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T. e+ o( F! B. z( t和向恺然有同盟会背景的辉煌出身不同,赵焕亭只是官宦世家而已,随其父宦游四方,并无多少革命的因素。自幼读书又加上见闻广博,所以赵焕亭在武侠小说之外还有文人体的笔记小说《今夕斋丛谈》,里面甚至有类似于现在风行的都市灵异传说一般的济南舜井老蛟的故事。但是文笔还不错,颇有晚清笔记体小说的风韵。所以从根基上来说,向恺然虽然也是国学功底深厚而且通武功,但真正从晚清的笔记体小说和某公案小说中继承发展武侠小说的还应该是这个赵焕亭。向恺然开启的是新文化之中的武侠看法,以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侠情和武术;以中华崛起的目标去描摹这一代代的武林人物、江湖侠客。而赵则是承继的传统明清小说和笔记小说,像我的梳理民国前十年的武侠一样;这类武侠,要么是清官手下的走狗,要么就是如神龙云现般时隐时现的笔记传奇。但是赵焕亭在这个基础上用白话也演绎出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武侠体系。而白话的通俗加上赵焕亭自身的才具非凡,就很好的完成了一个新旧时代武侠过渡的职能。总体来说,向恺然是开时代之先向前疾行的列车,而赵焕亭则是拖着这条承继于唐传奇的侠客文化一脉而与时俱进的桥梁。5 o. U/ t" v! a8 \, P7 I; \* z, l
1 u) k' @$ E2 F" @+ y综合以上,赵焕亭的经历其实是一个晚清的老文人,却又能比较好的接受新生事物,将清末的侠义公案小说,传统古典小说融合进新的武侠因素。炒成一道有着传统味道的新菜。然后又结合世情小说描摹世态人情的特色,将晚清的武林轶事,镖局传闻杂凑称一套没有多少言情的市井世情武侠。这个才是赵焕亭的最大特色。与开创新的武侠之路的向恺然比起来,赵焕亭的路数是七分继承,三分新创;以继承为主,以新意为辅。这也很符合他晚清传统文人的家世背景和审美情趣吧。 ' s5 F7 W5 N. R" f6 D( V& h. 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