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2-2-2 00:45 编辑《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的共同点就是——作者相同,都由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写。读完之后,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不止于此。
照例先剧透。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气极大,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它讲述的是美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的故事。贫寒出身的少年盖茨比和富家女黛西于青葱岁月里相爱。一战爆发,盖茨比不得不从军。从战场回来才发现黛西已和门当户对的汤姆结了婚,并育有一女。汤姆是典型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黛西的婚姻并不幸福。
为了赢回爱人的芳心,盖茨比努力攀爬社会的阶梯,终于采用一些半非法的手段发财成了大富翁。到此,盖茨比按照世俗标准绝对是个成功人士了。可是,在盖茨比本人看来,他的梦想并未实现。
痴情的盖茨比夜夜笙歌,举行奢华的party。他深知这是黛西习惯的生活方式,以此争取黛西回到自己身边。作为黛西的丈夫,自己的老婆被人惦记,汤姆自然很愤怒。黛西在盖茨比的追求下也有所心动,眼看盖茨比就要追梦成功。这时候意外发生,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车行老板娘。盖茨比义不容辞地替黛西顶下了责任。后来,那个车行老板从汤姆那里得知是盖茨比开的车,就去杀死了盖茨比。在盖茨比的葬礼进行时,黛西和汤姆一如既往地去欧洲度假去了。
《夜色温柔》,名气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它同样关于一个挣扎、沉沦至绝望的幻灭人生。前途远大的精神病医生迪克·戴弗,爱上了他的病人亿万富翁之女尼科尔,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与之结婚。他荒芜了事业,在远离尘嚣、半隐居的平静的家庭生活中悉心照料尼科尔,并生育了几名子女。尼科尔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最终,尼科尔抛弃迪克,嫁给了同阶层的汤米。迪克则一路沉沦,于潦倒中了结余生。
这两个故事,都带着貌似奋发,实则悲观、绝望的基调。两位男主角,都是执着的追求梦想的人。他们共同的特质就是心底深处仍然保留着赤子之心——一种男孩的真挚与执着。他们虽然在事业或社会上一度飞黄腾达,但强大的外表下面他们都有脆弱的内心,让读者难免对这些外表的强者产生怜悯之意。他们孜孜追求的东西逆于社会主流,要渡过种种暗礁。他们挣扎、奋斗,但难免陷入由各色各样的人性组成的社会的罗网中,最终被打倒。
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至没顶的过程。难免我们会想到,如果盖茨比不是非要娶黛西,迪克对尼科尔不要因怜生爱,待之以医生对待病人的正常的职业性的方式,那么这两位的人生就不会悲剧了。确实如此,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常常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某个理想之不切实际,或不容于俗,而妥协、放弃,改走更容易的路。最终,我们就那样和光同尘,随大流而泯然众人矣。
黛西和尼科尔是年轻时代梦想的代表和象征,实际上她们都是上流社会虚荣势利的女孩,身上有种种缺陷。我们难免为盖茨比和迪克感到不值,识人的眼光太差了,怎么会为这样不值得的目标浪费一生呢?可是,细读书中,盖茨比对黛西的缺陷是心知肚明的,不然他不会不惜代价地去追逐财富,并像暴发户一样开奢侈的晚会。迪克也曾经在婚姻中迷失,差点与一位女明星发生婚外情。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年轻时代的梦想,并执迷不悟地走了下去。
这到底是因为,在空虚寂寞的人生中他们需要一个梦想?也许,即使追求的那种美好有种种缺陷但对他们仍然有致命的诱惑?还是说,他们追梦已到途中,疲惫力竭,他们也看不到迷茫的未来的其他可能,无法抽身放弃,于是就一直走下去,任凭命运的安排?就好像我们心心念念地想望一个目标,一心一意地追逐,久而久之都忘了展目四顾。走到最后,再也无法返回来路了。
菲茨杰拉德的写作,将幻想与现实,写实与抒情糅合在一起,读上去有似梦似真的迷离感。合上书,心下一阵惘然迷茫。书中那些绚烂繁华的场景,往往以忧郁的底色绘制背景,也许作家本人,在夜夜笙歌的聚会上,心底也是迷茫忧郁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你的评语觉得你不了解男人。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2-2 01: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为什么,看你的评语觉得你不了解男人。
:L受到了严重打击。
难道荷尔蒙才是正解?雄性总想征服高难度挑战性的目标? 本帖最后由 四处张望 于 2012-2-2 02:22 编辑
qyangroo 发表于 2012-2-2 0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受到了严重打击。
难道荷尔蒙才是正解?雄性总想征服高难度挑战性的目标? ...
这句话一说就露馅了。看看胖卡的自述。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2-2 0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句话一说就露馅了。看看胖卡的自述。
哪一篇,给个链接让咱拜读拜读。{:1_1:}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2-2 0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句话一说就露馅了。看看胖卡的自述。
胖卡也只代表某个类型的男人
不过还是同意你说的:楼主不了解男人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2-2-2 10:28 编辑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2-2-2 09: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胖卡也只代表某个类型的男人
不过还是同意你说的:楼主不了解男人
我评的是小说创作里的男主形象,依据是作家的描述,又不是现实里的男人。
小说里的形象本来就是高于现实的。
像盖茨比那样以追逐年轻时代恋人为目标而不顾一切致富的富豪,像戴克那样爱上病人并把自己献上祭坛的医生,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在现实里一个都没见着。
本帖最后由 skylark 于 2012-2-2 12:19 编辑
我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基本上已经忘光,看了你的小说梗概,倒是有一点点印象。
既然他爱她,那么即使她是上流社会虚荣势利的女孩,即使她身上有种种缺陷。
我也不了解男人,但我生活中所看到的男人都活得比较靠近本质,动物性比较强,而女人则比较靠近人,虚化的东西比较多。 没看过这两本小说,只知道作者当年也跟海明威之流在巴黎混,一战后的巴黎日子很好过,半个美元能吃一大餐,,,所以美国好些艺术精英份子都往巴黎跑,另外还有一大帮有钱人家的小姐,受不了美国上流社会的事儿妈习气,也往巴黎跑,该作者好像,貌似,可能,娶了个女继承人?具体忘了。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2-2-2 09: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胖卡也只代表某个类型的男人
不过还是同意你说的:楼主不了解男人
对,胖卡就是某一类男人,还有很多类,而且有很多共性。但是我觉得楼主只理解一两类。
qyangroo 发表于 2012-2-2 10: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评的是小说创作里的男主形象,依据是作家的描述,又不是现实里的男人。
小说里的形象本来就是高于现实 ...
所以我说你不太了解啊。小说里面主角的表现,也许是高于现实,但是我觉得很容易理解。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2-2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我说你不太了解啊。小说里面主角的表现,也许是高于现实,但是我觉得很容易理解。 ...
我并非不理解他们的行为,
黛西对盖茨比来说,既代表高于自己阶层的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是他渴望得到而未曾得到的女人,以及少年时代的梦幻,
尼科尔则混杂着病人的脆弱和危险、狡猾、迷人的母豹般的气质,
这两位都有足够的诱惑,
盖茨比的行为更诠释了”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
我关注的是,盖茨比和迪克都经历了现实无情的磋磨,但他们没像一般人那样有变得”成熟世故“,去保护自己,或者利用社会的明暗的规则来交易金钱和权力等,他们的感情比较纯粹没有杂质。
而他们这种专一、执着、简单的生活梦想,是被矗立着阶层壁垒的成人世界所嘲弄、鄙夷的,包括他们心目中的女神在内。他们最终被抛弃而悲剧。
所以我难以形容,他们是更接近动物性,而是更接近虔诚的圣徒。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2-2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看过这两本小说,只知道作者当年也跟海明威之流在巴黎混,一战后的巴黎日子很好过,半个美元能吃一大餐, ...
我印象里这个作者过的是一种奢靡而又潦倒的生活,还做过电影编剧。 skylark 发表于 2012-2-2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基本上已经忘光,看了你的小说梗概,倒是有一点点印象。
既然他爱她,那么即 ...
有同感。 qyangroo 发表于 2012-2-2 2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并非不理解他们的行为,
黛西对盖茨比来说,既代表高于自己阶层的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是他渴望得到而未 ...
呃...,恰恰是你关注的那段的评价啊。 俺看不懂你这篇 qyangroo汗,大约我作文水平确实不高,辞不达意吧。
可能是我的语文水平不高吧,我现在只能看白话文{:214:}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有很深的虚无感,他把物质世界看得太透,以至于梦成了其能紧握的唯一实在。他自己如此,他笔下的人物也如此。他的小说是对传统美国梦的一种反动。 南方有嘉木 发表于 2012-2-3 16: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有很深的虚无感,他把物质世界看得太透,以至于梦成了其能紧握的唯一实在。他自己如此,他 ...
郁闷了半天,终于有个出来为菲茨杰拉德说话的。虚无感是菲茨杰拉德的核心,也是村上继承的主旨。
嘉木正解。 西西河原来有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读后感,写得非常好,可以和楼主这篇对照着看。链接是http://www.talkcc.com/topic/3328620/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