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字,再提供一个字典上的解释:
班:分等列序:排列。《孟子万章下》“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
我回头再查下《三国志》,看有没有相似的用法。《三国志》里对地方郡守做传,内容都差不多。 河蚌 发表于 2015-3-23 18:45
俺们当时的语文老师的水平那是相当的差,就差来个“都都平丈我”了。
中学的文言还是简单了,毕竟只是各 ...
所以说是自己吾的 本帖最后由 石榴 于 2015-3-24 13:42 编辑
我对“班下属县”这句的理解:
“班”是通假字,同“颁布”的“颁”。说起来,“颁”字从“页”,与“首”有关,本义是“脑袋大的样子”,有说法是“颁”由于音同形似,通假于“攽”,“分发”之意。而个人猜测也可能“班”才是本字,是从“班”的“排列”义项引申而来,指的是命令法规等一条一条公布出来。
字典——班:颁布。后作“颁”
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汉书·翟方进传》
又如:班政(颁布政令);班论(颁布);班布(犹公布)
“举”是“举家、举族”的“举”,在我看来相当于“凡是、全部”。
字典——举: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复”在这里专指免除赋税徭役。个人猜测此用法是来自“除去徭役,恢复自由之身”。
字典——复:免除[赋税徭役]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全句大意是:(杜畿)颁布命令给下属的县,凡有孝子贞妇顺孙,都免除他们的徭役,还时常安慰勉励(孝子)他们。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3-25 00:01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4 07:30
关于班字,再提供一个字典上的解释:
班:分等列序:排列。《孟子万章下》“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
3、“班下天下,以礼为戒”
三次的句式相同,都是“班下”+地域,
再从时代相近的《汉书》、《后汉书》中找找,
1、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后汉书》卷一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2、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后汉书》卷二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3、永元二年,下诏尽削除前班下延(阜陵质王刘延)事。(指撤销肃宗对刘延的惩罚诏令)《后汉书》卷四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4、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后汉书》卷六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5、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后汉书》卷六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6、诏书班下其事《后汉书》卷七○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例子不少,从语法角度讲,班通颁在这里是没有问题的,“班下”也是固定用法,“班下”当做“治下”的例子则根本见不到。不过其他例子中全部是由朝廷班诏。一个地方官“班下属县”,有僭越之嫌,但比其他解释还是要通顺。 石榴 发表于 2015-3-24 11:20
我对“班下属县”这句的理解:
“班”是通假字,同“颁布”的“颁”。说起来,“颁”字从“页”,与“首” ...
搜索系统可能帮助解决关于“举”的问题。后代的用法不能说明前代,而当时的文字特别是同一作者的文字则非常说明问题。《三国志》提供了足够多的样本,即便是引文,也是时文,参考意义更大。
我用的是“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查出了《三国志》有66卷含有“举”字,总共应该有超过200次。在这么多例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动词,从本意的“举起”到引申的“举荐”,作为修饰名词的用法只有”举家“、“举国”、“举座”等当时就相当固定而且流传至今的搭配,并无可自由搭配的实例。
另一方面,如果把举当做动词来说,则支持证据极多。
“举孝廉”、”举贤良“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是极为常见的标准政治术语。而杜畿的同事袁涣传在担任梁相的时候:
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
如果杜畿的政令原文收入,也大体是这个样子。“表异(表彰突出)”用一个字的话,就是“举”字了。
另外,从政府运作的角度考虑,如果硬性规定各县把孝子、贤孙、贞妇一个不漏地纳入关怀工程,那么怎么鉴定?怎么知道有没有漏网之鱼?发现了漏网的孝子贤孙该处理哪位?整个一个扰民工程。谁要真的出台这样的政策,只能是个昏官,入传也只能是当做插曲附在别人后面。
如果理解为举荐,则符合当时残破局面下的小政府在人力财力都不足的情况下,以重拾举孝廉等传统道具为切入点,重整秩序,完成社会动员的现实。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3-24 13:57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5-3-24 10:35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 ...
在 晋书 里倒是有
郑袤传 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
晋书虽然是唐朝成书的,但是是以晋朝人臧荣绪的晋史为蓝本的。臧荣绪和陈寿同为晋人,虽然比他迟,也应该可以参考吧。而且班下属城和属县中的用法应该一致。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3-25 07:19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5-3-24 23:35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 ...
这个疑义解除了,看来“班下”是一个固定搭配,“下”有“发布”、”下达“的意思,班下,即颁布(命令)并下达到(属县),这样就通顺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开始顿作:班|下属县,”下属县“在文言文中的确很怪,”下属“即”属“,古人不会用”下属“来修饰”县“的,但开始也没想到”班下“是个固定搭配。句顿确实很重要。
谢谢石工,还有河蚌,通过讨论是最能长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几个例子很能提高古文语感。 我觉得“班”字没必要太纠结,班下属县,若前两字连读,那么就该是译文中的说法,若后三字连读,则可以解释为“给所管辖的县下令“或”赐予所属县所有孝子......免除徭役”。倒是你所说的巡视一义,好像没有词源根据。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5-3-25 09:12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5 07:15
这个疑义解除了,看来“班下”是一个固定搭配,“下”有“发布”、”下达“的意思,班下,即颁布(命令) ...
是,长进不少。
班下属县,我理解的还可以。“有相告者”,我其实见过多次,一直都是理解为“有相互控告的”,但这次咬文嚼字一番,果然发现,应该是指告状的人。这样解释也十分符合儒家的治国理念,就是“少诉讼”,在没打官司之前就将告状的人找来,让他“息讼”。
发现史书定义的循吏其实就是按儒家理念治国的人,而酷吏则是按法家理念治国的人,前者宽刑,后者苛法,前者是能不杀就不杀齐之以徳,后者是可杀则杀绳之以刑。前者让俺想起《纵囚论》来,后者想起郅都。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3-25 09:37 编辑
冰蚁 发表于 2015-3-25 02:49
在 晋书 里倒是有
郑袤传 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
这两处用法确实相同,我的理解,“特见甄异”,就是班下的内容。特见和甄异都是人才选拔过程的习语,特见指见解独特之士,甄异指选拔优异人才,这两个意义在搜索中都可得到验证,在《汉典》上也有总结。所以班下作为颁令下达依旧说得通。如果不这么理解,这句话就没头没脑了。
《郑袤传》的这句话结合上下文(从中央秘书处到基层当县委书记锻炼,再回中央工作),就是“太守给所属各县下达命令,要求选拔有特殊见识的人才,郑袤的业绩在各县中最为突出。” 这摆明了是个给他镀金的项目,空降干部给大家弄上仨瓜俩枣,团派的干活,皆大欢喜。长期扎根的干部可不敢大手大脚地提拔,要谨慎地考虑方方面面的利害。 冰蚁 发表于 2015-3-23 12:51
班,在这里我觉得是次序,等级的意思。
比如按部就班,班秩等。
古文中“举”有“举凡、但凡”之意,此文中可理解为“但凡有”,跟推荐没什么关系。 tangotango 发表于 2015-3-25 00:15
古文中“举”有“举凡、但凡”之意,此文中可理解为“但凡有”,跟推荐没什么关系。 ...
康熙字典中举字没有但凡这个意思,但是有皆(君举不信群臣乎),合(举国欢庆)的意思。
如果班下是动词的话,举做动词没有问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