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还文债的,但不留神看了某人写陆小曼,所以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众多的小资男女,一向津津乐道于所谓的陆小曼,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三角关系。其实,这只不过是某些无知无聊的人士,按照自己的臆想,所做出来的无聊的臆断。说实话,将林徽因跟这两个名字并列,我都觉得浑身上下起鸡皮疙瘩,满是不舒服。
一向有人说林的初恋就是徐志摩,我暗笑这种自作多情的论断。许跟林见面的时候,林徽因是16,但林跟她然后的老公,梁思成见面的时候,却只有14。当然了,初恋爱上了自己日后的老公,这对于小资浪漫们,几乎是闷头一棒,味如嚼蜡。这种可能是绝对不能有也是不能说的。没有鸿雁传书,打情骂俏,搞出几次兜风吃醋的情节来,这似乎完全无法满足众多小资们的闷骚心情。也自然可以理解,后世的流言蜚语,如此之多了。
但反过来,为什么林最终还是嫁了梁思成?小资们自然可以虚构出一个情景来。林当时父亲已亡,自己孤身海外,除了依靠名义上的未婚夫外,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但对于从12岁就开始理家,14岁就独撑家族门面的林徽因来说,似乎并不比当年父亲留学日本,自己一个人应付众多内外事务要困难吧?大家都以为自己最理智,最聪明,可以看透人心。可为什么黄蓉单单就喜欢郭靖呢?
要说林不爱梁,这纯粹是看八卦鸡血看多了。去看看众多对于林徽因的回忆录吧。要说林始终对于徐志摩不肯忘怀,暗含情意,那么就是把林始终固定在了16岁的智商上。就算是有些欣赏,有些喜欢,徐志摩也只能骗骗16岁的林徽因。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这是费正清在《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中对于林的评价。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所以,我可以完全理解,冰心文章里面浓浓的嫉妒的味道。
“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在我看来,林徽因不仅仅成就了梁思成,梁思成反过来也成就了林徽因。以林徽因的性格和独立性,他们夫妻两个,如果不是因为共同的志趣,绝对不会走到一起。林自己早早的就同冰心一样,确立了自己在诗歌文学上面的地位。但却能够跟梁思成一起,去到穷乡僻壤、荒
寺古庙中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梁思成回忆中有一次提到,“我们去了两个星期,其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野外活着乡村旅店里面度过的。时值盛夏,虫蚊猖獗,往往出去一会儿,浑身上下就是包。旅店里面臭虫跳蚤猖獗。”林徽因能够跟着他下去,对于这种简陋的生活无缘无悔,而且还在野外勘测中身先士卒,跟梁一起爬上爬下,回到住处,还在艰苦的环境中整理资料。这种生活,陆小曼和徐志摩能够过得下去么?
林徽因,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去到穷乡僻壤、荒
寺古庙中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
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这才是林徽因的真正魅力之处,也是她与陆许之流区分的最大区别,也是那些小资们所不能体会理解的。
我对于那些断章取义的抽取她的话所写的所谓
她经典语录:实在是无语。不过,喜欢嘤嘤的总有人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能够记得的,是真正的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