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你困处绝地多年,人也即将油尽灯枯,那你会怎么办?6 V7 [6 A e2 m& a8 a
$ f. u L$ ?: K: _4 d宋绮云,因为《红岩》的缘故,他以小萝卜头的爸爸而知名。其实,他是共谍战线上的优秀战士,优秀程度远远超出你们的想象。
. d/ g2 a+ }- N1 ~& R- \, b1 o/ h. u; D7 e% ?, O
宋绮云在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后,先后被关押在小雁塔(就是今天的西安博物馆)、白公馆、息烽、白公馆。在多年的毫无生还希望的关押中,他并没有意志沉沦,而是在息烽和白公馆先后完成了两次绝地策反,其中息烽那一次没有成功,但是也没有被军统特务发现;白公馆那一次,虽然一家三口牺牲在白公馆,但是牺牲前,却成功策反了同样被囚禁在白公馆的“中国青年军人将校团”六名国军军官,这些人进入白公馆之前是国军的铁杆庄稼,却在走出白公馆之后把共谍的这火炬不断地传递了下去,并且越烧越旺,越烧越广。
: K7 j: H3 e0 X9 O, o$ u/ j
]/ T9 l& ]* v( r“中国青年军人将校团”本来是国军内部对何应钦等亲日派不满而自发组成的一个小团体,模仿的就是日本少壮派军官,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然后在国民党内拥立陈诚。与何应钦相比,陈诚在当时的国军军官内部的印象好很多。在这里多数一句,那张油画纯属YY,真正的投降现场照片没人解释的话,十个人有八个人能搞错方向,看上去是何应钦在向对方鞠躬。
/ t2 x; M1 r- q2 ~3 O5 l7 V% o- [
2 V3 a2 |1 b$ G# W8 B! c" z“中国青年军人将校团”的核心是东北人王凤起,1939年他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在国军内部的前途其实已经很不错了,那年他考入了陆大。国军的晋升有“浙江方言、穿黄马褂(黄埔军校)、带绿头巾(陆军大学)”这几条通道,王凤起虽然只有其中一条,但也已经很不错了。: V* v' l7 G2 k
4 s: y; I- T; N) L8 x- h6 g. r: E
在陆大,王凤起结识了四川人陈蕴山、湖南人曹泽衡、贵州人胡翔、浙江人梅含章、河北人傅岳,大家志同道合,在反蒋的道路上结成了兄弟,并把这个团体越做越大。陆大毕业之后,王凤起被陈诚要了去做机要参谋,胡翔当了云南第八军上校副参谋长;梅含章去西安胡宗南的第三十四集团军任装甲团上校副团长;傅岳当上陆军机械化学校战车营上校营长;陈蕴山留在重庆任宪兵司令部作战科上校科长;曹泽衡也去了云南,任第十一集团军副参谋长。两年之后,这个小团体已经在多个军种多支部队里发展了人,而且制定了系统的纲领和比较完备的行动计划,这其中,后来的207师师长戴朴也在其中,但是不是核心人员。1943年10月,王凤起被国防部调到重庆,任陪都卫戍司令部少将作战科长,政变一事,已经是箭在弦上。6 Z& X5 T) V+ ?6 X
6 k1 S" C' ?$ i; h/ P; C6 U
王凤起在办理调动手续时,意外地收到了陈蕴山(此时,陈蕴山担任陪都宪兵司令部作战科上校科长)从重庆送来的密信,说局势瞬息万变,催他赶快去重庆。当时王凤起因为有急事不能马上赴渝(很可能是陈诚故意不放他),便托即将赴渝的“青年将团”成员、上校参谋徐文山,将他写给陈蕴山的密信带到重庆。他在信中对陈蕴山发出三条指令:一是抓紧时间拟定举事之时需要逮捕的人员名单;二是立即物色并组织政变突击队;三是等他到了重庆,即日发动政变。
0 F+ z0 z" W8 [! [/ }! ~2 k/ ~# ]# x; p. u v" I& ?5 p' D3 [
这封信在半路上落到了军统手里。原因是徐文山的路线是汽车转飞机,飞机要在昆明转,而这封信就在进昆明的一个军统的检查站被查了出来,成为军统派系打击陈诚派系的有力武器。这次出事常凯申很愤怒,他很不愿意再来一次西安事变,就密电各处要把青年将校团成员秘密抓捕,核心成员送往重庆。这里又要讲到戴朴,被查的原因是徐文山和某个参谋同行,这个参谋是戴朴的,而戴朴让通知了前面的检查站查这个参谋。后来王凤起在沈阳策动起义,又是戴朴听到风声之后拉着207师的一个旅往外跑,跑的仓促,另一个旅都没来得及喊上。
3 H0 c$ T# J# p2 w7 e% r2 _$ b, Y/ Z0 |0 w s* q
陈诚这时和王凤起达成了一个默契,王凤起不牵出陈诚,陈诚保住王凤起。结果是军统派系给了陈诚派系一个重创,陈诚丢了远征军,只得以卫立煌代职;幽默的是历史总是在反复,几年之后陈诚丢了东北,又是卫立煌;再过几年的功德林,陈诚派系与军统派系的斗争还在继续。
L6 E9 X- n& p6 Z. } T, G9 c
% F" v0 l- D9 u. W) l' A关于这件事,网上有个叫李牧颇有一番评论。不过他好像弄错了一个常识,陈诚是黄埔军校的教官而非黄埔任何一期的学生。一个连这种近代史常识都没有的人,发表起言论到倒是字数不少。
' h+ A [4 `( }$ b" N; h: A; n5 z7 |0 `9 n) T
白公馆里,王凤起等人本来是优待单独关押,只是后来人越来越多,他们6个就关到了一起,恰好和宋绮云关到了错对面,黄显声和他们也都在楼上。黄显声在东北军中比较有威望,王凤起则是出身东北军;梅含章是黄埔八期,宋绮云是黄埔六期。监狱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时间,慢慢的他们就熟悉了起来。
( v- n+ K2 s7 b/ s3 u" I( s/ U0 C) W P; d* N7 o
宋绮云来自江苏邳州,就是前段时间和山东打死打活闹出群体性事件的那个县。宋绮云家贫,家中凑钱让他读了师范,做小学教员,又从小学教员考军校开始军事生涯。因为民国期间师范不收学费,所以颇多民国名人出身师范,比如共军这边太祖、徐向前、粟裕,国军那边陈诚、黄维。
; |+ t! i7 ?, C. Q2 ~0 X
( m/ E3 B3 T7 \. L# u南昌起义后宋绮云未能赶上起义,就被疏散回了老家做地下党。期间认识了徐林侠,与发妻离婚后和徐林侠组成了新的家庭。发妻离婚不离家,仍在宋家操持家务侍奉老母,宋绮云和徐林侠夫妇则在外干革命直到牺牲。为了感谢前妻,宋绮云和徐林侠把双胞胎女儿的妹妹(宋振平宋振苏姐妹里的振苏,两姐妹生在徐林侠坐牢期间)送回了老家,让她抚养,后来好像还送回去一个儿子。; o: ]# E2 Q: l6 V2 C9 R. H
& U" M* P; g i/ Z, A# _' w- m; Z宋绮云1929年12月到杨虎城处开展工作,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的总编辑,同期和上海陈赓取得了联系,得到的指示是就地坚持斗争,随后,宋绮云在杨虎城部的高级军官内建立了一个党组织。其中有陈子坚、杜斌丞、金闽生等人,孙蔚如也在其中,只是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孙蔚如并未选择走上这条路。另外,被共军自己坑了无数次居然还没死的共谍武志平也是他发展的。从被自己人坑了一次与一次,但是仍然还在玩命从事共谍这项风险极大、收获基本没有的职业来看,那些人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比同期做出过大成就的共谍们还值得我们去佩服。武志平夫妻被自己人坑了一辈子。
4 N* t6 i; }+ T4 y* ?6 [( {! a7 U/ f, I' o: N4 N$ W7 l
陈赓在特科曾经派人去西北军开展工作,联络人就是宋绮云;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联络人还是宋绮云。所以宋绮云的被捕牺牲,给共谍们的情报事业创伤不大,但是给一些共谍的身份证明方面造成的创伤却是很大。举个例子,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米暂沉被他发展成共谍之后,一直到西安事变之后,才被宋绮云带去看了看红军,那时候他已经干了好几年共谍,一直以没见过红军为憾事。这是联络上的,没联络上的呢?3 L8 D/ n, f* R# ~7 u
1 h# U- B6 o7 E6 [; c$ C
对宋绮云的工作,杨虎城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支持。宋绮云搞了个饭馆做联络点,资本还是杨虎城出的。毕竟杨虎城只是没收到入党通知、没旅行手续的党员,他当时从日本离开后通知才到日本。
7 n* Y8 G0 T+ |, G: b6 N# e# h& y1 `
" g) ~8 n! T$ }8 I {8 d7 B6 t宋绮云的被捕,关键是营救杨虎城,而不是别的把柄落在了党国那边,KMT对他是共谍是知道的,但是对他有多大能量是不知道的。孙蔚如借杨虎城母亲八十大寿想发电报营救杨虎城,电报由宋绮云起草,被中统特务看到了。随后王菊人、杜斌丞先后神秘失踪(王菊人还是逃出来了),宋绮云被特务以家中有事骗回家中诱捕,徐林侠因为抱着小萝卜头到处找宋绮云,也被特务诱捕。宋绮云被诱捕之时正好徐林侠和孩子们以及他的警卫员都在家,特务们的手法还是很巧妙地。当时他周围的同志们没有人想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以为找人托关系还能捞出来,没想到这就是永别。
' F7 j7 Y' h8 R! `4 ~8 v7 z8 R4 N+ m: K7 s
这年12月,宋绮云和徐林侠一家被押送到重庆白公馆。因为军统对监狱的管理的方法很特别,他们并不知道其实就被关在一起,直到被押往息烽,在路上躲避日军轰炸,才偶然重逢。9 u1 p. y/ m& f6 |: @8 C4 m/ |/ x1 O
) b5 k5 z$ K9 s% f6 ]+ l" Q军统与中统不同,中统没有自己的监狱,仅有一个马家洲集中营,还没有明确的准生证。军统当时有三座监狱,望龙门看守所、白公馆、息烽,分别是为小学中学大学,到了大学,如果不是军统自己人或者汉奸特务,那就很难出来了。也不是没有。. u1 K% ]% E7 V0 _; I9 p. p3 [2 W
7 k" B% p3 Z% O1 l- U
抗战胜利后,保密局(军统已经改名)释放了息烽的大多数人,仅保留70多名政治犯被押往重庆,到重庆后,即杀害了其中的罗世文、車耀先。7 D, A2 r) R; b; A" C0 V4 U8 N# c, \
8 M2 Q( E0 H5 T% F: W9 L宋绮云因为杨虎城的关系,在白公馆受到优待住楼上。青年将校团因为因为陈诚的关系,也从各地不同的监狱集中来到了白公馆,住在楼上。这时候戴笠已经挂了,陈诚可以光明正大的捞人了,但是在监狱里和共产党关在一起久了,这些人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 O, R {3 o+ @4 b
# a& _0 q1 ]+ I9 r% p1947年,这些人被开释,分配到南京国防部。其中五人都去了国防部报道,王凤起没去,按照宋绮云的指示去了东北找欧阳钦,在邹大鹏的安排下进入沈阳策反。他的策反基本上是成功的,最后连来镇压他的国军也被策反了。只是这支国军的头头在被策反后,才知道他身边就有共谍,不知道他是否在庆幸终于在关键时刻投共了。/ @" R, ^: Z5 Q( w/ k
/ T, G- r# v* ]; H/ L% I: w( ~! j5 u王凤起当时还有个最大的想法是扣住卫立煌,胁迫他起义,至少也要抓个俘虏。估计卫司令当时的想法和他差得不太多,只是赵家骧一看情况不妙,抓紧把他给架上飞机了。; F2 I& c* s. n. b1 O
! m: w$ t' N0 B
% `8 @3 E% Y1 k3 _: ]% C
$ S' q& R/ n: {2 X$ q0 @& ^9 TPS:六人出狱后情况。王凤起去了沈阳策反,梅含章去了江阴要塞起义(顺便说一句,梅含章1947-1948曾经先后任职于国防部三厅参谋和陆军总部兵役科长,大体和郭汝瑰差不多,级别低点),曹泽衡也组织了起义,陈蕴山在策反期间被不明真相的地方游击队错杀,傅岳、胡翔(胡翔还曾经担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处副处长,他是发布作战命令的,顺便多发一份也没啥意外的)也都起义成功。其中梅含章本来还是要被派去台湾的,但是因为情况出现了变化,没有成行。
# ]1 B) ^' Y3 V2 a) m, z0 M9 I* |$ k0 K
顺便说说国防部,国防部最惨的是史志办,吴石的那个地方,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国军大溃散,他就升到了次长。拿来背锅的是第三厅,第三厅管作战,连战连败大家对第三厅自然不满。第三厅里最惨的是作战处,不光要背锅,还得作图,你就想想一家快倒闭的公司,管运营的部门里,还得天天做PPT,做完PPT上面一句话就推倒重来的那个办公室或者那个人有多惨就行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也就共谍愿意干。7 k8 |4 o6 b# {
- O! [2 w( z( f$ D
2 Y$ k0 C$ e6 K: U# n' I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