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2-2-13 08:48 编辑 ' J& a( \$ m2 t/ ~' Q8 V! m
world113 发表于 2012-2-12 20:21 ![]()
: \5 f; z& }1 A e/ J b# G \嗯,这个问题我特地问过一个老四野的长辈,按他说法:这四个朝鲜师最初来源不大光彩:是鬼子关东军主力逐 ... " s& T. }3 t9 a7 w+ [' i0 y
/ Q) l# \3 g# A i. S看看金东吉写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师回朝鲜问题》
7 ^' h" c* y; P# i. @; O, _* C3 z: m7 g9 ]$ i# \& g+ P) Z6 r& ^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朝鲜人部队的组建
2 h. V% z' n v8 Z! I( }8 r g$ n1 k/ H4 }' g+ p# a3 b! e
- {* E" b) t! H+ V8 I. S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中国有两支由朝鲜人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第一支是在华北太行山一带进行抗日斗争的朝鲜义勇军,他们虽然受八路军领导,但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⑧他们把中共的抗日斗争看作东北亚最大的反帝斗争,认为中共抗日斗争的胜利就是朝鲜的解放。这支朝鲜义勇军将朝鲜人密集居住的地区作为主要活动地区。⑨7 s& N& f, i5 p
$ R* c. _; m9 a3 N/ k
& V: G: \& d# p; W7 k# [$ v朝鲜义勇军总司令为武亭,副司令为朴孝三、朴一禹。在总司令部管辖之下,设置了朝鲜义勇军干部训练所。⑩根据1944年2月日本情报机关的报告,当时朝鲜义勇军包括他们的家属在内总共为300人至400人。(11)
. k9 |: ^) s f% U: i/ N# o5 z$ `6 b7 U9 ?% R5 O+ \
另一支抗日武装是在国统区受国民党政府领导的韩国光复军。该部队是原设在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的武装力量,其成员于日本投降后与韩国临时政府一起回国,因此可以说,他们与后来人民解放军中组建的朝鲜人部队没有关系。7 s' V, f4 z p0 q" K8 y1 N# N
& I% y% X n- }# E% b* i1945年8月11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发布第六号命令: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12)1 v" Y+ l. D2 y( y3 e
! h& K+ p" j3 G P) O3 p2 ?! L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中共中央原拟派朝鲜义勇军到朝鲜同苏联红军并肩作战。8月12、15、18日,朝鲜独立同盟总部先后发表《致在华敌军中之朝鲜士兵及朝鲜侨民书》、《告日军中朝鲜士兵及居留民书》、《劝降日军内朝鲜士兵书》,号召日军中的朝鲜士兵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呼吁朝鲜侨民加入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建立一个新的朝鲜共和国。(13)
@4 n, ~- m, k6 U9 q( O: W9 Z
) Y: z: P$ Y- y) \" m根据六号命令,延安的朝鲜军政干部学校全体人员进入东北,同时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率领3000余名义勇军,同中共中央派出的首批东北干部工作队一起,于1945年11月初到达沈阳。部队驻在沈阳郊区的朝鲜人农村,准备进入朝鲜。(14), I% \. Z8 ^8 `- K1 W' l' V
( r, K0 l& a! Y, J2 L9 {! C
但是,朝鲜境内的苏联红军不许朝鲜义勇军入境。(15)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示,(16)11月7日,在沈阳召开朝鲜义勇军军人大会,由武亭司令员宣布将全军编为7个支队,分别开赴东北的朝鲜人聚居区开展工作,并积极参加中国的解放战争。(17)12月初,武亭率领朝鲜义勇军干部70多人回到平壤,(18)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义勇军实际上只组成了第一、三、五、七4个支队。这些支队的组建扩充情况如下。
- M5 A; S$ `; c& O! i9 x6 d* q! }+ H& [3 K5 m. E
第一支队:支队长王子仁(崔仁),政委方虎山,初期仅有60余名干部。在南满地区扩编部队,1945年底与通化、柳河、清源各一个朝鲜中队,辑安、桓仁两个朝鲜大队,正式编为朝鲜义勇军南满第一支队。1946年3月该支队扩编为6个大队,并在通化地区改编为李红光支队,在南满敌后参加游击战。1948年4月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四师,直属辽北军区建制。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六师,下辖四九六、四九七、四九八团,直属东北军区建制。1949年7月后到朝鲜。
; o8 g% O; b$ S( Q. `; y! N! b9 I2 H1 h( i- A/ P2 p% c+ _8 P! n
第三支队:支队长金泽明,政委朱德海(吴基涉)。1945年11月19日,朱德海、李德山等19名朝鲜义勇军干部由沈阳乘车抵达哈尔滨,与哈市保安总队朝鲜人独立大队金泽明部队会合,25日在宾县正式改编为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1946年12月,改编为独立第八团,兵力3000余人。自同年4月收复哈市后,该支队一直担负哈市卫戍任务,并抽调一部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4月扩大改编为独立十一师第三团。1948年11月,独立第十一师改称一六四师,下辖四九○、四九一、四九二团,长春解放后,担任卫戍长春任务。1949年7月第一六四师进入朝鲜。(19)
& g( V$ q3 ?4 `# B t0 Q: ~# ]" f- Q
第五支队:1945年11月组建于沈阳。支队长李益星,政委朴一禹。11月21日,朝鲜义勇军总部派文正一率先遣队抵达吉林市,因苏军不同意其东进,暂时驻扎在附近地区。12月8日,文正一率领先遣队30余名干部进入延吉。李、朴率领支队主力400余人,于1946年初抵达延吉。1946年3月,以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为骨干,加上一部分汉族干部,与当地新建立的4个警备团扩编为延边警备第一旅,兵力6000余人,主要担负延吉地区肃清土匪、建设东满根据地的任务。4月该部一个团(即朝鲜团)参加第一次解放长春的战斗,团长朴洛权(朝鲜人)牺牲。随后该部队组建为东满独立师,1947年编入在延边敦化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第五支队的一部分后改编为延边军分区独立三团,独立六团等部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六师,原第五支队参谋长全宇任副师长。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独立六师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一五六师,该师主要由朝鲜人组成,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20); h+ q% O# }5 ]* R7 `
$ R9 A' u K6 ~
第七支队:支队长崔明,政委朴勋一。1945年11月21日,崔明等人随同第五支队抵达吉林市,编为吉林保安第七支队,12月初,进驻桦甸。1946年1月,保安第七支队正式易名为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3月,第七支队改编为桦甸县保安团,后扩编为吉南军分区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二团,主要活动在吉南地区。5月,部队脱离吉南军分区,调至公主屯一线,准备作为四平保卫战的第二梯队。四平、吉、长撤退后,部队进驻五常休整。6月,二十四旅转入吉南地区,开辟根据地。1948年4月,与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后身的独立第八团、松江军区第八团合编为独立第十一师。(21)8 O9 d1 J1 o: a2 M4 h) |: W: [6 S
* y1 L2 t' @$ d( _5 [8 X/ ]( c
这些参加中国解放战争的朝鲜人部队,于1948年底改编为三个师,即一五六、一六六、一六四师。到目前为止,没有资料证明,在改编和扩充过程中,有来自朝鲜的兵力加入了朝鲜人部队,而当时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资料也说明,这些朝鲜人部队都是在中国东北组建并发展壮大的。(22)由此可以判断,这些朝鲜人师团,是完全由原住在东北的朝鲜人组成的。 1 I" _7 ?2 Q5 B. E2 w6 t; i1 \
4 v5 Y& l6 a4 U. z
⑧虽然朝鲜独立同盟于1944年2月2日迁移延安,但仍保持其组织的独立性。参见武亭:《华北朝鲜独立同盟1944年1月至1945年5月工作经过报告(节录)》,载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54-356页。 0 i- v+ J& V" A, f# e/ o
4 p( [- j" `7 f* z1 l3 t9 D3 c
⑨1942年,派往哈尔滨的李相朝组织了朝鲜独立同盟第十二支部。该支部后来成为东北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的前身。参见李毅日等:《朝鲜义勇军3支队》,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8页。
+ `$ j2 B' ]. Z2 v. W( x* r: m8 E' r, s6 z5 h
) `# }" K; p4 ^: X9 U1 P⑩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299页。# c7 x( Z; @: _$ t; A F
3 S+ d: P0 j9 R5 w7 c" f/ \ y+ n( r
0 I5 ]$ {3 B+ y$ }9 X3 l0 I(11)(韩)中央日报特别采访部:《秘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下册,汉城:中央日报社,1993年,第140-141页。8 s7 G U5 M S4 K4 x; ~+ T7 H
. C$ ^) N/ l7 i# \
. R9 a1 Q2 h+ r: f! f e
1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年)》第1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23页。# J' |8 R9 r% g: w ?" N3 }/ ?1 R$ e
: O* H7 n# `( s* ^4 C- |$ k' K, I) |+ A5 s8 T9 H5 ` b* l' I
13)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389-390页。
+ @$ X0 S8 w0 _4 X8 Q7 H
8 q; S4 x4 g- u8 e$ h: W* R9 K
: z8 ?3 J0 u$ v; r4 U4 l14)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394页。 E. j. K0 d# q2 D
, P# a0 }# H7 B6 d2 F4 a3 x2 X& ?0 H
7 [# K- [& b6 ]# H( N4 i- `8 f
15)1945年10月12日,韩青率领朝鲜义勇队先遣纵队进入安东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初中学校,同苏联红军进行谈判。但苏联红军不允许朝鲜义勇队进入朝鲜,其理由是:“因国际上的约束,在朝鲜只许苏联红军的武装力量,并不能承认任何武装力量。”20天后朝鲜义勇队先遣纵队不得不从新义州撤回沈阳。参见《秘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上册,第148-154页。
! {7 T5 G+ T" @8 d0 K( u- Z4 C$ |9 t/ n
/ i# n7 R7 E# @16)1945年10月24日,***电示东北局彭真说:“对旧吉黑二省首先是吉林省各重要城市迅速布置相当力量,甚为必要。”见《***军事文集》第3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5-60页。: ?. {( N5 A0 ~7 i
, E. ?0 e; u) P, A+ K
5 d& n5 D- J1 D
6 u4 L3 d6 j1 N S17)此次大会决定朝鲜义勇队司令员武亭、朝鲜独立联盟主席金枓奉、独立同盟副主席崔昌益、韩斌等70多名朝鲜义勇队干部回朝鲜,他们于1945年12月初回到朝鲜平壤。参见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394页;《秘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上册,第155页。7 U2 e6 M3 R+ ~8 r% e: I
5 J2 S8 k Z) `4 ^3 a9 G
# d1 M0 c* e; n& D$ R# f18)《秘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下册,第142页。
/ V8 ` |7 A- r8 s& c( {; E2 ?
0 y; t; \9 O8 r5 j0 v0 v$ B6 w* N \: ^# f a* x) |3 a! k. }; H
19)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出版地不详],1949年,第76-77页。0 Z6 @; P0 t/ n' k
# q, z0 J6 b, x# ~0 B/ |: r$ o: [* r- i3 u% D, C7 F4 T/ v1 \: {
20)文正一、池宽容:《抗日战争中的朝鲜义勇军》,《民族团结》1995年7月号;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396-397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编:《朝鲜是中国亲密的邻邦共患难的战友》,[出版者不详],1950年,第12-16页。+ ]; k5 s1 X0 C( ~2 \
8 S/ I' F6 k1 @- C& D21)《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第77页;文正一、池宽容:《抗日战争中的朝鲜义勇军》,《民族团结》1995年7月号;石源华编著:《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第393-397页。
: @+ ?7 }' u" J6 E5 T
. r s' ]+ @0 `( K: F1 X
3 p6 x" p0 L, F) G. d+ {7 S; \(22)《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第76-77页;《朝鲜是中国亲密的邻邦共患难的战友》,第12-1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