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4-20 00:14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4-12-11 10:49 编辑 4 R! m, b- [9 c+ \/ Q3 c0 G4 Y
' G& U1 I$ z. C$ }$ e: M, {+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I5 W6 L$ V" [4 n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J; _* a7 T5 ^- u& K) q!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v! v% K8 k1 y3 i
======================================; S4 a, A1 I4 P- b- P4 }% d
这篇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是俺儿子这两天正在学的内容。虽然这篇主要是让他们学习文言翻译,但是俺却对其中的故事感了兴趣。
4 `, ]* w' n# o! ]5 s) i; @2 t( v$ j6 U
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就是出现“物理”一词,而且讲的还真是水冲石的道理,这在中国古文中十分难得,但是俺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问题呢?; z: M1 g9 _. s4 N( b: L% k5 v; Q) X. B
石头有三种走向,下游、本地深处、上游,在本文中的结论是认为石头在上游数里外。但是,但是,但凡学过现代物理的都会发现,这个道理似乎似乎总有那么怪异呢?0 U) Z; `" P8 _+ Y( D
要知道,河兵的道理很有意思,石头因为沉重不会被水冲走,而因为水流的反激会将迎水面的泥水被冲走而形成坑,于是石头就掉到坑里,这就是向上游走了。然后水再冲走泥沙形成坑,石头再掉坑里,循环往复,不停翻转,石头就往上游走了。( E+ q: b# \ Q+ c I
但是,但是,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石头之所以掉坑里,是因为石头的重心越过了坑的沟沿,其下部无法稳定支撑,所以,石头就掉下来,这个过程,石头当然翻转了,但是,石头的重心也肯定就下移了,也就是说,石头不但向上游走,更要往河底下面走。 Z y' x$ C$ y }) v+ A" L
这样的运动,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2 E$ a- J0 a3 l" J, p- {
0 F$ R5 M1 [& g a3 ~其实通过这个轨迹就能看出来,石兽大概翻不了两下,就会沉到河底里,而到了河底,如果有泥沙,还是会形成坑,石兽可以接着走,但无论如何走,十几二十米,也会到真正的河底,而此时,石兽也就能向上游移动一二十米左右。
, ~9 U# J/ Y1 @6 v“果得于数里外”,我想,这样的事迹,绝对可以当成祥瑞,上报给朝廷了,也许大概是河妖干的吧,又或许是我的物理没有学到家。
+ \# N5 j* ~7 T/ ?============================================================( M$ \- e5 }$ N" v5 }/ }4 @+ g& B+ u
" \2 e5 z5 P! M5 z# a* y/ I' a
其实,按照俺的看法,第一种,下游十数里是可能的,因为大水来时,泥沙俱下,冲击力极大(大水时很多会水的人一样被淹死就是这个原因),什么石兽甚至是铁兽都有可能被冲走,而第二种,沉到河底泥里,这也是可能的,重的东西掉河里,确实会因为周围的泥沙被冲走,而不断下陷(到海边沙滩上可以做个更直观的试验),唯有第三种,真的很妖异。当然,这篇文章出自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我们知道,这里面本来就记得是妖异的事情,而且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的纪晓岚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睿智。
! {0 T; j. L3 y2 H& U9 A, O R. A% p, w/ t3 k: v6 M- K
' `2 k3 X, u" a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