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0|
http://mp.weixin.qq.com/s/R31ig8poZCbc5oez_vZWWg 所谓战国七雄中,最悲催的肯定要属韩国。七国之中,数他最小,国力最弱,这也就算了。更悲催的是,他的周边全是大国、强国,谁他都惹不起。秦国、楚国、魏国、齐国,和韩国相邻,没有一个他能惹得起的。 韩国最早的时候没什么名堂,在诸侯中出名还是在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出现的韩厥,因为他有存赵之功,赵家平凡冤假错案、落实政策之后,韩厥才晋升晋国上卿,和智氏、魏氏、赵氏并列。不过,即使是晋升上卿之后,他在晋国几大家族势力中,也仍然是最弱的。 分晋之前,智氏想打击和削弱赵魏韩三家,也是先向韩家索要土地。之后,魏韩两家又被智氏裹挟,围攻赵家。生死存亡之际,赵家派人游说,也是劝说魏韩两家反戈一击。魏韩两家倒戈,导致智氏大败,从此晋国就只剩下了赵魏韩三家,直到最后彻底瓜分了晋国。 不难看出,韩国在分晋之前就是在几大家族势力之间来回游走捞点便宜,靠这个生存。分晋之后,韩国又处在几个大国势力交锋的地带,也只能继续被裹挟。起初魏国强大,就依附魏国。秦国崛起,又改为依靠秦国。秦国靠不住了,投靠楚国。楚国靠不住,再改为投靠赵国。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是正儿八经的所谓朝秦暮楚。 春秋晚期,各国公族都呈衰落之势,卿士大夫家族势力比较强大,架空了国君。除了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齐国也被田氏所篡夺。所以,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国君如果不想被架空被取代,就得变法。这些变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个加强君主集权,基本没有例外。而且,谁先变法,谁就先强大起来。这也是法家在这一时期名人辈出、主导各国内政的主要原因。 率先变法的是魏国,魏国任用李悝变法,魏国率先在北方诸国中成为霸主。韩国虽然是小国,但是在分晋之后不久,也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从阳翟迁到了郑国的新郑。在灭郑的时候,韩国俘虏了郑国原来的一个“贱臣”,也就是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官吏,这个人就是申不害。到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得势用事,担任韩国国相,主导变法。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的目的、主要措施等,都与李悝在魏国相去不远。一方面是富国强兵,一方面是加强君主集权。不过,申不害与其他法家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除了强调法,更强调术。他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大臣则应该循名责实、名实相符,君主只要用术把大臣管好,下面具体操作的事都应该交给大臣们去办,君主不用太操心。 这当然是典型的道家思想。表面上无为而治,背地里则主要靠帝王心术。这与秦魏变法的不同之处是明显的,商鞅和李悝都强调法本身的中立性,而且确立之后就不能轻易变更,王孙贵胄也得奉行。但申不害这套想法却不同。他的思路明显更强调君主集权,要君主将生杀予夺的大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因为,当时韩国在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几个大家族的威胁。所以,这在当时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么做同时也留下了隐患。权力集中在君主身上,国家的兴衰自然也就系于君主一身。君主贤明,国家自然富强昌盛,君主暗弱,国家自然衰败。这是自然之势。 不过,申不害为相期间,韩国总体来说还是强大了不少的。在他为相之前,秦国、魏国、齐国都曾入侵过韩国。在申不害为相期间,韩国周边环境有所改善,至少几大势力没入侵韩国。这对韩国来说,就算是天大的喜事了。所以,史书上一般也认为,申不害为相期间,韩国算是达到了小康之治。 但是,韩国的战略环境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缓解。战国初期,魏国和秦国、齐国争霸,韩国今天被魏国裹挟进攻齐国,明天又跟着齐国讨伐魏国。魏国衰落,秦国崛起,秦国和楚国又开始争霸,韩国只好又在秦国和出国之间来回摇摆。秦国来了投靠秦国,楚国来了投靠楚国。投靠了还不行,还是要挨打,又再倒戈。 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很悲催?那当然是一定的。国家虽然小,好歹也是个国家,君主虽然是小国君主,也是个君主,今天卖身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肯定谁都不愿意,都觉得自己挺委屈,不愿意。 但是,辩证地看,正是几大势力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谁也没用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实力均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韩国还可以充当几个大国势力之间的缓冲带,一直残延苟喘的存在到公元前230年的原因。而在公园230年之后,不光是韩国,其他几个大国也都先后被秦国消灭了,也没比韩国多活几年。 韩国能够绵延二百年,被称为所谓战国七雄之一,但除了申不害为相的十五年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在充当强国走狗、附庸,跟韩国自己对自己的战略环境认识不清楚关系很大。 战国周边的强国主要是秦国、楚国、齐国和魏国。魏国早早衰落,就不去说了。在秦国、楚国和齐国几大势力之间,真正对秦国的生存威胁最大的是谁?让历史事实说话。 秦国光是在战争中消灭的韩国军队,史有明载的记录如下: 前317年: 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麿、申差于观泽。 前308年-307年: 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前293年: 韩、魏伐秦。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拔五城。 前275年: 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 前264年: 秦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前256年: 秦伐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而韩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中,没有出现这种几万人被斩首的记录,而秦国却从公元前317年开始,保持着几乎每十年就要大举进攻并消灭韩国有生力量一次的节奏。要知道,韩国是小国,每十年能养出来个四五万人的军队,是很不容易的。但秦国显然比韩国更清楚这一点,所以每十年就要收割一次,让韩国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 除了每十年就来韩国收割一次韩国军队有生力量,在韩国的大事记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周边的几大强国中,秦国是唯一一个不断蚕食韩国领土的,其它几大国虽然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入侵韩国的记录,也有零星的占领韩国领土的记录,但是秦国是频率最高的,也是先后夺取韩国领土最多的强国。 从张仪为秦相的时候起,秦国就确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就是说,对距离比较远的大国采取相对比较友好和平的策略,而对邻近国家则始终保持攻势,不断打击和挤压。与秦国相邻的国家主要是楚国、魏国、赵国和韩国。其中,赵国和秦国接壤的领土主要是今天陕北、内蒙黄河沿岸的地带,相对比较荒芜,秦国下大力气争夺的必要性不大。楚国本来就强大,秦国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取得绝对优势,自然没有必要硬顶。魏国自从霸权衰落之后,就一蹶不振,但仍然有自卫能力。只有韩国相对来说最为弱小,而且是秦国出函谷关与六国的必经之路,自然是秦国进攻的主要对象。 也就是说,秦国对魏国、楚国虽然也先后发动过多次大规模战争,也夺取了一些领土,但这些都不是秦国的战略主攻方向,而是进攻性的防御,是为了解除魏国和楚国对秦国的威胁。只有韩国,是在不断被秦国打击,而且夺取领土最多。 韩国如果能够清楚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韩国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自身生存威胁最大的秦国,是必须坚决抵抗的,没有丝毫妥协余地。理智的选择当然是,而且必须是,宁可割让领土给楚国、齐国等大国,以换取他们支持韩国来抗秦,也不能割让领土给秦国。但韩国不但没有,反而始终抱着机会主义的态度,不但秦国打过来占领了地方就给秦国,而且经常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主动割让土地给秦国。 当然,除了秦国,其它几个大国对韩国也并不友好。因为韩国处在几个大国伐秦的必经之路上,所以只要其它几国联合伐秦,战场就要摆在韩国领土上,而且必须裹挟韩国参加。而这种联合伐秦往往无果而终,草草了事,几乎没有什么胜绩,结果自然是秦国更为深刻的认识到,韩国的存在并不能为秦国提供太多的屏蔽。 主动割让领土给秦国,带来的结果是韩国越来越穷蹙,而且,韩国被秦国裹挟着进攻其他国家,为虎作伥。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报复秦国,就拿韩国开刀,在韩国面临秦国进攻的时候,也经常袖手旁观。这样,韩国不但自己的领土被实实在在的压缩,韩国的国际生存空间也在被秦国不断挤压。 但韩国如此全心全意的卖身投靠秦国,甚至韩王已经主动朝见秦王,以秦国藩臣自处,也并没有换来秦国对韩国网开一面的照顾,反而成为六国之中首先被彻底消灭的国家。反而是赵国在韩国的生死存亡之际,倾举国之力出兵救援,虽然功亏一篑,但很显然比秦国对韩国要好多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战国最弱小的国家,韩国最大的悲哀并不是他处在几个大国势力的交汇点上,而是他本身就不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在等待着下一次挨打。所以,韩国被秦国最终彻底消灭,对韩国反而是个解脱。在这之后,韩国所处的位置上再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割据政权。 |
GMT+8, 2024-11-5 14:55 , Processed in 0.0333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