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鹤梦白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韦诗会通》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1#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1:1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7-2-4 16:09 编辑

    4.3 不遇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校注》以编次,定此诗为建中中、贞元初作,即是说这是韦应物的晚期作品,思想已比较成熟。

    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一首诗,注意力就可能会集中在末句“门对寒流雪满山”,比如王士禛曾列举他所认为最佳雪诗如下:

    羊孚赞:资清以化,乘气以霏,值象能鲜,即洁成辉。
    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
    王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祖咏: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韦应物: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王士禛基本上是把这首诗当作一首雪诗来对待的。这几首雪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清”,经韦应物点出,乃是“清人骨”。我们前文说过王士禛推崇神韵,而神韵的精髓正在于一清二远。

    韦应物这首诗整体而言,它并非只是一首雪诗,这首诗的主题,却是“寻人不遇”。然而要说清说透这首诗,我们需要放长线,钓大鱼。

    寻人不遇诗,《全唐诗》、《全唐诗补编》标题中可搜出87首。这些诗中所寻多为道士、僧人、隐者,以往学者们解此类诗则多以“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怀”盖个印戳草草了事。本文要从寻人不遇这一主题中提取两类原型,藉此我们要看看能导出人性当中怎样的深层意识,进而对韦应物的不遇诗作一番深入的阐释。

    先来看一首李白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古人评此诗,有两个说法值得一说。王夫之说:“全不添人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逾死逾活。”吴大受则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唐诗鉴赏辞典》赞吴大受“道出了此诗妙处”。然而我们要问一问,就算此时的确是紧扣“不遇”,那又怎么样呢?这就是局限在一首诗里解诗的问题所在,如此解诗,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更不谈高度。为此,我们需要列出几首同类诗作。一篇于武陵,一篇皎然,一篇贾岛。

    《夜寻僧不遇》于武陵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1]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2]

    [1]歇:一小会儿时间。
    [2]双树:即双林,佛陀在娑罗双树下入灭,借指释迦牟尼,又借指寺院,此处双树客即为僧人。

    此诗和李白类似,先写寻访路途所见所闻,后写不遇,不知僧人何处去也。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类似前两诗,颈联增写问人。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和皎然类似,只是略去前两联写景句,也写问人,却不知所向。

    从这几首诗来看,他们都是王夫之所谓“拈死不遇”,王夫之这老夫子说话也满有趣,居然发明出这样一种说法来:拈死某某,拈死不遇,拈死多尔衮,捏死吴三桂……(笑)

    李白、于武陵、皎然、贾岛,他们诗里都是这样一个套路:先写一番见闻,然后归结到寻人不遇,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惆怅。都是写景记事为起,不遇所寻为止。写景是写寻访路途之中所见所闻,记事则是向人打听主人去向,结果总是无果。

    至此,我们还是不能对这类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在举出下一组诗作之前,我们顺带对以上几篇的韵律作一个基本的点评,因为它们值得一评。

    从韵脚上看,皎然的麻花家斜四韵最俗,于武陵的间山关闲次之,李白的浓钟峰松二韵和贾岛的去处二韵尚好。韵脚本身谈不上俗不俗,但是一种模式用得多了,就显得俗了,首创者自然不俗,别开生面者也可以不俗。那么皎然的麻花家斜有多俗呢?不说全唐诗了,就说《唐诗鉴赏辞典》这种一千余首数量级的选本,家花二韵同时出现25篇,斜花同时出现19篇,家斜同时出现15篇,家斜花同时出现13篇,有没有麻花家斜同时出现的呢?有,《唐诗鉴赏辞典》中只有二例,一篇是孟浩然《过故人庄》,另一篇就是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孟浩然的麻花家斜是首创,是杰作,皎然的却有山寨之嫌。其他人最多只用到家斜花三韵,只有皎然全盘照搬孟夫子。

    于武陵的间山关闲这四韵在唐诗中出现也很多。较早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登太白峰》、王维《归嵩山作》等诸篇也用到间山关三韵,于武陵是晚唐人,在这个韵上沿袭前人是明显的,但他的诗中这些字也比较应景,所以总体看来还好,皎然那四韵沿袭孟浩然一点变化也没有,都是给你一个村庄或者山庄,然而给你端上来一组麻花家斜。

    李白的浓钟峰松四韵有个毛病,钟峰松三字很切合此诗意境,但是浓字却显违和。李白《清平调》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浓字适合杨贵妃那种丰腴艳丽的场合,与此诗世外境界不大协调。李白另有《听蜀僧濬弹琴》,四韵为峰松钟重,这一组就显得和谐得许多。王维《过香积寺》有峰松钟龙四韵,也属佳作。钟松峰三韵同时出现的唐诗还有一些,但比上两例要少。

    去处二韵同时出现的,除了贾岛这首,其它例子还有孟郊的《古别离》、白居易的《花非花》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这两韵并不多见。

    当然,评价一首诗,韵脚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看内容。我们这里只是在谈论主题原型的同时,兼带谈论一下韵律原型,但并不想展开多谈。下面我们还是要回到内容,再继续看另一组寻人不遇诗。还是先看李白。

    《寻山僧不遇作》 李白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1]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2]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3]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1]裴回,即徘徊。
    [2]《华严经》(唐译本)卷六《如来现相品第二》,记诸菩萨诣如来佛时,现处各种花云、香云:“复现十种雨一切宝莲华光明云,……复现十种宝华璎珞云,复现十种一切音乐云,复现十种末香树云,复现十种涂香烧香众色相云,复现十种一切香树云,……悉遍虚空而不散灭。现是云已,向佛作礼,以为供奉。”
    [3]空乐,即《华严经》中“一切音乐云”。

    此诗先写寻访沿途所见,然后写目的地室内所见,“使我空叹息”就相当于前一首“愁倚两三松”。如果截止到“使我空叹息”,那么此诗就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翻版。但是有趣的是李白至此又来个“欲去仍裴回”,本来想走了,结果又作盘桓,就在这时,见到了风景,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这是两句佳句,让李白想到《华严经》上的一段描写,然后又听到猿啼,这让他有了一种“了然绝世事”的悠悠之感。那么比较前一类寻人不遇诗,这一类就多了一种“别开生面”“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者说“别趣”,但这样形容似乎都还不准确,我们再往下看。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1]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2]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3]

    [1]巾柴车:陶渊明《归去来辞》“或巾柴车,或棹孤舟”,巾,作动词,原指用帷幕装饰车子,此指整车出行。
    [2]黾勉:音敏勉,意谓努力。
    [3]兴尽: 王子猷:“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此诗写到“黾勉空仰止”,就相当于“愁倚两三松”、“使我空叹息”。古人没有电话,不好预约,然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怀着仰慕之心,来寻世外高人,结果不遇,可想心情是十分失望的。与李白《 寻山僧不遇作》相同的是,丘为在失望之余没有立刻离开,转而去欣赏周围的风景。“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二句也算不错,然后自感“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然没有和主人相见,但是也对清净之理若有所悟,最后借王子猷的典故总结全诗。丘为的这首古风写得有板有眼,从章法上看,和上篇李白是非常相似的。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此诗“春草闭闲门”那个位置就相当于前面两篇“黾勉空仰止”、“使我空叹息”。“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就相当于“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和“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就相当于“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和“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所以解诗,有时候根本就无需多费唇舌,只需把关键性的“关系”点明,顿时豁然开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面两篇是五古,刘长卿这篇则是五律。同一主题,同一章法,但是形式不同,这是比较古风和律诗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可以细细体会。

    《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 韦庄
    满院桐花鸟雀喧,寂寥芳草茂芊芊。
    吾师正遇归山日,闲客空题到寺年。
    池竹闭门教鹤守,琴书开箧任僧传。
    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

    前面是两篇五古和一篇五律,韦庄这篇则是一篇七律,味道各自不同,从形式上看各有趣味,无须存有偏见。本文主体是探讨主题,探讨内容,但是我们恰好在这几个例子上同时比较了韵律,包括前文所谈的韵脚和这里的格律,这是意外的收获。

    从章法上看,韦庄此诗和前仨也是格外类似。“闲客空题到寺年”即是“黾勉空仰止”“使我空叹息”,即是 “春草闭闲门”。 “池竹闭门教鹤守,琴书开箧任僧传”即是“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和“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 “池竹闭门教鹤守”的“教”,实则就是“琴书开箧任僧传”的“任”字,这是写山僧的洒脱。因此,韦庄颈联虽也写景,但是和前仨有所不同,前仨是纯粹写景,韦庄则写景兼写人。

    “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云在碧天”也相当于前仨诗结尾,但也略有不同。韦庄尾联也是以“山僧”为主体。“一片孤云在碧天”是写山僧外出云游,第三句“归山”即游山。“人间不自寻形迹”,乍读起来不知所谓,什么人间噗滋寻形迹?窃以为此句当是“不自人间寻形迹”,因为平仄的原因,把“不自”调至“人间”之后,这是为了合律。不自人间寻形迹,意谓山僧形迹象一片孤云在碧天,在人间是找不到的,不自,即不在/不从。此句实际上存在对韦应物的一个对话。韦应物有“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韦庄则回答说不在人间,在碧天,这就是世间和世外之分。有说韦庄是韦应物之后,但也有说非,不管如何,韦庄此诗,在文学上的确是韦应物之后。后面我们会正式谈到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 。

    韦庄此诗不仅可以和前仨比较,还可以和以下二诗比较,以下两首诗也写寻人不遇,实际上属于前一类,但我们放在这里谈,因为二者与韦庄诗都写到鹤。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 姚鹄
    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径雪中微。
    松阴绕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
    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
    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晖。

    《寻郭道士不遇》 白居易
    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
    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
    欲问参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

    这两首诗和韦庄诗区别在何处呢?这两篇都是以不遇后的“惆怅”总结全诗的, 姚鹄 “自醉自吟愁落晖”相当于李白“愁倚两三松”, 白居易“更期何日得从容”相当于贾岛“云深不知处”。姚、白这两首七律比起韦庄那首要逊色许多,相较而言,韦庄八句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姚、白二首则八句只在韦庄前四句上打转,读上去颇有冗长累赘之感。

    如果以“鹤”为线索比较姚、白二诗与韦庄诗,姚、白二诗中鹤在颔联,韦庄诗中鹤在颈联,姚白二诗可谓“虽然见鹤,然而不遇”,而韦庄诗则是“虽然不遇,然而见鹤”!这就是两类不遇诗的根本不同。

    我们立身处世,是倾向于“虽然见鹤,然而不遇”,还是“虽然不遇,然而见鹤”?

    不遇,自然是有一定隐喻意味的。遇,既是“逢遇”的遇,也是“机遇”的遇。每个人都希望在世间逢上机遇,逢上什么贵人之类,然而机遇总是有限的,给你就给不了他,总会有人不遇。

    不遇了怎么办,本文前一类不遇诗中的情绪就是发愁,因不遇而发愁,截止在发愁,在发愁中出不来。“愁倚两三松”,李白是真愁。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机遇,然而终身不遇,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处于这样的循环之中,所以是相当具有悲剧意味的。尽管李白此诗作于早年,但我们读到他因寻人不遇而“愁倚两三松”,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他往后人生道路中的不遇和愁情。

    董仲舒、司马相如、陶渊明都写过感士不遇赋。不谈董、司马,只谈陶渊明。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是怎样一个态度?他的态度是“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这就是说“我不陪你们玩了,因为我再也不想那么累了,再也不想委屈自己了”,最后他非常潇洒地说道:“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谢谢,不卖。

    陶渊明明确表示他不信佛教,他有他那一套哲学。陈寅恪把陶渊明的思想归为“新自然”说,详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关系》。佛教经南北朝发展到唐代达到极盛。因此我们读唐诗,必然读到佛法。唐代既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也是一个佛教的时代。诗歌中到处渗透着佛陀的精神。陶渊明会认为那样其实不够自然,但唐朝人,以王维为典型,对陶渊明并非如后世那样推崇备至,而是从佛法的角度看陶渊明是“人我攻中”,也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不肯折腰,恕不奉陪之类,在佛教看来是属于“我执”。对此,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分出一个是非曲直,这个世界的很多所谓是非,本来就是先有立场,后有是非。

    那么从佛法的角度怎么看待不遇呢?本文所论后一类不遇诗正是体现出佛教的思想意识,这是唐代的士大夫们集体发出的声音,这些诗,不是偈诗,胜似偈诗,不是譬喻,胜似譬喻。

    以佛法看不遇,简言之,就是去掉那个执着,去掉那个分别心。如果执着在一件事上,会有无限烦恼,就象认定了“遇”和“不遇”的分别,那么就会定死在烦恼之中出不来。什么是顿悟,就是从“虽然见鹤,然而不遇”,啪地一声,变成“虽然不遇,然而见鹤”!

    就象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开关,啪地一声,灯就亮了,无明变光明。

    如果去读佛经的话,空宗的经书还好,如果是读唯识宗,名相太多,什么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个法,那个法,这个性,那个性,这个识,那个识,这个相,那个相,无我还分人无我、法无我,障还分烦恼障、所知障,这些都是《楞伽经》上的名相,这些文本上的东西,不下点功夫真不容易搞清。所以我们这里跳出种种名相,啪地给你一个白鹤禅,再也简单不过。

    白鹤禅一出,以上所有不遇诗就通了。

    你是喜欢“虽然见鹤,然而不遇”,还是“虽然不遇,然而见鹤”?

    从人生上说,我们明显是推崇第二种境界的,也更推崇第二类不遇诗。然而从文学本身上说,至少个人对第一类诗并不存在偏见。李白“愁倚两三松”读来真让人“我见犹怜”。同情,并非因为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因为我们身为凡夫,都是有烦恼的。谁能说自己从来没有发过愁呢?

    王国维论词中境界分“有我”境界,和“无我”境界,这也并非意味着从文学价值上看,无我境界要高于有我境界。

    为什么说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好?虽然我们未必到某一个具体的山中寻过某一个具体的隐者问过某一个具体的童子,可是我们一定寻过什么,问过什么,也很有可能在某些时刻,深深感到我们要寻的要问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就是贾岛诗的韵味所在。

    至此,我们已经做足铺垫,现在回到韦应物的不遇诗。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韦应物的这首诗虽然略有出律,但总体看可以当作一首七绝,这又是和前面所有篇目不同的。而从内容看,此篇当属第二类不遇诗。从古风到律诗,我们可以看见同样是不遇诗,内容是越发简省的,而到七绝,只有四句,这第二类不遇诗竟还能作得起来。简言之,韦应物此诗还是“虽然不遇,然而见鹤”这一章法,只不过这里得鹤变成了雪而已。

    旧体诗,有古体,有近体,近体里面有律诗有绝句,从古风、到律诗、到绝句,文字越来越少,越来越简洁,这就使得有些近体诗,虽然读者读来也能感觉到一定美感,但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到内质,这里部分是因为文字信息减少了,很多信息消隐了,这是文学发展的一种现象。如果你从同一主题,或者说同一题材上去上溯,那么很多晦涩不明之处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如果孤立地去看这首诗,就很可能只见一句雪,而不见四句诗。特别地,对那句“怪来诗思清人骨”,读者就很可能莫名其妙,而只好见怪不怪。实际上,韦应物这里的诗思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在大乘佛教多年的熏陶之下,在多年的人生考验之下,他个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这是内因。外缘有二,一是寻访不遇,二是山雪。不遇有时使人生愁,但对于韦应物此时的境界而言,反而让他悟空,只不过这里他不写“空”,而写“清”,佛法所谓“清净自心”之“清”,这是与外境之“雪”相契合的。因此,韦应物所言“怪来诗思清人骨”亦即刘长卿“溪花与禅意”,亦即丘为“颇得清净理”,但是韦应物此诗贵在神韵,并没有象刘、丘二者把话直说。神韵诗通常以写景,特别以写远景置于最后,韦诗正属此类, “门对寒流雪满山”亦即上述第二类不遇诗中的写景诸句,但只有韦应物置于末句。所以韦应物此诗完完全全契合神韵诗所谓一清二远的要求。

    虽然不遇,然而见鹤,见松,见花,见雪,这就是奎师那所说的,不要想着行动的结果,即使不遇,也没有失去这个世界。

    点评

    虽然不遇,然而见鹤 :)  发表于 2016-1-10 07:18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20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谢谢分享
    到处停留的叶子 + 6 谢谢分享
    山菊 + 10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82#
    发表于 2016-1-9 04:07:25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6-1-7 22:10
    4.3 不遇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桃花带雨浓’,这句我是在《红楼梦》里读到的,又比较木的迎春说出。学诗以后才知道是李白的~~~诗仙的句子给二姑娘,不知道曹雪芹是咋想的:)

    韦这首绝句,跟白居易的这首对起来看也蛮有意思~~~老白的心态很不错,值得学习:)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鹤梦白云上 + 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9:13:08 | 只看该作者
    4.4 红树

    《登楼》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1]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2]

    [1]流岁:迅速流逝的岁月。
    [2]坐:正。淮南守:指滁州刺史,滁州属淮南道。

    《校注》定此诗建中三或四年秋在滁州作。此诗和上节韦应物不遇诗类似,只不过一个是七绝,一个是五绝,但在艺术美学上都属神韵诗,章法上看,都是先记事作铺垫,次之抒情,最后写景,留下余韵。为了说清说透此诗韵味,下文将展开详细讨论,要联系韦诗集中的其它诗作,这就是侧重集内关系,不同于上一节侧重集外关系。这一区别,以藏识而言,则上节重在藏识中的集体心理积淀,而本节则重在藏识中的个体心理积淀,下一节集大成。

    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在解释“坐”字之余,附带给出了此诗的整体涵义。

    “坐,犹正也;适也。……韦应物《登楼》诗:‘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此诗上三句作一气读,末句暗中兜转,言正在无聊之时,幸秋山红树有以娱我也。”

    《唐诗鉴赏辞典》在另一篇韦诗《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的赏析文章中,也附带提到《登楼》,理解却有所不同。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1]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浮云:《文选》卷29李陵与苏武三首:“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此诗《校注》定大历四年秋自京赴扬州经楚州时作。《淮上》诗比较著名,前人颇有点评。《唐诗鉴赏辞典》释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山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辞典》将这两首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思考的,但对于末联的理解却还有待商榷。《辞典》认为末联是诗人自问何因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供诗人自己耽玩留恋,这一理解恐怕并不准确。依《校注》,此诗是诗人自京赴扬州经楚州时作,那么在路途中针对自己说自问自答“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就显得违背逻辑。实际上,末联应该是针对梁川故人说的。诗问故人何不归去,故人答曰淮上有秋山。这一诗法与另一篇逢遇诗大为相似。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我们在3.2节谈过此诗。颔联“问客何为来”乃是诗人问冯著,“采山因买斧”乃是冯著答诗人。这两篇逢遇诗另有一点共同,就是两者都写到鬓丝。

    韦应物在淮上所遇故人是谁已不可考,《校注》判此故人为韦应物早年与江汉避乱时所识。十年后此人在重逢时对韦应物所说的“淮上有秋山”,与多年后韦应物《登楼》诗中所说的“秋山红树多”,两者的确有共通之处。但此处的秋山红树是否是《辞典》中所谓“耽玩留恋之处”呢?与之相较,窃以为张相所谓“有以娱我”这一表述更为妥帖。特别地,这一秋山红树对于诗中主体,实在谈不上“留恋”,因为淮南也有秋山,淮上也有秋山,沣上也有秋山,不管人归何处,处处都有秋山,韦应物诗集中多处出现秋山,实不止滁州一处,他没有理由专以滁州山为贵。韦应物登楼望山时之所念,确为自娱,并非留恋,这在另一首登楼诗得以佐证。

    《郡楼春燕》韦应物
    众乐杂军鞞,高楼邀上客。[1]
    思逐花光乱,赏馀山景夕。[2]
    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3]
    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

    [1]鞞:同鼙,军中乐鼓。
    [2]赏馀:赏不尽。 韦应物另有“水木澄秋景,逍遥清赏馀”。
    [3]凋瘵:瘵音柴之四声, 凋瘵意谓凋敝、疾苦。守程,即守规。

    此诗《校注》定在建中四年春在滁州作,与《登楼》前后只差几个月时间。此诗之楼也应是《登楼》之楼。 “思逐花光乱,赏馀山景夕”可比“秋山红树多”, “聊假一杯欢,暂忘终日迫”则道出《登楼》诗中未尽之意:秋山红树有以自娱也。 “为郡访凋瘵,守程难损益”则道出“坐厌淮南守”的言外之意:身为郡守只在守规,谈不上功劳,也谈不上差错。因而此诗可谓对《登楼》一诗的最佳阐释。内容相似,只是趣味颇有不同,《登楼》更为简洁,也更有韵味,包括了《郡楼春燕》诗意,却不仅限于此。

    《登楼》的韵味即是神韵。这类诗常见的一种章法就是以一幅作为兴象的远景收尾。上一节不遇诗“门对寒流雪满山”即属此类。本节登楼诗“秋山红树多”也属于此类。除此之外, 还有一首《闻雁》也值得一提。

    《闻雁》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照常规,此诗顺序该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如此写景起兴,抒情收结,也很自然得当。然而韦应物特地颠倒过来,先抒情,后写景。先问“故园眇何处”,表面上看有些突然,但也显得诗人本已久处思情之中,这时才偶闻雁来。倘若先写闻雁,后写归思,则倒似只是闻雁方才想起故园,便不如先写归思来得情深,后写雁来又进一步将这种深情拉得更加高远。

    有关神韵诗的远,有一首《烟际钟》不得不提。

    《烟际钟》韦应物
    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
    苍茫随思远,萧散逐烟微。
    秋野寂云晦,望山僧独归。

    此诗可谓将神韵诗的“远”发挥到了极致,诗中之远,有暮钟的声远,落日的晖远,在声与光之余,还有思远、烟远、云远、山远、僧远,悠远之意,实难再用言语描述,强说之,则一切都要归为诗人之心远。

    回看《登楼》诗,进一步考较其中韵味,则实不止张相提示之“言正在无聊之时,幸秋山红树有以娱我也。”张相所释,是理性的,逻辑的,是点到点之间的线性关系,而诗之韵味,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更高维空间的晕染,逻辑界限是模糊的。《登楼》诗的韵味重在后两句,特别是末句。在讨论末句之前,有必要先说说第三句“坐厌淮南守”。孤立地、表面地去读诗,会认为诗人只是厌倦太守之职,然而联系韦应物的人生经历可知,韦应物为官滁州那几年,实际上是“厌而能守”!诗中一个“守”字耐人寻味,既是太守之守,但也不妨解作坚守之守。

    韦应物的坚守,是对一种职分的坚守。然而守字蕴藉之深,不限于此。陶渊明归去来兮,自此固穷守节,即使征著作郎也不就,这也是一种坚守。佛教戒定慧三学中,戒与定都是守,一个是守律,一个是守心。禅定中有所谓数息的具体修法,这实则是守息,通过守息来守心。释迦牟尼悟道之前,静坐于菩提树下,爱欲和死亡之神迦摩魔罗率领魔军用各种武器向他轮番攻击,又派三个女儿“欲望”、“渴求”和“贪婪”施加干扰,未来的佛陀始终不为所动。正是这种定力,使得佛释迦牟尼击退迦摩,成就大彻大悟。神话是虚,意义为实。佛陀的定力来自于坚守,是彻底的终极性的坚守。即便凡夫也有所守,起码要守法、守纪。一个人能走到怎样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坚守到怎样的程度。道心,不仅在于智慧,也在于能戒,能定,能守。

    韦应物在行为上厌而能守,然而在诗中却从来没有强调这一点,从来不见他发誓表决心、标榜爱国爱岗、自居脊梁,在他越是能守的时候,诗中就越是能见一种散淡的境界。散淡,是韦应物晚期诗的风格,也是人的品格。《登楼》诗末句“秋山红树多”的韵味正是在于从自感蹉跎厌倦的情绪中转入那种散淡的境界。关于这种散淡,可以和其它几篇短诗互参、互诠。

    《偶入西斋院示释子恒璨》韦应物 
  
    僧斋地虽密,忘子迹要赊。[1]
    一来非问讯,自是看山花。

    [1]密:近。赊:远。

    此诗贞元元年春在滁州作,比《登楼》诗稍后,但仍属于同一时期。他说僧斋离得近,不意间偶然闯入,忘了释子讲究形迹疏远,随后解释说这次来非关闻讯,只是看看山花,就好比陶渊明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行为只是“偶然”的,只是为看看山花,如此消解了行为的目的和一切功利心,这便是散淡。放开来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其实也是偶然的,行动自是要行动,然而以散淡的心来看人生,那也只是来看看山花。一个太守的职位,可能让一个人忘乎所以,也可能给人不可承受之重,这两种情况都是失去了平常心,以为不得了的事情,佛教说来就是妄想分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便是诗里说的“一来非问讯,自是看山花”,和《维摩诘经》也颇契合。

    《雪行寄褒子》韦应物 
  
    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
    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

    此诗兴元元年冬在滁州作,与上诗及《登楼》等也属同一时期。此诗和上一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看”字,而且只是说“看”山花,不说山花多好看,自己多喜欢,也不说杉松怎样,是雾松了呢,还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了呢,这些都不作交代,只是在那么一个场景下的“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不论处于怎样的境地,倘若去了妄想分别,便一样是看。

    回看《登楼》诗:“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诗里没有“看”字,然而这里的“看”是明显的。 坐厌淮南守时,不妨去看看秋山红树;坐镇淮南郡守,就当是看看秋山红树;堂堂一郡之守,若以内在的舍离论之,也无非是看看秋山红树。

    生活是一座高楼,人心是一座城池,我们人人都有这样一座高楼日日登眺,都有这样一座城池日日镇守,当你累了,厌了,想要放弃了,不妨想想:就当是看看山花,就当是看看红树;不妨想想:“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就象我们读诗、写作,所为何来?无非是看看山花,无非是看看红树:韦应物是一座秋山,这里的红树真多。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14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油菜
    山菊 + 10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84#
    发表于 2016-1-15 06:09:30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6-1-13 20:13
    4.4 红树

    《登楼》韦应物 
  

    秋山红树多---的确好句!
    平易近人却又深入人心

    宋人有'红树满秋山',感觉就差多啦!

    查了一下秋山,最早出现在江淹诗里:'朱棹丽寒渚,金鍐映秋山。'
    韦应物果然爱秋山~~~他的11首诗里有'秋山'!李白7首,杜甫5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6 10:42
  • 签到天数: 2646 天

    [LV.Master]无

    85#
    发表于 2016-1-15 13:08:15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6-1-8 11:10
    4.3 不遇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关于不执着这一点,不必大乘思想。大乘之大,主要在于不求个人解脱 (小乘)而是大众解脱,不仅自觉而且要觉他。“不执着”这个概念本身仍是个人问题,不是独属于大乘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爱元 +7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涨姿势
    鹤梦白云上 + 2 是极。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09:18:59 | 只看该作者
    4.5 空山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1]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2]

    [1]属:正值,正当。
    [2]幽人:隐者,此指丘丹,即诗题之丘二十二员外。

    《校注》提供丘丹资料如下: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诗人丘为之弟。大历初,在越州幕,与严维、鲍防等唱和。历诸暨令,后以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为幕府从事。贞元初,归隐杭州临平山,贞元十二年,官祠部员外郎,撰《韦应物墓志》。事迹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四十七等。丘丹《韦应物墓志》:“余,吴士也。尝忝州牧之旧,又辱诗人之目,登临酬和,动盈卷轴。”可见二人深厚交谊。

    丘丹和诗:

    《奉酬寄示》丘丹
    露滴梧叶鸣,风秋桂花发。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下简称《丘员外》)诗约贞元五年秋在苏州刺史任上作。此诗代表韦应物人生历程的最终阶段,也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我们这部韦诗鉴赏系列也以此诗收尾。我们从《滁州西涧》开始,从幽草读起,直到此诗,以幽人终止,若干章节一路走来,就象全是为了诠释这一首诗而作的铺垫。

    此诗读来一般都会被后两句吸引,“山空松子落”自是绝佳妙句,“幽人应未眠”实则更耐人回味:诗人何以如此笃定“幽人应未眠”?有人如杨逢春者,认为“三、四想丘之思己,应念我未眠,妙在含蓄不尽。”想想看,就这样平常的一个秋夜,你想到一位好友,难道好友这会儿就得也想你才是?要求有点过份了。

    吴烶说:“孤怀寂寞,谁与唱酬?忽忆良朋,正当秋夜散步庭馀之际,吟诗寄远,因念幽居,想亦未眠,以吟咏为乐。”此解认为诗人觉己与良朋俱怀寂寞,因己未眠,推己及人,良朋也必未眠,因己咏诗,良朋理应也以吟咏为乐。此解倒也说得过去,只是总觉远未尽意。

    解诗通常有所谓“诗眼”之说,这指的是一首诗中的一个最关键的字眼。这首《丘员外》诗却似浑身是眼,几乎每一个字都很关键,几乎每一个字都须细读。为在有限的篇幅内力图说透此诗,下面我们就先以四句诗中的四个关键字眼“怀”、“凉”、“空”、“幽”为题,上下求索,拓展注疏,最后在一个“眠”字上往纵深里去搜寻,看到底能开出怎样的诗境。

    【怀】

    《丘员外》首先是一首怀人诗,然不止于一首怀人诗;此诗虽不止于一首怀人诗,然首先是一首怀人诗,恰好此诗第一个字正是一“怀”字。

    韦应物怀人诗另有多篇,其中与《丘员外》诗极为类似的一篇是《寄全椒山中道士》(下简称《全椒》)。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1]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2]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煮白石:相传道家服食有“煮五石英法”等。
    [2]欲持二句:陶渊明《饮酒》:“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待。”

    此诗兴元元年秋在滁州作,比《丘员外》早几年。此诗历来评价很高,苏轼甚至依韵作诗追和。张谦宜《 茧斋诗谈 》谓之“无烟火气,亦无云雾气,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给出四字:“一片神行”。神者意识,行者流动,“一片神行”者意识流也,用《楞伽经》的话说,即是意识的相继生灭。因郡斋冷而想及山中道士,继而想及道士行止,进而想要送酒慰问,又想到无处可寻而只好作罢。

    此诗和《丘员外》诗有若干共性。“怀”在此即是“念”,“凉”在此换成“冷”,同样有空山,同样有对故人所处环境与行为的悬想,《秋夜》诗写“幽人应未眠”,语气肯定,而此诗“何处寻形迹”则是问句。这两首诗的章法大为相似,但诗意大有不同,两相对比,对理解两首诗都有很大帮助。二诗异同,我们将随顺下文予以分析。

    如果说《全椒》诗算是意识流,则《丘员外》诗也算是一片神行,只不过行程稍短。《全椒》诗后三联全是想象,全是虚写,只有首联是实笔;《丘员外》后半段也是想象。二诗都是“怀人”引出联想,情语引出景语。《丘员外》诗更似是起手一个“怀”字引出余下诸句,正因此,“怀”字可谓诗眼。若是王夫之来评,怕是要说:拈死怀人。

    读罢《全椒》诗,一般人估计都觉所谓“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只是诗人信口说说罢了,其实不然,韦应物是认真的,如果他能寻到形迹的话,他是真会送酒去的,此事有诗为证,而且有三首之多。待人以诚,是不能光说不做的。

    《寄释子良史酒》韦应物 
  
    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应泻山瓢里,还寄此瓢来。

    《重寄》韦应物 
  
    复寄满瓢去,定见空瓢来。
    若不打瓢破,终当费酒材。

    《答释子良史送酒瓢》韦应物 
  
    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
    且饮寒塘水,遥将回也同。

    韦应物的怀人寄赠诗有很多很多篇,常见对象有诸弟、诸子侄、李儋、王卿、崔都水等等等等,也包括诸和尚道士,当然还有这位特别的隐者丘丹。在此值得一提是这首《三月三》:

    《三月三日寄诸弟兼怀崔都水》韦应物
    暮节看已谢,兹晨愈可惜。
    风澹意伤春,池寒花敛夕。
    对酒始依依,怀人还的的。[1]
    谁当曲水行,相思寻旧迹。

    [1]的的:分明貌,此处尤指分明而不可得。《乐府诗集·读曲歌》:“闺阁断信使,的的两相忆。譬如水上影,分明不可得。”

    此诗“依依”、“的的”二词很能表达那种款款深情。或问韦应物其人其诗到底如何,一言蔽之:韦诗语淡,韦子情深。

    【凉】

    《丘员外》诗除是怀人诗外,其次还是一首清凉诗。“凉”字用在诗中,泛言之,未必意在清凉,还有凄凉、悲凉等。有些诗中凉字即便意在“清凉”,也仅限于字面义,而《丘员外》中的“凉”则不止于感官上的清凉,更指向一种清凉的境界,带有佛教文化特征,如高僧则有清凉大师,即注疏《华严经》的澄观,又如佛寺则有长安清凉寺。佛教语境下的清凉,意谓离诸一切烦恼心垢。

    若说“怀”字乃是从缘情上谓之诗眼,则“凉”字乃是在写意上谓之诗眼。此诗所写的的是一片“清凉”之意,可以说,每一句都和第二句的“凉”字相应。先看第一句。此诗字面上“凉”是指天凉,但也有“因怀君而倍感清凉”之意。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就清爽,见了男子,就觉浊臭逼人。”韦应物心同此理,对于正确的人,甚至无须见之,心怀想之,就觉清凉。至于第三句,明显是一片空灵清凉世界,不须多言。第四句中“幽人”遁世无累,无累则离垢,离垢则清凉。故全诗在“凉”字上打成一片,尽属离垢、无累、空灵的清凉世界。证毕。

    《丘员外》诗中的凉字和《全椒》诗中的“寒”字可作一比。此中有一微妙之处。《丘员外》诗先写怀,后写凉;《全椒》诗则先写冷,后写念。顺序的不同安排是必要而别具匠心的。怀而凉,给人“因怀人而清凉”之感,如上文所述;冷而念,则是“因己之冷而念人之冷”,都是深情,然诗境到底有所不同。

    譬如一个考生拿到试卷后,一眼望去,如果全是见过的题型,就会心底一片清凉,这是因为笃定,就象《丘员外》末句说“应未眠”,一个“应”字充满笃定,这个“应”字着实增厚“凉”字蕴藉。倘若这位考生接到试卷后,满眼都是陌生题型,那么心里必然顿感“瓦凉瓦凉”的,这种“凉”就不是清凉,而是“冷”,这是因为他面对考题感到无从下手,就仿佛“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了。

    全唐诗中,韦应物当是写凉最多最好的一个。在“清凉”这个意义上就有许多篇,如前文谈过《燕集》诗中有“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此凉显然是写清凉。 复次,《酬刘侍郎使君》有“风雨飘海气,清凉悦心神”,此诗点出清凉不止言天气之凉,而且能悦心神。复次,《游琅琊山寺》有“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更加点明清凉悦心神的原因在于排遣物累。

    复次,《夏景园庐》有“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此诗意义在于提示我们韦应物写“凉”的一个思想来源,这就是陶渊明的“北窗”典故。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复次,《同德寺雨后》有“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这是一种雨后之凉,在我们读者看来,仿佛提示着《丘员外》诗中之凉有另一层含义:这种清凉乃是诗人二纪寒雨之后的清凉!甚而也是诗人二纪独宿后的清凉。何者?怀人,平和、清凉心境下的怀人,消解了独宿与对床的矛盾。甚而也是诗人二纪出处反复转身后的清凉。何者?吏隐, 栖心郡斋而非山林的吏隐,消解了出世与处世的矛盾。

    如此我们便可以将过往所论一切韦诗,全部会通于这一首《丘员外》诗。上文已然提及第二章《燕集》诗、《华月流云》诗、第三章二纪、寒雨、独宿、对床、出处等诸多诗作。再看本章《不遇》诗、《登楼》诗,雪山清净,秋山散淡,何尝不是空山清凉。再看《孤花》诗,“游步爱僧居”,何尝不是“散步”,“绿阴生昼静”,又何尝不是清凉。《游溪》“ 玩舟清景晚”、“归流澹清风”,何尝不都是清凉。《萤火》诗“寒雨暗深更”,可谓寒雨诗,“幽人寂不寐”,又可谓独宿诗,清凉诗则正是寒雨诗与独宿诗的下阕。一部韦集便是这样全然打成一片,而一首《丘员外》可谓全部韦诗的一个拢集。

    【空】

    《丘员外》诗不仅首先是一首怀人诗,也不仅的的是一首清凉诗,而且确确是一首空诗。 张谦宜、王闿运对《全椒》诗的评价完全可以用在《丘员外》诗上:“无烟火气,亦无云雾气,一片空明,中涵万象。”“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山空松子落”之空义,既含怀君清凉之离垢,又含幽人遁世之无累,故也是全诗诗眼之所在。

    用到空字的唐诗有两种类型尤为突出,一类是以王勃《滕王阁诗》为滥觞,无一例外全都以登临某历史建筑或遗迹为主题,表达一种无常、虚无的思想意识,也都和作者在仕途不遇难分干系。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凤凰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祠)》)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这一类空诗的作者都受到佛教大环境的熏染,但并非真正的佛教修行者,因为这些诗中的“空”只是从佛教“诸行无常”出发,体会了一番“诸漏皆苦”,还远没有达到“诸法无我”的地步。

    第二类空诗,宽松一点说来,恰是在“诸法无我”上有所体证,这主要以王维诗为主、为宗,常建有一首也很有名。常建“山光悦鸟性”中一个“悦”字则点出这类空诗带有一种“禅悦”的特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韦应物也有两首空诗,这两首空诗又可以当作空山诗,和上述两类空诗都有区别,但更接近第二类。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先看《全椒》诗二句。据说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便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表示尚未悟道,不得门径;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语出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表示破除我执,初窥门径;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语出《五灯会元》上一段公案,以此表示悟道的最高境界,彻底跳出时空所限。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在修行境界上虽忝陪末座,但在文学意义上却属极品。

    再看《丘员外》诗之“山空松子落”句(末句后一小节议论)。品味此句,不但要看到山空,而且要看到松子落。如果“山空”视为真空,则“松子落”则属妙有。 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真空妙有,方能不堕二边。倘若一味谈空,不但于佛法不合,于此诗怀人主题也不相融。至于“松子落”如何妙有,如何与怀人相融,容待下文分解。

    【幽】

    《丘员外》诗不仅是怀人诗、清凉诗、空诗,的确也还是一首幽诗。《滁州西涧》描写幽景,抒发幽怀,堪称幽诗,这一点没有疑问。《丘员外》则是在怀人诗表面下的升级版的幽诗,因它所写也是幽景,所抒也是幽怀,《丘员外》与《滁州西涧》之间高度的相似性,仿佛是一种“韦应物密码”,试解如下。

    《滁州西涧》开篇便写“独怜幽草涧边生”,接下又写“上有黄鹂深树鸣”;《丘员外》诗中的幽人,实则就是幽草的对等物,松子也就是黄鹂的对等物,空山也就是涧边、深树的对等物,都是幽境,“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几乎等于“独怜幽人应未眠,上有空山松子落。”

    独怜,一定要解作独特喜爱。对于幽草,韦应物爱它,怜它;对于幽人,韦应物也是爱他,怜他,独怜于他。幽草、幽人,都是诗人所取意象,皆因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黄鹂、松子又是一对,小巧的,灵动的,何尝不是惹人爱怜的。此外,幽草在生、黄鹂在鸣、松子在落、幽人未眠,都是生命在活动,幽而不寂。何谓真空妙有,幽而不寂,此之谓真空妙有。

    《丘员外》诗不只是《滁州西涧》的对等物,更是其发展。“春潮带雨晚来急”,不管蕴意如何,总之给人急迫之感,而“散步咏凉天”则反之,是舒缓、散淡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不管蕴意如何,总之给人寂寞之感,“怀君属秋夜”虽也孤身,却不觉寂寞,正因心里怀人。从《滁州西涧》到《丘员外》,“春潮”成了“秋夜”,“带雨”成了“凉天”,“野渡”成了“郡斋”,“无人”成了“怀君”,一切变得舒缓、散淡、清凉,然而幽心、幽情、幽怀仍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幽字称诗眼,诗则称幽诗。

    韦应物幽诗写了半生,仿佛一直在酿一坛幽酒,此酒起初虽好,唯觉是冽,然愈后则愈加醇厚,愈加绵柔。诗酒如此,人生何尝不如是。

    【眠】

    《丘员外》诗首先是一首怀人诗,其次是一首清凉诗、空诗、幽诗,但到底还是一首怀人诗。细读此诗,从空间上看,则“凉天”与“空山”隐有对举之态。诗人自己一边置身凉天,丘丹一边则置身空山。诗人既咏凉天,则丘丹亦咏空山耶?即便不在咏诗,也断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因此,所谓“未眠”,即是上文所谓“幽而不寂”,所谓“应未眠”,则是诗人对远方友人的一种“遥契”。

    诗人与丘丹之间的遥契,在丘丹和诗中得以印证。和诗“吹箫弄山月”正是契合“幽人应未眠”;“风秋桂花发”则是契合“山空松子落”。桂花在现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但在古代本是山野之物,文学传统中,自《楚辞·招隐士》起更是和隐者密切相关,另外,松、萝、云、泉等等也是常用隐逸意象。丘丹用桂花对松子,说明他知情识趣,和韦应物存在默契。

    然而如此阐释“遥契”情境尚嫌薄弱,就象围棋棋型尚不成厚势,作为诗则嫌韵味不足。我们这里读诗解诗,真正非关做学问,实属看山花,而要想多看些风景,就要多走些山路。下面我们就对“眠”字的来龙去脉再做些梳理,以此研究韦应物到底为何笃定丘丹未眠,其中又到底有何韵味。

    沈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可以说,陶渊明一生记录在案的所有点点滴滴,都被后人在各门艺术当中加以反复利用。这一则“我醉欲眠卿可去”,沈约说其真率如此,然而在后代诗人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所附李白年谱,此诗作于开元21年,李白时年33岁,一上长安之后(共三上),正于安陆闲居,“一似无心仕进者”。一个醉字和一个眠字明白写着李白仕途遇挫后的消沉。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大概是被误解最多的唐诗之一了,这哪里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晓》诗中的一个眠字,真是误了多少花开花落。

    《田园乐》其四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据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田园乐》七首六言诗作于天宝年间。朝廷出了个李林甫,多少人因此遭殃,张九龄被贬,王维也退居辋川,半官半隐,精神上越发流露出遗世的倾向,这正体现在一个“眠”字上。王维诗与《春晓》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眠字在二诗中都指向遗世,入仕不成的孟浩然以一种遗憾的态度看待遗世,为辜负韶华而无声叹息,难离仕途的王维则以一种向往的态度看待遗世,一心想避开官场的污浊。

    《自贶》李商隐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假日》李商隐
    素琴弦断酒瓶空,倚坐欹眠日已中。
    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

    自贶即自况。五斗米、北窗风都是陶渊明的故事。刘灵即刘伶,竹林七贤之一,他在《酒德颂》中表达了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纵酒适意的放浪情怀。李商隐作这两首诗时正做着憋屈的小官,纠结着要不要学陶令、刘伶。如果把眠字引申到遗世,则《自贶》中陶令的仰眠是大睡、酣睡,是大遗、真遗;而《假日》中李商隐的欹眠则是靠在椅子上打个小盹、似睡非睡,是小遗、似遗非遗。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此诗在3.5节已经讲过,作于出守滁州途中。人归,雁隐,客独未眠。此处“未眠”是何用意?只是尚未睡眠?抑或尚未寂灭仕进之心?

    《对残灯》韦应物 
  
    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
    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此诗当是作于滁州期间,在3.3节已经讲过,但没有深入分析。遽眠,即就寝,然而这个眠字从上文一路看下来,却似有从仕途眠去之意。残灯,恍似诗人的仕进之心,此时欲随寒烬灭,然而就当幽人打算就此“眠去”时,解带反成结,欲眠而不可得,就象李商隐纠结着自问“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五斗米,北窗风,到底孰取孰舍,这真不好选。

    此处“解带”可联系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诗写得解脱,“松风吹解带”,是因为他“万事不关心”;韦应物“解带翻成结”,则是因为他做不到“万事不关心”。

    回看“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作为一个过来人,看幽人丘丹,就是用自己当年的未眠心度之,而又不以自己当年的纠结心度之。同是未眠,当年度己则用“残灯”意象,如今度人则给出一幅空灵的“山空松子落”。残灯,行将寂灭;松子,则蕴育新生,“落叶满空山”若用在此,便不切题。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这是诗人对丘丹的赞赏、期望、预言,更是一种遥契,不是“我知道你正在做什么”的遥契,而是在灵魂上相知的遥契。

    事实上,就在七年后,也就是韦应物去世五年后,丘丹的确官祠部员外郎,正如韦应物当年走出沣上善福寺,除比部员外郎一样。韦知丘,丘也知韦,他所撰写的《韦应物墓志》2007年出土,为后人研究韦应物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以遥契的角度再看“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一个“咏”字所咏不仅是气象之天,更是一种至上之天,一种本体之天,所咏不仅是天之凉,天之廓清高远,更是天之仁、天之健。《春秋繁露》:“天,仁也。”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谓仁,《孟子》:“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还是归结到会心、感通、遥契。至于未眠,即是不寂耶,不灭耶,抑或不息耶?

    以遥契的角度再看“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则此空山松子之落,竟仿佛人之心动,那悄然的、轻微的一动,竟似心有灵犀一点通。王维《终南山》虽好,“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总觉有隔,不如韦应物与人心通之妙。

    在许多个闲庭漫步的夜晚,天气清凉,桂树花发,吟味韦诗数句,间或若有所感。或是在天堂,或是在空山,幽人韦应物,应未眠去。

    (待续尾声)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09: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6-3-16 20:32 编辑

    尾声

    来来再看一首晚唐诗人方干的来来登山诗。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1]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2]

    [1]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内室,这里借指佛寺。
    [2]关心:放在心上。难判:难舍难分。

    这部韦集一路解读下来,简直就象是一次登山。最后就以笔者当年游溧阳南山竹海的游记诗来结束这次精神之旅。诗中所写与方干的诗境不期而遇,无意之中对这部《韦诗会通》也实在是一个最好的总结,笔者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在其中矣。


    我们目睹了一路――
    一群女人埋头蹲在马路边植草;
    一位快递员站在车厢后面
    在登记簿上低头书写;
    一位青年坐在路边车站的长椅上,
    在午后的阳光下深深地垂头,
    象一朵不堪阳光重负的花。
    我们目睹了许多,
    同时目睹了自我……

    如果你到这里来,
    如果你从埋头赶路的车子上下来,
    穿过这道门,
    登上这道坡——
    它实则是一道大坝
    横亘在我们面前——
    如果你迎头而上,
    然后抬起头来,
    你将会发现
    一面湖、
    一片海。

    沉静的镜湖,
    不见其增加,
    不见其减少,
    因为其流入,
    等同其流出,
    不见其挽留,
    却见其恒久,
    它割舍的出口日夜
    奔腾不息,
    它认取的入口伸向
    无尽的海洋。

    我们周围的海
    便是我们头顶的山,
    横渡即是攀越。
    我们去攀越吗?
    (缆车是另一条路。)
    去吧!不仅仅因为鸟鸣、溪水,
    不仅仅因为这些声音在召唤我们,
    不仅仅因为期待着景致作为酬劳,
    是的,我们受到吸引并有所期待,
    可更重要的是,
    既然到这里来,
    攀越即是存在。

    存在意味着探索。
    当你伸出手掌搭在一棵竹上,
    便仿佛搭在一个人的手腕上;
    千万棵竹子森然直立在我们周围,
    可是一旦你搭上自己的手掌,
    一旦你通过手掌仔细地聆听,
    你便和它们浑然一体;
    一棵竹子与另一棵的区别,
    只在于它们时空上的距离;
    事实上所有的我们
    都在大地上丛生!

    攀缘、探索,
    探索、攀缘,
    就这样一路向上。
    不知不觉,
    汩汩的流水声消失了,
    你转而听见了涛声,
    那是大海的声息,
    一排排海涛
    召唤你走进观景亭,
    这时你眼前突然间一亮,
    也随之带来你心头
    突然的一亮,
    那是一整座山,
    山外的山,
    那是披在山上的海,
    海连着海,
    莽莽苍苍,
    如卷如流,
    风起云飞,
    普光匝地,
    一层层山山海海
    竟仿佛触手可及,
    往事纷至沓来,
    竟不知从何说起,
    畅想在眼前展开,
    竟已然形同追忆,
    哦,镜湖,
    你如此纯粹,
    如此完整,
    正因为整山整海,
    全都倒映在
    你的心里!

    就这样我们一路向上,
    到达峰顶的时候,
    一切却变得更安静了。
    有几只彩色的蝴蝶
    穿梭在绿叶丛中,
    它们飞得那么安详,
    渐渐飞向悠悠的远方……

    下山的路我们坐上了缆车。
    在缆车上看着下面风中的竹丛,
    我问你想到了什么,
    你说想到了——
    “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是啊,轻轻地、温柔地招摇……


    (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谢谢分享,大手笔!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88#
    发表于 2016-1-22 03:58:02 | 只看该作者
    恭喜完稿,我也跟着爬了一回山~~~谢谢!

    山空松子落---记得我读过的版本是'空山'。查了一下,似乎两个版本都有?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7-8-24 11:03
  • 签到天数: 43 天

    [LV.5]元婴

    89#
    发表于 2016-4-10 08:52:3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欢迎常来!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2 18:02 , Processed in 0.05514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