。所以,所谓的不背水,其实也只是虚假的安全感而已,明智的将领,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算得很清楚的。
0 G7 d4 [" o5 o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在此战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被赵军击败这个问题,想的全是如何一举而灭赵。如果他想打个胜仗,其实很容易,不背水不就行了,一战以万人对数万,待对方力尽时再纵轻骑攻之,一样是个辉煌的胜利,说不准赵军就会从此溃散呢。但韩信想的却是如何将主动权完全抓在手中,不给敌人留下一点机会,因为赵军如果那样败后最大的可能是退回壁后坚守不出,那么战事就会旷日持久,甚至陷入李左车所设想的局面。这正是韩信比其它统帅高明的地方,他并不看重一战的得失,而更看重最终的胜利。. T8 r ~1 V% z9 o
在这个辉煌的胜利中,有几个最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战略上的,汉军是如何获取赵国的决策的,象这样的决策必然是在朝堂上小范围内讨论的,那么透露消息的人是谁?其实李左车在前面已经说了,“辅以张耳”,这样一个与赵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在汉,那么有什么消息是汉得不到的。还有一个是战术上的,骑军是如何知道赵军已经倾巢出动了,说白了,还是应该有内应。; K$ x8 @5 E; y) F5 X6 D
所以,井陉之战,应该说是汉军从战略到战术全面压倒了赵军,甚至还在赵军中有十分深的内应,汉又如何能败。至于后来韩信与李左车言:“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这不过是韩信对李左车很看重,以此话让李左车感激,并为其所用罢了,“士为知己者死”嘛。9 O8 C- a# K& f2 c" _( @, 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