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2、“追求意义”,而不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追求快乐”,也不是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追求优越”。
3、人对意义的追求也会遭到挫折,这就是意义疗法所谓的“存在之挫折”。“存在”一词有三个含义:(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2)存在的意义;(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
4、存在之挫折也会导致神经官能症,这类病症在意义疗法中称作“意源性神经官能症”。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不是由于欲望与本能的冲突,而是由于存在本身出现了问题。其中,追求意义过程中遇到挫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5、并非所有冲突都是神经官能症性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正常的、健康的。同样,苦难也不总是病理现象,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如果苦难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
6、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
7、意义疗法把人看做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担心的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朝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8、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在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
9、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10、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在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11、许多患者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受到内心空虚的困扰,我把这种症状称作“存在之虚无”。
12、当人们经历“存在之虚无”,这时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13、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
14、叔本华——“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厌倦所带来的问题比焦虑要严重的多。)
15、存在之虚无还戴着各种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权利的最原始形态即金钱)得到替代性补偿。还有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之挫折会转向性补偿的缘故。
16、意义疗法不仅针对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也针对心源性神经官能症,有时对体源性(假性)神经官能症也有疗效。
17、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18、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