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毛锥子 于 2011-10-16 12:41 编辑 2 B. V4 z" l$ ^9 z, e6 y1 D
( @3 z5 g" }. b* W6 f6 [& f恕我直言,从我看完你这个帖子第二句话后就可以判断,阁下对这历史上的二王,尤其是王安石,缺乏基本的了解。
+ L( w- |7 g& f; `
2 h# @( R- p/ R( {1,王安石和王莽一样出身上层?人生仕途都颇为相似?( ?8 [: _, I. ^ E4 {( L7 V
, \3 v4 }9 H* c/ Y# |* O王莽出身贵戚。而王安石,今据《临川先生集》卷七十一王著《先大夫述》考,其父只是一个做过几任知县与一任知州的宋朝中级官僚而已。至于王安石的家族前辈,在《先大夫述》中,他坦陈“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始所以徙”。
* |1 d; P4 |* ^" Y: S
4 |' d0 B! @) D: K至于王之仕途,则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才干政绩一步步升迁而来。
3 u3 Y- ?! W) o
- [. Z3 o2 z" H" p《宋史王安石传》写的清楚:% f7 g. I1 m' Y, K
- R7 j0 a: v3 V: ]& N* }" _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8 V' b9 Z! E- }, X! b/ j) Y
! y t( K, e# U5 C, O6 q( Z
) }/ h z! N& b; V1 h+ |9 ]2 c* L; \2,王死得不光彩?
$ g% K1 T( ^& C: x4 `/ G' c; R
2 d4 G: N7 j- }6 H6 L( Q. x王莽死于乱刀分尸。确实不够光彩。而王安石,以《宋史王安石传》载“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王作为前任宰相,死后被追赠太傅,是符合礼数的。王最大的政敌宰相司马光,当时正在病中,还特别给另一位宰相吕公著的信里说到“(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m& ~1 W6 k8 I9 M) Y
: c# t" D, X5 f' }时人张舜民在《哀王荆公》诗中描述王去世时的场景“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 ”。张做此诗目的主要出于感叹世态炎凉。仅以当时情状,或过于夸张。《宋史陆佃传》就记载王的学生陆佃闻“安石卒,佃率诸生供佛,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
6 }/ m$ r2 C4 x% p6 U% n
2 y1 u$ X& d7 K- Z% p z3 M' C6 T$ o3,王死后被刨坟?9 s$ Z8 w5 r) @' t
7 M0 E! c1 y5 J7 ^, R `; F王墓被发,见于《野获编》卷二三
7 f' X& n3 ], B! D5 f4 c( d7 M
1 a. n3 I% U% ` t4 t1 T' v2 S! c“冢墓被发,即帝王不免,然必多藏始为盗朵颐。如王荆公清苦,料无厚葬,其墓在金陵。正德四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则薄葬亦受祸矣”
: o0 Y- E( Z$ e$ h- L- j+ x! P9 X. u) A; ?. a
《野获编》此记载真实性且不论,只以文字看,也只是说“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并不存在刨之说。而且拆的原因并非因为墓主,而是墓砖。( y/ b% `" V b* t8 F
5 d8 ]0 n. q9 {4,最后说一句:
; e- P, d) r: s3 n* X
& H, A3 V2 w; q2 ^& W7 T% v3 r王安石去世一千年来,对其赞者有之。对其唾者弃者更是不计其数。 但将其与王莽相提并论者,只有一人,就是那条满鞑子主子爱新觉罗弘历。楼主拾弘历先生的唾余,我看是不智。
; n2 _; `5 ^& @4 M) | _8 ^: c4 k! h# {- l: p$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