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5-24 21:00 编辑 . @2 G1 V4 _, h2 Q* s3 I9 \5 }
9 l5 |- C* k4 R8 }$ g2 P" ~ m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轰-20露面之前,轰-6还是中国唯一的“战略轰炸机”。加引号是因为按照常规标准来说,轰-6的"战略"实在是有点勉强。
B& t% K. w( h* t/ A, ]3 g, \# C& J; h) j6 q+ S
![]()
& x6 S F4 Q6 w7 ~, g3 c$ D在轰-20出现之前,轰-6是中国唯一的“战略轰炸机”
7 @+ Z6 M# ?% ~. D4 {9 m( Q0 I/ `& L+ C. S
轰-6是1959年首飞的,原型图-16更是在1952年就首飞了。这倒没什么,B-52和图-95也是1952年首飞的,1952年一定是“战略轰炸机年”。不过图-16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76吨,载弹量9吨,航程7200公里。相比之下,B-52要大得多,最大起飞重量接近220吨,载弹量31.5吨,航程14200公里。图-95稍小,最大起飞重量188吨,载弹量15吨,航程15000公里。涡桨的图-95速度也低一点,巡航速度710公里/小时,B-52为819公里/小时。2 u7 \, ~' Z7 P' ~. }1 i2 o
) b: V' u) M; [5 h4 Q7 g
轰-6K换装两台D30KP2涡扇,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95吨,载弹量增加到12吨。轰-6N在机身下有半埋挂架,用于挂载空射弹道导弹或者高超音速导弹,载弹量有可能增加到15吨。6 p, I! J7 l8 H+ a7 O
: F& z: j, ?- l+ Z- E* M从一开始,图-16就是过渡型轰炸机,其中程轰炸机的位置很快就被超音速的图-22取代了,以后是图-22M。难说图-22M是否能算图-22的改进型,但这是苏联最后的中程轰炸机。
: r: C8 C0 H7 \! n1 E4 _( a
% F$ w) q% m2 x9 d$ N; C! {; R在中国,轰-6是最大的轰炸机,这个位置一坐就是60多年。早期轰-6和图-16一样,主要用于投放重力炸弹。重力炸弹还是尤其位置,地毯式轰炸有时还是必要的,特别适合用于伊拉克“死亡公路”或者大型露天物资装备堆放场。必须说,这样的作战场景已经不多了,轰-6用于地毯式轰炸也载弹量不够,不是地毯,而是脚垫。
' Y: z1 H ?# Y0 _* R/ b, [) N; B0 @6 W# A! c# e1 S
挂载导弹后,轰-6迎来第二春,换装D30KP2涡扇后,轰-6K更是老树新花,越活越有滋味了。座舱换上数字化显示,火控系统更是全面现代化了。重要的是,翼下挂架有一对增加到三对。新增的空中加油能力大大提高了作战半径。
* S% A/ p$ l3 N$ d8 f7 B' }0 A, A* ?) D( b, G9 b, k, F# C2 R
. r' {2 O$ e4 { ^/ M# ]
轰-6K可以携带6枚巡航导弹,这里携带了4枚
0 H& A, _- a1 m5 Z1 J4 t0 {. T! J' t# D5 c' z, ? `( ?
3 G0 I' v$ y5 T# a! J
轰-6N具有在机腹携带一枚弹道导弹或者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L2 W$ h" L6 h! d" I1 p# v2 X; b
# S$ b! `% a1 J4 l4 V6 W轰-6N在携带空射弹道导弹或者高超音速导弹后,进一步增强准战略打击能力。空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未必比巡航导弹更大,但更强的突防力和及时性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5 J& p; m8 q. y% ~1 l. Q
4 ?$ Q2 k) K7 q5 b) `& D$ a至此,轰-6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成为原始设计时的技术局限而因祸得福。! l' O* t( O- g5 L# Q5 O/ P3 ?; O
# L/ w+ Z- H5 R! X$ q0 X: P {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把关岛到澳大利亚北方的纳入打击范围,更有意思的是,重型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只能在机腹半埋挂架挂载,这是轰-6机内弹舱不够大、翼下挂载能力不够强的无奈之举,但歪打正着,使得轰-6N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力。
& H$ j- }: P' Q- S. B
3 q4 S5 Y$ s( [" I![]()
5 F2 q! c: j1 W* `7 x$ X$ Z. jB-52的起落架是四点式的* W1 H3 m! @! _3 m
# J2 Z5 Q/ L& u+ n
* X6 s7 a4 w0 S' n' z
高超音速导弹只能翼下挂载,不仅重量受到限制,长度也受到限制,不能和后缘的襟翼“打架”2 @4 L1 r3 w& z; P* C
' ~0 k- B H- c5 ~$ X3 k/ l: I轰-6采用常规的前三点起落架,机腹下是“腾空”的。半埋挂架为粗大的导弹争取一点额外的空间,比完全外挂可以挂载更大直径的弹药,代价是机内弹舱直接封死了,不再能在机内载弹。B-52则不同,为了便利机身承力,采用机身下的四点式“自行车”起落架,另外有翼尖的一对辅助起落架帮助在地面滑跑时平衡。这样的设计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但机内弹舱的门占据了机腹挂架的位置,机内弹舱则限制了特重弹药的尺寸,所以B-52即使挂载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在翼下位置。还不能太长,否则会和放下的襟翼打架。# F# s6 H( ]: e" q4 K# k3 Z
% w" [, Y5 K) z! X
B-52的机内挂架也有重量限制,所以美国的特重炸弹是用C-130运输机投放的,如6.5吨的BLU-82“菊花割刀”、9.8吨的GBU-43“炸弹之母”。轰-6N则不同,特别加强的机腹半埋可以携带10吨以上的重型导弹,也就可以携带10吨以上的特重炸弹。
1 o% _+ \% z9 c$ W& }6 K$ {
& A. V2 g$ \) c马里乌波尔的战斗表明,威力特别巨大的超级弹药依然尤其独特的作用,但特重炸弹是战术核武器之外威力最大的常规武器,任何炮弹都达不到这样大的威力。$ I1 ~, V n J" c+ y2 M$ H! l
( t% i" W% e" J+ Z- z+ S* L![]()
- Z+ D$ x+ [+ ~2 z& W在二战时代,“多拉大炮”的口径达到 800毫米8 g- l3 ?$ Z, D4 e _
7 T0 m1 V f: m1 C- q
9 n5 `! I6 x- y" ]* W! `. m
炮弹重达4.8吨,在塞瓦斯托波尔之战攻克苏军要塞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D$ k" \) n) J: q
* j2 _$ W" Y8 Z, i9 t![]()
/ N- }, ?0 ~- E# A6 w但英国的“大满贯”炸弹重达10吨,可以钻入地下40米再爆炸
/ J; R5 E- o b) C: e4 w
3 H: s* E" Q; v% I: {% F% I二战中的英国“大满贯”炸弹重达10吨,可以钻入40米深的软土层再爆炸。越战时代的美国“菊花割刀”不是钻地弹,用于在丛林里清理出一片直升机降落场;反恐战争时代的“炸弹之母”则恢复了钻地攻击的能力。/ R3 y- ?/ M4 p/ s2 ]
2 m% D: w" j! V& g0 O& J; r
在反对台独的战斗中,解放军也有钻地攻击的需求,300远火和战术弹道导弹有其用处,但什么也比不上10吨以上的真理。轰-6N歪打正着,正好是携带这样的特重炸弹的理想平台。
5 d- p5 w# X; W0 R- g' e- o! \' G! [$ d" ^' U
轰-6K也有大用处,机内弹舱携带大量制导炸弹,可以在地面、其他飞机的引导下精确攻击,这是解放军的炸弹卡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