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中美海军大比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05:4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8-29 20:16 编辑
9 h! t/ \. z9 S- u  B% f/ H! G
# r" C: L/ Y  b: l: ?* K) S- k8 L中国海军已经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劲敌。在第一岛链内,美国海军必败,这已经成为共识。实际上,如果美国海军倾巢出动,不考虑战略战术,只是比宝的话,中美海军大比拼可能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这是存量的问题。) w/ h# l1 x  d0 h
3 t. ]& `8 H- q% b, p
在主战舰艇存量方面,美国海军“伯克”级现有74艘,交付中4艘,计划99艘,在建6艘,下单15艘;“提康德罗加”级现有9艘,都即将退役;
4 `' N- b3 {) j6 l“福特”级1艘,“尼米兹”级10艘" D3 A& I6 ]& k! v+ v
“洛杉矶”级现有23艘;“弗吉尼亚”级现有24艘,在建10艘,下单4艘,计划66艘;
  r  r7 B+ E1 m“海狼”级现有3艘。
1 |5 Q3 [, K7 Q, w两攻都没算,那不是海战主力。2 e+ N! S! U( V, o. }: M; q  m( G
& e+ X7 A5 G% C; u& G* t
中国方面的存量:001、002、003各一艘;
; b" u, G" Z$ Z# I% K' [' o055现有8艘,在建4艘,可能计划总数16艘;1 @4 k. ]2 s! Y! H. W
052D:现有25艘,在建6艘;; n" z: i: e' J4 e6 f% Z" x  i5 K# z5 q
052C:现有6艘;3 _/ O4 }. X4 L$ J2 T2 b! W
054A:现有36艘,可能计划最终50艘,或许未来新造转入054B;) H: b- r  t' L1 y' g/ T( G) a8 T
054B:现有2艘;
" B& r% ]" K0 r* {095:传说在建1艘;
. {& q& C; ^, D, D2 R093:现有6艘,在建3艘;: B% X5 f" O" P! ~
091:现有2艘;% ?7 v+ c% z+ E
039系列:现有至少33艘- a, g- V+ r+ @. o
基洛级:10艘- g9 _3 X$ c4 |$ Y- \4 r( F3 s

6 g1 a, e7 z6 \# M) f; F更老的现代级、051B/C、052A/B、035等都没有计入。( |  s( F; I" l

( C# |2 L- N' b$ S% _& |( D拼存量的话,在第一岛链之内,中国海军有空中力量和岸基导弹力量的增援,双方都全部压上的话,美国赢不了,但中国可能也只是惨胜,数量差别已经在那里了,加还是不加日韩澳差别不大。  U) f$ x& P, x9 @1 O

3 w  T( X' c1 S. p- [8 R: A但到拼增量的时候,中国的造船能力就发飙了。055南北同时开造8艘的壮举是现代海军史上闻所未闻的。说不定中国就是有意吓美国一跳。如果中美大战,双方都打光了,中国绝对会重现这一神迹,但美国就没有神迹可现了。
" M' t" E) g9 l* e; a& V; K! s( Z
5 ~& |5 i$ S. N& ^; f美国当然可以打击中国沿海的造船厂,但美国自己的造船厂产能不行,日韩的造船厂也在中国打击范围之内。造船厂的修复又是一轮拼产能、拼供应链,谁拼得过谁真是不好说。如果加上稀土和战略金属供应链因素的话,美国加日韩的瓶颈因素更多。) w1 Y; u1 r/ D: m$ k" L/ O

" X4 N( S; L, t0 M2 S, N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要打的话,只有一击夺命,但谁都知道,美国做不到。大家都挺过第一击的话,后面美国那边就不好看了。
3 E5 h! x$ o4 E. X( K! j- [) J. b6 u% @1 X6 I+ P' F* }3 H& H
但是,在第一岛链之外的远洋,美国的存量还是有显著优势的。
; x  R. P9 c* N, M0 c9 `/ b9 N1 ?1 l& e9 p* l' q  T4 w) A
经常有言论:“为什么只有美国打击中国大陆?真打起来,美国本土也跑不了。”愿望是好的,理论也是对的,但现实做不到。这不是中国无能,而是中国海军毕竟才刚刚崛起,还没有来得及壮大。中国也选择把力气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不是先军路线。. n. t' p( d, U( D* |
8 y5 m4 r# O2 P; S
要不了多少时间,打击中国大陆的代价对美国是不可承受之重。还不是因为中国反击美国本土,而是因为打击本身的代价太大。然后就有中国打击美国本土的问题了,但这可能还比较遥远。/ F3 ^8 p9 e  `9 |9 o: ]8 b
+ P3 m9 K9 ?8 X0 ^# B+ W2 n3 I! G
在“战术核打击实用化”后,这一天可能会早点到来,但代价是双向的。5 G# T- K: \6 H. I# R

* H  G/ J) h4 s& W3 g& k核潜艇和反潜方面可能是当前中国海军的最大短板。有说法中国海军有意用075、076作为主力反潜平台,用无人机控制大片海洋、航空反潜,这确实是有意思的思路。) d6 ?" O  C+ \4 _' U% W3 R

1 S% w( c1 E3 Y% _9 D6 a航空反潜在现在看来最为高效,所以美国海军把P-8反潜机看做战略资源。无人机反潜不是在空中有一架无人机就行的,需要有足够的载荷和留空时间,还需要足够的速度以及时赶赴反潜现场。075、076上能否运作这样的大翼展、大载荷无人机,尚且存疑。最大的问题还是:航空反潜还是被动。无人机反潜需要空中优势,否则就是敌人战斗机面前送人头。这回到航母或者水面舰队掩护了。如前所述,中国海军的存量并没有大到可以这样“铺张”地使用。当然,第一岛链之内还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反制核潜艇,必然要考虑第一岛链到第二导链之间的大洋,这里美国海军依然占优势。
' p$ S/ k8 P( R3 B2 C* N+ q# l
9 l$ y5 ~7 c; X' y" T简单地说:成就是辉煌的,前路依然艰难,没有到庆功和自嗨的时候。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48 收起 理由
johnsonjian + 10
老财迷 + 8
landlord + 12 淡定
住在乡下 + 6 精彩
唐家山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8-27 22:14
  • 签到天数: 351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25-8-30 10:09:1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3遍,确认你没写中国的3艘航母。6 T/ j7 K" y9 I. f  H! A. L% M9 B; P

    + C: g$ _6 W+ \: x“双方都全部压上的话,美国赢不了,但中国可能也只是惨胜,数量差别已经在那里了,加还是不加日韩澳差别不大”
    * t3 ?% C5 i" K9 b. ^4 @! Q舰艇的维修能力太差,现在各型舰艇都有在船厂里无法及时维修的情况。
    , s/ a3 X2 a& P  ~% `) h3 Z美国海军是全球部署,全部压上到第一岛链,只能是添油战术了,数量再多,不能集合用兵,就只能是“80万对60万 优势在我”了,有很大可能美帝大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8-30 10:15:58 | 只看该作者
    老财迷 发表于 2025-8-29 20:09& L0 o% l- [3 ^/ R* U0 T* A7 Z
    我看了3遍,确认你没写中国的3艘航母。
    0 O5 R$ D  B, C4 n+ {1 a) b0 f' ~: N
    6 S$ D* {5 [( I$ ^  [: w3 A' d“双方都全部压上的话,美国赢不了,但中国可能也只是惨胜,数量差 ...

    6 F( s& y! T) G# ?* T哈,确实漏了。加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25-9-1 10:21:52 | 只看该作者
    下饺子下了十年竟然还不到美国一半,还要上强度。 所以危险也就在这两年了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25-9-1 14:33:54 | 只看该作者
    nukearchie 发表于 2025-8-31 20:21
    ' p/ r) m) i. v$ t下饺子下了十年竟然还不到美国一半,还要上强度。 所以危险也就在这两年了对吧。 ...

    % z$ v" S; S' R" Q那10年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9-16 02:31 , Processed in 0.0364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