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蚩尤殇——噶尔钦陵的终极之战
9 {" j7 i. ]/ [6 q. f; F1 s《六、气合风云的悲歌》
* I" T: n2 K. q2 y1 ?. d" R. i2 X; X; K* ?3 q4 S3 `
* G' O$ Q C3 m2 |满怀愤懑的吐蕃军团就这样窝窝囊囊地由河西走廊班师了,由于身前身后都是卷土重来沿途骚扰的唐军及其西域附庸军,撤退中的他们很可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6 k- Y! d, z! g4 Z( l2 r, Y6 K. O$ c5 p4 ~3 k- @
其实,钦陵早就明白噶尔家族已经内外交困了,而他之所以选择在对方重兵布防的洮州与唐军决战,一方面是自己有信心一举消灭敌人主力及其最优秀的将领,彻底解除对面唐军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他也是为了再做一次努力,试图像以往那样用显赫的军事胜利挽回噶尔家族日渐衰落的危机。: T* J& A0 R: \+ D# N9 C
$ @3 S' x/ s- y' Y/ ^ j. J这场大战前两年的公元694年,噶尔.钦陵的弟弟悉多于率军出征,但在西域败于王孝杰之手,曾被钦陵寄寓厚望甚至与钦陵一起主持过吐蕃王臣会盟的悉多于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这一事件既使钦陵失去政治上的帮手,再加之一年前钦陵的另一个兄弟赞婆也败于王孝杰之手并导致西域再次丧失,更成反对派攻击噶尔家族的口实,由此引发朝野上下的怒火遂成为藏王赤都松赞摧灭噶尔家族的第一步行动。% K2 p) w0 z+ f/ I% v
) `5 l/ T% m( i3 t6 m这场大战一年前的公元695年,钦陵又无比震惊地收到了自己的兄弟、一直留守吐蕃后方的努布芒辗细赞(又译为赞辗恭顿)的死讯。关于这位赞辗恭顿,藏文书中并没有用很多笔墨纪录他的活动事迹,偏偏只在公元695年用突然的方式宣布他为叛臣,并受到赞普亲自谴责,接着在鹿苑议盟的集会上,赞普亲自宣读判处恭顿的诏文,而且立即斩杀于藏王行宫。, t' V) q7 }$ p, `2 C& v
/ {' J R3 t7 s+ ]4 ^2 ]) x, M6 @看来,这是藏王赤都松赞周密计划的第二步行动。很可能此事发生之前,赤都松赞封锁消息极严,不让出征的钦陵、赞婆知道,接着又当众公布了罪状,取得舆论的支持,这样来造成无法挽回的既成事实。钦陵、赞婆虽然领兵在外,但失去了内应,失去了在本土的优势和支持,权力再大,也已经无法挽回这一局势。
& j$ X3 |7 x+ t$ _. |' Q: `% Z9 W$ |' x5 C5 w
到这时,吐蕃王廷的政治风声已经越来越紧,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了。因此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噶尔家族全面失势的信号,钦陵恐惧之下思欲再建战功,以保住噶尔家岌岌可危的地位,遂倾众向唐军发起了反攻。
" [7 G [3 z2 i/ q+ b* i
0 ^# M. d! f9 _% [3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洮州之战爆发了,钦陵取得了他想要的胜利,但这个在战场上无往不胜的军人并不知道,这场胜利只不过让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绞索又勒紧了一圈,噶尔家族声望再次爆棚更加增加了藏王心中的嫉恨,那道立即撤军的命令就是藏王有意裁抑其势而采取的第三步行动。
+ n9 d/ U- G3 m5 \% j) S0 }6 M4 k& p7 K& y1 [' d0 g
撤退到青海休整后不久,吐蕃大营中又传来了让军人们气炸肺的消息:赞普再次派来钦差宣达圣谕,命令钦陵元帅加紧准备接待工作,因为前来进行和平谈判的大周外交使团马上就要到了,而更难以理解的是,这次和谈竟然是已经占尽优势的藏王主动向对方提出来的!《资治通鉴》等汉文史书里,关于当时“吐蕃复遣使请和亲”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
) h- z( d" d V* [; u, ^! Y: |& G8 e1 A& X, S: h. K
双方的讨价还价开始了,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唇枪舌剑取代了盾戈刀矛。吐蕃的和谈代表自然是唐人畏惧的元帅钦陵,而大唐或称大周方面的代表,则是一个叫做郭元振的人。
. c' F1 F* ]' z3 P% b% s$ `( I) w; T7 {+ Q, r1 M
在噶尔.钦陵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真正的对手终于姗姗到来了。
* m J5 ?5 t0 x- t. z8 S* {% M6 T
# J/ v$ L6 M1 e4 i% w& ~郭元振,名震,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时年四十岁左右,担任着并不算显赫的右武卫铠曹参军之职。即使是在以任侠使气著称的唐朝,此人的大侠之名也格外突出,他年轻时不仅铸造假币而且还贩卖人口,最后被官府发现后抄家,却发现他家里空空荡荡,除了几百卷书什么都没有,一查才知道这家伙早已经把家财散尽,所有的钱都救济了别人,史载“元振博济,缞者乞资,不问姓氏,尽数与之”。
5 f" d+ }5 c4 W/ D3 `1 E+ ^
) W8 B/ q9 ], j& u既救济人又贩卖人,我们简直不能评价他究竟是好汉还是强盗,亦或这两种身份兼而有之。但其实这位郭元振并非满脸横肉的粗鲁莽汉,恰恰相反,根据历史记载他不仅中过进士,而且还曾是帝国最高学府——太学里的一名学生,其真实形象想必也是文质彬彬。8 {$ J/ v& G) o2 _3 V- {- X6 t L& U
7 E1 V/ Y" p2 j+ u# T- k9 z, i% t
最后连武则天也听到了郭的名声,好奇之下召见了他,郭大侠毫不怯场侃侃而谈,其表现让女皇十分满意,史载“大称旨”,朝廷随即对他破格提升为右武卫铠曹参军。据说也就是在这次廷见中,郭震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声朗诵了自己流传千古的诗歌《宝剑篇》,其慷慨雄奇让女皇叹为观止,她甚至专门命人抄录下来发给学士们欣赏。3 x W3 `/ s# z9 l+ N2 _8 |
2 j4 K, e6 j# v8 @; }可以想像,身为这样一个奇人,即使身处吐蕃大营的枪林戟雨之中,即使面对钦陵将军那凌厉的目光,我们的郭大侠恐怕也不会有丝毫畏惧吧。5 w, r* y( Z$ }" j8 }/ m6 } D ~
( ?! s2 U; x2 L& q6 A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H$ K9 t8 A" }, b; X$ ~/ B
) H' t- L$ L8 Z! x0 X就在这次和平谈判中,钦陵提出以唐朝拔安西四镇、弃突厥十姓为罢兵条件,郭元振则巧妙地回避了这一棘手问题,并不直接拒绝,却另行建议以交还吐谷浑、青海地作为交换条件。就这样双方启动了漫长的扯皮过程,期间使者往还,争辩逾年。- D% _; }9 v3 u2 n
. n7 {2 |( Y2 ]" ~
郭大侠确实是个具有战略眼光的牛人,武周此后几乎全部对蕃政策都是由他一人精心设计的,尤其在这场攸关安西四镇甚至整个唐属西域存亡的复杂政治谈判中,郭元振贡献极大。对于这场谈判,郭元振所建议的总原则其实就两个字——拖延,具体来说则“为计以绥之,藉事以诱之”,“塞钦陵之口,而和事未全绝”。学者们认为,尽管看上去十分简单,但这却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战略思想。' X+ i4 S/ T6 H
: E( R4 B9 I1 }8 g; E: N拖延,其目的何在呢?答案是为了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促使吐蕃发生和平演变。这从郭元振给女皇的几份上奏中可见端倪,在奏章中郭大侠认为,和谈期间对方不会随便动武,从而使我方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即“使彼和望未绝,则其恶意亦不得顿生”。而更为重要的是,常年的战争使得吐蕃疲惫不堪,人民早已经厌倦了噶尔家族连续半个世纪的穷兵黩武,如果我方充分表达了和平的意愿,而以再建军功为目标的噶尔家族却不答应,那么双方长期处于不战不和的状态,疲倦不堪却无法放松军事戒备的吐蕃人只会把责任归咎于噶尔家族,对后者的怨恨将日深月益:. Y3 Y3 u) I& A4 \8 t0 I Q
3 @) c3 j5 i8 _3 d/ ]; S, X. o“吐蕃百姓倦谣戍久矣,愿早和,其大论钦陵欲分镇四境,统兵专制,故不欲归款,若国家每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境不从命,则彼蕃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广举丑徒,固亦难矣。”7 l( v5 q8 v, b: D0 X
% F* E |- Q$ ^* D; F3 S# B4 Y3 D
不仅如此,也许已经发现了吐蕃王臣不和的端倪,对于钦陵为代表的吐蕃主战派,郭元振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离间,在刻意拖延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挑拨主和的吐蕃赞普赤都松赞与主战的大相噶尔.钦陵的矛盾,使得主战派与主和派势同水火,即所谓“斯亦离间之渐,必可使其上下俱怀猜阻”。" J2 f+ l* ?+ }
( F6 F5 X: v2 o V1 k# G
事实证明,后来的发展果真实现了郭元振当初的预言,这场和谈最终造成了噶尔家族的毁灭以及附蕃的西突厥阿史那氏政权的灭亡。对此,我们恐怕又会联想起四百多年后那场导致岳飞死亡的绍兴和议,历史的进程往往那样惊人的相似……/ ?( {9 ?& B: d, {
& W+ [% X3 E, n/ L4 R9 C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是各怀鬼胎的双方在扯皮互喷,最后不了了之毫无成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谈判又可以说很成功,因为双方君主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藏王赤都松赞利用这次谈判造成的和平舆论,严厉打击了国内主战派,夺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兵权;而大周武则天女皇则得到了和平,赤都松赞很可能承诺吐蕃今后不再和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玩命,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一些相对弱小的目标。至于是否像后来的绍兴和议那样,吐蕃主战派领袖钦陵元帅的生命成为双方君主幕后讨价还价的筹码,那就不得而知了。
2 t/ v8 S( @ s: v m$ D, H: g6 R
A" c( {. e1 L9 P, K7 b1 G钦陵最后的命运已经无可避免。关于钦陵之死,按照《新唐书》的记载,赤都松赞利用钦陵在青海大营被郭大侠纠缠得头昏脑涨无暇内顾的机会,迅速策划了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清洗行动,他以打猎为借口秘密纠集军队,一举逮捕并处决了噶尔家族几乎所有的亲信党羽,总数达两千人之多。4 m" i; i. y4 i) a) B
, f5 L4 D8 ]8 C3 o4 d* E0 |: o3 W% g在这场大屠杀的同时,赞普也向钦陵和赞婆发出了死亡召唤,噶尔家族的末日终于到来了。4 x/ O* K& r1 ?# f% V0 S0 W
7 [, C& Y1 X# ^( d' u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钦陵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很可能进行过并不成功的抗争:9 E" x4 k, l8 o% u3 d d* J
7 B2 a8 X: _6 @1 c8 O“发使者召钦陵、赞婆,钦陵不受命,赞普自讨之。未战,钦陵兵溃,乃自杀。”& T+ J# s: V1 E4 {! R+ T7 b; M
9 x5 G5 F5 O' h* m7 G
与后来同样遭遇的岳飞相比,钦陵的结局与其说悲壮还不如说凄凉,他身边那些吐蕃最精锐的军团对他的安全毫无帮助,反而一哄而散弃之而去……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些勇敢的军人并非真正的逃兵,而是在代表故国家园的藏王与给他们带来无数荣誉的元帅之间左右为难,最终选择了逃避。
2 k6 `4 l% C, D4 e6 Z$ j: V% P& S" g- b- @
同时,我们也相信钦陵并非众叛亲离的独夫,而是一位像田横那样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好汉,因为就在他自杀后不久,他身旁的部下们随即上演了催人泪下的一幕——他们纷纷自杀,相从自己伟大的统帅于地下,史载“左右殉而死者百余人。”1 q7 \8 T8 c! E* d% E- H
4 Z: Z. O6 U) g1 i
噶尔.钦陵就这样走了,如同唐蕃争霸中一颗最灿烂的流星划过天际,也仿佛他的对手郭元振《古剑篇》中歌颂的那柄最终沉埋的绝世名剑:
+ X# {* d; J8 K4 V. E; a( T4 m2 r" C' q; @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D% z" P0 P" i3 W4 I' d0 K" T
& z$ q. J7 r, c7 }; a- P5 E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 h2 h& ]9 C, k5 g: K0 U( t S
1 P3 C& m# v! A1 S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9 o8 B7 |6 r6 e1 t/ ~: E
# n* \- |4 @) F& L F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7 P0 Q* v+ t: S$ U, M' G
% r: E, a3 c5 E" g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 ^2 M/ w- {" ~# R1 X
2 F1 v/ ^, u& \, R' w) G1 Q( G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 t8 E ~: a+ s/ I& U E( s5 s
* r/ Z. k C' i I4 u( j" r-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o5 e2 _ H6 D* [ e& k4 Q& X
. D u5 s# M/ a) T$ s1 v8 q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H0 y5 C6 K/ m; ~- K
0 i( _( @1 A" ?7 [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 ] C O4 P7 f5 y S4 ?3 S1 q x- \# P
清除噶尔家族后,藏王赤都松赞再也不想放权于人,遂自掌大军,开始跃跃欲试地四处征伐,也许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想证明自己并不比钦陵差吧。- @: K+ G7 V" a) r T, u8 C/ I
4 {( b. i) f. h% l. o; j8 {" Y! G8 u然而,事实却有力地证明了,起码在战争方面,赞普确实不如钦陵得多。
% Q+ D: x- M* T4 `5 I' s* D7 K' @ b; ~; }. {5 K
; _9 u0 a: M, D% f5 j! G, t, b
请继续期待下篇《七、世上再已无钦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