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弟兄姐姐妹妹们的鼓励,状了俺的怂人胆 ,是俺继续下去的最大的动力。
言归正传,书接前文。
国企改革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在俺的印象里,从俺老师的老师等老经济学家们就开始讨论。这些讨论加起来,用汗牛充栋形容丝毫不过分。这些诸多的文献、资料之多,俺就是到老了也看不完,也学不完。这些文献充斥着国内各大期刊、各大报纸,各大图书馆,洋洋洒洒。这些前人们的文字,已经把国企改革的方方面面说的清清楚楚。
既然如此,作为晚辈后生的俺,要想在关公门前耍大刀,就要从新的路径、想法来谈这件事情。虽然这个新的路径、新的想法在过去的文献中可能有所体现,但是俺还是想从俺理解的角度来说说这件事儿。
要理解决定中国企改革的思路,我想还是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国企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改革,为什么这样改革,特别是联系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就能更多地明白为什么会那么选择。
从历史上看,俺觉得,2003年之前的国企改革,说穿了是经济形势恶化条件下,财政力量难以支撑国有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而被迫进行的改革。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按照计划生产、资金统贷统还,产品统收统销,盈亏均有国家承担。在改革开始的时期,都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老大人砍掉了众多的军工项目,从财政中挤出钱来,发给了城里的人们,农村的人们则自生自灭,开始农业联产承包。可以说,正是由于财政的压力,难以负担国有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亏损,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实施“拨改贷”的政策迫使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国企开始逐渐试探通过经济刺激的方式来调动职工、管理者的积极性。这就是早期的利改税、承包制或者说厂长负责制等改革措施的背景。
1986年之后,财政的压力使得货币发行增加,通货膨胀出现,并最终造成了89年的那件事儿。之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企改革的探讨相对消停。90年代初,老大人南方走了一圈,大干快上又重新来了。92年,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启动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国民经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轮的循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民经济逐渐不稳,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而企业由于前期的大投入造成经济紧缩时必然面临诸多的困难。96年上半年,接近一半国有企业亏损;98年1季度,国有企业全面亏损。为应对企业亏损、财政捉襟见肘的局面,采取的是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为应对为应对金融业的亏损,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改革也逐渐向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方向推进,也就是说企业亏损时,作为股东的政府不再进行补助,亏损严重的企业,破产即可。国有企业的这种破产的手段,朱相在东北搞的很彻底。可以说,摸索十几年之后,发现采用公司制,政府股东在企业成立时投入资本,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再追加投入,就能摆脱企业的包袱。因此,公司制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02年,我国加入世贸,03年,国资委成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宏观经济也开始重新进入到一个上升的通道,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要采用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不再注资弥补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同时采取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开始逐渐有了强大的实力,公务员的日子也开始变得好起来。08年之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判断经济环境是短期恶化的背景下,温政府使出了四万亿的天魔大法,将未来几年的中央财政的盈余先注入到经济之中,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但是也为后续埋下了地雷。
天魔大法的刺激效应过后,产能过剩逐渐恶化,宏观经济形势也没有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从前期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5%左右。宏观经济形势走坏的背景下,社会对国有企业垄断、腐败、高福利等种种现象的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问题都促使需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各种开支增多,这就使得原有的单纯不再注资国有企业已经不够了,需要加大国有企业的分红力度,说穿了,就是需要国有企业拿出钱来,解决政府的部分燃眉之急。我觉得,这是新一届政府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背后的原因所在。
今年11月15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之中,第二款第5、6、7、8共四条说的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内容,其中,第6条说的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第7条说的是国有企业改革。要理解国有企业改革,就需要从国资管理体制的变动下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及未来博弈的种种可能结果。
手头的资料不多,以上的文字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但我的大体思路就是,所有的改革都是被逼的,正如新老板所说的,是问题倒逼改革。
时间比较晚了,以后再续。后面主要谈俺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能方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前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