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需要改革,但创造离不开知识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3-11-8 09:07 编辑不断有说法:中国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扼杀创造力,成为中国制造迟迟不能转化为中国创造的阻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动手和实验,开设创造学的课程。
把知识和创造对立起来,一看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人在想当然。
按照百度的定义,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或者制造出来,这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的劳动。而知识,就是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化的认知,也就是说,来源包括理论和实践。
创造是有条件的:
1、 有客观需求
2、 有实现的条件
3、 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
没有客观需求的创造是胡思乱想。谁小时候都有胡思乱想的时候,然后被大人训斥一句:“别瞎想没用的”。职场新人应该对这句话也不陌生。
客观需求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应该现实存在的。这不一定是已经有现成产品或者技术,可以是市场上不存在甚至没有想象到的需求。乔布斯在创造iPhone的时候,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集通信、上网、娱乐、照相和好多其他功能于一身的手机,功能还可以自组合,还可以由用户自行下载,而不在出厂、出售的时候绑定。
但乔布斯是在功能手机、台式电脑、芯片和iOS基础上预见到这样的需求,并成功地引导市场的。这是基于对市场、技术的深刻理解,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知识水平,而不是凭空想象。
同时,需要理解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它们在哪些方面没有满足需求。还有,自己的创造是否与已经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冲突;别人在做什么,是否撞车。创造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同时有足够的性价比,华而不实的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
创造是一种差异化,但差异化首先要知道差异的基准在哪里。
其次要能实现。一些人喜欢指点江山,把道听途说的天顶星级技术当作现实可实现的,或者能在经济、可靠层面上实现的。这不是创造,甚至不是科幻。科幻都需要有足够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可实现性,否则就是以科学名义的魔幻了。
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不需要多说。
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首先要认清现态和沿革。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在否定书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实验、动手和自己摸索。貌似正确,实际上误导。
实验不是漫无边际地一路做过去,直到做出想要的结果。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已有结果有坚实、全面的理解,然后决定在进一步的实验里控制哪些变量,改动哪些变量,如何设定实验参数。其实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就叫实验设计,需要用到大量数理统计知识。如何判断下一步实验的方向,到哪一步才能确定是继续下去还是改变方向,这些都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
实验也分教学实验和创造性实验。前者用于验证书本知识,并培训基本实验技能。后者才是引向创造的。在这里,依然还是首先要确定,相关的创造性实验是否已经有人做过了,结果是什么。重复劳动是最远离创造的。没有足够的知识,连自以为创造实际上是在重复劳动都不知道。
中国在科技和工业制造上是后来者。很多东西欧美已经创造了,并不需要中国再创造。轮子很好,但再发明一遍,并无必要,也不是真正的发明创造。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范围的创造需求。
更进一步,创造有各个层面,不是只有底层概念才是创造。很多“美国画饼,中国上桌”的事例中,从底层概念到最后实现有非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人解决了,在这个层面,这就是创造。如前所述,创造就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的。
中国教育确实有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开放性思维的毛病,应试教育加强了“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思维。
据说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问一个好问题不是脑子一拍、灵机一动。这和创造一样,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问过了,是否在发问之前,可以自己先找一下,有没有已知的答案,类似的问题的答案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这个问题。这些都需要知识。
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之源。这没错,但说来说去,有意义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恰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看到苹果落地的人很多,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好奇心导致万有引力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自称没有天赋,只是极度好奇。这未必是别人不好奇,而是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方法(这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没法从简单的好奇心往前多走一步。
想象力问题还是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空有想象力只是胡思乱想。刘慈欣的想象力高度丰富,但他缺乏爱因斯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能写出《三体》,但不能发表《相对论》。
爱因斯坦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这当然也是对的。问题是,爱因斯坦的学习能力超强,知识好比是他的砖瓦,想象力好比是他的图纸,他能在云淡风轻中把两者拼到一起,建立相对论的大厦,但绝大多数“凡人”连理解相对论都困难。无数民科挑战相对论,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知识,或者否认知识。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斯蒂夫·乔布斯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依然成就大事业,但这不是读书无用论的理由。大学对他们已经成为束缚而不是启迪的地方,完成学业本身反而是没压力的事。这与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因斯坦可以对知识满不在乎,因为需要的知识他可以手到拈来。对于更加“寻常”的人来说,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想象力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质疑一切。拒绝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但容许在独立思考后认同。这里,对专家和权威意见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思考和提出新解释、提出新判断,再次离不开知识。
重要的是,知识和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不是择一的问题,而是“都要”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欧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注重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但在知识传授方面严重缺失,形成“造梦有余、圆梦不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有梦也只是有梦而已。梦不会自己圆。
欧美确实出了不少天才,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令人击节赞叹,但天才的产生未必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的目的是使得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人类累计的知识,并形成足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推进知识的获取。没有多少天才是“教”出来的,而是“点拨”出来的。
教育从来就有“谋生技能出发”和“修身养性出发”的两重性。知识与“谋生技能出发”相关,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则与“修身养性出发”相关。
没有知识基础的好奇心是寻奇猎艳,没有知识基础的想象力是胡思乱想,没有知识基础的批判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连质疑什么都说不明白。
同时,很多批评中国教育缺乏创造的人,全然漠视了中国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造,包括海外华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是在中国读的。如果说后来得到欧美研究生教育的加持,那至少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没有成为后来成就的障碍。而且这不是少数孤例,是普遍的。
那些批评中国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他们质疑精神同样离不开中国的教育。
但中国教育不完美,从幼教到研究生,都需要改革,需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引入“重在思考”但未必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思维。这是很大的话题,也是另外的话题。
至于开设创造学课程来解决创造力问题,开设成功学课程就能人人成功、开设智商学课程就能暴涨智商?别瞎想没用的。 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191:},无论中外。
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先要讨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里要分层:个人想要什么?社会追求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这三个方面,还要分现在以及未来。最后才是教育本身的执行问题。分清楚这些了,讨论就可以顺畅很多。
好了,俺的砖扔出来了。。。就等玉了。。。{:187:} 赫然 发表于 2023-11-8 03:51
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无论中外。
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 ...
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
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同,一个是要成为栋梁,一个是开心就好;方式也不一样。
北美的教育也是分层次的,所有人的教育归精英们管配,他们留出了资源给未来的精英,其它普罗大众的教育,将来只需要看懂操作说明书,按步骤来操作就行,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思考。 赫然 发表于 2023-11-7 13:51
说到教育,各路大侠都会跳起来。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无论中外。
不过,讨论教育的优劣 ...
你这个要求太高,一篇博士论文都不够,得一摞。 这个,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海量才创造,最有说服力。 芷蘅 发表于 2023-11-8 05:11
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
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 ...
目标的确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不过这个目标也要分阶段性还是终极性,短期还是长期,可修正的还是永恒的。
我的理解是,在教育这件事上,暂缓对目标的执着设定,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是非常强的,保留多种可能,才不会失去森林。
这也是晨兄所提的critical 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晨兄此文涉及太广,只能从侧面一个小细节来附和一下。
把知识和创造对立起来,一看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创造过任何东西的人在想当然。-
这句话太同意了。 知识和创造从来不是,今后也不会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关系。
比如中国足球(抱歉这么个摆不上桌面的例子),都在骂都在出主意。其实根本的东西就是三点:
1.群众基础 2.职业联赛 3.国家队建设
1和2就是知识的大量累积,3就是创造的灵感发挥。没有1和2,骂死3也没用。 有了1和2,早晚大概率会出现3。
创造和知识的分工在于:知识把你举起到房间里的天花板,创造促使你向上摸一把还问一声凭啥你是天花板
没有知识的创造,那是空想;没有创造的知识,那是匠气。
晨枫 发表于 2023-11-7 16:17
你这个要求太高,一篇博士论文都不够,得一摞。
你行的。。。看好你!!!
这就是为什么俺就老喜欢往你这里扔砖头。。。{:189:}
不就是几摞论文么,对你不是事儿。。。等你刷版!!!俺负责加精。。。{:190:} 芷蘅 发表于 2023-11-7 16:11
我觉得你扔的不是砖,是玉,别给摔了。
目的/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就我家俩娃,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完全不 ...
这不是玉就来了么。。。。
鼓励你继续!!!教育的事儿,,,大家都说道说道。。。 老票 发表于 2023-11-8 09:45
目标的确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不过这个目标也要分阶段性还是终极性,短期还是长期,可修正的还是永恒的。
...
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是非常强的,保留多种可能
这也可以是教育的目的/目标啊。目标可以设很多,宏观的,战略性的,微观的,近期的。。。。。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切面,不能脱离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文化状态而存在。中国社会整体依然产业升级没有完成、思想不够开放(对本国人不同于主流的思想包容度差,虽然对外国人包容度高)、政府管理社会和市场条条框框很多,因此整体环境上害怕失败,不利于原始创新。这个不是教育体系能去改变的,因为学生总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如果教育超前而社会滞后,大批想创新的年轻人只会感到严重不适应甚至幻灭。就别说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了,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去适应酒桌文化,通过依附原有权威就能分蛋糕,谁还想去挑战呢?当然有些互联网企业家创造新模式(主要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还不是科技原创)成功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受教育的大学体系有何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整个中国里的几个相对包容创新(也就是资源丰富)的北京、浙江、深圳的小环境里创业加上本人的高天赋(科技天赋或商业天赋),跟教育其实没什么关系。 tangotango 发表于 2024-1-11 03:55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切面,不能脱离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文化状态而存在。中国社会整体依然产业升级 ...
在模仿就能发财的时代,创新是没有空间的。中国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困境正是在于模仿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有很多“努力也没用”的感概。
这正是创新的土壤:除非安于现状,创新是唯一的突破口。
需要是成功之父,教育是成功之母,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有这个需要,教育才有条件真正拥抱创新教育,才有条件形成良性互动。
另外,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从北上广深向外扩散,通信和高铁使得北上广深的辐射圈越来越大。
我还是乐观的。 二三十年前中国就有创新啊,比如VCD机,U盘。只不过当时大家生活工作水平差,大多数升级需求不需要创新,到洋人那里找找就行。现在水平高了,升级需求洋大人那里也没答案,只有自己憋啦。 本帖最后由 semtex 于 2024-1-12 00:41 编辑
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上市公司创始人(有一个在排队,还没上)。
这个世界的流行话语充满了偏见谬误。 semtex 发表于 2024-1-11 10:40
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 ...
都说中国人最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精气神,现在是“马云盖茨宁有种乎”的时代了。 晨枫 发表于 2024-1-12 01:22
都说中国人最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精气神,现在是“马云盖茨宁有种乎”的时代了。 ...
只有试下 才知是不是那个料. semtex 发表于 2024-1-12 00:40
我自己观察,中国人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
我的本科同学,在国内不到40人,差不多一半有自己的公司。两个是 ...
敢为你是哪个学校的?如果是985院校,那智商已经是同龄人的的前1%,而且是否创业还跟专业、行业强相关。可以说你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就好像在北上深广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有几个身家千万的,可能还有一个身价上亿的,年入百万的朋友更是一手数不过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