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8-17 22:2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钉子城35—还是帅哥不吃亏 * q2 W$ } J; K I6 p! q2 T
7 S+ [/ K0 B' z; p安芃 % X7 [5 Q9 Z+ k7 s6 ^
) o& t1 S0 [* g( s: m, ^" } 7 I* u+ ^) X" n/ }/ r; ?0 F
兰封会战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处置了作战不力的相关人员,其中第88师师长龙慕韩受到的处分最重,被执行枪决。薛岳,桂永清等人曾在蒋伟人面前为龙慕韩说情,但蒋伟人未准。
7 u+ A5 f" q& |& d. d. P0 `
5 c! R: v0 m6 c/ e5 E3 M4 Z龙慕韩,安徽怀宁人,黄埔一期生,为蒋伟人嫡系将领。在执行死刑前,蒋伟人亲自到看守所探望过龙慕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了龙慕韩良久。对龙而言,这也算是莫大的恩惠了。8 D9 F8 y! q7 j
8 Z$ d/ h; D. @0 }8 M6 R1 P其实,在兰封会战的前半段,从5月17日到5月23日整整一个星期,龙慕韩率领他的262旅一直打得相当艰苦。5月23日晚,土肥原所部主力以及右纵队对兰封形成合围之势,龙慕韩知道他缺兵少将的部队绝对没有办法守住兰封,于是他犯下了一生中最致命的错误--未经请示擅自撤离兰封城,致使兰封城轻易陷入敌手。$ @4 X: }9 b- U" D
0 v7 a, f3 ?, `
![]()
, w1 d+ h, D) R/ S& Y国军第88师师长龙慕韩
\. C2 O0 ~7 A) b/ _+ M 1 y/ h! V9 n" \$ {, B6 m4 Q' ~9 [
龙慕韩敢于擅自撤守,一来倚仗自己是蒋伟人的嫡系,二来有桂永清未经请示擅自撤离在先,他以为蒋伟人不至于把桂永清怎么样,当然也就不至于把他龙慕韩怎么样了。
6 x( n$ J6 z( M) @* _ 0 c3 W% c2 c4 b- y5 Q* p, W3 ?$ m
龙慕韩的想法也对也不对。
& n$ ~6 }2 n* v1 ~5 @, n: D ' q0 R% i6 B* c3 }' D0 d& ^
对的地方在于蒋伟人的确不至于把桂永清怎么样,而错的地方却要了他的命:跟桂永清相比,他龙慕韩显然太不够分量了。擅自撤离肯定是死罪,若不严惩,那以后的仗就没法打了。为了以后的战事,蒋伟人需要一只儆猴的鸡,这只鸡不能太大,太大了蒋伟人杀不动,象桂永清;自然这只鸡也不能太小,团长营长之类,够不成威慑力。而龙慕韩不大不小,个头正好,他不做那只鸡谁做?所以龙慕韩死定了。) u! \( u9 e+ p2 `/ s# C5 B
' |$ `9 q- ^+ |" `可以说,当桂永清率本部撤退而命令龙慕韩死守兰封时,龙慕韩就已经死定了,要么战死兰封,要么成为蒋伟人刀下儆猴的鸡,龙慕韩只能二者择其一,没有其它选择。2 a" I+ b: E, K/ y$ V) V M" |
& |5 n! y3 R; \) Q很遗憾,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后者。
- z* T6 Q4 h" w, X$ y S/ B 9 q" N, p1 F7 ]- B6 @
应该说,龙慕韩死于桂永清之手。. w; N7 W$ P/ y4 n7 t7 |
* W" A2 h9 k% r4 n* K/ Y6 F& o龙慕韩是第一个被处决的蒋伟人的嫡系将领,但并不是最后一个,以后还会有鄷悌,廖龄奇等人来陪伴他。6 o2 e t9 }: C
; l- P. f0 j4 B" \' h3 a( s
现在该说说桂永清了,桂永清何许人也,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
4 p# @ |1 V0 r, e" C/ ?7 q8 U 9 e2 q$ Y* B, Z' x( M. j1 k+ m3 ]
桂永清(1900-1954),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生,也是蒋伟人私人组织复兴社著名的十三太保之一,为蒋伟人的心腹爱将。
( ^& A% ^/ l$ l n/ w 7 P; ~4 F1 t$ W3 k
据说桂永清长得比较帅,国军中的第二号大佬何应钦还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桂永清也因此成为何应钦线上的人物。有蒋,何这样两位大佬罩着,桂永清自然不会怎么样了。结果,桂永清只受到个撤职查办的处分。
4 l. b% q/ M2 X0 o9 K4 a0 v
/ N4 D2 w( x* X" ^' L3 Z" m2 u人长得帅总不会太吃亏。& G' k9 }3 M' W3 v
% J: V3 d. _3 n8 Q2 T7 i. B
撤职是撤职了,但查办不查办那还得另说。4 T0 p7 e, ]! g' V9 i
! e) ^$ e6 U" J$ D& s
![]()
% c6 V$ i$ U0 m: w5 U/ z桂永清将军 (长得帅吗?我愣没看出来)! ?7 G! |, v: S q7 J
0 D( @! z, }, G% o' q2 Q, ]
桂永清接下来晃荡了几年,抗战胜利后再度出山,出任国军海军总司令,直接把海军打造成了国军在国共内战中最无建树的军种。( I* S: p. w- {4 o1 ?
" @' o5 @& ^8 \0 ~% u
内战失败后国军败退台湾,1954年,也就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桂永清被授予国军海军一级上将并出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 R- l/ P% g+ Q* [% H# }
@$ _/ k+ g C6 X* s2 X桂永清曾写《领袖歌》歌词:“大哉中华,代出贤能!历经变乱,均能复兴!蒋公中正,今日救星;我们跟他前进,前进!复兴,复兴!”马屁精形象跃然词中。6 Q% | X# `( Y! k: R
! h, f$ J: X8 o5 S# [第8军军长黄杰长得没有桂永清帅,但他却沾了帅哥桂永清的光,本来擅自撤离商丘导致兰封会战失败,必是死罪无疑,但他的做法只是桂永清的翻版,而且他的军职也与桂永清持平,蒋伟人放过了桂永清,就没办法严办黄杰,所以黄杰也只得了个和桂永清一样的撤职查办的处分。
% j1 Q/ m$ ?. X9 G% |$ }, O. Q
9 F/ K4 ?, x8 w3 N黄杰(1903-1996),湖南长沙人,黄埔一期生,蒋伟人嫡系将领。兰封会战后,黄杰一度无所作为。抗战末期,黄杰率军滇西反攻,并攻入缅甸,还算打得不错。国军败退台湾后,黄杰开始官运亨通,衔至陆军一级上将,官至国民政府国防部长。
5 X4 T- k1 V2 ~+ E, d: p; K 1 L8 M- H) f O2 N- `
" B- y0 B' V2 K# m* P
黄杰将军; G0 T+ z1 T( U: Y# [: r+ G
( K. ]- M$ O+ [. F# B y: |4 [5 L
其实,桂永清龙慕韩丢了兰封并不是兰封会战失利的关键,毕竟华军后来又夺回兰封,重新缩紧了包围圈。桂永清害怕部队被包围而撤离兰封(包括黄杰撤离商丘)也可以理解,但他做得最不地道的地方就是只带着自己的两个师撤离,却命令不属于自己的第88师在后面垫背(黄杰后来在商丘也如法炮制),反映了国军部队一个致命的痼疾:领兵将领只知保存自己的实力,不管兄弟部队死活,胜则争功,败不相救,关键时刻坐观友邻部队被歼而不伸援手。在抗日战场上抵御外侮,这一点表现得还不算十分突出,到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内战,这一点从头到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了共军太多各个击破的机会,这也是国军最后败退台湾的一个重要原因。. C8 S7 R2 `9 j6 b' S
, u0 ~7 O6 c& N/ G& o, ?' U
看得出蒋伟人对这一点也深恶痛绝,对桂永清黄杰保存实力的做法,蒋伟人的处理也很绝,干脆将第27军,第8军裁撤,番号取消,部队散编到其它部队中。
" C- j% X5 D, Z% l; O* p) M- a
, F: X# u" ~3 @8 `" Y% @至此,以前风光无限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终于烟消云散,尸骨无存。
0 {) }/ |) u* T/ y
! r {% r$ J' c. D1 n& S连部队都没有了,我看你们怎么保存实力?
! p3 e" I2 @$ I- C6 T" @9 V' K1 U3 v
. w, i; Z9 k( O无论如何,蒋伟人对桂黄龙诸人的处分--尤其是处决了自己的嫡系将领龙慕韩--还是对他的嫡系部队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薛岳的万家岭大捷了。4 f; d+ ?& V+ W1 n; w5 V
. n1 U% g, S* t U4 G9 e( A" b
华军兰封会战的失利,并非将士不用命,除了两位“逃跑将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参战的国军将士大都打得极为英勇,尤其是在第二阶段的战事中,华军有一位旅长,两位团长为国捐躯,分别是第27军46师138旅旅长马威龙,第74军51师151旅302团团长纪鸿儒和第20师团长刘沣水。战事失利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手太强,超过一个半师团,尤其是炮兵力量雄厚,以华军当时的人员和装备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i* q: d( I4 A/ ~# h
1 s& o4 ]1 [9 Q+ v# M
![]()
, C7 N8 t4 z& l4 G& K9 C) w第27军46师138旅旅长马威龙烈士8 \: R3 S& C0 Z- w1 Q4 e" P
2 A! n2 W& j* E- O, g
![]()
+ k2 ^# p2 x7 O# `% N& P* o第74军51师151旅302团团长纪鸿儒烈士/ J9 }6 e' X5 h$ L
7 e1 B4 b/ G7 ]0 }+ I) E6 O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要兵力达到对手的十倍才能采取合围的战法,而孙子说的这个十倍指的还是整体实力相当的两支部队。而华军的实力与日军相比,相差十分悬殊,华军兵力其实要达到日军四十到五十倍才能保证围歼成功。而兰封会战华军以大约五到六倍的兵力就敢对强敌围而攻之,决心很大,勇气可嘉。
5 L( ]0 h* d4 A( @
2 d8 u+ C% ^" q& f" |# S即使真的象蒋伟人说的十五万打近两万的八倍的兵力,离孙子的要求也相差甚远,能打成这样,也已经相当不错了。8 e8 J" w5 I% v- W Y
3 m' _; r! E6 x7 H# e兰封失利,非战之罪也。: g; i' n8 [6 F
* v0 F' o" g4 e4 B7 u
中共在大陆建政以后,一度大力贬低国军的抗战功绩,既然蒋伟人自己都说了千古笑柄,那还不乐得将错就错,于是兰封会战千古笑柄的说法就一直流传下来。5 W7 b* M w; R' E& f. d# ^0 p
' X2 a1 q; W" m我前面不厌其烦地统计数字,只是想为抗战时期尤其是抗战前期的国军正正名,稍稍改变一下留存在人们心目中的国军部队不堪一击的窝囊印象。其实国军多数部队,尤其是蒋伟人的嫡系部队,在抗战前期的作战中相当的强悍,要不中国早就亡国了。战事不利只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铸造的战争机器过于凶狠强大,在东南亚,西方军事大国美国英国在日本战争机器面前的表现其实比华军更加窝囊不堪。. I. f3 L% [" }" Q8 {, s7 g: e% J- h
! Y1 F' a5 {* ?& S" Y( {0 d6 ?# Z# f, W7 F
总之,薛岳指挥的兰封会战虽说没有获得最后胜利,但绝对不能说成是千古笑柄。但如果有人硬要把兰封会战称为千古笑柄的话,我觉得也不是毫无道理,只是我以为成为笑柄的并不是薛岳,而是他的对手土肥原贤二。
6 F( `. z- t. a, q( k . O& a2 C& m2 l
(待续)原帖地址: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725/201405/2006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