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作战-文登川之战(中)
1951年六月,在我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参战双方都明白了对手的力量和决心,敌我双方都进行了较大的战略调整:既中国方面不再强求攻占整个朝鲜,美军方面处于欧洲为主战场的考虑,也无法增援更多的力量,朝鲜战场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敌我双方可以接受在三八线停火。美军方面为谈判做准备,发起了1951年夏季攻势,主要目的:拉平东线战场杨口以北人民军防线突出部,维护南朝鲜首都汉城所需水库和相应补给公路。战前1951年9月,美军刚刚完成一场战役,美军称之为Battle of Bloody Ridge。这场战斗双方的主角是:美国方面:美军第二步兵师9团,23团和38团,南朝鲜伪军36团。北朝鲜方面: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6师,12师和32师。这场战斗的起因听起来很简单。朝鲜人民军占据着项岭,由于地形原因,美军认为他们的供给线在朝鲜人民军的监视和火力引导攻击范围内,就发起了这场他们后来称之为血岭的战役,企图攻占983, 940和773(标高)三个山头.血岭和文登川(伤心岭)位置示意图http://www.2id.org/hb.jpg血岭图http://www.koreanwar.org/html/images/a_scans/hbr_aerial_1_500.jpghttp://kcm.kr/dic_image/faf43e0272d4fdff294b82b1c6593ad3.jpghttp://kcm.kr/dic_image/9dfda2b669c7be7321b40b63058676f2.jpg战斗结果是美军和南朝鲜伪军伤亡2700人,朝鲜人民军第五军团遗留了约550具尸体,撤退了1400米,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文登川的新防线。美军为避免重大伤亡,在这场战斗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明了第一招:著名的“范佛里特弹药量”,不惜代价向攻击目标倾泻弹药,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的原话是:“只要夺取阵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弹药”。敌人的第二招我们很快在文登川看到:在朝鲜山地间大规模使用坦克,美军称之为“坦克劈入战”。我志愿军很快将面临敌人的炮兵,装甲兵,空军的优势火力,他们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志愿军指挥官是如何决策的?待续继续哈,继续哈!{:237:}
慢慢等啊慢慢看 太少了,看的不过瘾啊{:197:}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1-14 08:42 编辑
又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如果防御的一方能够获得一种高效反坦克武器,其火力可以洞穿攻方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又不失时机地将这种武器配置在具有决定性的地域,其结果必然是攻方蒙受巨大损失,要是这种防御力量不仅足够集中并且拥有足够的纵深,那么攻方就有可能完全失败
———— 古德里安
从后来的结果和美军不爱占领阵地的习惯看,肯定有相当深厚的防御纵深,而当时的航空炸弹投弹还不能像海湾战争一样精确打击。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1-14 08:43 编辑
反斜面,对于美军来说这场仗太难打了,对于后勤的威胁,这颗钉子又不得不拔。
要是俺指挥,棱线排炮打,反斜面飞机飞不停,正斜面就是地毯,只要占领棱线,就OVER 了。
这个组织协同要好,火力不要断,一鼓作气。
顺序是这样,先飞机反斜面压制,然后呢就开始进攻了,正斜面+棱线,火力覆盖步兵冲锋一次搞定。
这个跟上甘岭比,小巫见大巫了。
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这个包括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也就是预备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这个战术在中国对上甘岭战役的宣传中被反复提到,就是白天美军占领阵地,而志愿军晚上反击重新占领阵地,这个阵地就是指棱线)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1-14 12:25 编辑
曾参加过马良山战斗的王凤和就这么回忆——“最初我们在山上挖散兵坑,工事很简陋,一人一个坑,勉强能蹲下来。敌人进攻的火力非常猛,完全是灭绝式的火力打击。敌人先用四五十架飞机倾泻炸弹,轰炸大约20分钟,天昏地暗。轰炸机过去后,再上“油挑子”(F-84),油挑子扔下燃烧弹,山上浓烟滚滚,一片火海。随后是炮群轰击,炮弹像雨点一样,山上的土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碗口粗的松树被弹片打折,变成秃山。然后是坦克,冲到阵地前,用火焰喷射器喷射。最后才开始发起步兵冲锋。按照这样的打法,一轮重火力压制后,一个班也就会有两三个命大的活着。”
额的神啊。
easy com,easy go ,千万别让游戏停,right!!! 没有大炮兵还真收拾不了他们了。
现代战争一个疏忽就会要了老命了,但是看老美的架势好像不怎么当回事,你牛,你真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