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舌尖上的爱坛] 饺子、馄饨和其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44 天

    [LV.9]渡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08: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序 于 2023-11-9 17:50 编辑

    十几二十年前我和一批很熟的网友有过一次饺子和馄饨的大讨论,双方旗鼓相当争论非常激烈。而且两派人马不光动口(键盘),还不时下厨动手操作,然后贴出成品照片以证本方观点。再后来双方辩友在饺子馄饨之外还各出奇招,时不时地扔个彩蛋之类的为本方拉票。

    记得当时我是骑墙派,哪边的彩蛋精彩就支持哪方几个回合

    讨论持续了好几天,双方辩友附带着晒照片秀才艺也始终难分高下,直到饺子派的一个妹子晒照片晒出了比基尼,骑墙派们不约而同跳下墙来支持饺子,最后饺子派大获全胜

    虽然在讨论中骑墙,作为北方长大的吃货,我其实是应该算饺子派的。

    在我看来面皮是饺子馄饨之间的一个主要差别。饺子皮更厚,手工擀制吃起来更筋道更有咬劲,馄饨皮则不太注重这种口感。我们家包馄饨可以用买的皮,饺子皮是一定要自己擀的。家父至今包饺子时还坚持面剂子不能用刀切,要徒手一个个揪出来才够劲。

    至于饺子馅儿的调法,各庄都有各庄的高招。刚出国时初次接触因特网,在华夏文摘和枫华园上经常能看到晒饺子的文章。记得有个老哥分享经验说要取个大号钢种锅,倒入肉馅儿和调料,攥上一把筷子沿一个方向搅拌直到打上劲儿。

    这“钢种锅”的叫法一看就是同龄人。

    沿着一个方向搅拌打上劲儿我是深以为然的。不过我和家里领导习惯不同,她总是顺时针方向打,我是逆时针打。领导对自己调馅儿的手法非常自信,通常都是她起个头,加料后搅几下,然后重体力的搅拌活交给我,可往往又紧接着埋怨我方向打反了。可惜经过这么多年领导的培养和教育,我还是屡教不改

    海外老中热衷扎堆儿包饺子,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看重其中的社交功能。十几、二十多位朋友聚在一起动手边包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我刚出国时第一次碰上节假日,老中导师也是招呼手下的师兄弟们一起去他家包饺子。去了以后才意识到其他人都是南蛮子,没人会擀皮,而且导师家连擀面杖都没有。我在家里包饺子时一般是负责包的,这时候大伙纷纷表示可以凑合包,擀皮儿肯定是不灵,我只好站出来承包饺子皮。首先一口回绝了南蛮子们擀薄面饼用小碗扣饺子皮的拙劣建议,在导师家找出一个酒瓶子代替擀面杖,以一供五完成了包饺子的任务。

    要说最早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还是在大一。住本地的同学从家里拿来各种家伙什儿,千叮咛万嘱咐总算没落下笊篱,我是登三轮拉来了炉子和蜂窝煤。在如何调馅儿的问题上工科生们经过严谨的定量分析,否决了从原材料开始采购的方案,而是委托一位解放路饺子馆的员工子弟直接从店里买来现成的馅儿,和好了面就直接开包。

    等一开始动手才发现,班上的女生几乎没人能胜任任何一个工种。

    嗨,这也没啥,大老爷们儿把活儿都包了,女同学们能一起吃就是赏光了

    说起这个解放路饺子馆,那是当年西安的一家先进单位。但老实说他家的饺子味道一般,主打一个工作热心服务周到。不过我们那天用他家的饺子馅儿做出来的成品倒是相当不错,女生们吃得都很满意。看来我班男生们和面擀皮包饺子煮饺子的功夫还是相当可以的,完爆解放路饺子馆。

    当年和解放路饺子馆齐名的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地处市中心的德发长和白云章。德发长后来主打花样繁多的饺子宴,白云章则是专营清真羊肉水饺。

    本来呢,白云章饺子的质量是不错的,但它有一次出名是一位大厨大概为了泄私愤,向店里的饺子馅儿里掺入了个人排泄物,后来给定了个现行反革命。人虽然给逮起来了,仍然害得白云章很长时间里很少有知情的本地食客光顾。

    再后来,德发长的生意一直都还可以,白云章的原址则早就消失了。

    前不久回国,岳父岳母特意拉着我和俩娃去德发长吃饺子宴。这饺子宴的花样确实不少,包括奇葩的孜然味咖喱味馅料,和小猪小鸭子的造型。而且就餐时仪式感很强,不时有服务员出来讲解一番,介绍兼具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关中饺子文化。不过实话实说,多数饺子味道一般,反而是没什么噱头的猪肉白菜馅儿普通水饺还算对我胃口。

    但有钱难买老人家高兴不是,何况一起赴宴的我连襟还带上了茅台,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连襟要开车,一瓶茅台我和老爷子包圆了。

    吃完饺子宴,连襟送老老少少回家。车里坐不下,我也想走走溜溜食儿,就独自离开。误打误撞走到了附近新建的易俗广场,赫然发现那里有家白云章饺子馆,我一直以为他们早就关张了。



    刚吃了一肚子德发长,实在不能再吃了,下次吧。

    我领导一家是纯正的北方人,岳母大人尤其擅长面食。我跟领导处对象见家长后,岳母大人经常招我上家里吃饺子。我去了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就自告奋勇主包,本来我还有点自信,但在她们家,我和对象联手包也只能勉强跟上丈母娘的擀皮速度。

    不过她老人家后来跟我说,能包饺子让她对我有了个不错的最初印象。

    来美后老大出生,岳父岳母飞过来帮忙。岳母大人在我们的大厨房里如鱼得水,主打的还是面食,Sam's club里25磅的一袋面差不多一礼拜就干掉了。往往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我提议包饺子,丈母娘都特高兴:“包饺子,那还不容易!”。

    那段时间领导坐月子,却是我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

    说起包饺子,我还是跟北京的姑父学的。我们是用挤的手法包,速度挺快,饺子也包得紧实饱满。那种很多褶子的包法我自己觉得费时间,而且褶子处面有点厚,影响口感。



    跟姑父除了学包饺子,还学会了喝醋。好醋之于饺子确实是锦上添花,以至于有为了尝点醋还得包顿饺子的说法

    姑父那个醋坛子还老笑话山西人,说山西话把喝醋叫哈醋,还说北京去西安的35次特快是走太原的,一过娘子关,因为开始爬坡,蒸汽机车都倍感吃力,于是先汽笛长鸣一声:“老西儿......!”,然后呼哧带喘地:“哈醋、哈醋、哈醋、哈醋......”。

    有一年夏天我在北京街头瞎逛,突然觉得口渴难耐。一摸兜,除了一张公交月票一个钢蹦儿也没有。路过一家饺子馆,我知道一般里面的饺子汤是免费的,就进去跟服务员讨一碗汤喝,结果被一大妈无情地拒绝了。

    我四下打量,发现汤桶虽然在窗口里够不着,汤碗却是放在窗口外桌子上的。我就过去抄起一只汤碗,走到一张餐桌前倒了半碗醋,一抬手一饮而尽,然后哐当一声撂下汤碗,扬长而去,任身后服务员大妈跳脚大骂。

    说到醋倒是该聊聊馄饨了。

    上小学前随出差的家父到上海,住在闸北电厂的招待所里。每天老爸上班前带我到旁边的小餐馆吃早饭,最爱吃的是那里的小馄饨,馄饨端上来我总要加上满满一汤勺香醋,热乎乎地吃下去,觉得浑身舒坦。

    我爸当时不知道怎么有个观点说爱喝醋的人脑子笨,还跟我说上海人都不吃醋。我反驳说您看上海人的餐桌上都有醋,怎么会没人吃。那次有几天老爸特别忙,就把我寄放在一位上海籍西安同事的父母家。我回西安时问老太太要给她在西安儿子带什么东西,她说有呀有呀虾虾侬,拿出两个瓶子,赫然是两瓶镇江香醋!

    后来我自己第一次独自出游,旅途跨越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吃了不少馄饨,也才知道这东西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湖北叫包面,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还有我妈的家乡福建叫扁肉或扁食。

    我妈是个伪福建人,含含糊糊地说福建话管那东西叫“扁嫩”,正宗的做法是用燕肉皮包的。这燕肉皮得是瘦猪肉掺上番薯粉,手工用木棒反复槌打而成,风味独特,汤也特别鲜美。

    那次旅行去了峨眉山,登顶后在一天之内从万佛顶一口气走了据说一百里山路,下到山脚下当时的西南交大校园,住在他们暑期用来创收的学生宿舍里。放下行李到楼下小吃摊吃晚饭,见有家抄手看着不错,跟摊主说来四两,当时还要用全国粮票呢。摊主一听,说四两你怎么吃得下,别人都点一两,最多二两。我北方肚子不信邪说二两吃不饱。摊主拗不过说给你先做三两吧。

    过一会摊主特意用了个大碗盛了三两大抄手端给我,我一看矮马,这么多!

    硬着头皮吃下去,撑了个半死,味道倒是没得说。

    当年我们自己大学校园里也有家不错的馄饨摊儿,胖胖的女摊主我们私下都叫她胖妞。我们常常去吃宵夜,每次都要吆喝多加紫菜虾皮和葱花。有次一个同学夸了几句馄饨好吃,胖妞一高兴,得意地说我妈是学校食堂的厨子,我包馄饨用的肉都是我妈从食堂里拿的好肉。

    我们听着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一位教工子弟跟家长随口说了这事,导致学校去食堂查,发现尼玛,胖妞她妈所谓从食堂里拿肉实际上就是偷啊!于是胖妞她妈被处理,胖妞的馄饨摊儿也开不成了。

    几年后跟两个同学去成都,再次见识了四川餐馆“一两”的概念。那次我们哥儿仨打算吃遍成都小吃,在第一家馆子发现筷子居然都要收钱。我们气不过,吃完饭就带上筷子离开,于是当时的提督街上就可以看见我们三人拎着筷子四处觅食。

    在赖汤圆店看见又是按两卖的,我们多了个心眼先要了一两试试。这时旁边桌子两位东北老哥不假思索每人各点了四两。等汤圆端上来我们一看,一两四个那么老大个儿,心说好险。

    再一看旁边,那俩东北大哥大眼瞪小眼,看着他们桌上八大碗三十二个大汤圆直发呆。

    一路吃下来,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钟水饺和龙抄手,这按我们西安的标准属于非典型的饺子和馄饨,当然味道真是不错。

    多年后来美国,吃了很多川菜馆的钟水饺或龙抄手,一直没有特别满意的。几年前本地一位“川菜大师”跟老伴儿和女儿搭伙自己开了个馆子,女儿算是老板。他们一家的老邻居正好是我领导同事,第一时间推荐我们去尝尝。我们一试发现到底是自家生意,做菜确实很用心,味道也很好,尤其是钟水饺特别地道。跟女老板一聊才知道,她妈就是成都钟水饺店的退休职工。

    可惜这父女俩脾气都有点爆,餐馆经营中难免磕磕碰碰,争吵不断,没两年居然关张走人了。

    话说我们家现在也时不时地包顿饺子,常用的是自家种的新鲜韭菜:



    也有劳模店买的茴香。

    难得的是两个孩子各种馅儿都很喜欢。女儿像我那些远庖厨的大学女同学一样,专注于吃。儿子倒是对整个制作过程饶有兴趣。

    有一阵子领导和女儿外出,家里只有我跟儿子。一天儿子突然跟我说能不能包一次饺子。平时都是我配合领导,她管拌馅和擀皮,和面时她定水面比例,我出把子力气揉面,然后我主包。现在领导不在家,儿子提要求了我倒不介意从头到尾包办,但是儿子很用心地学,每道工序都动手实践,最后父子俩合作的饺子卖相和味道都还不错。

    没想到两天后儿子又要求包一次饺子,而且跟我说:“呆帝,你这次什么也不用管,我可以一个人搞掂。”

    我抱着怀疑的态度观察他从和面拌馅擀皮到包饺子煮饺子,虽然慢点,他真是一个人全部完成了,我一点都没动手。而且小家伙第一次独立完成的饺子味道口感都远超预期。

    我老怀大慰,以为可以吃几顿现成的。没想到小家伙煮了一大堆饺子,第二天全带到学校去了,说是要给乐队的小伙伴们分享,也不知道是讨哪个小姑娘欢心去了。

    说起来这小子比我还讲究,对厨艺也颇有自己的心得。前两天邻居送了自己种的新鲜西葫芦,那么老大个,拿不定主意做啥,我说干脆包饺子吧。领导有事忙不过来,说你跟孩子们包吧。

    我图省事儿用和面机,水面比0.55:1,儿子擀皮,批评我面和软了,说我教条,天热湿度大,应该少放点水。


    嗨,差不多得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5爱元 +138 收起 理由
    蓦然回首 + 8
    长叶林 + 8
    testjhy + 10
    笑羽 + 10
    togo + 10 油菜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44 天

    [LV.9]渡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08: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包馄饨不会像饺子那样包进那么多馅儿。有时候嫌不过瘾,又没时间和面擀皮,就用买来的馄饨皮包烧卖。

    一般南方的烧卖口开的很大,露着馅儿。北方的口小点,但收口处也能捏出花儿来(通常皮子本身也会被擀出花边)。但我们买来的馄饨皮比较干也比较硬,不太容易包出那种效果。

    我和儿子试过不同的包法:





    差不多能有那个意思吧。

    虽然包法还没有形成家庭内部标准,蒸出来的成品味道还是杠杠地。



    而且这种做法也确实挺方便的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56 收起 理由
    长叶林 + 8
    landlord + 8
    料理鼠王 + 12
    常挨揍 + 10
    老票 + 1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44 天

    [LV.9]渡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2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23-12-7 22:01
    解放路饺子馆?西安的乡党吗?

    对啊,帖子里都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9 12:34 , Processed in 0.04077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