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旧帖& ^ A8 y. L% [9 U
' [1 L4 Y+ H O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指2008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给母校的一批竹简,经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据信包含《尚书》的部分篇章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等内容。清华大学2009年4月25日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简称出土文献中心),其主任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教授担任,并同时宣布清华简最终确定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共14支,除还有个别残断之处没找出来外,基本已完整。李学勤指出,这批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
0 e9 N* R) Y g, c7 Z4 S. o8 J/ I3 r+ N1 Z$ k5 v
按照官方说法,这批竹简应是盗墓者掠卖而流散海外的,后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香港购回竹简,2008年7月15日捐予清华大学收藏。同年10月初,对竹简的第一阶段保护清理完成,其年代估计为公元前约三至四世纪;据清华大学宣布,它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大多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还没有见到过,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 N4 X; U6 A- l
$ X7 } m/ o$ X; A
但是这个“购入简”和其他文物市场上流通的竹简一样,一开始就被质疑其真实性。
5 D! O, z; R0 s# f3 ?5 {& D w4 j6 o/ j# a K8 S4 K) i# i
和清华简类似的“购入简”还有浙大简。
! M+ p" d, {/ e" b* w
r r% o- Y2 r5 F* m3 C% s$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Y: S* {+ d. t$ o: L6 k6 e0 @% K* J K1 z
人家的意思就是浙江大学藏简是伪简,但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出版。出版后学术界不认它,所以一片沉寂。啥叫“特殊原因”?如果是真简,就不用强调“特殊原因”。所谓一片沉寂是指学术界没人把它当真简,没有引用,没有研究。
! Z8 U; R5 E+ z5 L, {, o: r N8 x$ a6 Z H7 S& ^, ?, u
浙大简的造假水平非常低劣。造假者居然连古代的竹简是要编在一起的都不知道。于是竹简长短不一,同一篇文章的竹简无法编连起来。由于用了古代的残简造假,居然搞出简残字不残的笑话。一片竹简缺了几块,造假者居然自动把字体缩小以求把完整的字写在竹简上。) x' S" ~+ W; j1 F/ o8 |
W1 l/ Q7 `! i3 c) H) N# p5 A. I清华简的制作当然比浙大简高明多了。而且内容不是单纯的抄书拼凑,而是干脆自己写大量新的。纯粹的抄书拼凑很容易露出破绽。但完全是新的内容,你到哪里去找其他古书来核对?这是更高明的做法。
& E, p: P% q5 s, Q' b1 c( X5 Y
3 w; W% W/ X- o- S1 c这批竹简是所谓的含水量极高的“湿简”。一般现代考古发掘出“湿简”后要立刻采取措施保存才行。但清华简的来源据说是盗墓所得然后贩卖至海外。那么盗墓贼的保存手段都能赶上专业考古机构了?而且这批竹简辗转数地,也不知到底在外流传了多久,到回购的时候居然仍然保存完好,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2 v; J j/ i6 ^
1 s0 R9 \6 k: r0 g
第二,这批竹简的量很大。有人把这个作为不可能造假的证据。问题是量这么大的一批竹简是从哪里出土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解放前出土。这是因为竹简据说是用保鲜膜包裹再放在塑料筒里保存的。鉴于这是“湿简”,出土后立刻要防止失水,所以可以认为至少要到保鲜膜在大陆普及后才出土的。那么这至少就是90年代中期了。问题是这么多的竹简出土,则要么就是挖到了古代图书馆,要么就是挖到了某个大人物的墓葬。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发掘和盗卖,居然到现在还查不到出土地点?也找不到盗墓者的蛛丝马迹?即使是《鬼吹灯》也没这么离谱吧?1 q0 B I2 n7 x/ K: a" w
6 H& J6 E$ d1 G' X% U第三,清华简里的文句不通。例如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具体可看这篇文章张岩: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 ~% J7 i4 [) A/ _7 U! M
8 M$ r! ~ n, e1 N' R0 p( D+ M再例如用了后代的词语和造字。可看这篇房德邻:先秦不可能产生双音词“瘇脹” q# C4 X5 J; |* U
M$ [1 h$ P7 f6 i _; ?# I
最后,清华简文章的时代背景出错。例如《蟋蟀》一诗,李学勤认为是《唐风》改编清华简的。但是清华简在后,《唐风》在前。于是有其他论者认为是清华简改编《唐风》的。最大的问题是清华简说《蟋蟀》是周公所作,但在诗经里却是被收入《唐风》。唐国是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建立的。如果周公真的写了《蟋蟀》,为何后来被收入和周公八杆子搭不上的《唐风》?另外《蟋蟀》一诗在《左传》就有引用(早于清华简的战国时代)。从引用的角度来看(印段赋《蟋蟀》,赵孟日:“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更加符合《唐风》的意境。
: r6 j4 }* a# o+ B; i$ Z- ~; W; A1 `- k" t0 N: {9 h+ J
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造假古董有个传统,必须留下一些破绽。如果买的人不识货,那么就是买家自己的学识不够,怪不了别人。
3 g( f( V8 f" b% G9 R, c. ~
0 ^+ p# O# Y& G' H) P* K最大的破绽来自里面的《系年》一文。这篇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评论好。/ q5 v0 r% U/ B) g( H p; l' G
. z% V& w' }" P" p第一根本不是编年体。纪年一会儿用周王在位年份,一会用晋国君主年份,一会儿又用楚国君主年份。甚至有同一章内同时交错使用的。遍观先秦文献,这么纪年的还真是独一份。
* I# H% i4 t) L# ~0 ?1 A, Y! O, M5 Z5 E, w
又例如第一章直接从武王克商跳到历王。中间为啥不写?我恶意得猜想一下,这位作者大概只读过初中历史,没仔细读过《史记 周本纪》,大概还参考过《东周列国志》。初中的中国历史课本,恰恰是说完了武王就是共和,然后就到了烽火戏诸侯。而后面的历史事件,大多都是最出名的写进小说里的。
8 _# K* S- e) Q- | ^
. z! H* S2 E/ j6 A1 y/ M6 s说到楚简,到现在也没有其他楚简是用“系年”的纪年方法的。另外,“系年”直呼“周武王”、“晋文侯”、“楚文王”等等。这是哪家的叫法?这位作者大概也没看过《左传》,不知道里面的“春王正月”的王是谁,“我君”又是谁。" W" q! v1 M' w9 p
4 ]8 V. C8 O% {6 f$ Z
再看第二章里说“齐襄公杀公子亹”。这件事是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发生的。文中说齐襄公改立郑厉公为郑国国君。问题是当时郑厉公还在流亡。郑国的祭仲立公子婴为君。要到了十四年后,郑厉公才复辟成功。& G+ ?1 ]1 T5 M% \: d" `4 U
; S a6 |. W; X( m/ S n4 \. _更可笑的是接下来一句是“楚文王以启于汉阳。”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的时候,还是楚武王时代。楚文王要到四年后才即位。而叙述楚国历史,居然不说首先称王的楚武王,却把楚文王拉出来。更莫名其妙的是那一年楚国啥事都没有。“启于汉阳”不知从何说起。0 A2 ]) `$ z9 c; b
9 { Z; B7 z7 N9 ^
再例如《系年》里说到“楚(声)桓王即位,元年,晋公止会诸侯于任,宋悼公将会晋公,卒于鼬。” 这里的问题是楚(声)桓王元年是前407年,而宋悼公要到前403年才即位。等宋悼公前396年死掉的时候,楚(声)桓王已经死掉七年了。6 N4 Z- T/ N0 j+ [
& P& H) a: }7 W' S i; |6 O
如果这么大的破绽还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只好说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8 o5 k8 d% n$ k- d2 w: Z2 x+ ?
2 I8 a; o! n; I6 T这个其实就是写“系年”的老兄专门留下的破绽。前面说过,中国伪造古董的传统是一定要留下破绽。盖伪造者并不视自己为伪造(例如张大千公开承认自己模仿名家书画)而是没有义务告诉你这是伪造的,破绽已经留在作品里了,买家功力不够看不出来可不怪作者。) j$ t. Y/ n0 a2 r
/ o5 P5 L1 I* |% P8 L. h* F- v
至于说是不是有人能造假造得和真的一样,请参考张大千的发家史。
. W" C/ }4 D1 ~, W, c4 N7 p$ v2 D$ l7 t
所以,凡是不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不是现代由正式考古队发掘的,只是从古董市场来历不明的文物贩子那里买来的所谓“古简”,都应当认为是伪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