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河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歪读之《孔雀东南飞》--两个卢瑟的爱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3 17:02
  • 签到天数: 529 天

    [LV.9]渡劫

    21#
    发表于 2011-9-3 16: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河蚌 的帖子
    0 u  v' Q; V) G8 q: R* ?+ m
    ( D' K! Q9 ~% j要处理好婆媳同堂的家庭关系,男人应当孝而不顺。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1-11-2 15:26:31 | 只看该作者
    站在今人的立场上,肯定不能理解古人。( j1 Q! P% p# {7 t; }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1-11-2 15:40 编辑 1 W: [1 S1 X* n( Z
    小渊 发表于 2011-11-2 15:26 5 x) C! w# P( q2 |
    站在今人的立场上,肯定不能理解古人。

    9 m% U2 b8 \6 {- J( D: z* ^. K8 M6 [% F# W
    但是站在今人立场上,说这对夫妇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这更是谬之千里。
    0 N* [; T5 k# p  T这首诗能够流传这么久,很大的原因,反而是因为歌颂了从一而终的思想。虽然焦仲卿自杀对于卫道士来说是个遗憾,但这一小污点,还是无法遮盖其诗中的主题所表现的正面思想的。
    / t% S* U6 @  M4 D同样的诗,还有《木兰辞》,这个明明白白就是二十四孝之番外篇。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1-11-2 15:40:49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15:36 + e0 o2 F. D0 V2 Q8 {, ~$ v: y
    但是站在今人立场上,说这对夫妇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这更是谬之千里。
    % C) ^9 t$ P0 |) R# W" x这首诗能够流传这么久,很大的 ...

    $ j: x* f* _# F+ P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 ^/ O" U* E4 u
    ---------------------- ^) {, W" }* N2 `* A& I
    这当然是今人戴的帽子,没什么意思吗。
    # |$ B0 W/ k9 o0 o2 y话说,还有人说薛宝钗是封建卫道士呢。7 a8 L3 e/ D% t0 S9 N6 q) f
    跟人家抬这个杠杠更没趣。: p3 R) F# V/ O1 s) Y
    有些文学作品,之所以一直让一些人喜欢,自有它的魅力。& E. a: _) {( @# A  ~0 w9 }
    各花入各眼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6:00:40 | 只看该作者
    小渊 发表于 2011-11-2 15:40
    7 r, M) }6 X0 U; Y$ Z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
    4 Y/ U2 k/ ?" B0 U3 ?% f; d' }---------------------1 A6 e2 Q+ L/ Y
    这当然是今人戴的帽子,没什么意思吗。
    0 L% C) u' p" m: ], C7 y
          当年学校课文概括介绍中,就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夫妻,如今放狗搜,大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还是反抗封建礼教。即使这两个不被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了,俺也仍然视这对夫妻为极品卢瑟。至于薛宝钗,那是另一个话题。
    / `! M0 y6 C+ [: J  R% \2 z      俺没有抬杠的习惯,至于此篇算不算抬杠则很难说,本来中国的道德就分为民间道德(普世道德)和士人道德(经世道德),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解析。
    7 M$ p2 W  t$ U- Q8 ^3 b$ K, z      作为一个四十岁了还经常行走江湖的中年大叔,以及身体力行的贯彻”花开堪折直须折,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一行为准则的人,俺对这样满肚子悲天悯人,实际上却将一切事情都弄出最坏结果的人(忽然想到了程心),真心地鄙视之。
    ; r* z4 n$ i7 }1 f+ f+ O3 {      咱很敬佩《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也很佩服《陌上桑》中的罗敷,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身体力行地向着那个方向努力。
    ( s$ P& D4 c7 [0 K1 m1 b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1-11-2 16:14:42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16:00 % H: N4 X; g2 @% k2 v
    当年学校课文概括介绍中,就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夫妻,如今放狗搜,大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还是反抗封建 ...

    . B1 Q( |0 e" P$ m) e9 s/ J# k河蚌老师误会啦,小渊并不是说你跟人抬杠,而是说小渊自己一向的习惯,不喜欢看那些带帽子的观点,甚至连围观的兴趣都没有。) R) d$ w9 b' ]& T+ ?# g: |% e
    4 z1 }% P# j5 u9 u% B9 _
    俺说了,各花入各眼,河蚌老师有自己欣赏和批判的立场,小渊也有自己的坏习惯。
    5 |% u  L, M2 l9 P. F6 E! H7 I0 M- z! o1 K9 @! j
    今天无意翻帖子看着玩,看到您这篇文章,觉得自己也喜欢这首长诗,而且曾经会背诵的,就进来了。8 Z, Z  g: E* O2 ?8 N, `% m
    说,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古人,是就事论事,也没有针对哪一个人。如有冒犯,请海涵。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6:26:13 | 只看该作者
    小渊 发表于 2011-11-2 16:14 6 ~1 G0 p% c2 R' Z- \
    河蚌老师误会啦,小渊并不是说你跟人抬杠,而是说小渊自己一向的习惯,不喜欢看那些带帽子的观点,甚至连 ...
    9 J! {, _7 T- D. B4 U: w
    别,别,
    1 t' U0 j8 s! N  g* |7 m第一个,别称老师,叫老了,俺还没那么大。{:2_29:}
    3 B% \$ L2 c2 p6 }第二个,别说冒犯,太生分,不伤大局的争论是俺上爱坛的动力。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28#
    发表于 2011-11-3 08:3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1-11-3 08:59 编辑
    % v6 @# T3 ]2 X) y( a  s' r4 z  v$ F
    河蚌 发表于 2011-11-2 15:36 $ @9 K; ]5 H0 ?
    但是站在今人立场上,说这对夫妇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楷模,这更是谬之千里。
    1 s) p- A8 p, F6 G8 T这首诗能够流传这么久,很大的 ...
    6 t2 d- o& Q% `5 w2 A

    0 S" H8 X" d4 u4 ?$ T6 n笑死~~~
    ( Q8 k$ s# A& x/ @7 B/ [# n' B6 x+ ]
    中国的毛病是自古以来都喜欢用“春秋大义”去套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必须“政治正确”否则要么被删,要么死乞白劣也得把文学纳入正确的政治轨道,比如把《关关雎鸠》弄成歌颂后妃之德,我就死活想不通,这首民歌怎么就能跟后妃之德联系起来。& l: N5 T6 w+ s( P
    3 Z4 g% m/ j4 h; T& X8 L: H; W
    现如今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还是这套,,,其实文学可以不政治的,完全可是闲着没事儿干的人的白日梦,只为形式美而存在着,这首《孔雀东南飞》当然有可能是真事儿,也有可能是瞎编的,只是为了舒发作者的情怀而作' w" B% K2 v. f! b. H

    ' A- G1 I" o, Y' h《木兰辞》文辞更是纯朴优美,朗朗上口,我读的时候可是半点也没跟孝道联系起来,还有楚辞,特讨厌非得跟屈原的政治理想联系起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25 08:39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29#
    发表于 2011-11-3 09:2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晓盼 于 2011-11-3 09:29 编辑 ) T2 [- e0 _. o
    : P$ O" U) u$ F5 U& u9 @. |* f% p
    话说,当初文学小青年小史也曾写过《孔雀东南飞》滴。。 3 C7 _4 ^8 P+ c$ d2 ]7 {

    ! W4 M% C+ r* `  w8 l- _. k5 j% n# t! P) k

    ( s$ n0 Y4 ^4 c她越来越相信,夜,或者说这笼罩着她四周忽明忽暗的黑暗,是一团藏着很多精灵的雾气。每当那些无法入睡的夜晚,她总能在这团雾气中听到很多细小却尖锐的声音-----呼应着她内心的那丛火,那丛不断舔吸着她心灵的火。
    ) @+ f8 b/ h9 a- u  D! j8 ^  _# y7 m+ p$ ~" ~- |
    而今夜的火,似乎更加地跳跃,无孔不入,仿佛要从心窝跳出身外,在她每一寸的肌肤上,跳舞,象欢乐的小虫,在春天的夜晚,不知疲倦地,为了找寻另一个异性。于是,她更加的难以入睡了。
    0 B2 X" \( q4 q6 `3 Z' _' p2 Y1 Z* R6 b. Y
    女儿的呼吸在靠墙的那侧渐渐地沉重。年轻的身体,总是如此自然地健康。健康的女儿呼吸出甜美的气息,散发着一种让她怀念的氛围,让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夜晚-------还有她的丈夫,-------在夜里,在这样温暖的黑暗簇拥着的夜晚,每当回忆起年轻的日子,她总是无法克制地想念,想念她的丈夫。. a* p1 s9 N7 T/ t: ]% k9 `2 H+ H
    ; w$ ^2 u6 f3 z8 D: B
    有多少个夜晚,多少个,那么漫长的夜晚,在窗棂清冷的月光中,她努力地睁大眼睛,企图在这团黑雾中辨认丈夫的影像。------她的手指热切地摩梭着床板,一遍又一遍----那么,漫长的夜。------很多次,她的孩子,-------以前是幼小的两兄妹,现在只剩下越来越大的女儿,----都会在母亲灼热的怀中惊醒----但又很快地沉沉睡去,丝毫不能理解他们孤独的母亲和母亲孤独而漫长的夜。' Z1 X; B9 L: P7 P3 Y$ j

    , k1 ]/ P, i1 Z  O2 L三年前,她的儿子娶来了一个漂亮而贤淑的媳妇。虽然是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却完美的让人无可挑剔。然而,她并不能像自己的儿子那样喜爱这个自信而谦逊的女孩。相反地,每当看到媳妇,她心中的火苗就会窜起,一次比一次高----特别在,儿子从县衙回家的日子,她愈发地难以忍受自己的媳妇------有时候,连她自己都奇怪,是什么驱使她如此饥渴地寻找一个辱骂媳妇的借口,-----而找到借口的机会又是如此的稀少-----但她总是不能逃脱这个欲望,------在夜里,她的手指摩梭着床板,一遍又一遍,那么,漫长的夜。-------儿子结婚了,他和媳妇的房和她孤独的夜就隔着一面稀薄的墙。/ c0 X2 S, ^; K7 I- e$ h- b
    1 Q$ Q$ z1 Q" }1 A# ^
    今夜,她透过那面稀薄的墙,听到哽咽的啜泣和炽热的喘息。在以往的日子,那些喘息象强忍着的笑声,没有今天的肆无忌弹,却夹杂着更多的欢乐。但今晚,那喘息和呻吟象别离时筵曲,徒劳地想用高昂的音调冲淡将要分手的悲伤。于是,那悲伤越沉重,这呻吟也就越短促,而缠绵。-----也因此,愈凄厉。------而在她的心中,回响的也更畅快。 -----十五年了!在女儿生下的第二年,她就成了寡妇。那团火象一粒种子,在她心中发芽,滋长。------尤其在儿子婚后的岁月里,-------像一个茁壮的婴儿,贪婪地吮吸母亲乳汁般的,啃噬她的心。-----但明天,媳妇将被送返,这些喘息,将不再透过稀薄的墙,来拉长她已经漫长的夜。 -----虽然,她知道媳妇的离去并不能缩短这摩梭着床板的漫长的黑暗,------但至少,它不会被拉长了。: W+ ?9 y1 o3 O0 W9 b: ?3 d) T1 [+ [$ V

    " G# ?; `1 v" R: u& D两个月后,被送回家去的媳妇不愿改嫁,在另一个浓黑的夜晚走进冰凉的池塘。第二天,她的儿子,追随着心爱的女人,用白绫将自己挂上松枝。从此世上多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在人间传颂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象屋檐嘀嘀嗒嗒的雨珠,至今还留着眼泪。但没有人,没有人知道那位残暴的母亲为什么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她的媳妇,更没有人知道,在失去了儿子之后,她将在怎样的眼光中度过余生。-----和剩下的那些无尽的,漫长的夜。
    2 V1 B% p! E9 L4 J3 e
    0 x1 b( A$ T: d' F1 @) G* D------说明的分割线-------3 `( F, d1 v4 i& u. b2 s2 t
    " k* B' g! H& a1 Q% b* |
    呵呵,补充说明一下吧。。4 A! N( x- b; _6 f

    ( U: y. f6 x. Y9 [  y《孔雀东南飞》这首着名的长诗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地。但俺当年读到的时候总是不免有些疑惑,一则诗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的老爸,似乎焦母是寡妇,所以呢,按照儒家“夫死从子”的规矩,焦母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权威。二则,焦母逼迫刘兰芝似乎根本没有成型的理由,只能认为是性格的冲突---但问题是,是什么的催化剂能让性格冲突激烈到造成如此惨烈的悲剧。
    / k5 Y, k: G3 t7 c3 K3 x  }) D* X; y8 {, |. C% v& Y8 V1 o
    后来,翻了一些佛罗伊德的书,又细读了该诗,于是明白焦母的逼迫很有可能是长期守寡造成的癔症------显然对照文中焦仲卿的懦弱性格可以推测,他应该是少年丧父,所以会长期习惯受母亲支配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寡妇,焦母很有可能将儿子视为转移某种心理的下意识的载体,所以,两方面的作用下,当儿子成婚之后,焦母会很自然地将心中积累的“郁闷”发泄到儿媳妇身上。------顺便可以看到,比照焦仲卿妹妹的年纪,我们应该能够猜到焦母当时的年龄应该不到50岁,正当盛年。
    2 r) Q' \6 L( P4 L+ M
    & n8 Y) A. w4 s1 U有鉴于俺这个小小的心得,一直以来都想做篇文章,想指出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焦母和焦仲卿夫妇同样都是所谓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焦母的遭遇更加悲惨,所以她的悲剧也应该更深刻。--------众所周知,道德之于人性,前者是上层建筑,后者是基础。如果人性方面的需要一直都能得到满足,那么,道德的执行自然能有巩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如果违反人性的根本需要去屈从道德的桎梏,那么,往往会有悲剧的发生。-----另外一个故事也可以从喜剧的角度说明问题,俺是从沈从文的某一篇小说中看到的。一个寡妇,守身如玉了十几年,但是却轻易在几天内放弃了。原因是有人教唆她家的长工在寡妇查房的时候裸睡。----这位贞节的女主人仅仅坚持了第一回,而在第二次她就“情不自禁”了。/ l7 G5 Y+ I& S3 I! C. }1 J7 x, t
      G1 b3 k  L( t0 I
    因此讲,中国农耕社会下的儒家道德制度有着强烈的杀伤力,尤其是每一个村子里,都是族人和亲戚,因此任何胆敢违抗道德规则的努力都会受到强烈的阻力。-------但做为人,人性的需要是一种 physical的东西,这是无可抗拒的。恰如石头下的种子。因此,这种人性的压迫必然会通过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孔雀东南飞》中,作为对“夫权”的反抗,寡妇焦母就通过利用“孝道”对媳妇的摧残来舒缓自己内心长期压抑的痛苦。---而这,应该才是这篇优秀的长诗隐藏的残酷现实。/ N7 B3 y- y% I% i( f; L
    + B* j9 |- b$ O* }, K! N' k5 Y# M
    ----------然而,让俺郁闷的是,回头看看自己的文章,却丝毫看不出对上面残酷现实的刻画,相反却有一种缠绵的萎靡风韵。。。。唉,究竟是俺的功力不够,还是传说中的“RPWT”?

    点评

    谢谢鼎革阿姨。。。  发表于 2011-11-3 22:02
    远东兄真博学。。  发表于 2011-11-3 22:02
    文艺小史  发表于 2011-11-3 18:57
    我想起曹七巧了  发表于 2011-11-3 12:23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4-20 00:14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史晓盼 发表于 2011-11-3 09:29
    6 {$ V$ P( s# J* d话说,当初文学小青年小史也曾写过《孔雀东南飞》滴。。
    7 m0 W* r) z) f  u8 i* h9 C2 \
    - j: Y3 z7 y$ G" R0 t
    ! F- C9 W0 h6 v, X0 ^9 k! |2 w
    史MM具有写肥水文的潜质。' x4 Z. F+ `: L
    还有,你说的那个寡妇受诱惑的故事似乎是《警世通言》里面的《况太守断死孩儿》,不过是个悲剧。& R( E6 X5 f; ~: G; r: |
    沈从文的小说里也有这个情节,不是《湘女潇潇》吧?
    6 f" j, x% r+ N/ [# E0 Z6 j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25 08:39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31#
    发表于 2011-11-3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河蚌 发表于 2011-11-3 15:59 ' |8 h; `% G$ q
    史MM具有写肥水文的潜质。% }4 I6 e& Q5 Q3 E
    还有,你说的那个寡妇受诱惑的故事似乎是《警世通言》里面的《况太守断 ...
    ! k% `% s8 u& T0 `
    嘿嘿嘿。。。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26 20:50
  •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渡劫

    32#
    发表于 2011-11-4 08:31:58 | 只看该作者
    视角新颖,观点独到,穿越感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7 天

    [LV.Master]无

    33#
    发表于 2011-12-3 04:01:49 | 只看该作者
    看得过瘾哪。+ U0 r+ h, G  ]8 [

    0 Z3 p# F+ f$ q3 S0 I( O' C2 r风说风有理;% [4 n/ Y+ I- X8 k3 e9 w- N/ ~
    蚌说蚌有理;* E8 V: ~  @4 {
    到底谁有理?
    - b  x, I5 J$ L& H0 _转头见小史。! j6 Y* s# ?5 ?# d

    9 K3 C% d, x- m1 ]都上花!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2 06:29 , Processed in 0.04346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