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07: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长的路上,大多数人是跟随着巨大的惯性在向前走。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免沾沾自喜:我真是个聪明人;遇到失败的时候,又常常会失望沮丧:哎呀,我怎么这么笨,我搞不定这件事,我天生不具有这方面才能。

    人们对于自己倒底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个聪明和笨拙是否是可变的,不同的认识背后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那什么是思维模式呢?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待自己智商、能力、人际关系、个性等的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把人们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模式。对于你的智力、个性(内向或外向)、外语能力、编程能力等,你觉得它们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你觉得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你就是僵固型思维模式;如果觉得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你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两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差别?

    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认为智力等的能力水平是天生的、固定的,努力和能力成反比。他们害怕犯错,而且面对他人和世界采取防御的态度。这种思维模式对人最大的影响是受挫力差。

    而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等的能力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升的。他们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认为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的提高也越多。他们看重在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以及获得的提升,而不仅仅以结果论成败。他们对于世界是探索的态度。

    理论总是让人觉得干巴巴,来看一则来自上海的真实故事。

    一个男孩从小就喜欢围棋,成绩非常好,也倍受教练的肯定和欣赏,在一年级时就达到了围棋业余二段的水平。三年级的时候参加市里面的选拔赛,他信心满满,心想一定可以拿到很好的名次,但很意外的是,他在第二轮选拔的时候就被刷下来了。回到家发生了一件令他妈妈很吃惊的事,他对妈妈说,他再也不下围棋了。

    总的来说,他一路走下来都很顺利,教练也很喜欢他,称赞他很有天赋。但是为何一次失败就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呢?而且之后他真的放弃了围棋,再也没有下过。之前他成绩好的时候也得到过很多赞扬,但是他为什么会这么脆弱?难道不是对孩子称赞越多,会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吗?

    不难看出,比赛的意外失利在这个孩子看来不是一个有益的反馈,激励他补上短板,更上层楼,而似乎只证明了他“其实并不聪明”,从而放弃了围棋。

    为什么这个明显具有围棋天分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个决定背后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从前面所述的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这个孩子因为比赛失利而放弃下棋,是典型的僵固性思维模式。

    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思维模式,德韦克教授给了我们几个标准:
    你天生就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没什么能改变这一状况。
    你的做事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决定你个性特点的主要因素却无法改变。
    不管你是哪种人,你都能有较大改变。
    你总能改变那些决定你属于哪种类型的人的特质。

    如果你赞同前两种描述,说明你偏向僵固型思维模式;如果你赞同后两种描述,则偏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对于人的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决定了你为改善自己的人生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因而有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僵固式思维的人会努力地去证明自己,成长式思维的人会努力地发展自己。证明,发展,这里有微妙的差别。

    僵固式思维的人需要不断的证明,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自我接纳、获得乐趣;他们将所做的事情都看成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做好了说明自己有能力,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成长式思维的人知道人的能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任何既有的评价都只反映现状,所以他们将所做的事情看做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享受这个努力同时也是成长的过程。

    徳韦克教授分别对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做过脑电波实验,结果发现:
    拥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只有在反馈信息反映其能力水平时才会产生兴奋感。当他们被告知答案正确与否时,脑电波显示出他们的注意力在此时表现得最为集中。然而当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机会的信息出现时,他们的脑电波没有显现出任何的兴奋迹象。即使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不屑于去学习正确的解法。
    而那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则对能够增强自身能力的知识格外关注,只有他们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最为重要的。
    成长式思维的学生即使沮丧也会积极应对困境,而僵固式思维的学生不断纠结那些困境,遇到挫折可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无能和失败。

    既然思维模式这么重要,那么僵固式思维能转变为成长式思维模式吗?徳韦克教授提出了塑造成长式思维的三步曲:
    1. 接纳自我
    要知道“完美的自己”并不可能存在,我们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个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走出提升的第一步。
    2. 察觉自己的“僵固”想法
    僵固式思维和成长式思维是可以同时存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的。比如可能在工作上是僵固式,但在业余兴趣的发展上是成长式。那么该如何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你认为智力等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的?
    当别人的表现比你更好的时候,你是会认为对方比你聪明有才华呢?还是因为他比较努力用了比较好的策略?
    你认为努力是愚蠢的表现吗?
    你理想的爱情关系是对方和你完美地相容,还是彼此互相倾听和讨论对方的心声甚至是异议?
    你认为成功的标准是做到自己的最好,还是没有犯错?
    3. 制定可执行的成长式计划
    我们多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在 4、50 岁才达到巅峰,所以不要太早放弃人生,要相信自己的还有很多改变和提升的空间。成长式思维模式虽然不能保证我们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它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总比畏手畏脚止步不前来得好啊!

    下图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看到两种思维模式下不同的应激反应:



    总结:
    1、对于智商、能力,个性、人际关系是否可以发展改善,不同的认识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2、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认为智力等的能力水平是天生的、固定的,努力和能力成反比。他们害怕犯错,而且面对他人和世界采取防御的态度。这种思维模式对人最大的影响是受挫力差。

    3、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等的能力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升的。他们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认为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付出的努力越多,能力的提高也越多。

    4、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也并非单一的非黑即白,我们身上往往混合着两种思维模式。也许你对知识、技能的认识表现出了明显的成长式思维的特点,但在性格和社交方面却是十足的僵固式思维。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清醒的自我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

    参考书目: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7 学识 +3 收起 理由
    齐若散 + 7 + 3 涨姿势
    mezhan + 2
    山远空寒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07:15:1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点评

    居然自己抢沙发!  发表于 2017-5-14 23: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29 14:56
  • 签到天数: 1166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7-5-14 09:10:1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受教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75 天

    [LV.Master]无

    地板
    发表于 2017-5-14 23:46:39 | 只看该作者
    很同意总结里第三条的结语。

    结语的第四条,我们身上混合着的两种思维模式,有时是阶段性的,有时是间歇性的,还有的是抽风式的。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05:14:43 | 只看该作者
    齐若散 发表于 2017-5-14 23:46
    很同意总结里第三条的结语。

    结语的第四条,我们身上混合着的两种思维模式,有时是阶段性的,有时是间歇性 ...

    77有着多么深刻的洞悉啊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6 08:18 , Processed in 0.04289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