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4 c7 }3 ?/ J& {4 @+ b, |3 ^7 h8 ?
许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苏波战争的爆发时间是在1920年4月25日。波兰历史学家则认为,苏波战争早在1919年就已经开始。当年冬天来临前,波军占领了三个至关重要的城市:维尔诺(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明斯克(今白俄罗斯首都)以及利沃夫(今乌克兰同名城市)。在乌克兰,波军前线距离基辅只有两百多公里。
% i0 h% P) B" q, Q- n* w3 |3 x9 o- g. V
经过灭国一百多年之后再度获得独立波兰,一开始就在两条建国路线上纠缠不清。一条路线是建立一个单一民族的波兰共和国;另外一条,则是致力于恢复波兰-立陶宛王国时期大部分控制过的领土,建立多民族的波兰国家。要知道,莫斯科历史上曾被外族攻占过三次,一次是蒙古人,一次是拿破仑。剩下那一次,是三百年前的波兰人。历史上,波兰控制过乌克兰大部,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全部,领土向东最远曾经扩张到斯摩棱斯克。建立多民族的波兰国家,意味着要从苏俄手中夺取大片领土。
' H$ _# ?/ C4 n& f0 \
- J$ S3 |& P$ Q' a N! \ Z6 S1919年的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出生于维尔诺。他选择的正是第二条建国路线,恢复昔日祖国曾有的荣光。这是苏波战争的肇始。1920年春天,毕苏斯基打算在乌克兰扶植一个亲波兰政权,以居中缓冲波兰与苏俄。这个政权的领导人,就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大名鼎鼎的西蒙·瓦西里耶维奇·彼得留拉。这一位现在被公认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而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里,他和他的部队被称为“彼得留拉匪帮”。
* K P0 d8 T* V) h
* j8 ^/ H' ^2 L) A! r7 T3 t) |4 h彼得留拉在革命前曾经当过记者,写过不少宣扬乌克兰独立的文字,持有反俄政治立场。在苏俄内战期间,他既反对布尔什维克,也反对邓尼金白军。随着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彼得留拉逃往华沙。1920年4月,彼得留拉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名义与波兰签署结盟条约,承认波兰在加利西亚地区(今乌克兰西部利沃夫、捷尔诺波尔、罗夫诺等州以及部分波兰东南部地区)的利益,换取波兰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支持)。协议签署之后,波军立刻发动了“基辅攻势”。
4 E& H( m" }& ?6 I& `
' z1 q t* O/ r" }" v虽然早已获悉波军将要发动对基辅的进攻,但红军似乎始终没有做好准备。西南方面军在叶戈罗夫的率领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克里米亚作战方面。在西部只部署了第七和第十四集团军。这两支部队所有战斗人员加在一起只有1.56万人,人数少得让人怀疑,当然不足以抵抗波军的进攻。
9 _+ K3 c: ^9 ?$ E( p+ _2 ?0 w6 x& o' t6 g
1920年5月6日,红军放弃基辅。波军和部分彼得留拉的乌克兰武装占领了乌克兰首都。整个5月,以图哈切夫斯基为司令员的红军西方面军在白俄罗斯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战事进展缓慢,无助于改变乌克兰的局面。
Z' p! f# r: H$ \7 X9 _6 s c" u- O& E5 Y6 s
波军在乌克兰方面的部署如下:波军东南方面军从北到南部署了第三、第二、第六集团军,主要分为“基辅”和“敖德萨”集群。红军需要在这两个集群的结合部打开局面。1920年4月29日,加米涅夫致电叶戈罗夫,告诉他两个波军集群前出太远,后勤补给跟不上,侧翼暴露。叶戈罗夫决定将打击重点落在波军基辅集群。,反攻时间设在1920年5月23日。后来又推迟了三天。
; N' h; U2 h( ~5 G1 X4 W4 T$ ~" `; ^' }" j9 d
反攻时间放得如此之晚,是因为叶戈罗夫在等待第一骑兵集团军的到来。7 h5 z2 n2 e# o0 |! r
' U% z% [7 R: J/ d$ i3月25日,共革军委电召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前往莫斯科商谈将第一骑兵集团军调往乌克兰前线的问题。共革军委参谋长列别杰夫建议用火车尽快将红色骑兵转移到乌曼一带(基辅正南方190公里)。这个建议得到了共革军委作战部长沙波什尼科夫(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支持,不料却遭到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的反对。/ T4 z- G) g% `; X4 c
8 m7 t9 H0 j% S! K$ b: o布琼尼的反对逻辑很简单,目前苏俄控制下的铁路因为内战已经破烂不堪,牵引机车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迅速将第一骑兵集团军部署至前线。伏罗希洛夫补充解释说,将整个集团军调动到前线需要大量的列车。运送人员、马匹和武器就需要92列列车,每列列车挂50节车厢。运送司令部、后勤部、装甲汽车部队、航空兵等还需要至少20列列车。就算车厢足够,装车人手不足,一列列车就要装一昼夜。如此算下来,第一骑兵集团军到达前线至少得4个月时间。
3 w6 U$ h+ F1 f% H' n, o2 Y" C1 h3 [9 [7 b* i }
想要迅速调动部队,就得走着去。布琼尼总结说。
" N9 s& A% }4 C5 R( \% G/ W8 e" F5 c6 A% p: v1 U H
他的计算是,从迈科普到乌曼的距离大约为1000多公里。红色骑兵每天行军30到35公里,走完全部行程要30到35天,各种因素影响下要增加一定的弹性时间,预计经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红色骑兵才能到达指定地点。就这样也比铁路运输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至于沿途所需要的物资补给,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筹措。) y7 f" z2 C- m9 p) p, j, g6 E0 i
. R9 x% p2 i9 T5 ~# \8 ?" ^共革军委接受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的建议。4月7日,布琼尼与伏罗希洛夫从莫斯科来到哈尔科夫,与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叶戈罗夫见面。当天,第一骑兵集团军各师奉命开始集结,向乌克兰前线前进。此时红色骑兵的四个师长分别是:科罗特恰耶夫(第四骑兵师)、铁木辛哥(第六骑兵师)、莫罗佐夫(第十一骑兵师)和帕尔霍缅科(第十四骑兵师)。原第四骑兵师师长,第一骑兵集团军最早期指挥员之一的戈罗多维科夫因为伤病,不得不留在罗斯托夫,负责组建第二骑兵集团军。/ x7 [) O2 n# `$ Q& n! S! W
p$ F0 o8 h, F# f5 Q/ b/ m临出发之前,红色骑兵不得不处理一起突发事变。因原第二骑兵军军长杜缅科被关押在罗斯托夫的监狱里,他的部分手下发动兵变,要求释放杜缅科。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却加速使杜缅科走向死亡。) A V6 x8 H9 \
S6 N- Y9 r! M3 M0 U" d# P5 ~
红色骑兵的前进步伐不受罗斯托夫事件的影响。他们向西开去。每走三天到四天就休息一天。他们一路要么唱着歌,要么沉默着。疲倦掉队的人和生病的士兵被放在拉着大炮的马车上。三个飞行中队和装甲车通过铁路运输来到前线。红色骑兵后队在4月23日离开罗斯托夫,两周之后,大部已经渡过第聂伯河。偶尔之间,红色骑兵不得不和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游击队作战。到了5月13日,第六骑兵师已经和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队交火。" X: N+ s( m6 r; q% P0 ^$ ]& O
/ Y) i2 K; U, z9 _5月25日,波兰空军科希秋什科飞行中队的一架侦察机在深入红军后方侦察时,发现天边铺天盖地涌来了一场沙尘暴。飞机迅速降低高度,飞行员看到了一幕让他震惊的局面:成千上万的马匹掀起了一片片尘土。头戴黑色阿斯塔拉罕羔皮帽的红色骑兵每八个人一排骑在马上,行军速度极快。他们斜背着步枪,脸上蒙着防风面纱,只露出眼睛。昏黄的阳光下,士兵们腰间的马刀反射着令人恐惧的光芒。
! w, \5 b1 f5 J" Y" h' O# z/ ?5 T, c9 b( |$ M, c0 @7 Y
第二天,同一架侦察机侦察后报告,红色骑兵已经向西前进了100公里。就在这一天,乌克兰前线的红军向波军发起了反攻。
" \( k/ L s) P6 J* m4 X) d' t, G, x) K- ?
当时获得增援的西南方面军主要兵力分为四个部分。从北向南分别是第七集团军、法斯托夫集群(含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第一骑兵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第七集团军和法斯托夫集群像是铁钳的两个口,把基辅卡在其中。第十四集团军因为实力较弱,被分配去进攻波军敖德萨集群,防止它增援波军基辅集群。第一骑兵集团军作为强大的突击兵团,分到的任务是突破波军侧翼后,占领法斯托夫地区。叶戈罗夫和加米涅夫的计划中,红色骑兵对基辅集群的侧翼包围只是浅近包围,只要西进到法斯托夫即可北上,封闭基辅集群的退路。! t. r. X4 n( @0 ~; w
5 I3 q3 Z' s+ P布琼尼再度对高级指挥员的作战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想法。法斯托夫位于基辅西南偏南60公里,位于波军防线的浅近纵深,对其发动进攻只是打击波军侧翼,而不是后方。布琼尼建议第一骑兵集团军的攻击方向应该向西延伸至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一带,位于基辅西南偏西130公里左右。叶戈罗夫了解布琼尼的作战风格,批准了他的建议。
% o% J& o: h% ?, T: r2 G0 E' a7 i
* Q" z4 @" Y% l3 A6 Y5月28日,第一骑兵集团军开始投入与波军的直接作战。战斗刚刚开展,布琼尼就发现波军与白军的作战水平很不一样。波军的指挥更加统一和协调。波军步兵也不像白军那样,一发现红色骑兵发起冲锋就陷入恐慌。5月26日,叶戈罗夫提供给布琼尼的情报显示,波军一般采取小规模部队试探性进攻的方式,以吸引红军部队前进,随后再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叶戈罗夫认为波兰骑兵会采取这种方式,吸引红色骑兵的进攻,随后再用大量步兵包围并且消灭之。叶戈罗夫提醒布琼尼,波军在西乌克兰挖掘了大量壕沟,布设了大量铁丝网,实现了火力集中,这增加了红色骑兵消灭波兰步兵的困难。1 d+ q6 q: G) y. V, @5 g
6 E0 \2 N1 f7 K6 f红色骑兵在刚一开始沿用了以往的战术,通过在各个区域发动进攻试探敌人防线的薄弱地带。这个战术在波军面前几乎失去了作用。刚刚开始作战的头三天,红色骑兵受到了一定损失。第六骑兵师政委皮什楚林阵亡。这是内战以来第一个阵亡的红色骑兵高级将领,拉开了第一骑兵集团军高级将领不断阵亡的序幕。
7 t Q5 m% @- W* [' D
" t* m# s$ e; h; b与此同时,红色骑兵的两列装甲列车也被波军缴获了。而红军却难以找到波军在防御上的薄弱地点。& t; _5 B. L& z3 n; ^; v# n8 W
3 X3 k* u0 A) \; H
接敌作战的失利迫使布琼尼在6月2日召开了特别作战会议,研究如何突破波军防线。结论很明显,对于火力要求更加集中,骑兵要求更加分散地行动。红色骑兵的火力很成问题。部队没有榴弹炮,无法以高弹道炮击波军的战壕。部队的牵引火炮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另外,红色骑兵没有轻机枪,在下马作战时优势不明显。
& Z+ \! r1 w8 a- H; S* q, e6 h& \1 b% w1 ]
最后的决定是:如果遭遇敌人步兵,则占据良好的防守阵地,骑兵下马作战,以击溃对方的进攻。其余骑兵则寻找从侧翼或者后方打击对方的机会——但是如果做不到令对方措手不及的话,那么不得发动进攻。下马作战的骑兵如果遭遇对方反击,在一定的情况下允许撤退,以便将其引入骑兵预备队的打击范围。骑兵预备队应该隐藏在森林或者峡谷里。要求机枪车以及牵引火炮具备更高的机动性,以便建立交叉火力。7 @6 f: o: f. A: m
" j9 @ x0 ^1 f" x4 Y) p8 u6 c( \
6月4日,骑兵军在大雨和蛙鸣的掩护下重新部署在萨姆戈罗多克一带的森林里。波军失去了对骑兵军行动方向的掌握。6月5日黎明,布琼尼以第六骑兵师为预备队,其余部队发动进攻。当天清晨,布琼尼率领第十一骑兵师利用早上的大雾悄悄潜入波军阵地。战斗中他亲手俘虏了两名波兰枪骑兵。随后其余红色骑兵发起进攻。波军试图动用一个步兵师进行反攻,导致防守人手严重不足,防线被撕开了。
5 x5 i# ~: K6 s* u) i' E0 J1 m1 h( c# `: E6 e$ _% l2 w4 |6 C i
6月5日这一天在后来三十余年里一直是红军的重要节日,庆祝“苏维埃军队在与欧洲军队作战中获得第一场胜利”。8 Q- Q$ {. V% C& B, Z6 m
! b) Y6 v8 K" X这一天的进攻拉开了苏联军史中的“别尔季切夫进攻”序幕。在突破波军防御后,红色骑兵不顾两翼波军的夹击,径自向西北的日托米尔扑去。6月8日,红色骑兵占领了日托米尔,切断波军战线纵深达100-120公里,深入波军后方。随后,第一骑兵集团军转向东,与亚基尔的法斯托夫集群会师,完成了对波军基辅集群的半包围。, M; f" b# S4 U6 o" S# z5 `
+ N' e6 v& G/ H9 a( T接下来,第一骑兵集团军应该北上,切断基辅集群通过科洛斯坦(基辅西北以西150公里)撤退的铁路。布琼尼在无线电中告知叶戈罗夫,骑兵军已经抵达科尔宁(基辅西南偏西80公里),并准备向东北方向旋转,从西面封闭对基辅集群的包围圈。这时过于自信的叶戈罗夫却出现了误判。他认为,基辅集群已经在撤退,消灭他们的任务交给第七集团军和法斯托夫集群。骑兵军转向西南,准备用于对付敖德萨集群。6月10日,叶戈罗夫电令第一骑兵集团军骑兵军放弃向东北方向的进攻,转向西南,再次占领日托米尔和卡扎金。# M% V4 {3 ~3 V3 s
* s7 ^2 D9 Y D" ~
布琼尼遵照叶戈罗夫的命令转向西南。但是在6月12日,叶戈罗夫认识到仅仅依靠第七集团军和法斯托夫集群无法消灭波军基辅集群。可他又不愿意放弃歼灭敖德萨集群的机会,于是在当天下了一道犹犹豫豫的命令,要求布琼尼兵分两路,将两个骑兵师用于再度占领日托米尔和卡扎金,准备对付敖德萨集群,另外两个师用于切断基辅到科洛斯坦的铁路,以支援第十二集团军和法斯托夫集群消灭基辅集群的战斗。6月14日,布琼尼奉命分兵,将第四和第十四骑兵师交给伏罗希洛夫指挥,用于切断科洛斯坦铁路。但是两个骑兵师的力量不足以阻挡波军突围。实际上6月12日波军才撤出基辅,红军到了6月19日才占领科洛斯坦。在此之前,敖德萨集群和基辅集群都成功撤退了。这场战斗就成了一场击溃战,没有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d, l) Q% O) H. T
2 e3 t% ^0 d5 T& U8 p4 j9 v
在“别尔季切夫进攻”中,第一骑兵集团军又阵亡了一名旅级政委。因为作战不利,布琼尼将第四骑兵师师长科罗特恰耶夫降职为旅长,在察里津时期就追随布琼尼的利图诺夫被任命为师长。
# P* h. h' y2 P6 d/ t p7 x
% u1 G; z4 I9 B: r; Q苏波战争要比苏俄内战更加残酷。很快,他们就会感受到与波兰作战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