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七月荐了《巴比伦柏林》,下来看了看,嗯,这个片子不错
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总体而言我是比较喜欢的。起码看到第三季还能看下去。
当然,不足还是很多的。比如剧情略显生硬。不管什么剧,剧情生硬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该说的不说,该听的不听”。而且没有什么靠谱的理由,基本就是生气、忙、对方赶的时候不好。总之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且在对方明显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讲的情况下,还是不听。还有女主,虽然有无犯罪证明帮助她当上警察,但是女主是长期在夜店当妓女啊。警察如果对这个事不了解,有点说不过去了。就算警察是真的不了解,就没有其他人认识女主吗?另外剧中的啪啪有点过于多,有些还没什么道理。比如男主和房东就没什么道理。再者,男主身为警察,警惕性和判断力都差了点。男主对剧中很多线索都没有追究,甚至连自己被跟踪都没发现。自己的药被换了,就没有一丁点疑心?而女主则有点笨。
这个剧集里面还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比如也许编剧想特意表现一下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所以剧中有很多底层社会的人和事。但是问题在于,一个社会并不是只有高层和底层,还有大量的中间阶层。刻意避开这些中间阶层,反倒不真实。另外女主是长期当妓女,一个长期当妓女的人,是绝不可信的。中国人有个说法叫“挂相”,一个长期当妓女的人,身上那种风尘气一眼就能看出来,特别是女主那种低端妓女。绝不可能有什么“风尘中的白莲花”。而且最关键的,这种人身上有无数的“很麻烦”的关系,基本上清理不干净,早晚会反噬到正常工作。侦探剧里面还有个通病,列位如果有过抬病人的经验的话,就很容易知道电影电视剧里面动不动就搬动尸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死人都沉的要死,一般来说一个女人绝不可能搬动一个死成年男子。这片子里面的人,和其他欧美片子里面的差不多,就是反派都是意志坚定判断力准执行力强的。而正面人物大都软弱、善良、易受伤。虽然正面人物的善恶观特别能引发观众的眼泪,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叫做“妇人之仁”。为了一己私情而干扰甚至破坏远大目标的就是妇人之仁。
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我最受不了情节的就是“有枪不用,有枪不拿,拿枪不拿子弹,把枪放在对手能拿到的地方。还有就是没完没了的乱开枪。”乱开枪这个不是指发哥那种弹药无限。而是你手里的枪,比如左轮,总共就6-7颗子弹,你还朝这面墙打一枪,朝天放一枪,朝镜子来一枪。你到底是打算不打算用这枪战斗?另外就是一害怕就摔跟头,就到处碰倒东西;一碰就把手里的东西掉地上;干什么事之前都要愣一下(日剧最喜欢这样);一定要找嫌疑对象去说自己的怀疑然后被杀;啪啪的时候不锁门以便相关人闯入;秘密的话非要在门边或者床边说以便外面的人听到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当然最烦的还是话多。以港片为例,八十年代的黑老大都是穿西装坐劳斯莱斯,说话简单明了不行就开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港片里面的黑老大变了。变成穿个休闲服,吃路边摊,动不动就长篇大论一些不着四六的话。我原来以为只有港片是这样,后来发现好像全世界的片子都有这个毛病。
说起来,近几年看的侦探类片子里面,最喜欢的还是“憨豆”阿特金森主演的《梅格雷的陷阱》。这片子虽然严格说来不算侦探片,但是多少有点关系吧。正如介绍里面说的,警察局真正的日常工作,正是这些琐碎而平淡的事情。既没有追车,也没有美女,更没有惊天大阴谋。虽然“梅格雷”系列到后面也逐渐白左化,但是阿特金森的表演还是很镇的住的。
国产的悬疑片、侦探片,很久没看了。比较新的就看过《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当然主要是冲着桂纶镁去的,对廖凡没什么兴趣。话说桂纶镁也很不错啊,不管是以前的青春人设还是后来的知性人设,还是现在的熟妇人设,都可圈可点啊。唉,实在是不理解老边同志怎么对小二那么着迷。说回电影,这两个电影都很好,剧情、表演都很好。如果换成好莱坞背景就是一部年度大片。但是也只能说“好”。就是那种没缺点但是也没有优点,看完一遍就不太想看第二遍的片子。相比之下当年的《京都球侠》我在电影院就看了六遍,现在还能看好几遍。
总之呢,我现在确实对那种絮絮叨叨的电影有点看不下去了。《巴比伦柏林》后面几集也是快进看的。这大概就是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