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H Q2 ?2 G* s7 V东风17采用乘波体
" z5 |- e. A; i" O1 g: L3 I0 T& w5 |+ |8 e0 H, W1 L
+ M0 _% Y3 o3 V6 }. }
美国陆军的LRHW采用CHGB弹头,还没有达到实战部署,还是最有古风的旋成体
, L) D4 H0 E# l8 n# O; W3 m, ?* w4 w/ i2 H6 }# P
东风17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确认的实战级高超音速武器,俄罗斯的“先锋”说得不少,但从未展示过。东风17是助推-滑翔弹,采用了升阻比较高的箭簇形乘波体,滑翔性能大大超过锲形体,更是比颇有古风的旋成体领先两代。美国着急上火想赶紧部署的LRHW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体”(CHGB)还在用旋成体。: J+ `( e& x7 \- M2 J4 v+ U) L( @) S
/ T8 T7 g" _2 P
4 f$ B- N6 C5 C% j$ ?' \
典型的箭簇体9 g; }; g l9 y7 \7 A
3 v% [# l* n9 H" s' ]! I: v) |但东风17又不是纯箭簇体那样的乘波体,而是有一对小小的弹翼。俗话说,反常即妖,这一对小弹翼有讲究。
0 y) R4 h' w4 W6 `* ~+ I9 L! [$ D: y! ]; j* f
在高超音速下,箭簇体产生的激波“屏蔽”了弹翼,弹翼在激波的尾流里,不能提供多少有效的升力。反之,没有激波的保护,气动压力是要把弹翼撕碎的。在高超音速段,估计箭簇体是产生升力和用激波变形实行机动的主要机制。但滑翔弹是要减速的,全程高超音速既没有必要,也不能达到最大射程的目的,问题是箭簇体一旦速度降低到M3-4,升阻比恐怕就不行了,箭簇变秤砣了。但M3-4依然是很高的速度,继续滑翔还有好大一段射程可以实现。高超音速下,精度也难保证,突防成功但没有准头,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用处不大。; S9 r# D w7 H: ~( Z
3 ^; ]7 h; q1 M5 O8 Y3 S5 P9 \- x8 ~
在理想情况下,在较低的速度范围里,比如M1.5-3,专用弹翼产生气动升力,延长射程,并精确控制最后命中点。
& L1 }3 j8 H2 m! M
! s+ H3 \; _8 Z& p9 [+ o' P问题在于如何在高超音速机制和常规机制之间平顺转换。! M/ e) v/ b" o F5 u7 S
; } H! a4 u8 t8 _: a猜想:
% g8 K; C8 k. v; ]" Q! Z$ X. y6 A& G+ F& m- V) Q. O+ k; U
东风17在高超音速滑翔到箭簇体速度快要hold不住的时候,实际速度依然较高,但高度也有所损失,这时拉起,用动能转换为势能,然后改平,在较高的高度但较低的速度下转入气动滑翔阶段,继续飞行。在接近目标的时候,转入俯冲,利用重力重新加速,直至命中目标。气动滑翔段弹翼的控制效能很高,容易实现精确命中。这样在突防、射程、精度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
! ?6 N, o- j9 A1 r' o
* V, M6 @. H0 z1 |0 a" T8 `- U# q缺点是末段的速度可能不超过一般的高空超音速巡航导弹。突破一般的点防空还是没有压力的,转入俯冲攻击的时候,角度和速度都在典型点防空系统的弱端。但要是有S300、爱国者一级的重型防空导弹的保护,在高空末段超音速巡航的时候就被拦截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牺牲一点射程,在高超音速段还有很大存速的时候就拉起,转入俯冲的高度更高,俯冲速度更快,但保留了气动控制的精度,可能还是可以有效突防的。5 ~5 J! X! \ ~8 y9 N% n1 R
7 Q8 Z0 Y8 k7 G8 R这也在突防和射程之间可以有效平衡,不错的选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