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无风不起浪——浅谈“柏林空运”背后的博弈 l6 U Z8 P* O4 i* B) {$ r' w
, T: A# \5 n4 M; f; T
本文实名发表在《军事文摘》2016年第12期上,以下是正文:
4 U; ]( d& e* D) d# B5 q5 R) e) r) e2 u/ F, b0 w) D! X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的“柏林空运”,一直是西方热炒的对象。相关的报道、回忆录及影视作品如过江之鲫。经过几十年的舆论宣传,在民众印象里,“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由邪恶的苏联挑起的。目的是为了排斥西方盟军在西柏林的地位,而“柏林空运”则是西方国家为了拯救200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西柏林居民而发起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是完全无私的,充满爱心的正义行为。然而,事情的起因果真如此吗?: _( T7 _ Y1 ^# ?
# {+ {$ y( r5 o
矛盾初显
$ o! }/ T0 G% _
$ A0 r5 } {, O德国败亡后,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成立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德国的领土被分成四块,分别由四大国施行军事占领,并在各自占领区内成立最高军政当局。至于德国首都柏林,虽然是由苏军单独攻下的,但因其独一无二的政治意义,因此也被划分成四块,由四大国分别占领。
. b, V2 C5 Y7 ~) ?) V8 L% y. S0 B
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中心,其他三国要达到其在柏林的占领区,就必须通过苏占区。美、英、法与苏联经济谈判,最后确定: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3个占领区之间的交通由3条铁路、2条公路、1条水路及3条“空中走廊”组成。其中,3条“空中走廊”各宽约32公里,分别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通柏林。除此之外,禁止使用任何其他交通联络。东柏林的国家铁路局负责管理柏林西区的铁路以及柏林与德国西区的铁路联系。水路由苏联控制。美、英、法军队在3条“空中走廊”上飞行,可不必事先通知苏联方面。
2 ]/ p3 h+ s! Q8 e7 h) h
* G% {! I. w7 b0 u按照协议,德国日后的政治重建等重大事宜,是需要对德管制委员会里的四大国代表一致同意的。而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严重对立,四大国明显分成两个阵营,在许多问题上要达成一致难上加难。因此,从对德管制委员会及占领区划分伊始,其实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q- g+ }. a" o! ?3 l, F
" E9 x% {" ^' ?: A对于美国来说,如何在废墟上重振欧洲经济,抵挡东欧方向上虎视眈眈的“红色瘟疫”,是其在战后的第一要务。为此,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是其发展潜力仍在,且由于位于欧洲心脏地区的德国已处于东西方阵营对垒的前线,因此美国迫切需要将德国纳入自己的阵营当中。0 q. h+ y) `* k a! ^
; `5 ^0 L, [* n, j0 A, }- j; Z- L波茨坦协定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第4条规定:“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鉴于当时美占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保存美占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减轻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美国决心不遵守这条规定。1946年5月3日,美国占领区副军事长官克莱在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上宣布:为使德国恢复经济,“除先前已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一切赔偿。”接着,克莱还宣布了美国关于统一西方各占领区,实现德国分步“政治重建”的计划。
, n# i5 b: v$ x' I
& U, D" Z% j8 C+ a, u7 Z7 M. r# {对于美国的决定,苏联自然坚决反对。7月10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关于德国命运与对德和约问题的声明》,强调在德国复兴的步骤上首先要建立全德的中央政府,实现政治统一。《声明》还提出,德国应执行对盟国所负赔偿义务,鲁尔区必须由苏美英法共管。! `/ G& l, [ g
( t7 l1 B+ b1 u$ ]美苏双方都是提出复兴德国的口号,但美国提出首先经济统一,而苏联则提出首先要政治统一。美国方面认为,如果建立全德中央政府,一切政治力量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且这个政府又设在苏占区的柏林,就可能导致苏联控制这个中央政府,进而控制整个德国。因此,7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发表声明,再次强调德国的复兴对于欧洲经济复兴是必要的。在美、英、法、苏要求把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管理未取得一致意见之前,美国将同德国境内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占领当局全作,将各自的占领区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处理。1 z8 c! J8 E* r3 f
: P. W+ d$ X6 O* Q3 N, [
对于美国的建议,英、法反应不一。英国认为,德国的复兴可抑制法国,从而可实现欧洲大陆均势外交。此外,战后英国经济极为困难,为满足英占区的粮食供应,仅1946年即需进口3亿美元粮食,这使英国不堪重负。因此英国全力支持美国的建议。而法国则从自身安全着想,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重新崛起,因此激烈反对美国的建议。法国人主张,鲁尔区必须视作一个独立于德国以外的政治实体,莱茵区应成为几个盟国部队占领的国家,萨尔的矿藏应再次成为法国的财富。
5 F) p7 N9 \; k% m' Y, ^" A; ?- t) H/ n0 D; K7 c2 u% r
12月2日,美英达成协议,美英双占区于1947年1月1日正式成立。: [! c+ l' u( ^
) v5 d' A( z9 `4 E* W
2月25日,苏联驻德最高军事长官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向盟军管制委员会发表声明,认为美英占领区的合并并不只是经济性质的,也是政治性质的;合并协定可能对德国的未来政治产生严重后果。; h; }9 q' ^' j' L
W, o- h# O+ Q- e. l3 }4 x
3月17日,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指责双占区违背德国经济统一的原则,实际上造成德国的分裂,要求立即取消。% V# _ R- f1 G
* ]- l, Q1 L" T' _3 Q. I3月22日,莫洛托夫针对美国关于经济统一的立场,重申苏联所坚持的政治统一原则,建议立即在柏林成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政府既能保证德国政治经济统一,又能负责保证德国执行它对盟国所负的义务。”
% L( f5 P/ G$ V; w/ d L; Q2 F. z11月25日,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莫洛托夫又一次提出成立全德民主政府的建议,并指责西方国家对德政策怀有帝国主义目的。苏联代表还指出:实现德国统一的先决条件是,让苏联参加鲁尔的管制,承认苏联的赔款要求,以及同意苏联从德国现有产品中获得赔偿。4 {& w$ S: t A: `4 ~
: [$ C6 r9 ?3 N K4 f1 q
刚开始,法国也反对美英双占区的建立。它主张只有在由各州代表组成会议机构,并在各占领区受该军事长官监督的情况下,才同意建立中央行政机构。美英两国为拉拢法国,表示支持法国的要求,在政治上把萨尔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把它并入法国的经济、财政体系内。鉴于法国在战后的财政经济困难,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向其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1947年12月4日,在美、英的支持下,萨尔议会通过《萨尔宪法》,规定萨尔经济上并入法国,并建立自治政府,对外关系与防务由法国管理,最高权力归法国。9 F0 h, e: r9 Z! j$ t6 w. I
7 Q$ |, q4 \7 |& B+ z7 Y( Z
在利益的诱惑下,法国的态度发生变化,逐渐接受了美国合并占领区的建议。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副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同意将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西占区。这样,在德国的土地上,形成了由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和由苏联控制的“东占区”相对峙的局面。/ p( P3 A" d' Y/ \/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