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史] 美国人打仗怕死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1#
    发表于 2011-11-12 21:02:24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12 01:03
    / M" x5 \; q3 M' N, x  T不是有个美国兵的战场箴言吗?----在战场上,做什么事都可能让你完蛋,什么事都不做也一样。
    # S0 f0 u# |$ @% w" q: o所以,战场, ...

    & g+ k- y4 s3 q然后在战争的最后一天被冷弹打死

    点评

    巴顿的死因还是个迷呢  发表于 2011-11-12 21:13
    巴顿的命运似乎比这个更惨。  发表于 2011-11-12 21: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23:03:46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12 00:03
    9 ~3 S5 j% u0 b- t9 i不是有个美国兵的战场箴言吗?----在战场上,做什么事都可能让你完蛋,什么事都不做也一样。
    4 e+ _8 n* f2 I% v5 a# g* G所以,战场, ...
    5 C$ Z, y6 v8 y+ X
    那些久经战争而大难不死的老兵真是人精啊。同事的父亲是加拿大伞兵旅的一员,从北非打到意大利,再打到市场花园,楞是抗到战争结束。老家伙故事巨多,抗命、立功一样多,在意大利要晋升他的时候反而溜号泡妓去了,后来又回到部队接着打,可惜对儿子都是只言片语,不愿多说。现在去世了。儿子也是绝顶聪明的人,不愿读书,但是顶级操作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1-11-13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2 08:50   Y( R% @- S* _( h. J  j. O
    这是很糊涂的想法。二战美军、加军的主力是什么人?正是年轻农民!上层人物子女从军毕竟是人口中的少数, ...
    1 b0 f3 {0 k5 a4 a& J3 Q
    你和我说的是一回事情吗?
    ( q/ \! j  X+ \9 q# E- c& [" w6 }8 M2 j+ w) i, J% X
    我从来没说“贵族”是主力啊,肯定是农工等下层阶级的当炮灰的多。但欧美上层阶级去当炮灰的比率并不低(起码二战时),比中日那是高太多了。
    * Z: ^5 t6 x. c# F+ Q' n/ b, r# p2 I3 u2 J$ U" {3 L# _, r
    中国早就是平民国了,欧美还有贵族时代遗风。
    ) g* B  {7 J& e$ k1 M: B, K0 _% {4 a9 b: {" a

    ; k2 y. d. @; g- f& p( _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1-11-13 10:3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1-11-13 10:37 编辑
    : Q$ a3 R" G, U
    魔术师 发表于 2011-11-12 08:39 # g" g* S/ ?/ Z% v) m/ m
    其实美国每次战争中不怕死的英雄都有很多,但美军因为装备先进、火力强大,所以不提倡用牺牲来换取胜利。而 ...
    / K* R; v- R9 m4 _. `4 i3 d

    ' F8 Q% u: n+ b# E这可是未必,二战的西欧战场美军虽然拥有装备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士气却很成问题,尤其是习惯于顺风仗,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1944年秋冬美军士气跌落到谷底,这个《兄弟连》、《黎明的号角》里有一定的反映。士气低落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连续作战的疲乏,伤亡增大,补充的新兵缺乏训练,后勤时断时续等等。然而对面德军的情况可以说差得多,很多东线调过来的部队打了几年了,但士气却相当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1-11-13 10:41:10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1-12 05:19 6 `" s1 D  P! V' C. p
    中国的贵少爷也上前线啊,不是据说蒋二公子一直打到了柏林嘛。

    : S: T" B: h2 r3 j) M- @% g2 U蒋纬国?人家是在正经德军里镀的金,怎么会打到柏林?据说毛岸英倒是在柏林攻克以后,跟着苏军统帅部代表团到柏林转了一圈,扶着坦克拍了几张照片就回来了。

    点评

    中德混血。  发表于 2011-11-16 09:27
    好像娶的老婆也是德国人  发表于 2011-11-15 12:42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1-11-14 11:20:30 | 只看该作者
    史鉴 发表于 2011-11-13 10:41
    5 Y7 M- ]) G2 }蒋纬国?人家是在正经德军里镀的金,怎么会打到柏林?据说毛岸英倒是在柏林攻克以后,跟着苏军统帅部代表 ...
    ' e% X9 R' P. S1 ^
    网上有照片不?倒想见识见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1-11-14 12:02:0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有冒险精神,骨子里比较强悍,比我们的思想武装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1-11-15 10:33:31 | 只看该作者
    北府刘牢之 发表于 2011-11-14 11:20
    ; q( x) @$ [. ^$ F$ b4 g4 M网上有照片不?倒想见识见识。
    * G% ?4 K5 V1 G' O2 F
    听说过,没见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29#
    发表于 2011-11-15 20:39:49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战争的规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最终会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斗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0#
    发表于 2011-11-15 21: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1:20 编辑
    7 r2 x$ D& r& t' l) T' Q  r
    5 @+ P! c3 M* e# m8 w美国人打仗怕死,那是指挥员造的谣言。那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跟人打近战,而近战的伤亡比率是1:1,; F- ?- l! a; P4 r5 Q1 d
    当然这是抗日战争的经验,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你不这么说,战士们也是人,也会恐惧的,战场迟疑更容易贻误战机。, Y0 Q9 K, q: t0 a0 Z

      K. ]4 }" C" u5 q4 |8 D7 L具体原因理解  “兰切斯特方程”,兰切斯特方程是建立在射击的概率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远程投射武器的规律,* ]. z# Z6 u5 N) l9 v
    那么如果我们不和他进行远程比拼呢,那么这一规律的前提假设就不存在了。: j0 G8 q: r# L

    8 q3 ~, f/ K  U  n6 W6 e6 O7 m也就是本质上是对手用远程投射武器,我们用近程冲击武器。其实近距格斗武器,在冷兵器时代都已经淘汰了,古代也是长枪,例如步兵方阵的冲击,都是远程攻击,更不用说弓箭、标枪之类的了。就是因为单兵近距格斗的伤亡问题。! ~8 l1 H. S: k4 R. v7 d
    % I9 M/ t0 t; K, G' O" c7 ~
    我们其实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才用人来填;美国不和我们这么打的原因,第一是人口少,第二是它的兵种训练成本高,一对一换它很吃亏,所以美国和我们打总是拉开距离远程攻击。9 D0 `& R9 @2 c+ n7 R+ B2 v. n

    / E& i* b+ R7 r" S6 L这就给了我军指挥员开一个小的玩笑的机会,造这样一个谣,第一可以安慰士兵的心理,第二可以缩短两军接触的时间,减少接触地段的伤亡,增加突然性,果断性。而且冷兵器拼刺也占优势,因为美军本来就不注重“拼刺刀”的训练,没有必要。
      f) C# o2 V4 [$ ?# h7 L
    + b2 t  @/ {& T8 O5 r1 O+ O3 F9 C后来,由于李奇微将军发现了我们后勤的弱点,转入阵地战以后,就是坑道和炮兵同志的能力了。但是前五次战役,确实这种方法我们占到了便宜。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13:30 | 只看该作者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07:04 7 E9 G& n1 i7 c( L+ n, W8 i0 S; W. J
    美国人打仗怕死,那是指挥员造的谣言。那时候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跟人打近战,而近战的伤亡比率是1:1,
    / J% {# U  X) G- v2 B& d( @# [ ...

    5 X! X9 q5 v' i- M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和拼刺刀没关系。对于共军“人海战术”,这历来是一个恶意曲解。如果共军真是这么不顾战士性命地往敌人机枪里填人命,陕北的3万红军如何打成解放全中国时的几百万?早都该死绝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2#
    发表于 2011-11-15 22: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2:37 编辑 / N4 a7 d4 D5 p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13 6 g: l+ s' N& H2 D7 U# \) B
    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 ...
    * A/ x- B# z' r8 P. g! O1 u6 s

    $ a) ]3 x% r/ t7 L: ?' g$ n, \没有指挥员会把人往机枪里填,对付机枪,一般是掷弹筒或者迫击炮,打一发就OK了。7 S8 }3 N/ J3 Z: F5 f5 D9 b4 \) L9 [
    / [7 X* u; r6 D8 ]- H
    实在没有这些武器,就要靠“神射手”了。8 ?" a, N% j2 v" V& J
    ' a+ r6 T! x: F7 G, b
    美军的问题是火力太猛,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所以主要是掷弹兵,就是纯手榴弹兵在前面开路。
    6 V: N% q* b; |' D" x/ B8 Y- N, k8 {/ |: j
    日军的轻武器还不如国民党部队,只是日军飞机厉害,所以国民党军队在白天活动也是受限制,国民党陆军的重装备被日军飞机给炸掉了,日本陆军不行是因为它把钱都投到海空军去了。; I% M8 W7 p$ [& V, W$ {$ q

    1 z! Q6 x, A9 F$ ]$ l% I% F' f解放战争时期,因为东北有完备的后勤,所以武器上根本就不吃亏,至少来说是完备,步枪、掷弹筒、机枪、步兵炮都有。: ^% S/ G, ]; L
    当然一野、二野惨了点,三野主要是是缴获国民党的炮,但是炮弹是东北供给的。0 E1 q) V# V  |0 l: ~

    " n( J8 ]5 m1 D" f陕北战场的后勤是山西供给的,这是彭总说的;二野开始后勤也是山西供给的,只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就没有后勤了。
    7 c2 t3 P4 |, w% b' d
    / d# D; `, q" {2 ^, q5 d具体到陕北的3万红军为什么会变多,那是因为薄一波在山西练的新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3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1-11-15 08:38 编辑
    ( Z! E* |) x8 G$ V; R/ e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08:17   s  N8 S- i: Z& k  w/ M
    没有指挥员会把人往机枪里填,对付机枪,一般是掷弹筒或者迫击炮,打一发就OK了。
    # m! O& Q2 O6 b3 r" u/ a6 y4 \! v
    实在没有这些武器,就 ...

    . s: J1 U" n$ j4 S. j& W% |1 R8 h: k8 P, F
    关于兰彻斯特方程,新贴了一篇老文,欢迎指教。6 D$ \3 p4 g- \8 g' H: s) |0 j8 J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4#
    发表于 2011-11-15 22:4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2:49 编辑 $ ?) N$ n* e6 _+ e9 e) [  Z: M% J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13 2 d9 ]$ K' k( x* x
    这是对兰切斯特方程的曲解,兰切斯特线性律描述远程平均对射的情况,平方律描述近程集中火力射击的情况, ...
    ' q5 O2 B2 t7 m6 `: }
    ( H. ~3 P1 P3 q: Y
    怕死不怕死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
    3 E1 ~6 y% Y3 I3 _4 T# h$ U' G6 a) Q
    还有一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一个事情,八路军拼刺刀比日本厉害,真实的情况是,在抗日战争早期,3个日本兵成丁字站立,十几个八路军战士根本就没有办法。
    1 \) a/ \2 ^3 H" E( m5 B7 H+ {6 i1 O, s
    这是因为日军训练好,营养足。而八路军饭都吃不饱,繁殖游击战扩军以后训练也不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红缨枪(梭镖和长矛,都是一个意思),放近了打一个冲锋,它就交待了。- Y/ G8 E6 f3 m1 u/ G" V' s
    - s: L, B1 w1 w
    三八大盖打穿了就是个眼,红缨枪唉,谁不怕,你拼刺刀训练好又怎么样,你活人劈刺练胆气又怎么样,一枪就刺死,训练成本也低,随便找个人练练就会了。
    - L$ B( q* P% [. X* |$ {0 R0 U1 V
    % K# V5 W# D4 G0 o! V& ^干什么事都要动脑子,凭意气用事是不行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5#
    发表于 2011-11-15 22:5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5 23:07 编辑 0 Z* |: n" T; C0 T
    晨枫 发表于 2011-11-15 22:37
    9 s# y$ B- K( {$ B. @" J8 S, ~关于兰彻斯特方程,新贴了一篇老文,欢迎指教。
    / @1 \" M3 {# v# H$ F1 a# {7 ^

    ; Z: u' c7 _) ?: R% v大哥,逻辑啊,兰彻斯特方程本来是英国人研究飞机空战时提出来了,后来美国人用琉璜岛战役的数据又做了验证,也可以说是推广。但是这个方程是建立在射击概率的基础上的,如果我根本就不用射击,我在你行军的途中伏击短兵相接呢,你这个方程对我还有约束吗?
    $ @  r5 _* J. Z3 ?0 V) J5 v" k  X$ w, M
    大前提是什么,前提假设就不对,结论能对嘛,这个定律对我有约束吗?9 b+ k, X  z, E; h; P. H) u( Z
    + X8 p9 M! m5 L* u
    所以美军才要拉开距离,把你放在这个定律的约束范围内,来体现它的优势,而我们恰恰要脱离这个定律的约束,虽然战损不划算,但是那也是不得已的事。4 e% h! D' k9 C1 k8 _
    & g/ t+ B6 G1 |" d: C% s
    那时候飞机还不能全天候,对于夜战,美军的战术主要是使用照明弹,燃烧弹,美国人有钱,打照明弹把黑夜变成了白昼,根本就不停。8 g8 C9 e/ j, S  L- T, W/ m
    & {* \' r+ M* a; E% z
    总的说来,美军是非常优秀的军人,打阵地战的时候后勤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援,早歇菜了,这也是朝鲜战争后大力发展工业的原因,傻子都知道“打仗就是打钢铁”。

    点评

    我这么说是因为兰切斯特在原文里提出观点的时候,叙述了近距格斗到远距离投射的发展过程,然后再引出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  发表于 2011-11-15 23:4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6#
    发表于 2011-11-16 07:4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07:50 编辑 % g' `7 K8 h( J( z6 M% M9 J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5 22:47
    7 _0 o; y9 `8 u: _+ V. ~怕死不怕死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
    % M: [  Q$ z# r7 I$ k" p# F, Q1 Q! D' ^' U5 H7 B& \( H
    还有一个被影视剧误导的一个事情,八路军拼刺刀比日本厉害 ...
    0 |+ K4 x( l7 ?& W" a7 T

    % Q" e, {- O1 d" B1 o红缨枪较刺刀来说有几大优势:首先它更长在面对对手时心理就占有优势,其次它比鬼子的刺刀更轻,舞动起来更加顺手,再有就是它应该算是“多用途武器”可以刺可以当棍子砸。枪头锋利也可以产生很长的刀口状创面,而且由于红缨枪很长舞动时枪头的线速度非常惊人,划开皮肤简直易如反掌。而红缨枪的红缨也不是为了好看才装的,它的作用是防止枪头的血流到枪把上产生打滑抓不紧枪。鬼子一直都很害怕在白刃战中碰到这种武器。据被俘的鬼子回忆跟我军白刃战的经历时说:“你们的武器太好了,你们的长剑(指红缨枪)厉害。”

    点评

    物体上任一点对定轴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称为“线速度”。线速度快,他格挡也没办法格挡,不论他防左刺还是防右刺,我挽一个枪花就扎过去了。  发表于 2011-11-16 10:59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1-11-16 09:35:52 | 只看该作者
    万里风中虎 发表于 2011-11-15 20:39
    / J! ^1 n0 t' ~4 I4 Q+ P这就是战争的规律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最终会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斗争。 ...
    & b% ^. [5 g* i2 W- s$ f8 o# x2 E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不错,但具体到二战可很不好说。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局可是天差地别。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8#
    发表于 2011-11-16 11: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11:54 编辑 . z/ [1 X3 W& b* H% L
    史鉴 发表于 2011-11-16 09:35
    5 v2 q  f+ _, U, ]2 r8 {( w. R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不错,但具体到二战可很不好说。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结局可是天 ...

    8 r" |8 z. m; Y5 j  o5 U8 e& u/ e# q! A5 \
    好汉经不起三泡拉,先饿两顿再说,坚壁清野,没有药品,没有食品,谁都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确了,
    + n$ ?8 S# x1 w$ s( Q具体到斯大林,苏联不就解体了嘛,还有什么好说的。
    . D& L6 H8 Z# y: t  Q! I
    8 ?& C. o/ K: {  A, I( C  H其实斯大林搞的重工业化也没有什么错,比如你正在开山凿石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你就省了很多劲嘛。. _  x1 U) T- S6 Q
    集体农庄有拖拉机,至少不用手工劳动了,不过边际效应递减,越往后,经济越乏力,就拜拜了。. Z# X2 b/ _- K
    至少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工业化对谁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9#
    发表于 2011-11-16 14: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6 14:13 编辑 2 Z! A5 O" j. F6 H$ v6 P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6 07:48 5 J* U0 E/ i3 R+ v9 M( ^; ^
    红缨枪较刺刀来说有几大优势:首先它更长在面对对手时心理就占有优势,其次它比鬼子的刺刀更轻,舞动起来 ...
    ) C# y' x$ e$ f: I% f# j: e

    7 |5 \" G* B% S( J; \# ~大刀和长矛常常并称,那么大刀效果怎么样,好用吗?4 J2 Z+ z6 m$ g' o
    ) ~$ }" T* p( T9 i
    在真实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此外,大刀对使用者的脚法要求也很高,因为大刀相对带刺刀的步枪来说比较短,短兵破长器,要点在于脚下疾速灵活,因此武术家常有“短见长,脚下忙”的说法。明代吴殳说:“大刀击实之法则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转颠提,刀更进步,必伤人矣。”但是如果敌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战初期日军的体力和训练水平普遍在中国军队之上),“击实”之法将可能沦入最危险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败。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战斗中,大刀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作为辅助兵器也非常勉强。 2 S/ U" i$ b9 F. \* r0 h- I

    0 A2 H1 M, ^  H4 E6 ~. G+ b由于大刀对抗刺刀时固有的弊端,当时国内有识之士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并试图从改进刀法上来加以克服。- t3 r: r- G) b+ P
    李尧臣(1876~1973年),河北冀县人,清末镖师。1931年,29军副军长佟麟阁聘请他为武术总教官,李针对原有刀法比较复杂、未经良好训练则很难发挥作用的弊端,结合传统的“六合刀”法,改进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连劈带刺,动作简单有效。以大刀对付敌刺刀时,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时,刀斜向右下方,刀口朝自己,当对方刺刀直刺时,大刀斜向左上方抡动,以刀背磕开敌枪,同时刀锋立即向前劈下,劈、砍连为一体,对手来不及回防,已经身首分离。29军大刀队在长城抗战中所使用的正是这一套刀法。
    : S6 B( W+ P! ?; ]3 z1 c% J$ O5 q1 [' d6 D  ?9 I- T% ~2 F
    但是,实战毕竟不是武术对练,特别在对付以现代化装备的敌寇时,这些刀法对于提高大刀这种原始兵器战斗力的有效性显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证明大刀的有效性,尽管是突然发起的夜袭,而且进攻前还向敌军营帐投掷了大量手榴弹,歼敌总数也不过800余,29军自身阵亡却有近600人,王长海团副团长胡重鲁,营长王凤芝、苏东元均在夜袭蔡家峪之战中牺牲。虽然大部分伤亡是在撤退过程中发生的,但若换用其他任何一种兵器,取得的战果恐怕也不会在大刀之下。 * h- ^- b" l) M! A- ^

    8 b% Z0 z, i  o注:这一招的关键是“磕”,利用厚背大刀比较重的优势把刺刀磕开,个人觉得这个非常不靠谱,除非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老兵,才能使用这种连磕带削的技术,如果对手体能好、臂力比较强也实在是够呛。反正tg 肯定是用不了这一招,饭还吃不饱呢,哪有力气用大刀啊。
    0 u+ t7 m& k) k6 c% W: j  k. {0 \% p0 o9 X  g5 w
    同样是29军,同样是大刀,4年后的“七·七事变”中再未能取得类似喜峰口的战绩。
    " p$ s: Z4 N. Q
    3 \. Z5 |' F3 d( V- |* I大刀的精神价值大于实战价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待抗战全面爆发后,除了极少数例外(如由军法处或督战队使用),国民党正规军中已不再装备这种武器。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刘汝明的68军大刀队以肉搏歼灭日军300人,但随后遭到日军毒气袭击,中毒达400余人。尽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都严重缺乏步枪,但1939年以后正面战场上的肉搏战中,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改为使用刺刀。  3 G/ u* b" M1 o$ B

    & `# ~/ w3 w) |0 H, b! ^% f+ y注:李尧臣这个改进是最不错的了,当时还有其他的武术名家也进行了研究,没有任何进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3-6 10: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40#
    发表于 2011-11-17 22:5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1-11-17 23:17 编辑 . l4 h) H+ a( f' {. p
    gordon 发表于 2011-11-16 14:03
    3 I+ t' |$ `, W& w大刀和长矛常常并称,那么大刀效果怎么样,好用吗?
    4 C0 Z3 z# P1 m) Z* @- n; E& A$ n3 d
    & v: c; Z. h  b; \- e8 v- O在真实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 ...
    . P3 L6 g) g7 k: |  }! X

    ) ?  r6 S. U5 E& v1 c- B在二战中,军事强国里面,日本是个异类,美英法德俄均大量装备冲锋枪,并开始装备半自动步枪,不太重视拼刺技术,日本恰恰相反,大量装备单发步枪,冲锋枪很少,高度注重白刃格斗,除了鬼子节约资源外,很难不扯上武士道,在日俄战争中,鬼子多次凭借拼刺打败了人高马大的毛子,这也算是“先进经验”吧。
    ! ?) u: U  Q! ^7 `( f( ]' ~
    % L- ?' D9 f/ l* T( F2 a2 X其实在现代战争中,近战的利器是冲锋枪,只是冲锋枪消耗子弹太多会对后勤造成压力,所以现在都是使用小口径冲锋枪。: X/ J4 k  H" b+ [9 @
    . O. z" C6 [- v. q" H; d* N2 [
    克服自己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的,注重拼刺刀的传统思维,曾经使我军付出血的代价,其实除了抗美援朝外,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对我国军事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里,我们知道了毛时代说的很多东西都是”扯蛋“。* x2 G& S. b/ l8 K7 n8 l

    : L+ L) D; {* u' A! {对我们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昆明军区在对“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总结时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 6900余人,伤14800余人。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施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描述的浴血场景,电影所宣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背后是无数士兵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昔日媒体称颂的影响已无人再提起。8 c; n$ G( E3 k% W% c
      j4 u! }. J6 ~) n
    前提假设条件变了,所以规律就不适用了,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更没有包打天下的秘方,
    , y$ q8 ~3 v0 u# J4 I1 h3 y& l+ ~- \0 w0 d
    也许这样的经验还是正确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6 19:42 , Processed in 0.0543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