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印度空军高层向印度报界透露,印度又双叒叕要启动战斗机竞标了。印度空军已经锁定洛克希德F-16 Block 70和萨博“鹰狮E”,将在9月正式要求两家投标,在三个月内提交正式投标计划。投标计划不仅要求包括技术转让、本土制造,还要包括供应链转移事项。印度空军将在明年初决定入选方案。印度国防部还将在未来3、4个月内向印度工业界发布征询,在有条件的大型民企中征求“战略伙伴”,与外方组成合作团队。印度空军计划在未来3、4年内与入选的印资-外资团队最后签约,要求在8年内由这个团队启动新型战斗机的制造。预期将制造120架战斗机,计划耗资180亿美元。: \% a* h& _( H7 _& X- `* K
0 ~4 P! Q/ N% d$ i说又双叒叕,一点没有夸张,这已经是近几年第三次竞标了。远的不说,2011年 4月的“中型多任务战斗机”(简称MMRCA)计划要求采购126架中型战斗机,计划耗资86亿美元(后来涨到120亿、200亿美元),要求前18架在原产国制造,后续108架在印度制造。美国F-16IN、F-18E、欧洲“台风”、法国“阵风”、瑞典“鹰狮”、俄罗斯米格-35参加竞标,初选中“台风”和“阵风”胜出;2012年1月,“阵风”最终入选。但几年的谈判未果,MMRCA计划实际上流产。2015年4月,莫迪与奥朗德草签协议,购买36架“阵风”,全部法国制造,耗资88亿美元。2016年9月,印度与法国最后签约,还包括18架选项,预计2019年开始交付,在6年内交付完毕,同时MMRCA计划中止。如果说原来的MMRCA是1.0版,那莫迪-奥朗德协议可算1.5版,是1.0版的缩水延续。& f3 k) H; l) M* V3 Y1 Z
5 m+ e3 E+ Y: s; L: a2 x但印度的中型战斗机缺口依然存在,这36架“阵风”只是杯水车薪,于是有了这第三轮竞标。现在还没有公布新计划的正式名称,姑且称之为MMRCA2.0。当然,MMRCA2.0不是MMRCA1.0和1.5的简单重复,印度空军特地规定:必须是单发动机,而且是已经成熟的型号。这是印度空军根据战略需要做出的定位,也是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 X9 z" G: W- `, d! x. N
2 [8 W! E# @' N9 O印度军方奉行2.5条战线战略,要求能同时在巴基斯坦方向、中国方向和其他方向展开战争行动。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世敌,中国不仅是印度最大的邻国,更有1962年的前仇。此外,印度只与尼泊尔、不丹、缅甸有陆地疆界,没有多大的威胁,所以加起来算作0.5条战线。 j* Q( |! j! D+ F4 J; S
* @2 d. p* w/ p# v8 ^# B巴基斯坦是人口2亿的大国。人口没有印度多,地方没有印度大,经济更是比不上印度。但在军事上,巴基斯坦不是印度可以轻易啃下来的。印巴分治后,两国打了四场战争,基本上都是印度胜利。但巴基斯坦屡败屡战,在不承认失败的民族心态上,巴基斯坦和实质上同文同种的印度还真像。巴基斯坦在印度西侧一字展开,缺乏战略纵深,印度空军具有战略优势,并不需要特别大航程和特别先进的作战飞机,就能适应巴基斯坦战线的需要。装备主动电扫雷达的“枭龙”Block 3使得问题复杂一点,但印度空军基本上不需要新一代战斗机,就能应付巴基斯坦战线的挑战。
" ]6 t8 _4 `0 p9 q# I* S! z2 F4 T" M5 ?# G4 V
中国则不同。中国不仅人口多,幅员大,还是世界上综合国力坐二望一的准超级大国。印度对1962年的军事惨败耿耿于怀,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更是忧心忡忡,只有先进战斗机才能胜任。广袤的青藏高原也决定了印度空军作战飞机需要较大的航程,这决定了只有中型甚至重型战斗机才管用,这也是MMRCA2.0的定位所在。印度空军要求管用30-35年。
G$ x9 q. Z- g4 x, t6 `6 B0 J% ]) }& G% G1 i1 |, N: R
印度空军是有重型战斗机的,这就是280架苏-30MKI(最后50架尚在交付中)。在印度和中国分别引进苏-30MKI和苏-30MKK的时候,两者之间的技术对比成为很热门的话题,但苏-30MKI对苏-30MKK并无决定性的优势。十几年过去了,即使不算歼-20,歼-10C、歼-16也在技术上也走到了前头,苏-30MKI优势无存。
& f6 m9 G( `' q9 Y% S" L7 N% X. a: o: U
印度计划中的下一代重型战斗机是苏-57,但长话短说,那是一条崎岖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通。不管是从政治上还是财力上,中型战斗机是最现实的选择。
. t+ R& S4 g g/ e1 ?) `4 Q$ v8 K+ c* Z
MMRCA正是定位于中型战斗机的,但由于价格和不合理的技术转让条件而流产了。如果MMRCA2.0竞标还是不加限制,再次选上“阵风”,那就成了笑柄。但“阵风”落选同样难以交待,MMRCA1.0的选择过程和结果就要放到显微镜下研究研究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更改条件,限制到单发,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欧洲两风入选不好、不入选更糟的尴尬了。- _* K1 V4 g+ z, N6 V+ G% l9 E
& j, M) M- p$ p4 x5 v+ @4 z4 H
问题是,战斗机竞标应该以功能性要求为准,而不是结构特征。单发也好,双发也好,满足一定的战术技术和购置、运作成本要求就应该有资格参选,就像没人会以单垂尾还是双垂尾、上单翼还是下单翼作为选择条件一样。一般来说,单发战斗机比双发战斗机的重量要轻、成本要低,技术上也要简单一点,但这只是泛泛而言。对于具体的战斗机而言,单发战斗机也可以很重、成本很高、技术很复杂。这就是裁剪竞标条件的空间,最后可以打造出一个为F-16量身定造的竞标环境。, f, |& k' n1 K6 H8 W
3 n# k9 n1 b9 D
对印度空军来说,可供考虑的单发战斗机并不多,只有F-16 Block 70、“鹰狮E”和“光辉”。没人应该质疑印度空军的爱国情怀,但也同样没人应该质疑印度空军的爱命情怀,所以印度空军在指定单发的同时,也规定了必须为技术上成熟可靠的现成型号,这就排除了印度的“光辉”(也称LCA)战斗机。
, |8 r4 H% m% v k6 C+ I# O$ N% E u0 T9 T
“光辉”是人们熟知的故事,这段故事还在不断演绎出新篇章,只是所有篇章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光辉”离成熟可靠还差得远,更不用说有效。印度空军吃技术冒进的亏不是第一次,苏-30MKI是又一段被钓鱼的故事。F-16 Block 70其实也是纸面上的型号,洛克希德并没有已经在货架上的现成品,“鹰狮E”也刚开始试飞,但在印度空军眼里,这些都比号称批量交付的“光辉”更加靠谱,因此都是成熟可靠的,而“光辉”不是。" f n: r8 ?; f0 A6 _
! H' P4 Z' Z$ n+ |$ x2 |“鹰狮E”是“鹰狮”的深度升级型号,外观上变化不大,采用主动电扫雷达,增加了燃油量和载弹量,还有其他升级。“鹰狮”是西方最早具有网络中心战能力的战斗机,“鹰狮E”当然进一步加强。“鹰狮”系列也是西方仅有的轻型战斗机,轻小灵巧,但战斗力依然强大,只需要短小的简易跑道,购买和运作费用较低,使用和维护的技术要求不高,很适合中小国家空军使用。还有一个好处是:“鹰狮E”使用通用电气F414发动机,这是印度“光辉”使用的通用电气F404的深度大改,“光辉”Mk2也有意采用F414,这样可以达到很高程度的通用。“鹰狮”还有计划改装成舰载型,只要有人买单。
& S6 A* a( k" _: T- _+ z5 I+ v9 F) T- B, ?" e$ w
问题是,“鹰狮E”的性能达不到中国战线的要求,航程和载弹量都不足,在MMRCA竞标中就早早出局,在MMRCA2.0竞标中也很难翻盘。另外,“鹰狮E”与“光辉”在起飞重量、航程方面比较接近,重叠度太高,必将挤占“光辉”的空间。“光辉”尽管猛放光而依然无辉,这毕竟依然是“印度制造”,Mk1不行就Mk2,Mk2不行还可以有Mk3,反正一定要闪下去。“鹰狮E”可能使得“光辉”怀疑人生,那是不可以的,所以“鹰狮E”必须落选。
9 m0 T K2 x+ |+ J" r' h! H% u# J0 y) X4 z; w, z/ M
印度以尊崇法制自诩,对于程序和过程的合法性具有特别的执着,“鹰狮”落选不能显得出于任意性,必须裁剪技术要求,使得“鹰狮”自然而然地“合理”落选。就这样,把方的削成圆的,圆的再切成方的,最后制定出只有F-16才适合的MMRCA2.0要求,F-16最终入选将没有悬念。% M$ i$ O x+ W" V% n* W5 ^
" H- t& F$ {0 \: i
F-16 Block 70是成功的F-16系列的最新型号,也很可能是最终型号。具有中型战斗机的起飞重量、航程和载弹量,配备保形油箱、诺斯罗普APG83主动电扫雷达、增推的通用电气F110-132涡扇发动机、机内电子战和红外光电系统、先进座舱、头盔瞄准等先进技术。虽然达不到对中国形成技术优势的目的,这已经是印度能得到的最好技术了。在政治上,这符合莫迪政府与美国结成事实联盟的政治路线。这也能满足“印度制造”的要求。F-35也是单发,综合性能更加先进,公关价值更高,但几乎不可能满足“印度制造”的要求。瑞典萨伯与合作伙伴英国宇航对“鹰狮”技术转让的条件或许更慷慨,但发动机还是卡在美国手里。
+ w# A: v" R7 N O- c8 p2 v7 m2 y5 m9 R- Q& [) ]( z0 {2 B( b1 B
莫迪上台后,大力推动“印度制造”理念。而且在文字上回避常用的Made in India,特意用别扭的Make in India,可能是要刻意避开国际上更通用的Made in China。MMRCA2.0对于Make in India有很具体的规定,要求:: n! _9 x$ c6 d: ^# ^8 O
1、 包括专为印度制定的技术转让包
* Y' t F) x( A+ H2 P2、 把印度国产系统整合在内! k! v0 N0 r/ u! {0 W
3、 通过项目帮助印度打造相关的航空科技与工业的生态环境- p5 m- w$ ]( Q5 L% o) ?% g
# a$ t' f4 B* o% c1 H
除了技术转让,莫迪政府还提出“战略伙伴”理念,也就是在国营军企之外选择2-3家有实力、有效率的民企,鼓励他们与外资方合组团队,作为承接引进技术的消化平台,并组织和保障印度的国产化生产。先前盛传的塔塔-洛克希德F-16团队就是“战略伙伴”理念的结果。印度国防部要在3、4个月内才发布对MMRCA2.0“战略伙伴”的征询,塔塔已经抢先一步了。
; y% l5 O( r( h1 p7 u5 {; d$ C2 }/ \! L* v
“战略伙伴”理念将在未来20年里用于战斗机、坦克装甲车辆、舰船、潜艇等大型军品的制造。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引入民企来改革积重难返的国营军企主导的印度军工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希望这能做到按质按价尤其是按时交付。9 L; T, J7 C% V
) g; W9 E: G0 k6 p3 Z, D, u
最后这一点对印度空军尤其重要。考虑到MMRCA2.0要8年后才能开始生产,假定生产周期为10年,这就是每年12架的产量,对印度已经很高了。“光辉”生产型在2014年10月1日首飞,到现在只有6架交付印度空军。也就是说,平均每年2架的产量。相比之下,MMRCA2.0的12架/年简直是宇宙速度了。
- T5 d' N9 u5 M9 V6 \
$ F2 _( Z2 o4 a% c, z1 M: B- ?& o延长生产时间可以降低对“战略伙伴”的要求,但印度空军要求MMRCA2.0战斗机可以使用30-35年,考虑到在最好情况下要8年以后才开始交付,最后一架要18年后才能交付,最后一批MMRCA2.0战斗机的有效使用寿命只有12-17年,因此降低生产速度、延长生产时间并不是好主意。但这是太遥远的问题,眼下要首先解决组成团队和签约的问题。MMRCA1.0就是在这里打成死结的。5 B6 ?0 I1 h! d3 m2 Q+ [
' X# x P7 T+ Y l: ~2 O( ]
大宗的战斗机外销经常包括技术转让条款,一般包括在目的地国的总装和部分子系统的本地制造。韩国、土耳其、北欧四国(荷兰、比利时、挪威、丹麦)的F-16都是本地总装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的F-18和日本的F-15也是一样。但在制造过程高度模块化的今天,战斗机总装不是太了不起的技术,发动机总装也一样。真正核心的技术通常都留在原产国,重要零部件以封装模块或者完整构件的形式直接出口。印度的苏-30MKI也是这样的。事实上,印度按这一模式的“技术引进”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了,当年的米格-21就是这样引进组装的。几十年下来,印度航空工业没有获得预想的进步,现在终于开始要求更深度的技术转让了。
0 o* `. `) f0 z Z
) e$ d0 H8 s( M. S! A专为印度制定的技术转让包的具体含义尚不清楚,但美国对于控制技术外流的经验很丰富,日本F-15和澳大利亚F-18(老版)都要求不仅本地总装,还要求基本构件和系统在本地生产。日本和澳大利亚并没有因此而成为航空制造和研发大国,还得继续依赖引进。且不说美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印度的本地生产要求,印度需要的不是按照什么规格、用什么工艺、如果保质保量地制造各种系统和构件(这本身对印度当然是巨大的挑战),印度最需要的还是如何按照要求设计这些东西,而这要求整个科研和制造体系,这是一个F-16项目不可能提供的,也未必是美国愿意提供的。
% Y5 U0 F" y/ b9 k0 Q! `) m: q, w4 J {2 m
印度要求在MMRCA 2.0战斗机里整合印度国产系统和武器,这是从另一个层面试图撬开美国战斗机科技的大门。整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印度要对美国开放国产系统的技术性能和接口,美国也要相应开放。现代战斗机已经高度软件化,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组织、整合、接口、测试本身就是技术秘密的一部分。在F-35的出口中,洛克希德硬性规定,所有目的地国(包括参与研发的“伙伴国”)的本地自研武器和系统都必须申请加入共同的选项清单,由洛克希德(实际上是美国空军)统筹安排,择时择项加以整合。这些选项最终对所有F-35用户开放,而不只是提供国独有的。只有以色列空军是例外,与美国空军和洛克希德不折不挠地斗争了好几年后,终于争取到自主整合通信和电子战系统的权力,不让美国插手。印度有以色列的影响力吗?这是有待观察的问题。
3 @7 T4 P7 s6 k) j& c- H
5 X* e7 B4 }9 c3 ~+ [6 [" O2 J. e另一个问题是印度国产系统的技术完善状态。一旦整合到MMRCA2.0战斗机上,全系统性能就不再由原产公司完全掌控。在MMRCA1.0谈判中,印度坚持达索要对HAL的质量负保修责任,达索坚决拒绝。印度系统整合进入MMRCA2.0后,性能保证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扯皮的焦点。. @! N- ^+ r3 i$ D0 M9 l0 `% p
8 w: L$ T% t" c/ t" @) U# y& C除了“印度特色的技术转让”和整合印度国产系统外,印度还直接要求对方帮助建立支持MMRCA2.0的航空科技与工业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原来指生物与环境的共生互动和生命循环这样的整体现象,但在苹果和其他IT业界开始用这个说法描述产品、用户、开发的互动循环后,生态的含义大大扩展了。在MMRCA2.0的语境里,生态首先指供应链,这包括极大扩展的本地制造范围,但最终也包括升级和研发。换句话说,印度指望美国帮助打造相对完整的航空科技和工业体系。还是那句话,美国未必愿意。+ @: Y1 _5 W0 c' R+ Q
- }% i- h6 `# _" u2 H
还在MMRCA1.0的时候,印度与法国的谈判就因为类似的要求触礁,最终靠MMRCA1.5才得以破局。无独有偶,印度空军正在寻求追加36架“阵风”,要求包括武器、专为印度而作的改装和5年后勤保障,要求保证75%以上的出动率。但相比于MMRCA1.5的报价,要求得到40%的减价。希望最终与第一批“阵风”一起,部署在闹独立的西孟加拉邦的哈斯马拉(离洞朗直线距离只有60多公里)和近日因为宗教大师被判刑而暴乱的哈里亚纳邦的安巴拉(离中印边境班公错湖和巴基斯坦拉合尔只有150多公里)。有意思的是,印度空军的这36架“阵风”是以苏-57的替代方案提出的。7 T/ [0 q2 O+ L- Y _
7 V c2 H. X6 p印度早就作为“合作研发伙伴”加入苏-57的研发,并且计划负责双座型的研发。但俄罗斯除了笑纳了印度的份子钱,并没有让印度参加研发的意思,双座型更是遥遥无期。实际上基本的单座型都还没有落实,定型与交付的时间一拖再拖。印度也对主动电扫雷达等必不可少选项不放心,在是否最终拥抱苏-57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 | q" `' R% Z9 U( k
- b: j: B, d, Z5 f" k3 }% @' h另一方面,达索也在觊觎印度海军的米格-29K的替代计划,这些米格每一次起落都对机体结构造成一点损坏,保养维修成为不可承受之重。除了现有的“维克拉马提亚”号(原俄罗斯“戈尔什科夫”号),印度海军还需要为正在建造中的“维克兰”号配备战斗机,共需要57架,“阵风”舰载型是现成的替代候选。达索希望最终能向印度提供200架空军型和舰载型“阵风”,并以技术转让作为诱饵。这实际上就回到MMRCA1.0+了。当然,印度还在犹豫中。* f0 M' ?6 Y! \7 x! ~ |! ^
$ Q) M3 v/ c% S
其实不犹豫不决就不符合印度特色了。为了帮助印度进一步犹豫,波音提出向印度转让一条F-18E生产线,在印度制造57架F-18E。这是美国海军还在继续订购中的一线主力舰载战斗机,在性能、寿命和升级空间上比F-16 Block 70更加有利。当然,这是双发中型战斗机,在纸面上不符合MMRCA2.0的要求,即使印度海军选定,在理论上也不会被印度空军所采用。但印度是最善于和乐于变通的地方,谁规定一定要等MMRCA2.0结出正果后才能推动MMRCA3.0呢?' y9 i; P1 b: m6 G* ], u" I% D
+ a. ]' Y, i" l u) z! R
那MMRCA2.0呢?印度空军早就明确了,关键词是“将”。
* H+ ~' c( a$ W/ o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