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24-10-30 05:11:06

垂直起落之路上的匪夷所思(五)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0-29 19:46 编辑

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设计,不大好归类,统统放到这里。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Bell_X-22_ducted_fan.jpg
贝尔X-22采用“四立柱”的涵道风扇

贝尔在直升机世界里是巨头,从一开始就在垂直起落方面深耕,1966年首飞的X-22曾经是很有潜力的方案。

这显然是现代多旋翼无人机的先驱,而且采用涵道风扇。

四个涵道风扇显然对应于“四立柱”,由于采用四台分别的发动机,横距和纵距问题都容易解决。当然,代价是交联驱动轴,前后、左右涵道风扇都用同步轴联动,每台发动机都能提供30%的额外功率,所以任一发动机故障的话,其余发动机可以接过,保证安全。当然,这样的同步轴意味着重量、机械复杂性和功率损耗。

现在多旋翼无人机不再用同步轴,主要是因为无人机没有那么高的安全性要求。不同步只是飞行时有点摇摇晃晃,无大碍。但换成载人的话,这点摇摇晃晃就不只是不舒适的问题,可能飞行员直接被晃晕了,没法安全操纵。最不济,一台电动机故障,无人机失控,摔了自认倒霉,但没有太大的问题。多旋翼如果推广到载人,要么极大增加旋翼-电动机数量,八旋翼起跳,甚至更多,要么也采用机械的同步轴,那分布式电动驱动的优点就抵消了。

对于X-22来说,涵道风扇也是领先时代的。

与开放旋翼相比,涵道风扇的推进效率更高。旋翼翼尖和机翼翼尖一样,有翼尖涡流损失损失。对于机翼来说,下表面压力高,上表面压力低,这本来是产生升力的关键,但在翼尖处,气往低压流,气流会横着绕过来,向上表面流动,形成涡流。这部分能量既不产生升力,也不产生推力,所以是损失,等效为阻力。旋翼也一样,在翼尖有径向绕过来的涡流损失。说起来,这也是涡流环,但和一般说的速降中形成的涡流环不一样,不要混淆。

要降低翼尖损失,飞机用翼梢小翼,旋翼就用涵道。翼梢小翼增加重量和阻力,使用与否是个权衡问题。涵道的重量和阻力可是大得多了。一般说来,只有在旋翼直径无法加大而升力或者推力还是不够的时候,才采用涵道。在飞机上,在船上,都是这样。涵道壁还有阻隔噪声的作用,但这是次要的。

在X-22上,降低旋翼直径正是采用涵道风扇的原因,否则就大而无当了。更重要的是,涵道风扇转过来,从升力风扇转变为推进风扇的时候,涵道本身起环形翼的作用,增加升力。

不过X-22最后还是因为性能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垂直起飞重量,而速度没有比直升机高多少,下马了。本来这是美国陆军“空中吉普”的候选。

无数垂直起落设计或者构想中采用涵道风扇,最后都是栽在重量和阻力上,还有同步轴。

另一方面,现在人们对倾转旋翼已经熟悉,实际上还有倾转机翼。发动机和旋翼相对于机翼是固定的,但整个机翼一起倾转。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5/Ling-Temco-Vought_XC-142A.jpg
LTV XC-142差点投产了

https://www.jeccomposite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6/Dufour-630x500.jpg
在无人机时代,倾转机翼重新流行起来,因为只需要一套倾转机构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1/Gl10_test013_8-19-14.jpg
采用分布式多旋翼的话,尤其适合倾转机翼

倾转机翼和倾转旋翼的特点相近,实际上更加适合垂直起落和悬停,因为“下洗阻力”小。但在短距起落状态,接近竖立的机翼像门板一样,阻力极大,而且容易失速。不过在无人机时代,倾转机翼反而比倾转旋翼更加简单:只有一个倾转机构,而不像倾转旋翼,每一个旋翼都需要一个倾转机构。

对于分布式推进来说,倾转机翼尤其适合。分布式推进将推进力沿翼展均匀分布,使得推进气流不再集中在少数几个推进器(螺旋桨或者喷气口)附近,大大改善整个机翼的升力效率和受力分布。这要是也用倾转旋翼的话,沿着机翼翼展需要很多倾转机构不说,还需要很多开口,影响结构强度和重量。倾转机翼就省事多了,只需要在机翼-机体结合部一套倾转机构就成。

https://www.ipieca.org/site/assets/files/11179/fig1ejector.674x0.jpg
引射(ejection)利用文丘里管的远离,用少量高压流体的高速流动在喉部产生负压,抽动大量低压流体,极大增加流体总流量,增加推力

https://s1.cdn.autoevolution.com/images/news/gallery/rockwell-xfv-12-proof-the-british-build-better-vtol-jets-than-the-yanks_6.jpg
罗克韦尔XFV-12基于引射原理,用发动喷流拉动环境空气,产生增升

https://s1.cdn.autoevolution.com/images/news/rockwell-xfv-12-proof-the-british-build-better-vtol-jets-than-the-yanks-208775_1.jpg
在原理验证时,效果很鼓舞,但到了实际飞机研制出来、开始试验的时候,发现引射增升根本达不到预期,对环境空气的条件太敏感,再增加引射口也无济于事

https://www.secretprojects.co.uk/data/attachments/136/136733-dbb4cb82f0e533dd50f51f68feefcf1d.jpg
在陆地上使用的话,尘土、树叶被吸入,更是问题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3909/15192005911_e78d3d401c_b.jpg
这本来要成为朱姆沃尔特的“制海舰”的舰载战斗机,这下黄了

https://aviadejavu.ru/Images6/JS/Janes/vol4/115-3.jpg
洛克希德XV-4也用引射增升,以差不多的理由下马了

但是美国海军还没有放弃制海舰的想法,在80年代战斗机推重比已经超过1的时代,试图用类似直立起飞的办法,用“起竖式舷侧平台”作为发射架,让战斗机靠自己的动力直接升空,降落还是需要拦阻索。但起飞准备时间很长,起飞重量和垂直起飞一样,很受限制。战斗机推重比超过1.0是指在正常起飞重量下。海上出动尤其强调航程和载弹量,需要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还是不行。

https://www.secretprojects.co.uk/data/attachments/30/30134-2828d43a4bbf11eaab116c38275724b4.jpg
紧接着美国海军推出直立起飞、拦阻索降落的思路

另一个思路是“天钩”。

在“鹞”式初步上舰的时候,人们以为可以像直升机一样运作,只要直升机甲板面积够用就行。后来发现,临时用用可以,常年出动不行。甲板摇晃、喷流烧灼都是问题。这也是“阿波罗”和“联盟”号在轨道上对接的时代,于是有设想用起重机将“鹞”式吊到舷侧海面上空,再发动机点火。这就没有喷流烧灼问题;起重机吊臂也可以在空中三轴稳定,相对于飞机的位置反而稳定。飞机产生足够升力后,起重机脱钩,飞机飞走。

回收时反过来,飞机首先与起重机吊钩对接,然后发动机关机,起重机把飞机吊回甲板。

https://i.redd.it/concept-art-and-a-land-based-trial-for-a-harrier-skyhook-v0-vkjswnwe20da1.jpg?width=1284&format=pjpg&auto=webp&s=ff68930dec2dd6d46a7a3d3d6c00d393e7372a82
天钩将“鹞”式的垂直起落吊离甲板,消除对舰船的影响

https://i.redd.it/concept-art-and-a-land-based-trial-for-a-harrier-skyhook-v0-dnyguowe20da1.jpg?width=1284&format=pjpg&auto=webp&s=2968573a8d51d39433f54fd3e8440a7115fbd3a7
预期4000吨以上的驱逐舰就能改装,实际上7000吨以上更好,极大增加海上航空力量的建设成本和部署灵活性

https://preview.redd.it/concept-art-and-a-land-based-trial-for-a-harrier-skyhook-v0-4wksjowe20da1.jpg?width=1080&crop=smart&auto=webp&s=b7990af4770b6d07b7c93e7ebd760f6fbf9dd5d0
这是真的试验过的

但“天钩”最后放弃了。对接是高难度的,偶尔为之可以,不宜作为日常运作。垂直起飞、着陆和悬停对重量的限制还是绕不过去,还是老老实实走STOVL航母的路。

五月 发表于 2024-10-30 09:00:16


都怪讨厌的重力。

{:19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垂直起落之路上的匪夷所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