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进行母亲大人回忆录的数字化工程。
大约 1988 年,我在县商业局人事科上班。初夏的一天,傍响午的时候,推门进来一个 60 多岁的老人。他径直走到我办公桌前,问道:你姓马吧,夏庄子的。我一楞,眼前这个老大爷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我站起来说,我姓马啊,是夏庄子的。他说这就对了,我今天来找你没有什么事,就是想告诉你,十几年前,你帮过我,我心中一直记着,没忘记过。(当时村里人们还不习惯说谢谢,说“没忘记过”就是在表示谢意了。)
十几年前什么事?我还是想不起来,他说,你可能忘了,你还记得 1967 年秋后我去你们村挖大沟,吃住都在你们村。你管给民工号房(就是安排住处,当时农村的习惯叫法称为号房)。因为我有腰伤,不能着凉,求你给找个有热炕的屋子住。你让我和饲养员住在一起,我睡在饲养员的热炕上,才能勉强坚持到完工,身体没被拖垮。
带着困惑送走了老大爷,我才慢慢想起了那件往事。
1967 年深秋,天气已经很冷,马上就要上冻。当时的形势是全国农业学大寨,根据我们县的实际情况,要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指示,大修“排涝、抗洪”的农田基本建设。
1963 年华北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我们县在海河流域的最下游,东邻渤海,津浦铁路和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8 月 12 日,上游发了洪水,滚滚而来的大水迅速淹没了运河以西的村庄,好多村庄,一间房也没剩下,全部倒塌,变成 了一片汪洋。滔天洪水直逼京津,国家为了保护天津、北京和津浦铁路,多次商讨在我县境内分洪,考虑到我县已经折腾过一次(将运河西的群众转移到运河东安置),再分洪,群众无处安置,最终选择在更下游的静海县马厂碱河进行了分洪。
为此,1964 年毛主席发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我们当时具体任务是挖排水渠、修台田(在大片平坦的土地上每隔 50 米挖一条深 80 公分、宽 120 公分的排水沟,老百姓叫台田沟)。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台田沟,流到排水渠,再排到附近的河里,这样就可以不淹地了。
修台田的工程量小,各个村可以独立完成。但是修排水渠工程土方量巨大 ,统由公社统一安排。当时交通不便,远村的民工要住到工地附近的村子里。
我当时是村里的妇女干部,负责给各村的民工安排住宿。在安排周庄子村的民工住房时,他悄悄地对我说,他有腰疼病,能照顾一下给个有热炕的屋住吗?我抬头看这位老人,他年龄偏大有些瘦弱,但能看出来是一个读过书的人。我对他说,你先等等,都安排完了再给你想办法。按当时村里的情况,找个合适的地方很难。大家都很困难,不仅粮食不够吃,柴禾也不够取暖。冬天的时候,有的人家几代人挤在一条烧火做饭的炕上抱团取暖,谁家还舍得多烧一条炕给外人睡呢?
最后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和生产队的饲养员睡在一条炕上。饲养员夜里要喂牲口,所以要住在牲口棚。他们烧炕的柴火,是生产队供给的。饲养员也是老人家,两个老人家也不用避讳什么,可以睡一个炕。
这点小事,我早已忘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记住。没想到,受我帮助的这位朴实的农民却在心里记着,十余年来不曾忘记。还专门找到我,向我表示了谢意。基层的工作就是这样,再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群众面前都可能是他们解决不了的大事。基层干部要多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积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