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七月不说的话,我对望洋兴叹的理解,就是望着大海感叹,觉着自己很渺小的意思。
然而七月说了,望洋兴叹不是这个意思,但到底啥意思,看了半天日志,也还是没有太闹明白。
于是百度出处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丰水时河流断面很宽,站在河这边,甚至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于是河神自以为很牛了,就一路往东走,结果看到了一望无边的大海,于是又延伸出一番大道理来。
暂且将大道理放一边,还是来整明白望洋兴叹为要。
在河神看到了看不到头的大海以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句中的“旋”应该是转过来的意思,同“旋涡”的“旋”,拟人化的意思,就是河神转过脸来,不拟人的话,河水打个旋,转回头也挺形象,但总之是转回头,转回头肯定是看不到海了,所以“望洋兴叹”的“洋”应该不是指海,是指河,诗经里面有“河水洋洋”,大概都是指河流丰水季节的样子,所以说,“望洋”确实没有望海的意思。
原文中“望洋”后是“向若而叹”,那么“向若而叹”又是啥意思?
“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高举双臂梳理长发的女子,有女子柔顺、顺从之意,《尔雅。释言》也说,若,顺也。所以“若”的本意是顺从,后来延伸出一样的意思,我顺从你,你干啥我干啥,可不就是一样嘛。
所以,“向若”的意思应该是渐渐顺服的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完全一副张狂的的样子,在受刺激以后,确实需要反省自己,“望洋”就是看自己,“向若”则是采取顺服的态度,想想也确实是这个道理,七个不服八个不顺的,是没法做到认识自己不足,做到深刻反省的。
至此,我有点明白了庄子的意思。那就是,你看到比你厉害的,不要当面装怂,当面装怂则为“望洋兴叹”,要转过身去,“望洋向若”,带着顺服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不足。
因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也许就在一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