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xiejin77 于 2018-9-29 07:51 编辑 2 Y q& G( a6 _% ?: B( @, t ^/ t
: X, q1 ?( Q. R- F( z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唐诗论情杜审言之三
7 s! l1 J% o8 U8 i5 H$ P: ]/ D
" A# A/ e0 N6 v9 A, O# i3 V书接上文,杜审言左迁吉州司户参军其实从官阶品级上分析并没有那么严重。他从二十四岁中进士起,起点是从九品上的望县西河县尉。但是到了担任从七品上的洛阳县丞的时候已经算是一只脚踏进了中层文官的门槛。而吉州算是三万户以上的上州,这里的司户参军是从七品下,品级上似乎只低了一级,仿佛不应该那么伤心消沉。但是如果综合得看一下就知道杜审言有多郁闷了。 首先,洛阳县丞任满不出事;就凭着当时已在相位的好友苏味道,估计进入中层文官的行列,做个员外郎甚至是郎中的清贵职位是手拿把攥的。可是到了吉州,虽然也算是富庶所在的江南;但是毕竟天高皇帝远,机会全没了。 其次,吉州司户参军,表面看起来品级只降了一级。但是在州府之中,这算是功曹参军的位置把已经踏进中级文官阶层的那一只脚又收了回来。一州之中,上有刺史,别驾;下有司马、录事参军都是领导。这个和县丞的清贵职位不同,已经变成实际办事的人员,需要接受层层级级领导。在实质上已经重新又变回了基层官员。
3 L& B9 u* Q# O" T; B3 j4 l5 g) U5 _ y' ~# g2 k9 T
所以,杜审言的送行诗之中有一首特别沉郁顿挫的可以拿来看看,体会一下大诗人当时的心境。! j& \% d" t* z4 k$ p
# Q* q6 k1 I+ N; {- ]; H
送杜审言(唐·宋之问) 五言律诗 押庚韵 3 D# T1 H! Z: ^: C4 K; h+ R! ^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 [0 Q0 U" Y Y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H7 W) t$ X# l: F8 q x3 }$ J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 F a9 q) D2 R6 a# t+ _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 M x" Y+ ?; `+ ?
相比于宋之问,杜审言在史书上的名声要好很多。至少没有官场小人之嫌。但是宋之问的这首送别杜审言的诗还是很值得一看,安抚左迁朋友的同时,自带一股沉郁顿挫的悲凉气质。让挚友左迁的旅途看起来不那么凄然,让送行的自己凭空有了一种悲愤的气势。 首联先说明因为个人原因我没去送你。这一句的关键是嗟,惊叹和哀婉都蕴蓄在这个象声词中。颔联的“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不仅有“千山君独行,何必相送”的豪壮,也还有“月亮走我也走”的依依不舍。颈联和尾联连续用典,用的都是含蓄之中透出一股愤懑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孙楚也是西晋著名的被搁闲的文人。个人看来这里面似乎对于杜审言还是有所劝勉的,屈原凭吊一下就可以,不要傻到学他慷慨赴死;学也只能学后来熬出机会否极泰来的孙楚。最后一联更是把宝剑流落人间的典故比喻明珠暗投,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说个题外话,这里面所提到的孙楚在中央的最大官职就是著作郎;和后来杜审言的追授官职————也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大的官职差不多。这个情况在过去的文人之中称为诗谶,也就是戏言成真。
+ ^& G4 w/ `5 G( w
+ E3 t( J! _! ^- `& Q$ p好了,我们似乎可以试着揭开杜审言在吉州的岁月了。五十多岁的州司户参军,就和《我的团长我团里》里龙文章那个三十五岁的中尉一样。司户参军是唐制州府中功曹参军的一类,如果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个上州功曹参军的职务还算是不可限量的登龙阶梯之一。但是对于五十岁的杜审言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下坡路的起点。而且上州的司户参军应该是两人,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另一个人是郭若讷,是后来坑害杜审言的主谋。这一点还是有点蹊跷的,陷害同级ab角官员所图为何?两个人的活我构陷一个,那还不得把剩下的活都干了。所以旧唐书的说法似乎更经推敲,郭若讷是员外司户,也就是超编的司户。这个员外司户更有构陷杜审言的动机。
( O2 V$ V+ d5 f% H: ~0 _; ~" J& W1 `# `& l
再看看整体的事件描述吧,杜审言698年贬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的工作岗位上与同僚不和,结果被上司州司马周季重和虎视眈眈的候补司户郭若讷所陷害,下狱收监不说,还要想办法用其他的事情定成死罪。候补司户的这番阴谋似乎是很有动机的,那么司马周季重的动机呢?这个似乎也是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这个等待事件结束的的时候我再揭开谜底。' I9 [0 h( R+ P% F: k; |
* G+ W& t% V( n& v) _/ I反正可以确定的事实是杜审言因为上司和候补同僚的合力构陷,而被捕下狱。那么大概是什么罪名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首先绝对不是公事的罪责。因为《唐律疏议》之中的说法很明确,如果功曹参军犯的是“判断有失”的公罪,那么长官是要作为第二从也就是从犯连坐的。所以周季重显然不可能引火烧身。而私罪下狱而又最后可以努力罗织事实弄死杜审言的最便捷办法显然就是制造政治犯。要知道杜审言本身贬谪就很有可能是因为立嗣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个敏感的政治话题。支持立李唐的太子,这本身就很容易被演绎成对于现在的则天皇帝的不满。所以周季重和郭若讷再抓一点日常的可疑言论估计也并不是啥难事儿。再加上此时的著名酷吏周兴、来俊臣形成的罗织之风还在,给杜审言安个谋反的罪名似乎也是很有操作余地也是很方便的。
1 `9 E8 x# W* i
; i) j. C9 o: @5 V& A于是杜审言一生中最为豪壮的传奇出现了。当然主角不可能是杜审言————这个时候一个关在狱中的五十多岁的老文人自然没有啥反抗能力。主角是他的二儿子,也就是杜甫的二叔。杜并(此时已经一十六岁)以一己之力,趁着州司马周季重饮宴的时候效仿史记刺客列传的方式将周季重刺杀于宴席之上,同时自己也被护卫当时击杀。这个事迹在新旧唐书中都是名列正史的凿凿之言。被刺的长官周季重更是在死前后悔道:“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这个反应和一般的遇刺者差别很大。一般的遇刺者大多都是愤怒,问的应该是为什么杀我或者凭啥杀我之类的质问。周季重的反应让人感觉有一点遗憾和愧疚,似乎是本来准备捏软柿子结果碰到了一个硬茬,而且还主要是因为郭若讷故意骗我。这个说法很值得推敲,首先这临终之言相当于迅速甩锅给了郭若讷,让这个始作俑者哪怕没有被杀日子也不好过。其次是为自己辩解受了小人郭若讷的蒙蔽,展示了自己的清白。这其中的深意很有意思,按唐律,诬告有反坐的机制,- l: P& R" V# c5 m7 c
"诸诬告人者,各反坐。即纠弹之官,挟私弹事不实者,亦如之。"
" Z& B1 T9 M9 t如果诬告的是谋逆的大罪,一旦反坐,连自己的妻儿也要反坐流放。所以在死之前拼死也要说清楚吧。所以这个州司马还算是行事缜密的人物,第一时间把反坐锅推给了郭若讷……
( c: [/ z& F. J. h2 n9 C4 O
1 Q6 U/ R1 {; ]0 i而作为朝廷的处置也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个刺杀州司马的大案,却余波不兴的将杜审言草草免官归神都洛阳了事。这个于唐律大有不和,却也似乎别有玄机。所以这里应和一下关于司马周季重动机的推断。
7 ~; n2 u* K) x1 s# `1 n# s
) I$ I: z7 `7 i7 \8 }: x+ m K& u" `吉州司马周季重的身世也颇为显赫,他的母亲就是太宗之女临川公主。他自己初荫的官位也是左千牛卫,勉强算是宗室。个人的感觉主要的原因似乎还是在他的两个姐姐,一个姐姐嫁的是二代濮王李欣,一个姐姐嫁的是纪王次子李琮。这两个人其实都是武后临朝之后的重点打击对象。李欣是差点当上皇帝的李泰的儿子,当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位,差点殃及当时的晋王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后来李欣离奇的死在偏远的桂州似乎就很有一些蹊跷。另外一个李琮是纪王李慎的次子,纪王与越王都是颇有能力而为武后所忌惮的人物。越王李贞后来公开造反,纪王犹豫而没有动手,结果还是被流配巴州。纪王的次子李琮一脉更是几乎被武后断根。所以常理上来说对于当时掌权的武后,周季重应该是颇有恨意。而武则天估计对于周季重也没什么好感。而杜审言的升迁都是武后执政之后,又与武后系的苏味道、沈佺期、宋之问交好。很容易被认为是天后一系,那么落井下石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Y4 s+ Z4 z ]0 v3 d3 a$ l9 L' Q! \
* o* M6 `2 T( A) G
以上的理由基本上已经能够解释为何对于一个刺杀上官的孝子朝廷处分如此之轻了吧。
* p k3 \( n# S; C& ]
* K/ P5 m5 k2 N4 e, K8 ]* K而杜审言再此贬官期间似乎也有一首名诗,颇能体现他的心境和情绪。而且依稀也能感觉出一些他的个人感情方面的隐情。要知道,此时的杜审言应该是老夫少妻了一段时间,而且年少的娇妻陪着自己远谪吉州不说,还差点因为自己被构陷的罪名而有所挂累。估计二人之间的感情应该没有那么和谐了吧。反正以杜甫自己写的墓志之中描述,卢氏只有一子二女。7 |) w- \: D2 s. y; X" d8 v
& k J" S% c) M0 _( [. w: m
闲话少说,把诗文呈上。
* V$ E4 @2 D8 [/ G1 ~. i+ D* y+ b1 [& ~2 Y% E3 V
杂曲歌辞 妾薄命(唐·杜审言) 押尤韵
3 k2 m5 |' {( W1 E! U* E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 @3 V! j) i% J, r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 P) T. U ~8 Y' v: u+ t. d- L, \' m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3 c4 i- U" ]5 k% M. H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 Z, X0 l8 x- ]$ w& P7 K' G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古风。但是实际上却深尊格律之意。现在试着解读一下这首诗文,看看背后的故事。5 q" @' @; f1 ~! P% e# s, M
2 p' L2 @" ]& R$ Y; q首联写景,抛开长门和永巷的宫怨意味。这个门后绿草深深,巷内青苔幽幽的景色自有一番鬼意森森的感觉。这个景写的让人脑后生凉。很让人怀疑这个时候的杜审言是不是在回忆着什么。然后颔联两句,表面上看来是标准的怨妇口吻,但是转个角度看,作为思亡妻的维度似乎也有可能。尤其是泪落故情留,把依依不舍却又再难相见的感觉把握的丝丝入扣。颈联的啼鸟与飞花的意象也是宫怨的主力场景,那么残梦之中梦的是什么?独愁之内愁的是什么?显然都是意有所指,也显然都不是眼前人。最后的尾联点题,团扇迎秋是靠着四季轮回,而悼亡前妻又能怎样,也许只有生死轮回可以再度重逢。一种别样的悲怆无力在文字间充盈。常规的尾联解读一般都是怨妇伤春悲秋,以团扇自喻而希图获取新的宠幸。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此时的杜审言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就已经消沉。所以这种悲戚怨妇的情绪最多也不过只是一种掩饰而已,掩饰的正是自己对于亡妻的思念。) u) |" B: @. w. V K! j5 n' a
: g/ O6 C, ?. f% L4 J
再试着根据杜审言当时的环境演绎一下他可能的心情吧。此时已经年届五旬,娇妻才不过二十五岁。所以共同语言是很难有的,难以进行夫妻之间的倾诉。自己又在陌生的任所被同僚排挤,自然也不会有好的工作心情;同时贬谪的消沉情绪也一直萦绕在自己的心头。这三者合一的效果一般都是怀旧。这里的怀旧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力和对于以前的追抚怜惜。所以这么看来此时的杜审言思念亡妻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了。
2 g4 F4 U! k! u4 T5 W7 \* N0 [( B2 ~! O; y
妾薄命的这个乐府诗题后世有不少赋得者,一般都是根据汉宫飞燕,和文君买赋的故事演绎而成。只有杜审言此诗,虽然也批了宫怨的外衣,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思念亡妻的文章。这个虽然隐晦,但是其中蕴蓄的情感却并不比苏轼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少多少吧。
$ L* m% U7 B* _+ h3 w% x4 L- J# C% o7 |/ M
但是还是那个否极泰来的道理。在杜审言家庭生活已经跌入低谷的时候,他的仕途反而有了转机。虽然因为侠气凛然的儿子杜并的刺杀而免官。但是自身也却是解脱牢狱之灾。回到东都之后,因为杜并的孝心之行而天下闻名,后来为相的苏颋亲自给杜并撰写墓志铭。而且也正是因此,杜审言得到了武后召见的机会。他的仕途之路似乎又有了新的转机。命运似乎又绽开了希望的笑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