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机器人不仅解决谁来打螺丝,还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0-8 22:29 编辑“五月”兄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
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685
中国经济植根于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遍布整个供应链,其中包括正在攻关的高端,更有“打螺丝”的低端。
年轻人正在逃离打螺丝。这不怪年轻人。谁都不喜欢没有上升空间的工作。曾经有一个时候,血汗工厂或者到建筑工地搬砖就是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最现实出路,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再吃这样的苦,这是进步。没苦硬吃不是美德,有老可啃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福报。
但没人打螺丝了,出现两个问题:
1、工作机会在哪里?
2、螺丝谁来打?
打螺丝行业不能放弃,片面的制造业高端化是容易走歪的路。供应链需要向上延伸,但基底不能丢,欧美供应链悬浮化的老路中国不能走。一直在说机械化、自动化、AI化是打螺丝行业的出路,但如何做是一个问题。
传统机器人高大上,中国在努力攻关,但一些精密又高可靠的部件还是大量依赖进口。欧美的领先行业也是赶出来的,不是躺出来的。他们进步慢了,但历史积累还在。但是正如“五月”兄指出的,高可靠、高重复精度是有代价的,更是有门槛的。
但是,上帝关上一扇门,总是打开一扇窗。
在自控里,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就是“看准了方向,然后闭眼往前走”。只要方向看得准,初始走向准确,走几步路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是走得远,就难免走岔。
闭环控制就是“边看边走”。不光开始要看准,然后边走边看,有偏差了随时调整。这样,走几步路没问题,走长路也没问题。而且路可以不直不平,只要能看得见,就能跟得上。关键是要:
1、有看路的手段
2、会调整脚步
用自控术语,前者是传感器,后者是控制律。
显然,闭环之后,对每一步的精确度要求大为降低,反正可以随时纠偏。系统的复杂性换来的是部件精度要求的降低,在传感器、控制器(实现控制律的装置)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系统成本是降低的。这正是协作机器人的威力之所在。这差不多是炮弹变导弹的意思,只是变成的是价廉物美的巡飞弹,量大管饱,尽管可劲造。
机器人闭环的想法很简单,不简单的地方在于实现。这正是中国供应链发威的地方。就协作机器人而言,手机工业高度发达了,高分辨力微信摄像头根本不是个事。AI和图像识别发达了,控制器也不是个事,算力要求没有那么高,这里用的芯片估计90纳米足够。一般性的执行机构(各种电动机、传统机构、电液机构甚至皮带等)也不成问题。
AI和图像识别好比衣服。始祖鸟的防雨羽绒衣可以12000元一件,但街头小店里没牌子但看着挺像一回事、穿着也挺暖和的羽绒衣可能只有百把块钱一件。OpenAI用了25000块A100卡才实现ChatGPT4,但专用AI加上优化的算法可以用低得多的算力实现。尤其是将边缘计算与公共云相结合后,在用户端的计算简单、快捷、可靠,上传到公共云的关键数据(既可以是原数据,也可以是数据融合后的整合数据)和从公共云下传的指令数据(既可以是具体指令,也可以是模型更新)补充了“不够聪明”的边缘数据。
这些AI、云计算时代的“新概念”其实在自控世界里已经用了几十年了,集散控制(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或者递阶控制(hierarchical control)就是例子,集散控制是从计算机硬件软件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的,递阶控制是从数学控制理论来考虑这个问题的。更早还有监督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集中的中央控制计算机指挥低阶的PID控制器,在架构上就是公共云-边界计算的意思。
不同的是,现在这些东西从云端走入田头,接上地气了。
这是需求端和供应端“对上眼”的结果。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最完备的供应链,最强的科技力量之一,最充足的投资来源之一,这成为低端机器人的热土。现在也是唯一的低端机器人热土。
韩国据说有世界上最高的机器人应用率(应该是以机器人数量与劳动力数量之比来衡量的),但韩国机器人还是传统思路,韩国制造业也在高端化。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机器人设计和制造并不占世界前列,发那科、ABB、库卡等都没有“韩国血统”。
中国正在机器人世界攻城略地。库卡已经“姓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新松也进入世界前10。重要的是,现在这些“野路子”低端机器人席地而来,很可能重演中国钢铁“淹没世界”的大戏,从低端、低价、海量做起,然后“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光伏、中国电车、中国风电也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过去常有人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实际上中国制造在“由大而强”。这是坚实的、不可逆转的成长,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科技战越来越把自己关进小院高墙,而不是把中国堵进小院高墙。
这样的制造业低端机器人肯定会从机电制造“蔓延”出来,美妆睫毛的制造已经在用类似的装备了,服装、家具制造还会远吗?
另一个赛道是人形机器人。这将在服务、护理、快递更加需要面对公众的场合大展身手。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和年轻人不愿意做“伺候人”的工作,人形机器人将大量用于护理工作。不仅护理老人,“带小孩”可能也会部分用人形机器人,它们陪着孩子背九九表和唐诗有无穷无尽的耐心。
人形机器人不仅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也便于利用众多原本为人类而设计的设施。比如说,爬楼梯机器人是有的,但人形机器人爬楼梯更加轻松愉快。泰山陪爬都可以用人形机器人,一家出门,老公骑在王楚然头上,老婆骑在杨洋头上,儿子骑在孙悟空头上,奶奶骑在靳东头上,大家其乐融融。换个陈道明骑骑,过把骑在皇帝头上的瘾也容易;或者弄个刘晓庆骑骑,她反正背人有经验了。但谁都会想骑骑国足那帮家伙,骑上还会踢两脚。
低端机器人不仅解决了“谁来打螺丝”的问题,也提供了大量的编程、维修和用户端个性化工作。这些比打螺丝有意思,收入也更高,但需要有足够的资质,更要肯学习。躺平着等待苹果砸到嘴里上是不行的。 刘晓庆背唐国强 "1、有看路的手段
2、会调整脚步
用自控术语,前者是传感器,后者是控制律"
丰富一下
1、有看路的手段(传感器,input)
2. 控制逻辑、控制律(control logic)
3、会调整脚步(执行机构,actuator)
pcb 发表于 2024-10-9 08:46
"1、有看路的手段
2、会调整脚步
是的,没有把执行器列进去,是因为开环也是需要有执行器的,在这里不是differentiator https://upload.9fzt.com/production/2023/5/24/cf02c87bfaaa42c8955f32691ee4a909.png
网摘新闻:
10月1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下,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具身智能”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升级后,创新中心将致力于解决各类创新主体共性问题,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制定,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高效配置和融合水平,进一步降低产业链企业研发、中试成本,加大应用场景拓展开发力度,加快创新产品在研制试用过程中熟化迭代,推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落地应用。
2023年底,由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出资联合组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2024年4月,创新中心发布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全身协同控制泛化移动能力全球领先,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复杂泛化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
目前,“天工”完成了2次迭代,在具身感知、具身交互、具身行为等能力上实现突破,具备了流畅的手眼协调、手眼交互等功能。
------------------------------
未来这个东西,会不会对服务业的就业冲击很大?
本帖最后由 宝特勤 于 2024-10-10 22:30 编辑
老票 发表于 2024-10-10 20:15
网摘新闻:
10月1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下,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正式升 ...
回票大的话。这是202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视频(油管)。
https://youtu.be/-e1_QhJ1EhQ?feature=shared
顺便说一嘴我给 Boston Dynamics 做过咨询,所以知道他们很久以前就有独立行走人状机器人了。所以很好奇天工的领先之处。
如果票大能分享天工的视频,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比较。 老票 发表于 2024-10-10 06:15
网摘新闻:
10月1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下,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正式升 ...
人形机器人需要避免一个陷阱:把更适合普通机器人的活都拉过来。
人类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是几十万年优化的结果,但这也是“只有人能干人的活”的结果。比如说,在平地上,两腿行走并不是最优的,轮子才是;在泥泞地上,履带才是;爬山时,手脚并用才是。但人需要在所有情境下行走,所以进化出两条腿。
专用于平地、泥泞地、山地的,就不需要拘泥于两条腿。
刻意追求“通用”是西方的路子,贪多嚼不烂。中国不应该踩这个坑。
北京具身不知道是科技创新为主,还是产品化为主。如果是后者,还是想好应用场景再下力气为好。 这个文章有点想当然了, 不能老想着弯道超车, 这个行业捷径很少。
前几天去参加总理座谈会的游玮就是创立埃夫特机器人的, 在现阶段这个行业基本不挣钱。。
https://www.miit.gov.cn/xwfb/szyw/art/2024/art_0c5ed43cc307454da9e09c48b3a9a3f1.html
机械部分也就是高端减速机暂时绕不开。。
复合机器人用视觉做二次定位 (并不是AI)早已经成熟了, 并进入了红海。。
真正可能用ai的, 例如快递, 用来解决不同的大小和重量, 但是机械部分并不能稳定。 目前大部分钱还是被发那科他们挣去了。或者就是 中科微至 这种方案。
自动化那部分没有问题, 确实是未来方向。
总结: 现在行业还是在低端打转。。。 一个好的现象:
被称为“AI六小虎”的6家中国大模型独角兽中,已经有两家逐步放弃预训练模型,缩减了预训练算法团队人数,业务重心转向AI应用。 宝特勤 发表于 2024-10-10 21:31
回票大的话。这是202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视频(油管)。
https://youtu.be/-e1_QhJ1EhQ?feature=s ...
B 站上波士顿动力的视频。国内坛友方便。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K24y1a7dm
天工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xX4geaEmy?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8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4-10-13 11:22 编辑
RT-G球形机器人
水陆两栖、察打一体,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打造成功国产球形机器人——RT-G球形机器人。该机器人能以最快35km/h的速度攻击敌人...
B站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G2PY5EBK/
逻腾科技RT-G球形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多,新型的移动机器人也在逐步出现,成为传统移动机器人的有益补充。但在很多领域,机器人依然无法满足人类对于环境适应和控制能力的要求。
球形底盘突破效率峰值
在几种地面运行的移动机器人中,轮式机器人是效率最高的,并且在同样的能量条件下,轮式机器人可以行进的距离更远。但是,轮式机器人也有明显的不足,即运动场景受限。“一辆汽车行驶在铺装路面上,他的速度是有保障的,但是一旦驶离平整的马路,到了崎岖不平路面的时候,就会出现速度降低,同时会有翻车的风险”,王酉介绍道,“相关专家们也给出了很多改进的方法,比如火星车,采用了多轮结构以及悬挂底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车倾覆的问题,但是其行进速度依旧很慢”。从运动适应性以及越障性能而言,履带式机器人虽然对不平或较大坎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行进速度相对较慢,同时能量消耗极大。而腿足和四足机器人具备有同样的问题,并且持续作业时间很短。同时,四足和腿足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遇到踩空或者碰撞的情况,极易出现倾覆的问题。能耗大,运行时长不足,易倾覆等问题,成为行业亟待突破的问题。
与四足、双足、轮足、多轮等机器人相比,球形机器人在极限环境(非友好环境)中的应用优势非常大,王酉在谈及球形机器人时说道。“本质上,球形机器人可以归于特殊轮式机器人,其运动方式是滚动,同轮式机器人相似。同时,其控制构件、驱动器件等都放置在了球壳内部。”
▲逻腾科技RT-G球形机器人
“通常来讲,一个车,它的轮子越大,越障的能力就越强。比如,矿区里运输用的大型卡车,它的轮子比人还要高,所以它的越障能力非常强,很多我们觉得很大的石头,对于它来说,没有任何影响”,王酉教授介绍道。球形机器人较之其他移动机器人不同点之一在于,其轮部的尺寸非常大,因此越障能力极强。另一点不同,就是稳定性极强,不会发生倾覆。王酉表示,球形机器人其主要的配重都在球体内部偏下方的位置,因此整体是一个“不倒翁”的自稳定结构。无论是从高空跌落,还是连续翻滚,或者是被撞击、攻击,最终都可以稳定住,不会倾覆,不会因为环境而导致机器失能。虽然四足机器人、多足机器人,以及腿足机器人也可以实现姿态矫正,但是在矫正的过程中,对于机器人能量的消耗是极大的。因此,球形机器人从运动性能上来说,不仅拥有同轮式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时长,以及运行效能,同时其自稳定性又要强于轮式机器人。从工作能耗以及效率上来说,球形机器人无疑突破了传统移动机器人底盘的效率限制。
--------------------
这个可以用于城市治安,和持枪机器狗配合是不是也能用于低烈度的治安战?
老票 发表于 2024-10-12 21:21
RT-G球形机器人
水陆两栖、察打一体,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打造成功国产球形机器人——RT-G球形机器人。该机器 ...
这个好!我的机器狗设想在包装状态下就是这个球形机器人的意思,所以无伞空投下来后,容许滚动到一定位置后再打开成机器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