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程技术] 中国航天与LEO通信小卫星:机会与挑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01 天

    [LV.Master]无

    21#
    发表于 2016-8-17 02:26:19 | 只看该作者
    铱星是中轨道,比proposed的5G卫星的轨道高,要得到同样的信号强度,需要更大的功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01 天

    [LV.Master]无

    22#
    发表于 2016-8-17 02:28:2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6-8-17 00:53! e- \. G% w2 a# U, J8 U$ g
    估计成百上千的5G小卫星可能只有几十上百公斤了,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 ...
    # R+ A5 ^/ R. f7 p3 \+ t" z
    “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
    2 n6 d  Y7 l1 H! r6 p- m) p) l  u/ j: _' i% u7 Z
    功率要多大,需要多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过地球阴影的时间多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3:12:32 | 只看该作者
    pcb 发表于 2016-8-16 12:28
    2 m' a6 ^1 W+ G+ E3 Z7 W“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1 r* _- {/ B; V) n. D
      G: j4 A0 f$ Y! X: b" E
    功率要多大,需要多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过地球阴影的时间多长? ...

    ! U. {- h# K9 u! _) X6 D1 k3 D具体数据我也没有,只是猜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9-28 03:33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金丹

    24#
    发表于 2016-8-18 14:33:1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高带宽通讯严重依赖蜂窝网,就是同一频带在不同地点的反复使用,LEO违背了这一原则,波束赋形在5GHz以下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看不到解决方案。
    9 r* n6 G3 t4 M" b5 M; I5 {( z9 f) G5 X
    军事上LEO可以用大面积高增益定向天线, 覆盖几十公里的区域,提供短期服务,但民用那点容量,那么短的覆盖时间,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采用多个大面积高增益定向天线,多个频带交替覆盖,也不过是减少了地面基站数量,原理还是蜂窝网。地面上能做的,拿到天上去干什么呢? 徒增复杂性。* c+ q. `; W+ D  {- r- D* G$ |

    3 n& h% L; J1 S1 b* h我本人看不出技术上的出路,问了几个通讯专业的大拿,他们也看不出。所以我一直怀疑Facebook和Google测试的那些技术是CIA或者美国其他情报部门资助的。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8-18 23:5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15 10:06
  • 签到天数: 112 天

    [LV.6]出窍

    25#
    发表于 2016-8-19 09:44:2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搞LEO,似乎不必限于通信卫星。事实上中国航天应该做的事是把LEO卫星的基础设施搞好,这里一个有希望的思路就是分布式的皮星/纳星。简而言之,就是将以前一个大卫星做的事拆成若干个小卫星来做,将原来集中式的改成分散式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射频、变轨发动机啥的,都搞成标准化的模块,由中国航天提供。各业主只要弄自己的一小部分就行了,比如中移动和华为合作搞5G基站,这只是非常小的一块,甚至连这一块都有基础的参考星,华为只要把电路板往里一装,交给中国航天,连带上面一大堆标准化模块一起射上天。到天上后进轨联合。
    % c. G$ L7 [; P* {由于接口全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单颗卫星研制的难度曲线。比如对于华为来说,会搞电子电路就可以了,根本不必关心入轨、能源、射频啥的——这些事全由标准化的皮星、纳星模块完成了。
    5 Z7 _2 q& i! i在这个模式下,中国航天其实就是个太空集装卡车团队,各家做好个业务载荷往远征1A这样的上面级一装,全送到轨道上,由远征1A分别部署,再提供在轨控制业务,把各模块连通。3 o& z+ F0 W  }. |+ T
    这种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灵活度和经济性。比如说硬件升级了(改6G了比如),其它部分(能源、射频啥的)都还是可用的,只要再发一颗6G的纳星上去,其它部分照常使用。; P; v) w# i( _5 [- o) Z
    而且由于可以分多次发射上去,每射一次也可以灵活安排载荷。' |8 X1 e; {: p& b
    4 A; Z7 G! _" a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晨大提的这些只是应用之一而已。各行各业都可以自研卫星,制约效通用的只有你的想像力。  F8 u. [) H9 Q; l0 n  a/ F, u
    我觉得这样航天才能真正的跨入民用领域,这种体系上的成熟比SpaceX这样单项的改进要有效的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0:43:20 | 只看该作者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6-8-18 19:44! t- W, w5 d) N2 o4 Q, |6 B  ~2 D
    如果搞LEO,似乎不必限于通信卫星。事实上中国航天应该做的事是把LEO卫星的基础设施搞好,这里一个有希望的 ...
    8 A! @5 n: I! w& [# t
    好像这正是硅谷他们在搞的思路哎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28 13:14 , Processed in 0.0309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