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俺从网友就苍穹之下打脸又打脸的观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2: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ingxiaot 于 2015-3-4 22:53 编辑


比较了知乎和抛砖引玉就柴静苍穹之下的打脸又打脸文,有些感想,供大家拍砖。每条先列知乎文,然后是抛砖文,然后是自己的简单评论。最后总结谈点感想。原文的图表俺不会上,只好略。好在各位对这些图应该比较熟悉,自己补上吧。

1
知:有意混淆雾霾和PM2.5
她问雾霾是什么?然后一下子转到PM2.5, smog不等于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SO2.怎么逻辑上一下子就套换了呢 (Smog and Particulatesollutant Descriptions)

抛:这个不算科学问题吧,算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pm2.5确实是现在我国雾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静这么说是有逻辑的。倒是那个知乎答主太处女座了(此处涉及歧视)~
评:这个似应该顶抛,不过我不太懂环保这些术语。
2.
知:伪造采样结果

我注意到她的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看样子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恩,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20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她的型号不是LP5的。

抛:你不带别人换电池的么?也说了标配没有电池,就不带别人再配么?太小看PKU的科研经费了!
评:知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比较无聊。抛的质疑打中要害。
3
知:你能告诉我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结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抛:.我上一次见这种膜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记得是白色的,另外柴静在视频里解释的很清楚上面吸附的黑炭有哪些危害了,而且黑炭现在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去年开一个会的时候,好几个报告都是关于黑炭的。
评:倾向于顶抛,虽然个人不太懂这种技术问题。

4
知:让我来告诉你实验该怎么做吧, 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要有吧,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要有吧,采样仪的流量数据要有吧,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抛:这是一个纪录片或者是媒体宣传,不要以发表文章的要求来要求采样过程好么?
评:不能接受抛的说法。柴静的视频目的是产生社会效应,节目制作必须严谨。
5
知:对图片进行裁剪和后期加工
这个是柴小姐NASA的碳密度图,这个数据好像很神秘,其实他是这样的。

SVS: AtmosphericBlack Carbon Density (id 3668)(略)

这个是官方图(略),怎么样?我截的是不是看上去没有那么恐怖? 因为这个图是8-11月的数据,所以她可以随意截出最槽糕的图片,甚至人为调亮度,既然都是网上资源,干吗不直接连网络而要截图片?因为图片是可以操作的。实际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非洲,一些南美国家,都差不多。

抛:.首先,我从文章里看不出这两张图上中国地区污染程度的明显区别,直观地看就是都很严重~至于为什么只放中国地区的,这也很好理解啊,柴静说的本来就是中国啊~难道因为东南亚也有就可以觉得中国无所谓?
评:我也看不出两张图的差异,希望知有所解释。
6
知:编造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这个是最吐嘈的地方, 看到这个数据,我的早饭都喷出来了,来,先上图看看。

看清楚了吗??图的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各种死亡率。你能告诉我和PM2.5有一毛钱关系吗吗? PM2.5的数据在哪里啊?你不要欺负我看不懂数据图啊,尤其这个“复杂”的数据图还有三个销魂的多项式,放在右边。我懒得截图了,不过我随便看了一下,如果X=0的话,Y应该是负的,而我随便代一个X的数据,Y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根本不在图表显示之类。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做线性拟合。柴小姐太入戏了,我做学生的时候导师常教导我说,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图表不要去误导人,看来不同人的职业操守是不一样的。

抛:.我特地去视频了看了一下清晰版的图,这张图表达的应该是2005到2009年三种情况的死亡(不知道是人数还是率)增长百分比,图上的曲线应该是对这些年死亡增长百分比的拟合~不过右边的公式里x的值是什么,我确实不知道,我估计应该是把2005~2009这几年折算成了数字1,2,3,4,5(仅仅是推测)~这样把05年最为x=1带入的话似乎也就基本符合图上的情况了(2,3,4,5我没往公式里带,这里可能会有误)。所以,很可能是写文章的人真看不懂数据图而已。
附:Ent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另外第6条,那个数据本身是没错的,但原论文里是这样

这个实际上是一篇大论文的一部分。注意,左边的坐标轴是死亡率的增加,所以这个数据表明这几年都在增加,但增幅不同。上面的PM2.5是仅供参考,并不是由这个图本身得出了PM2.5和疾病的关系——这是第6张图,人家是一整篇论文来得出的。
演讲中使用这个图来说明可能不是太合适,但那个结论和这个图本身都是没错的。
评:这个柴静明显有错误。Ent网友在支持抛时查到了论文原图,很可能柴漏掉了图上方的PM2.5 bar的标记。原图最大问题是2009年死亡率上升,而PM 2.5 是最低值65. 2006年PM 2.5 最高达84,但以后逐年下降,但死亡率依旧上升。所以ent认为“演讲中使用这个图来说明可能不是太合适”,但又认为“那个结论和这个图本身都是没错的”。这个显然是为柴静开脱了。最起码,柴静也是在用一个自己完全没搞懂的问题忽悠观众。


7.
知:改变数据口径形成误导印象
这个是全国的PM2.5来源,我看着不对,因为PM2.5来源复杂,这个图有点把问题太简单话了,我知道,简单的东西比较容易发挥,因为这时候的攻击对象是煤(图略)。

然后接下来,她又扔出来一张图(图略),是北京PM2.5的来源,现在这个数据显示:31.1%来自机动车

同学门要问了,为啥这附图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为柴小姐要讨论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显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处了吗!所以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根据需要来玩的。当然,北京的数据我是有的(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数据表略)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详尽,关于污染源也按照不同季节区分了,事实上,机动车的污染并没有那么严重。我就是不喜欢为了自己的论点来manipulate数据,很恶俗。

抛.:如果关注过pm2.5源解析的朋友应该会作者最后列出的表很熟悉吧~
以下摘录自师太很早的文章了,@大脸撑在小胸的微博,真名叫李汀中国科学院气象博士后。
“论文中说,北京地区PM2.5的6个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它们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首先,请大家注意,这6个来源中,有一个叫做“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
直接进入到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者颗粒物,这叫“一次气溶胶”,它们在大气中并不会始终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会与紫外线、臭氧等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
也就是说,在二次无机气溶胶中,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汽车尾气经过二次反应后生成的,这一部分同样也属于汽车尾气的贡献。
王跃思研究员的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车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气溶胶中汽车尾气的3%(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共4%,论文中说明汽车尾气为3%),就是16%以上。”
事实上师太在后面还有更多的说明,在这里我就不再盗版了,大家可以移步去看师太的文章。
所以,是作者自己无知吧。
评:抛的观点肯定对,汽车尾气对雾霾应该很较大影响。但抛似乎在给柴静擦屁股,因为知是以柴静的数据为基础提出指控。在这里,柴静似乎没有想到二次气溶胶的问题,知当然不会说。不存在知无知的问题。

8.
知:篡改资料的背景和时间
全球化石能源燃烧强度表
首先,你可以告诉我这是全球吗, 吗??你不要欺负我没学过地理啊!南半球呢?这个图说真的我不是很懂,什么叫燃烧强度?怎么测啊? 不过我稍微转个弯想想,她们是想说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为大部分能源燃烧排放的是CO2, 于是我找到了下面这张图(图略)。

这个确实是NASA2014年公布的CO2 emission的资料(Both Beautiful and Disturbing, a New NASA Visualization Shows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Swirling Around the World)不过这个图明明写的是亚洲和喜马拉雅地区。还有这个图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是个visualization,不是真实数据,虽然是NASA2014年放出来的,但是模拟的是2005-2007的情况,也是为了响应中美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议。柴小姐这样随便串改资料背景,为自己所用,还堂而皇之的拿出来show,我真是佩服。

抛:这个我不太懂~不评论
评:这个只能顶知。


9.更恶劣的:直接伪造数据
接下来,柴小姐给大家普及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叫蒸汽压。也就是Vaporpressure. 看着红外镜头下的汽油蒸发物是不是很酷的东西?好吧,不懂vapor pressure的人自己自行补课吧,我要说的是数据。


柴小姐数据常常是信口就来,我该佩服她博学多才呢还是记忆力好呢。这个1升等于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 ... uel-properties.aspx
接下来注意


越来越入戏了。
请看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
你是要告诉我1.5g比33g 多吗???
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抛:对这类计算不太擅长,但是微博上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过这个计算上有问题,同时对于CH和CO2两个概念,作者也有混淆的嫌疑~这条期待有人好好讲一下
(后来加上的)感谢谭知还的提醒,其实作者在这里都没有搞清楚挥发的概念,挥发应该是一个测量值而不是计算值(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反省~)
评:知对数据的感觉似乎有点问题,我无论如何无法从8.8kg/gallon(3.78升)算出33g/升这个结果。这里顶抛。

10
知:直接在数据后面加两个零!!!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一般来说在学术界,你要一个数据错误,造假,manipulate.你的reputation就没了,因为你就是这个水平。柴小姐这个错误百出的PPT还是越发来劲,最后再补一个吧。凑个整数(其实到处嘈点还很多...)


这个加洲的数据,号称来自空气质量管理局。好,请看加州官网的数据。他是这么写的
1970, CA's populationreached 20 million people. Total registered vehicles exceeded 12 million andvMT was 110 billion. Cumulative CA vehicle emissions for NOx and HCs were 1.6million tons/year.
Key Events in theHistory or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
柴小姐右边是VMT ,也就是vehicle mileage traveled. (一年的里程数) 那么1970年是110billion,
1billion=1000million,110=110,000million. 请数下,是4个零。 再看柴的图表, 1970年对应的是1000000,我数了好几篇,就是6个零。白白的多了10倍!!
为嘛呀, 这个数据不用造假啊? 也不影响她的PPT的说教。我想了一下,觉得这个应该是水平问题。我想看看PM2.5的数据,结果我得出来的是


原来这个数据1999才有,至于她们怎么拿到1970-1999的,大家就自行脑补好了。

最后,我不评价她的观点,但是她敢拿假数据说话,还一定要把数据挂个官方的大牌子给自己做装饰,我看一次打一次。如今网络发达了,屁都不懂的人也可以google个事是而非的东西装点门面,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多看看专家的观点,毕竟他们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有着严谨的操守,而专业煽情的人,也应该专注在煽情上。

抛:如果作者列出的数据属实,那柴静的图里确实多了一个0,这可能是工作失误,因为她所有的都多了个0(补充,这不应该仅仅是个失误,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视频团队应该要出面解释才对)……但是作者后面提到的pm2.5的问题,我没见柴静在这张图里有提及啊,图里另一个Y轴提的是排放量(不过我没注意是什么的排放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机动车排放和空气pm2.5不是一回事)……作者用心之险恶(补充,这句话我说的太诛心了,道歉)……额~
评:顶知。抛开多一个零的问题,知的指控是:“原来这个数据1999才有,至于她们怎么拿到1970-1999的”,指控柴静很可能拿另一个图做假,但抛却说:“但是作者后面提到的pm2.5的问题,我没见柴静在这张图里有提及啊,”柴静如果真作假,当然不会提及。至少抛不能就此指控知“用心之险恶”吧。
结论:感觉柴静犯了很大错误,她在谈论这些科学问题时,应该让做这些工作的专家出面谈,而不应该自己冒充权威谈论自己根本不懂的东西。如果实在找不到专家出面,也应该指明引用数据的来源,而且应该尽可能应用论文数据的原始形态。这一点,我不同意很多人所说,文宣片标准就可以降低。文宣片要让雾霾问题引起社会重视,数据严谨就是第一位的。引用的数据都不确实,如何让人信服你的结论?何况数据误导也可能导致其他社会问题,文宣片必须为此承担自己的责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34
  • 签到天数: 672 天

    [LV.9]渡劫

    沙发
    发表于 2015-3-4 22:29:42 | 只看该作者
    请问这个是原创还是转帖? 如果是转帖请在标题上注明,并且需要挪到网林摘葩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2:44:58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15-3-4 22:29
    请问这个是原创还是转帖? 如果是转帖请在标题上注明,并且需要挪到网林摘葩去了~ ...

    对不起,是原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34
  • 签到天数: 672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5-3-4 22:47:32 | 只看该作者

    那就给你挪回来。  提示一下:最好是用不同颜色标出你自己的原创部分,不然很多文字混在一起比较难以分出来哪些是你自己的观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2:55:30 | 只看该作者
    老票 发表于 2015-3-4 22:47
    那就给你挪回来。  提示一下:最好是用不同颜色标出你自己的原创部分,不然很多文字混在一起比较难以分出 ...

    不好意思,麻烦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8 13:50 , Processed in 0.04551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