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兴困局和若干迷思(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0: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兴的局面,成也科技,败也科技。中兴借助于拿来主义取得迅速的成功,也最终因为拿来主义而差一点被掐死。中国有赶超的决心、市场、政府支持,但还需要有优秀的教育、科研、人才和投资机制,才能把赶超的机会转化为现实。

多少年来,中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机制既是人们骄傲的源泉,又是万夫所指的谴责对象。人们一方面为不断涌现的学霸、科技成就叫好,一方面为应试教育、论文至上痛心疾首。

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与美国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相比,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当然,这种强调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倾向在不同时期也有涨落,但基调是大体不变的。即使中国大妈喜欢结队出行、聚众狂舞,也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体现。这样的行为在美国基本找不到对应。

从集体主义传统出发,中国学生不仅是在为自己读书,更是在为家庭乃至家族读书,为学校乃至社区读书,得到与此相关的资源支持,更是背上与此相关的期望和督促。这对于懒散但推一把就能上进的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但对于已经尽努力而依然不能达到不断升高的期望的学生就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不乏有好苗子但在拔苗助长之中折断的例子。

与此对照的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传统,美国学生主要是在为自己读书,家庭、家族、学校、社区的期望是次要动力,相关的资源支持和关注也相应减少。这对于富于自律、要求上进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懒散、短视或者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学生则容易放任自流。不乏有潜力但浪费资质、留下遗憾的例子。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传统强调刻苦,仿佛学习注定是苦难行军; 美国教育传统强调乐趣,仿佛学习应该是苹果从树上自动掉进兜里一样轻松愉快。但在中国实行素质教育,乐趣教育,在本质上是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相抵触的。这不是教育改革问题,是公众文化和公众期望问题。

但这又不是绝对的,这主要是针对文化教育。针对体育,中国教育传统和美国教育传统几乎正好对调,中国学生只要“玩玩就好”,美国则强调no pain no gain,体能、技巧训练相当严格,重复、繁琐的基本训练绝不亚于中国学生的题海战术。另一个差别是:中国家长倾向于把文化教育看作自己必须抓的事,这是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艺术是个人养成的一部分,也是要家长亲力亲为的,体育则主要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这是可以“丢给”学校管的事;美国家长则把文化教育“丢给”学校,孩子的将来是他们自己的事,体育则是事关人格养成和人际(包括家庭)关系的大事,父母(尤其是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主要通过体育和户外活动,这才是家长必须直接抓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对于出类拔萃的学生,学有余力,体力精力充沛,富于自律,积极上进,以求知为乐趣,不管哪条路线,学霸总是脱颖而出的。但对于大部分人说,这样的才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得“只有”准学霸甚至非学霸资质的学生达到近学霸的水平。换句话说,成功的教育体制就是在有限资源和时间情况下,充分发掘大部分学生的潜力,甚至有所超水平发挥。

在这方面,中国教育的成就与过错同样显著。

高考的功过不谈,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围绕应试而进行的。事实上,这个趋势有向大学蔓延的迹象,只不过高考变成考研了。

应试教育是有好处的。在应试的大棒下,容易保证最低教育质量,而且这个最低线实际上一点也不低。中国学生(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初到美欧,普遍发现班上同学的数学、科学水平(至少是理论水平)较低,不是没有原因的。

应试教育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毅力,这对强调团队合作和不断学习的现代工作环境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但坏处也是显然的,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获取和探索知识,好奇心、创造性被抹杀,学习乐趣荡然无存,影响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单纯为高分而奋斗的学霸是脆弱的,是难以在求知的层次上继续保持优秀的,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霸才能持之以恒。一些中国学霸在美欧如果在班上遇到聪颖、自律、富于求知欲和进取心的同学,常有望尘莫及之感,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大的坏处则在于学习以符合标准答案为最高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那就是以符合考官心意为目的,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换位思考都变得不重要了。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较难把自己学成从事的事业当作乐趣,这只是辛苦耕耘的果实,是生命中不可逃避之重,这对专业精神的养成是有害的。专业精神不光包括敬业和追求完美,还包括对专业的自豪感和乐趣感。不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业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但这种对专业乐趣的缺失可能来自于教育体制,而不光是个人兴趣与专业的对口问题。

说到个人兴趣,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取,但较少注重兴趣的建立,这也是失败之一。广泛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这几乎是“专业对口”甚至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对什么都保持浓厚兴趣,才容易对最后实际从事的专业保持浓厚兴趣,才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除了专业恰好是吃喝玩乐,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对口可是太难了。

另一个大问题是:中国工科大学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学校到学校,自己在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他们顶多见过猪跑,有的甚至连这一点都难说做到,如何向学生传授猪肉到底是什么滋味呢?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美欧也有这个问题,但美欧公司的在岗进修和传帮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问题,中国在这方面就不足了。

中国教育有问题,不等于美国教育就是完美的。美国教育的问题几乎恰好与中国相反,最大的问题是对非学霸学生几近放任自流。缺失的知识或许还有机会补起来,但缺失的纪律性、毅力和学风要补就难了。

在高度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劳动力的文化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心灵手巧已经不够用了。在过去30年里,大量美国蓝领工人的工作流失,除了流向海外,最主要的是流向机器人和自动化。与此同时,新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出现,但不断由外国移民填补,这不能不说是美国教育的失败。在农业机械化时代,拖拉机代替了只善于手工耕作的传统农民;在工业信息化时代,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了只善于在流水线上重复简单劳动的传统蓝领工人。时代不同了,但应对之道是一样的:要乘潮势弄潮,而不是站在原地被潮水吞没。教育是掌握识潮弄潮技能的最快、最低成本的途径。

中国教育对于培养顶尖人才尚不成功,但应试教育相当于大工业批量生产,培养出大量较高质量(但不一定顶尖)的人才适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大兵团体系作战特点,是否能胜任领导潮流不好说,但赶上潮流是有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2 收起 理由
mezhan + 4
此情可待成追忆 + 4
atoi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8-8-9 10:48:12 | 只看该作者
    后劲不足是遇到的头痛问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0:52:56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8-8 20:48
    后劲不足是遇到的头痛问题。

    高等教育继续这样,后劲不足是自然的结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2-12 21:15
  • 签到天数: 584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8-8-9 11:35:36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8-8-9 10:52
    高等教育继续这样,后劲不足是自然的结果。

    现在许多国内的孩子出国留学,有的从小学就开始。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会中和中国教育的不足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1:39:55 | 只看该作者
    liuqing098 发表于 2018-8-8 21:35
    现在许多国内的孩子出国留学,有的从小学就开始。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会中和中国教育的不足呢? ...

    说不好。就我们看到的,送出来的大多是在国内并不优秀的,出国后照样不优秀,还有连大学都进不去的,高中毕业成绩不过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2-12 21:15
  • 签到天数: 584 天

    [LV.9]渡劫

    6#
    发表于 2018-8-9 11:52:33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8-8-9 11:39
    说不好。就我们看到的,送出来的大多是在国内并不优秀的,出国后照样不优秀,还有连大学都进不去的,高中 ...

    现在出国留学很多的,看到观网上说进在美国留学的每年将有四十万,可能包括从小学到博士这个层面的,还是要不少人才的吧?我看到我身边同事或邻居孩子总体还不错的。以就业来看,与在当地就业的,有着上海工作的。当然仅限于我了解的一小部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12:13:36 | 只看该作者
    liuqing098 发表于 2018-8-8 21:52
    现在出国留学很多的,看到观网上说进在美国留学的每年将有四十万,可能包括从小学到博士这个层面的,还是 ...

    四十万人中当然有好的,百里挑一都有四千呢。可能大地方、小地方也不一样?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昨天 22:54
  • 签到天数: 2917 天

    [LV.Master]无

    8#
    发表于 2018-8-9 13:09:2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现在的教育投入,采取米国的教育方式,就像养猪一样,不要高估一般学生的自制能力。
    家长的素质也没能达到。
    看看微信群里转发的各种消息,你就知道现在国内国民的整体素质。
    这个转变需要时间。

    点评

    同意,现在的小孩基本没有什么自制力,当然我们小时候也不怎样。  发表于 2018-8-9 15:28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2 收起 理由
    leekai + 8 给力
    atoi + 4 伙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2-10 23:05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分神

    9#
    发表于 2018-8-9 15:4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锦候 于 2018-8-10 02:33 编辑

    “聪颖、自律、富于求知欲和进取心的同学,常有望尘莫及之感”
    我遇到过一个老外同学,我们一起上一门课,要做演讲。他刚讲了5分钟,我就知道这个学生是那种乐之者的人,我和他差太远了。后来毕业的时候,那届学校领导为了吸引国际学生特意找了个中国的留学生做了valedictorian,很多人都很吃惊竟然不是他,后来我们同学私下有议论这件事情,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是应该是他。但是到了每个学生上台领毕业证的时候,每个学生系主任就是念个名字,学生上去拿了毕业证跟校长握个手就下来了。到了这个同学,系主任花了几分钟介绍他,就是把他的简历说了一遍,最后说,能和这样的学生一起工作,注意是working with him,是我极大的荣幸。参加毕业典礼的所有人都听着系主任介绍他,校长也站在台上听着,主席台上的嘉宾几十人坐在那里听系主任“念”一个本科生的简历。这事情也是蛮少见的,我就见过这一次。

    这种人看到后让我有及其强烈的无力感,我倒现在还记得刚听完他的演讲后的从惊艳到最后深深的无力感,国内说一个人学习好很多时候是说学的东西多,比如小学学中学,中学学大学的课程之类。但是这个学生不是这种情况,同样的上课,同样的概念,他的理解程度,他看问题的角度不是我能想到的,他讲出来后,我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然后就不明白这些东西他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

    我父亲是教授,我妈是老师,我从小在大学校园长大接触到的教授博士不可谓不多,但是从来都没有一个学者让我有惊艳的感觉,从小到大一个没有,当然也未必是没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碰到罢了。

    在加拿大上学后接触到的教授有2,3个让我惊艳不已,学生我接触到的记忆最深的就是这一个,那天听完他的演讲后我特意去了我一个老外朋友家表达了我的惊讶,羡慕,心灰意冷,自怨自艾,无力等各种感觉,那学生讲了15分钟,我和我那个朋友当时聊了3,4个小时。他们都不是那种靠死记硬背,(事实上他们很反对死记硬背,有一次其中一个教授提问,我按书上的话回答,他打断我说你不要死记硬背,要用自己的话来说)或者题海战术熟能生巧,或者仅仅是考试成绩好,就取得当时的成就的。一次周五我们几个同学刚好一起坐公车下山,其中就有那个同学,他们几个约着去酒吧,那个同学问我去不去,我说要上班不去了。我问他,常去酒吧吗?他说基本每个周五都去,完全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也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一个20来岁的大学生。

    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的不同,而且他们的那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只要他们真心和你聊几分钟,如果不是脑瘫患者一定能感觉到。从那之后我对我父亲的评价是 trade man!

    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神童,她的老师说,“如果有可能我就想用她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几分钟”。我看到这些人的时候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少活几年也愿意。

    以前马英九在一次采访的时候说,很多人上学的时候就是靠死记硬背多做题什么的,在考试的时候比别人多得个一分半分的。其实真的到了社会上,这些能力真的做事的时候没啥大用(大意,原话记不清了),他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出色,干活也干的很出色了,当了总统,但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反倒是越来越差了。

    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其实都是trade school,在这些学校里面考试得到高分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得到高分唯一的途径是多做题。绝大多数教授博士也就是个trade man罢了,他们靠多做题上了大学研究生,然后成了老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么多年下来的人,没了标准答案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但是如果按生活大爆炸里面谢耳朵对MIT的评价,“MIT是个trade school”,国内这些学校,教授和博士够不够资格做trade school和trade man都有问题。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1-20 06:24
  • 签到天数: 1618 天

    [LV.Master]无

    10#
    发表于 2018-8-9 15:51:10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8-8-9 10:52
    高等教育继续这样,后劲不足是自然的结果。

    现在的在岗培训也没什么大用,还是要在实际工作中on job training。

    可是,举一反三也还是不行,真的头痛。

    还有很多,工作习惯没养成好的方式方法,真的很让人泄气,有强烈的挫败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8-9 01:51
    现在的在岗培训也没什么大用,还是要在实际工作中on job training。

    可是,举一反三也还是不行,真的头 ...

    对,on the job是不可替代的,但公司培训还是填补了大学到岗位之间的部分空白的。

    工作习惯就是彻底的mentorship的问题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21:59:40 | 只看该作者
    锦候 发表于 2018-8-9 01:43
    “聪颖、自律、富于求知欲和进取心的同学,常有望尘莫及之感”
    我遇到过一个老外同学,我们一起上一门课, ...

    说的很对!往远了说,“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师”也可以往这上面联系。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2-28 12:05
  • 签到天数: 1972 天

    [LV.Master]无

    13#
    发表于 2018-8-9 23:07:23 | 只看该作者
    锦候 发表于 2018-8-9 15:43
    “聪颖、自律、富于求知欲和进取心的同学,常有望尘莫及之感”
    我遇到过一个老外同学,我们一起上一门课, ...

    正应了孔子的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实美国人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都不高。一直到高中和大学阶段,个人具备了自律的能力后,要求就严格起来了。很多美国学生是大学期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才开始真正发奋学习的,所以后劲很强。小学或者初中一年才能掌握的知识,一个自推的高中或者大学生一周内就能掌握。当然,在大学里继续混的学生也不少。

    而很多中国学生经历了学前到高考的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学习兴趣已经磨灭的差不多了,很多人能继续刻苦学习的动力也是因为就业或者出国的压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8-8-10 00:55:19 | 只看该作者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18-8-9 13:09
    对于现在的教育投入,采取米国的教育方式,就像养猪一样,不要高估一般学生的自制能力。
    家长的素质也没能 ...

    自制能力,我感觉是天生的。后天能培养的很少。高压或外部强制无法让孩子自身产生自制能力。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2-10 23:05
  • 签到天数: 237 天

    [LV.7]分神

    15#
    发表于 2018-8-10 01:4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锦候 于 2018-8-10 02:40 编辑
    qyangroo 发表于 2018-8-9 23:07
    正应了孔子的话,。

    其实美国人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都不高。一直到高中和大学阶段,个人具备了自 ...


    你这个说法和我了解的加拿大的情况不同,加拿大的孩子很小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老师就会用尽各种资源帮助和辅导。对其他方面有兴趣老师也用尽各种资源和方法帮助他们学那些科目,不会强迫学习,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其他的事情。普通的高中就有各种技能课,修车,木工,厨师等和社会上的合作也很密切,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这些工作。

    加拿大的中小学校对学生几乎就是放任自流,学生很早就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课了。他们也不认为必须上大学,很多人宁愿做个trade man,对当科学家什么的兴趣也不大。

    但是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都是很早就开始的,没有在大学才开始知道自己想干嘛,才努力的。我说的那几个让我惊艳的老师,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一路得奖无数,他们和中国那种死读书的学霸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很享受那种过程,他们从很小就知道自己要干嘛,加拿大的中学学生就要选课,那时候选什么课就基本决定了以后要走什么路了。要是以后上大学那高中选的课就基本上是和大学想学的专业有关的课程了。哪里会等到大学再决定?大学才选专业那是中国的事情,中国的学生高中毕业还是个孩子,很多对事物都没什么见解,学习的原因就是不学干嘛?或者老师家长要求的。我说的那些学霸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比其它从小立志做trade man的学生高级,其中一个教授就说,如果我不是教授,我就去干木匠,他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干木匠,非常喜欢干。

    点评

    给力: 5.0 不能同意更多: 5.0
    给力: 5 不能同意更多: 5
      发表于 2018-8-10 02:22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4-30 10:57
  • 签到天数: 251 天

    [LV.8]合体

    16#
    发表于 2018-8-10 01:46:30 | 只看该作者
    德国的技术型大学老师必须有工业界经验至少5年。工业界的研究人才也可以到大学求职。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2:23:53 | 只看该作者
    冰雪迎梅 发表于 2018-8-9 11:46
    德国的技术型大学老师必须有工业界经验至少5年。工业界的研究人才也可以到大学求职。 ...

    这是非常好的制度,应该推广。德国技术型大学的教授研究任务重吗,还是教学为主?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2-28 12:05
  • 签到天数: 1972 天

    [LV.Master]无

    18#
    发表于 2018-8-10 07: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8-8-10 07:41 编辑
    锦候 发表于 2018-8-10 01:46
    你这个说法和我了解的加拿大的情况不同,加拿大的孩子很小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老师就 ...


    从小一路学霸到大学的孩子见过不少,到大学后爆发的也见过好几个。幼年开始就对学术有兴趣不等同于“很早就知道未来专业”,一个高中生可以有学习热情,爱好广泛,但由于经历和视野所限,不见得早早就能找到或者肯定专业方向。

    美国高中确实也开了木匠,厨师之类的课程,想当厨师木匠的可以去社区大学学个专科,拿一些职业证。但是好一点的高中上大学还是主流,美国很多高中生申请大学时可以写“专业待定”,表示自己没有拿定主意或者还没找到方向。

    大学不少专业成功需要的能力是社交,组织,演讲能力,并不需要学生很学术。另外有些liberal art的大学赞成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领域,不赞成功利性的学习,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到高年级才决定专业方向的。最近看到一个统计,liberal art大学出来的学生继续博士学位的比例比其他类大学要高,最有学术热情的博士也多来自liberal art大学。而藤校的学生不管学天文还是学物理,最后很大比例去了花街成了trade man。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6-11 23:39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无

    19#
    发表于 2018-8-23 06:42:40 | 只看该作者
    清理门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4 07:38 , Processed in 0.06609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